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论语》的“N问N”句陈思坤本文所谈的是《论语》语段开头的起始句的一种句式,兼及《法言》的同类句子。所引《论语》材料出自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58年6月第一版。所引《法言》材料出自新纂门目五臣音注杨子法言,影世德堂本。《论语》语段的...

  • 标签: 《论语》 《法言》 宾语 主谓短语 孔子 卫灵公
  • 简介:“禁果”的说法来自古希腊传说:伊旬园的夏娃被禁止摘食恶树上的禁果,然而她抵抗不住蛇的诱惑,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偷食了禁果,最终受到上帝的惩罚。我们在日常生活也有类似经验:越是得不到的东西就越想得到,越是不让知道的东西就越想知道。这种逆反的心理现象叫做“禁果效应”。在语文教学运用禁果效应,对提高教学效率、活跃课堂氛围、改善师生关系有重要意义。以下便是笔者在教学实践总结的几点想法:

  • 标签: “禁果效应” 语文教学 希腊传说 日常生活 心理现象 教学效率
  • 简介: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不仅要精批细改,也要注重讲评的指导,从六种特性详细解读讲评课上的讲评方式,提高学生对于写作的理解以及写作能力。作文讲评要注意"六性":时效性、有效性、针对性、对比性、互动性、自主性。

  • 标签: 小学语文 作文教学 讲评
  • 简介:细读,意味着以作品为中心,在语义学层面细加体验、推敲,从而整体上把握作品。它作为一种审美活动,自古皆然;直至今日,冠以“细读”字眼的文章在鉴赏类文字、书刊屡见不鲜。但是,假如我们要在概念术语的层面上较真,经过判断与梳理,则不能不承认它却是自域外辗转而来。细读,严格意义上说来自上个世纪英美新批评文论。作为一个有着特定内涵的概念,它在文学艺术术语词典里作为一个独立的词条是这样定义的:“美国‘新批评’派的文学主张之一。细读(closereading)指细密地研究作品的上下文及其言外之意,它要求批评家注意每一个词的含义,发现词句之间的精微的联系,包括词语的选择和搭配、隐显程度不等的意象的组织,等等。他们认为,只有经过这样细致的分析,才能见出一部作品的总体,从而确定其艺术价值。”

  • 标签: 细读 英美新批评 概念术语 文学主张 审美活动 艺术术语
  • 简介:在自然口语“完了”具有一种话语标记的功能,在话语不再影响句子的真值,仅仅是使用者对语境的一种适应,表现了说话人组织话语的痕迹。这种话语标记的用法是在动词“完了”表动作终结的词汇意义的基础上产生的,与在叙事中频繁地被用作承上启下的手段有密切关系。

  • 标签: 话语标记 “完了” 语法化
  • 简介:公文即公务文书,是用来传递和交流信息的工具,是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在处理公务时所使用的一种具有特定格式的书面材料。公文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公文既包括法定的红头文件,也包括一般机关事务文书。

  • 标签: 公文写作 抒情手法 语言 叙述方式
  • 简介:<正>中国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大多是从旧私塾里承袭下来的。以吟诵记背为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能做者,识字、句读而已。至于行文布局,偶尔也有一点感想式的评论,但更多的是靠学生在日后吟诵中去意会。在西洋文化的影响下,中国语文课堂上出现了语法之类的内容。这是一大进步。有了这种内容,至少是一句之中,词与词之间的关系可以说得比较清楚了。这也是马建忠发奋著述《马氏文通》的用意。可以认为是语文教学由经验上升为科学的第一步。但西洋文化也带来了一定的副作用。中国一向是语文不分的,有了语法之类的东西以后,语言和文章成了两个内容,分成了两个部门。好象语言只管字、词、句,而字词句写成一篇

  • 标签: 交际意义 形式意义 语言问题 语言单位 语文教学方式 语言研究
  • 简介:《金瓶梅》“得”字句(述补结构)分析夏齐富明代中叶的白话小说《金瓶梅》①近代汉语语法现象非常丰富,该书“得(的)”字句,计1085例,这个统计不包括下面带“得”(或“的”)的这一类句式:(1)自从嫁得你哥哥,吃他忒善了,被人欺负……(35页)(2...

  • 标签: 《金瓶梅》 “得”字句 述补结构 “得”后成分 语义指向 “的”字短语
  • 简介:诗词的“平”字辨释魏耕原“平”字本来平平无奇,在散文中使用频率不大,其义一望即知。但在诗词不仅频频露脸,而且含义丰富,而诗词注本每多略而不注。如王维《观猪》“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唐诗和王诗的选本,均缺略无注,似待之常见义。但若用其“平静”、...

  • 标签: 引申义 刘禹锡 《唐宋词鉴赏辞典》 陈子昂 《九家集注杜诗》 故国平居有所思
  • 简介:俗话说:“看书看皮,看报看题。”长期以来,许多学生习惯于写老师给的命题作文,竟不知道怎么给作文拟上题目。苏轼诗云:“腹有诗书气自华。”既然我们平时都很重视阅读名著,那就要“学以致用”,利用名著来给自己的作品拟制一个出彩的标题。

  • 标签: 标题制作 名著 “学以致用” 命题作文 学生习惯 俗话
  • 简介:在生活,我们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尴尬的情况。此时,如果能恰当地运用自嘲,就能帮你走出尴尬。自嘲,即自我嘲弄。表面上是嘲弄自己,但实际上却另有所指。交际运用得好.就能让尴尬变成笑声,在笑声展现出你非凡的智慧和人格魅力。

  • 标签: 尴尬 嘲弄 自嘲 当地 自我 展现
  • 简介:张爱玲是擅长以纯熟精巧的文字表达她对人生、人性的认识的作家,在她的中短篇小说集《传奇》,她对人性洞察之深刻,对世情描摹之细致令人叹为观止。其中短篇《花凋》写女孩子郑川嫦短暂的悲剧一生,作者使用了摹绘、比喻、对比、反语、排比、反复等等辞格来营造作品氛围、描绘人情风俗、塑造人物形象、演绎人生悲剧,现将作品中出现的辞格作一分析。

  • 标签: 张爱玲 辞格 短篇小说集 人生悲剧 文字表达 《传奇》
  • 简介:本文探讨了近代汉语"你那X"复指结构。"X"主要由名词性成分充当;"你那X"在句中主要作独立句、主语和宾语及主题语;语义上,"你那X"主要表示消极情感义和权势义;"你那X"的存在主要和表达定性功能和话语距离有关,"你那X"的消失是和"你这X"竞争的结果。

  • 标签: 你那X 句法功能 语义特征 存在与消失
  • 简介:托尼·莫里森是美国杰出的黑人女作家,她的写作都是根植于美国黑人的特殊文化,以黑人或黑人群体为自己的写作对象,以期唤醒黑人民族意识的反思,重建民族文化意识。本文将从"天堂"构建的社会现实,天堂中人们精神异化的状况中分析这群黑人走向自我毁灭的过程,以及在毁灭的过程他们依稀看到的重生的希望和曙光。

  • 标签: 《天堂》 自我毁灭 重生 民族意识
  • 简介:我是指挥学院的一名教师。十月的一天.女学员小何找到我.说她打算参加学院组织的演讲比赛,想请我指导一下。我注意到这篇题为《军人的奉献》的演讲稿中有这样一些事例:

  • 标签: 学院 教师 演讲比赛 事例 指导 学员
  • 简介:冷战结束后,世界多极化已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中国在多极化世界,坚持反对霸权主义的立场,努力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积极参与大国政治,推动多极化格局的形成

  • 标签: 多极化 世界和平 霸权主义 国际秩序
  • 简介:作为一代文坛盟主的苏轼一生宦海浮沉,辗转流离。官场上的屡遭贬谪、“奋厉有当世志”的难酬,在他心中激烈撞击,使其词从整体上呈现出一种悲伤的色调。这样的悲情不仅体现在他具有婉约特色的词作,更隐晦地渗透于他的豪情之词内,形成了他独特的孤鸿情结。本文试从以下三个方面对渗透在苏词的孤鸿情结进行解读。

  • 标签: 苏轼 孤鸿情结 中学 语文 阅读指导
  • 简介:在简单介绍本专栏各篇论文的基础上,对其中体现出的值得关注的动向进行了评论。文章后半部分提出学科意识问题。文章认为,学科意识不足,是对外汉语教材编写研究必须直面的问题。文章强调,构建教材编写理论时,必须从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的层面和角度出发思考问题,不局限于学科下位的具体领域,更不能把个人认识与学科理论混而为一。

  • 标签: 教材编写 教材编写研究 学科意识
  • 简介:自从1958年以来,我校一直非常重视在各年级教学汉语拼音。几年来由于领导重视和大力支持,教师认真教学,学生都熟练地掌握了汉语拼音,提高了教学质量;一年级上学期集中教完汉语拼音后,学生掌握了拼音要素,连读方法,但读音节还需临时连读,速度较慢,到学期末就熟练掌握了400个音节,达到了直呼,读音节的速度一般每分钟在40个左右,快的每分钟达70—80个,最快的认读113个。到二年级下学期,学完了大写字母和隔音符号,读音节的速度一般达到了60—70个。拼音读物一般能朗读成诵。三年级以上的学生都熟练掌握了字母表的顺序,学会按音序查字典,—般都愈用愈熟,愈熟效率愈高。这正如我们学骑自行车,当我们基本掌握骑车技术后,还必须继之以多次乘骑,从弯曲崎岖的道路中去获得技能技巧,达到运用自如。我们的具体作法如下。一、课堂和课外

  • 标签: 音节表 乘骑 认读 教学效果 教学质量 声韵调
  • 简介:现代汉语的动词“掉”是有多个意义的动词,《现代汉语词典》(1994年修订版)把它分化为“掉1”、“掉2”“掉3”三个动词。“掉1”表示“落”、“落在后面”、遗失;遗漏”、“减少;降低,”“掉2”表示“摇动;摇摆”、“回;转”、“互换”,“掉3”作补语,表示动作的结果。作补语时表示结果只是“掉3”的语法意义,我们认为“掉3”的词汇意义是“消失”,如“烧掉、擦掉、倒掉、抹掉、拿掉、赔掉、删掉、改掉、减掉、换掉”等等。“落”的意义是“掉”的本义,其他的意义都派生义。本文的“掉”指的是作补语的“掉3”。

  • 标签: “V掉” “掉” 动词 汉语 词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