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1 个结果
  • 简介:通过运用多元价值分析的方法,重点分析《老子》"无弃人"思想的价值哲学内涵,并通过全文本贯通的分析,将各章用人思想贯通,第一次解析出老子"用天下人之力"的思想。"故无弃人"包含着老子的价值思路"不弃人→用天下人→没有弃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表明老子"用人之力"是用天下人的所有价值。最后辨析四个基本理念:天下人、天下人所有价值、用、力,概括出老子"用天下人之力"论述逻辑:"不弃人→用天下人之力→没有弃人",其中蕴含着"价值实现方式→价值结果→价值评价"的价值哲学思路。同时初步涉及老子注重价值实现方式以及从形上落实于形下的价值逻辑、人的价值的绝对性和周普性、内在价值与工具价值、事实与价值的缠结等价值哲学思想的独到之处。

  • 标签: 用人 无弃人 用天下人之力 老子价值哲学思路
  • 简介: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三大部分——哲学批判、经济批判和社会批判中,“感性活动”、“异化劳动”已经本质性的产生并成为马克思新世界观的核心要义和理论基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在马克思宏大而又深邃理论体系中以其时间维度和理论意蕴的双重价值一举超越《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成为马克思新世界观的源头。

  • 标签: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感性活动 异化劳动
  • 简介: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的当代西方行政改革实践,推动了西方主要发达国家从公共行政向公共管理的转型和从政府管理向政府治理的转型。当代西方行政改革的基本发展趋势是公共管理对公共行政的三大扬弃和超越,即从行政权力的有效配置走向公共物品(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从单中心管理控制,走向网络化的协同共治;从科学行政、依法行政的统一走向科学行政、依法行政、效能行政的统一。中国的行政改革行进在从公共行政迈向公共管理的过程中,可以比较借鉴西方行政改革的经验教训,并寻求与自身实际结合的中国路径。

  • 标签: 公共行政 公共管理 行政改革 政府治理
  • 简介:2016年10月,徐华炳撰著的《温州海外移民与侨乡慈善公益》(以下简称《侨乡慈善》)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该书36万余字,内容丰富,资料翔实,不单是海外移民研究的新成果,也体现了当代学者开拓华侨华人研究新园地、构建慈善史研究新体系、彰显慈善精神旨趣的努力。A如果将《侨乡慈善》一书置于长时段的学术中去观察,也许可看到近年来华侨华人与慈善史研究的进展与趋向。

  • 标签: 华侨华人研究 慈善公益 海外移民 慈善史 侨乡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简介:近年来,中国外交卓有成效,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政治、经贸、文化以及各领域的合作迅速发展。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最大的发达国家,中美关系是中国最重要的对外关系,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了解美国的政治、经济、社会以及美国复杂多元的民族构成,成为中国了解外部世界的重要方面。美国一直是中国人移民海外的主要目的国之一。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批中国新移民奔赴美国,美国华侨华人数量迅速上升,从1990年的164万,增加到2000年的285万,2010年的401万,2016年再增加到508万A。美国是除东南亚诸国外,华侨华人聚居最多的国家。美国华人社会的发展以及美国华侨华人在中美关系中的地位与作用,都是学界乃至政府和社会各界所关注的。

  • 标签: 华侨华人史 美国 20世纪90年代以来 中国外交 历史 解读
  • 简介:黑格尔作为“伦理生活”的实践探讨的是“伦理共同体”中的自我实现问题。哈贝马斯以语言交往为基础的实践哲学取代黑格尔意义上的精神的自我反思,把民主视为现代伦理生活的基础,实践和伦理生活都被囊括在交往行动之中。沿袭哈贝马斯主体间性的分析框架,霍耐特实现了从“语言交往”到为实现道德认同而进行的“承认斗争”的转向。然而,哈贝马斯关注的是语言交往和实践商谈的程序条件而忽略伦理的实质内容,霍耐特承认交往实践中的形式的伦理生活缺乏一种伦理的本真意义,“伦理共同体”的建构仍是一项未竟的探索。

  • 标签: 实践 伦理生活 主体间性 承认 交往
  • 简介:思维与存在关系问题曾被看作是哲学基本问题,黑格尔之前的近代哲学已经在不同路径上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但它们都没能真正确立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黑格尔哲学继承了这一学术任务,通过认识客观思想、绝对精神的自我运动实现了思维与存在的同一,并宣告了这一问题在近代哲学路径上的终结。黑格尔的方法也影响了马克思,马克思以"实践"这一中介形式实现了思有同一。近代哲学以来的解决思有同一问题的不同路径,反映了不同哲学体系的视阈转换。

  • 标签: 思维 存在 同一性 客观思想 绝对精神
  • 简介:当代中国要为人类提供不同于西方文化冲突论和传统儒家大同论的文化哲学,就须以马克思主义方法批判中国传统哲学中人的创造性被抑制,改变西方哲学中个体与群体的不对等关系,建立起一种强调文化性个体之间的多元对等关系。由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当代文化哲学所讲的人类整体性,就不再是任何文化中心论建构的文化不平等和文化同化论之对立、单一性整体,而是文化创造多元对等、彼此尊重和影响的生态整体;也不再是中国“变器不变道”的弱创造性个体和西方“个体至上”的自我中心的个体,而是尊重一切既定的文化创造又能创造性地加以改造的、相互对等的新个体。

  • 标签: 批判创造 对等互动 新整体 新个体
  • 简介:自由与平等的关系一直是中西方政治哲学家激烈争论的重大问题。当代西方政治哲学认为自由和平等是一对天生的矛盾体,资本主义的根基建立在自由主义的基础上,自由主义不关心平等,而平等会消除自由,不平等又会引发资本主义的危机,由是造成了当代西方政治哲学在自由和平等问题上的窘境。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克服了这一缺陷,跳出了资产阶级政治哲学的狭隘视野,指出了所有制和物质财富的充分发展对于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由和实质平等所具有的重大意义。在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自由和平等之间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它们是具体的历史的发展着的。自由和平等可以在同一意义上实现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实践中得到了证明,它们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今后的改革和发展应注意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自由观和平等观为指导,正确处理二者的平衡关系。

  • 标签: 自由 平等 政治哲学 马克思主义 资本主义
  • 简介:为探究马克思著作对我国哲学研究的影响力以及相关研究的现状与热点,以CSSCI(1998-2016年)收录的引用马克思著作的6481篇哲学论文为中心,运用文献计量学和知识图谱等研究方法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马克思著作对我国哲学研究的影响力巨大,相关研究成果丰富,主要表现有:《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资本论》《德意志意识形态》等著作被引频次较高,最受我国哲学研究者的重视;吉林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等研究单位及其学者的研究成果最为卓著。最后通过数据可视化软件CiteSpace构建哲学论文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考察了近20年来马克思著作影响下的我国哲学研究的热点和时代流变。图谱显示:历史唯物主义、实践、意识形态、现代性等一直是哲学研究高频关键词和研究热点。

  • 标签: 马克思著作 哲学研究 CSSCI 数字人文 知识图谱
  • 简介:《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将政治经济学与哲学人本学相融合,建构与重物轻人的资产阶级经济学不同的“人本经济学”的首次尝试。《手稿》“笔记本Ⅰ”的私有财产批判集中体现了马克思的这一致思理路。首先,马克思发现国民经济学只关注财富分配的物质表现形式,忽视了物的分配背后人的现实生存问题,由物的关系到人的关系,是人本经济学研究主题的转向。其次,“异化劳动”概念的提出是对私有财产主体本质的重新界定,马克思发现私有财产的生产与人的具有社会性的生命活动相关,为人本经济学确立了现实立足点。最后,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关系问题的讨论,是资本起源的哲学证明,找到了“非我”的异己力量,从而赋予政治经济学扬弃私有财产解放人类的历史使命。

  • 标签: 笔记本Ⅰ 私有财产 人本逻辑 异化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