学科分类
/ 15
287 个结果
  • 简介:2017年7月10日至12日,由内蒙古艺术学院主办,内蒙古艺术学院教务科研处、内蒙古艺术学院音乐学院、民族艺术杂志社承办,内蒙古北方草原音乐文化研究会、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北方草原音乐文化研究与传承基地、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青年项目"蒙汉杂居区的音乐与文化认同"课题组协办的"音乐与认同——民族音乐与人类的跨学科对话"学术研讨会在内蒙古艺术学院成功举办。该次会议邀请了来自海内外人类、民族音乐的专家学者四十余人,分别来自于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复旦大学、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南京艺术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中央民族大学、厦门大学、扬州大学、西南大学、西安音乐学院、浙江音乐学院、河北师范大学、内蒙古艺术学院、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科技大学以及民族艺术杂志社等。

  • 标签: 民族音乐学 人类学 中国音乐学院 西安音乐学院 文艺发展 中央音乐学院
  • 简介:康有为扬碑抑帖的态度和“帖大坏”的观察结论虽然流露出强烈的主观性,并且遭到许多学者的反对,但同时也刺激了人们对碑、帖自身价值以及二者之间关系的进一步思考和讨论。随着对书法风格和字体演变的深入认识,以及疑古思潮的影响,作为帖经典的《兰亭序》等也遭到了质疑。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碑学的眼光来审视帖的结果。但帖传统并没有因此而断绝,在康有为之后,不仅存在着纯粹的帖创作,而且形成了碑帖相互渗透的创作和审美趋势。

  • 标签: 康有为 帖学 碑学 兰亭序
  • 简介:点香是回族生活习俗的重要内容,也是其宗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点香的研究,是探索伊斯兰教的一个重要着眼点,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回族的日常生活文化。回族点香习俗作为一种生活文化,其生成及发展都具有一定的社会功能,实际上包含着丰富、复杂的文化内涵,并具有其实际功能。文章试图通过对伊斯兰教义当中对点香的诠释以及不同场景下回族的点香习俗的说明,从而在文化象征视角下解读回族点香习俗。

  • 标签: 回族 点香 教义 象征 文化
  • 简介:中国书画美学的最早分品始于南朝梁庚肩吾,他的《书品》一卷把从汉到梁的著名书法家分为九品。唐代张怀瑾把绘画作品分成“神”、“妙”、“能”三品,张彦远在其《历代名画记》一书中则把画作分成自然、神、妙、精、谨细五等。类似此种书画分品,在以后的宋元明清各朝中,也多有出现。书画品评是封建文人士大夫对书画本身所作的美学探究,这种传统的“品第”观既从书画中总结而来,又极大地影响着书画的发展,同时,它与艺术设计也存在着千丝万缕的

  • 标签: 设计方案 艺术设计 书画美学 艺术品格 文人士大夫 内容与形式
  • 简介:美国艺术社会兴起于20世纪中后期,霍华德·贝克尔的“艺术界”和理查德·彼得森的“文化生产视角”奠定了它发展的基础。美国艺术社会深刻地揭示了艺术的社会建构性,并系统地探讨了社会对艺术的影响。在它内部存在着关于意义的争论,结合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成为共识。对中国发展艺术社会而言,美国艺术社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 标签: 艺术界 文化生产视角 知识地图
  • 简介:毫无疑问,中国当代艺术在过去的三十年里涌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生机。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使这个古老的东方大国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也为艺术的发展带来了极为广阔的空间。当改革的浪潮拍击着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时,艺术家的感觉、经历与表现获得了充分的现实条件,也获得了对自我的不断认知,

  • 标签: 中国当代艺术 社会学想象力 改革开放政策 展望 社会生活 现实条件
  • 简介:陪孩子学习乐器以及其他艺术项目是父母最喜欢亲力亲为的事情。每当看到孩子演奏一首似调非调的乐曲,或者画出一幅揣摩不透的画,或者挥打一套啼笑皆非的拳时,我们拾到的是一份快慰,一份欢喜,就像听到孩子出生时的第一声哭泣。可是,成功是要讲究方法的,有其一定的规律。初学乐器的儿童大多在4~6岁,可说是4岁不早6岁不晚。如果仅仅作为一个兴趣来培养,我可以负责地说,最晚要在12岁之前开始。

  • 标签: 孩子 学琴 家长 乐器 艺术 乐曲
  • 简介:20世纪60时代以来,人类学家们开始反思自己的基本分析概念,受后现代主义、后殖民主义、女权主义和政治经济的影响,这一学科的整体,尤其是在艺术研究方面,出现了一些新的视角,如表征与艺术—文化体系,艺术收藏、本真性与挪用,全球化和艺术界,艺术与身份认同等问题。对艺术纯粹性和自主性的主张提出严肃质疑,并探索新的地域和新的惯例,认可艺术在当下主要的社会经济进程中的作用,这些研究对于艺术人类做出了重要贡献。

  • 标签: 表征 艺术文化体系 全球化 艺术界 身份
  • 简介:傩仪是作为仪式的戏剧。中国民间仪式性戏剧傩戏、目连戏与迎神赛会戏剧都是从傩仪演变而来,作为艺术的戏剧由作为仪式的戏剧演变而来。宋元戏剧是中国戏剧从仪式向艺术转换的关节点,严格意义上的戏剧发生是从仪式到艺术的发生。傩仪是中国戏剧艺术的仪式发生起点。

  • 标签: 仪式 艺术 作为仪式的戏剧 作为艺术的戏剧
  • 简介:文化是民族研究的主要命题,关于"物"的文化研究也伴随着民族发展的始终。从进化论将"物"的进化作为文化进化的标志开始,民族、人类的主要理论流派都有关于"物"的研究和阐释,从将"物"作为佐证文化的客体,逐步转向将"物"作为文化的参与主体,其研究取向也随学科理论范式的发展而变化。

  • 标签: 物质文化 民族学视野 理论范式
  • 简介:20世纪西方音乐可谓异彩纷呈。各种哲学原理、哲学思潮被广泛运用到音乐哲学的研究中,在学科间的交叉、渗透以及相互支持、相互证实的过程中,音乐艺术哲学的研究范围被前所未有的扩大

  • 标签: 声乐艺术 情感现象学 现象学原理
  • 简介:胡塞尔作为现象的集大成者,之所以要提出“先验现象”的概念,其主要目的是抵制欧洲的科学危机以及先进技术所造成的人类异化。在胡塞尔看来,现象的任务就是“面向事物本身”,把握其中的本质要素,最终解决“认识如何能够为自然认识提供基础和说明”。

  • 标签: 现象学美学 书法艺术 先验现象学 集大成者 人类异化 科学危机
  • 简介:音乐图像的研究成果可以应用于西夏历史的补充研究和西夏音乐理论的完善构建,运用音乐图像的方法研究西夏音乐图像对于古代音乐文献研究极具理论和现实意义。应当系统梳理和整合西夏音乐,从而构建起脉络清晰的相关文献体系。

  • 标签: 音乐图像学 西夏 音乐文献
  • 简介:我与李明是多年朋友,近来再读明画,辄多惊喜,不禁想起龚定庵常常被改写的诗句“瓶花贴妥炉烟定,觅我童心四十年”.岁月流转,与童年往事间的时差似乎越拉越长,但对从事艺术的人来说,童心童趣的感悟却越来越真切.正如李明笔下的童子童趣,焦墨简笔,朴拙而灵动,多是传统生活场景的再现,悠然自在,能够唤起人的回忆和遐想,从中体会到生命的意义和情感的韵味.我想,艺术的魅力大抵在于此.如果说人生所谓的成败强弱、动静起落,依据的只是功利的判别,那么在率真情、尊性灵、重趣味的艺术作品中,往往更能体会到生活深处的韵味,带着生活的经验阅历和想像细细品味,能在朴素中见绚丽,在简直里显曲折,在平静无波的心底感受到情感的波澜.李明的画,无论童心还是禅境,追求的正是这样一种自然适意的境界.

  • 标签: 童心 生活场景 艺术作品 生命的意义 童趣 韵味
  • 简介:在许多人的观念里,艺术人类只是一门研究原始艺术或少数民族艺术的学问,笔者认为这是一种误导。作为艺术人类的研究来说,其研究视野和眼光相对于一般的艺术研究来说,更关注的是艺术的全球性和全人类性。如果用这样的观点来认识艺术人类的话,它对艺术的研究视野就更加开阔,开阔到超越我们以往世界艺术史中所描述的空间和时间上的范围。也就是说,

  • 标签: 人类学研究 当代价值 艺术人类学 少数民族艺术 研究视野 艺术学研究
  • 简介:随着学科的调整,艺术升格为一门独立的门类,音乐和舞蹈升为一级学科,学科的升级要求艺术学科和舞蹈学科加速调整已有的学科结构,适应时代的要求.当前的学科架构大多是较为西化的门类结构,但随着中国艺术和舞蹈的发展,其学科架构及建设理念需要进行调整和完善,提高艺术和舞蹈的教学水平.本文分析了当前我国音乐与舞蹈学科设置的意义,提出了完善艺术和舞蹈学学科建设调整的措施,为艺术及舞蹈学学科的完善提供参考.

  • 标签: 艺术学升格 舞蹈学 学科架构 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