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03 个结果
  • 简介:2016年12月14-15日,由南京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南京大学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和南京大学历史学院主办的“历史研究与国际关系”学术会议在鼓楼校区知行楼举行。本此会议吸引了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外交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华东师范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

  • 标签: 国际关系 学术会议 历史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 综述 南京大学
  • 简介:德国传统上是一个大陆性质的国家,但统一后的德国决心成为海洋强国。它在追求海权过程中发展出自己独特的海权思想。主要包括:地理位置对德国海权的影响、相对于优势海军的海军战略以及大陆国家走向海洋的战略意志等。从德国追求海权的战略实践上来看,1871—1945年的德国,建立了强大的海军,并通过两次世界大战,做出了追求海权的大胆尝试。最后均以失败告终。德国追求海权的思想和实践对中国建设海洋强国有诸多启示可供借鉴。

  • 标签: 德国 海权思想 海权实践 中国 启示
  • 简介:(四)明代我国南海的海域及其界限(1)明代我国南海的海域是以万里石塘和万里长沙及其海面作为界限《郑和航海图》有石塘、万州石塘屿和万里石塘。这里的石塘是指西沙群岛下陷在水面下的暗礁。万州石塘屿是指西沙群岛浮出水面的珊瑚岛屿,那些岛屿都属海南岛的万州所管辖,故称万州石塘屿。万里石塘是泛指起自潮州海面的东沙群岛,历经中沙群岛,止于西沙群岛,这时候已把南沙群岛的西群及其海面,与其东群合称为万里长沙,是东洋航道必经之处,故于《郑和航海图》之中(经由西洋航道),不见东洋航道

  • 标签: 万里长沙 郑和航海图 交趾洋 千里长沙 陈伦炯 宣德群岛
  • 简介:老一辈的专家学者都比较熟悉著名学者A.И.克鲁沙诺夫(1921-1991年),他是俄罗斯科学院院士,主要研究俄罗斯东部地区,特别是远东地区的社会历史。他较早地从客观发展的角度深入地研究了17—20世纪俄罗斯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历史,全面细致地考察和研究了远东地区的文化和民族过程、相邻国家的历史以及这些国家与俄罗斯的关系。

  • 标签: 历史学家 俄远东 院士 俄罗斯科学院 远东地区 著名学者
  • 简介:对于当前金融危机的成因及其对美国经济霸权的影响,国际、国内意见纷呈。本文试图以历史和政治视角,从解剖实力与霸权这对概念入手,分析美经济霸权的现状和前景。文章从时空条件、发展空间、国际信誉、支配渠道、军事拉动等五方面进行论证,认为此次金融危机是冷战后美各种矛盾累积并发的结果,美经济霸权陷入某种“结构性衰弱”。但因其经济实力尤其是综合国力依然强劲,断言美从此走向衰落还为时尚早,美未来命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奥巴马变革。

  • 标签: 美国 金融危机 经济霸权 奥巴马变革
  • 简介:日内瓦会议是两极格局下两大阵营抗衡对峙过程中召开的和平协商会议,是大国较量的另一'战场';亚欧会议是冷战后和平与发展背景下形成的东西方对话合作论坛,并逐步形成一种相对稳定机制.从日内瓦会议到亚欧会议的历史昭示是,和平协商与平等对话反映了当代国际关系发展的潮流和趋势.今年10月河内第五届亚欧会议,为亚欧会议更具有活力、更富有成效作出了贡献.

  • 标签: 日内瓦会议 亚欧会议 和平协商 平等对话
  • 简介:在国际金融危机及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的打击下,2009年欧盟经济严重衰退,占全球经济的份额进一步减少,在投资、出口等方面对新兴经济体的倚重加大。在此背景下,新一轮“欧洲衰落论”持续发酵,甚嚣尘上。不少西方学者和媒体忧心忡忡地称欧洲正面临“全面衰落”:经济上.欧洲竞争力不足,社会负担沉重,已成为全球经济复苏的薄弱环节;政治上,欧洲的能量日益枯萎。欧洲模式的吸引力日渐式微;外交上,欧盟的声音越来越不受重视,开始沦为国际舞台上的“龙套”。笔者对此深不以为然。

  • 标签: 中欧合作 全球经济复苏 欧洲模式 历史 国际金融危机 欧盟经济
  • 简介:过去,学者往往不会从文本角度研究早期东南亚文学。例如,为验证碑铭涉及的文献信息而研究碑铭:比如证明碑铭中的事件是与其他铭文、记录或外国材料中的相关信息相符的。对历史学家而言,文献研究是一项关键性活动,但这不是文本研究。文本研究“并不急于从文字转向现实世界”。被视为文本的文字向研究者展现的是语言而非文本之外的事件。

  • 标签: 地方文学 历史学家 东南亚 文本研究 文化 文献信息
  • 简介:华盛顿体系是一战后在远东亚太地区建立集体安全架构的一种尝试。华盛顿体系的成立,也使日本首次作为世界主要大国之一参与到国际体系当中。然而,1934年底,日本相继退出《九国公约》和《五国海军军备条约》,导致华盛顿体系最终于1936年崩溃。日本海军对日本这一时期的国家战略走向和外交路径选择、特别是日本对华盛顿体系的态度和政策有着较为重要的影响。本文探讨了日本加入华盛顿体系的背景与过程、华盛顿体系与日本海军之间在理念、战略目标和决策机制之间的冲突、日本海军及文官群体之间围绕华盛顿体系而进行的妥协与斗争。研究这一问题,不仅有助于我们加深对历史案例的理解,也可以为当前中国的海权建设提供一些启示。

  • 标签: 华盛顿体系 日本 海权战略
  • 简介: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时,中缅边界存在“三段未决的问题”,分别是北段尖高山以北的未定界问题、中段猛卯三角地①的“永租”问题和南段“1941年线”问题。1954年至1961年,经过反复沟通和多次谈判,中缅两国最终和平解决了边界问题。根据其特点,中缅边界问题解决的历史过程可划分为提出问题、初步交换意见、直接谈判和签订条约4个阶段。

  • 标签: 中缅边界 历史过程
  • 简介:《柬埔寨王家编年史》是记载和研究柬埔寨历史的重要史料。但由于受到语言和保存等方面因素限制,中国学术界对柬埔寨历史的研究中对柬埔寨王家编年史料的研究和应用十分有限。本文将以《柬埔寨王家编年史》为出发点,从一个崭新的视角去解析14世纪柬埔寨吴哥王朝与泰族的素可泰及阿瑜陀耶王朝的关系,并对这一时期两国关系中的重大历史事件进行分析和探讨。

  • 标签: 《柬埔寨王家编年史》 柬埔寨 泰国 柬泰关系
  • 简介:1977年苏联宪法中提出的'新的历史性人们共同体——苏联人民'这一概念,到底是什么含义?它是否符合苏联的国情?本文想对此作些评述。苏联'新的历史性人们共同体——苏联人民'这一理论,最早见于1961年10月赫鲁晓夫在苏共第二十二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当时他宣称:'在苏联形成了具有共同特征的,不同民族的新的历史性人们共同体——苏联人民'。

  • 标签: 共同体苏联 历史性共同体 新的历史性
  • 简介:当笔者论述史前时期首领阶层的自我认知时,不禁想到碑文中的“印度化”证据揭示出领导者和被领导者间具有和谐融洽的宗教关系,关于首领阶层具有不同程度神力的前“印度化”认同就说明了这一点。

  • 标签: 文化表述 东南亚 历史 被领导者 自我认知 史前时期
  • 简介:经济制裁一直是美国推行对外战略、影响他国行为和处理危机的重要手段之一。冷战结束以来,由于国际环境变化、经济全球化以及美经济实力的变化,经济制裁正成为美优先使用的对外施压手段,并形成较为成熟的理论体系及实施方案,被用于应对伊核问题、朝核问题、克里米亚危机等。本文拟对美经济制裁的发展演变、战略意图及具体步骤和手段进行系统梳理。

  • 标签: 经济制裁 美国 历史 经济全球化 对外战略 冷战结束
  • 简介:2008年9月13—16日,由中国苏联东欧史研究会主办、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和黑河市社科联协办的“俄罗斯社会发展:历史与现实”学术研讨会在黑河召开。来自国内和俄阿穆尔国立大学的八十余位学者参加了会议。中国苏联东欧史研究会会长于沛,黑龙江省社科院院长曲伟和黑河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姚龙出席会议并致辞。

  • 标签: 历史与现实 社会发展 国际学术会议 俄罗斯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 综述
  • 简介:一、中巴友谊建立在双方共同战略利益基础上,在国际风云变幻中向前发展。1951年5月21日中国与巴基斯坦正式建交。建交之初,中巴交往较少,仅保持一般关系。从50年代末开始,外部环境变化使中巴关系发生了历史性转变。共同的战略利益使两国由普通邻居变成了唇

  • 标签: 中国 巴基斯坦 友好合作 战略协作 全面合作伙伴关系 经贸合作
  • 简介:中国如何在南海主张不受《海洋法公约》调整的历史性权利,同时又受《公约》尊重,这是一大难题。造成这一困局的原因是中国南海权利主张本身存在两个缺陷:第一,试图以单一的历史性权利规则主张涵盖整个南海海域的权利,未能解决与《海洋法公约》相关条款的冲突。第二,以《海洋法公约》之外的法源主张区别于《公约》的历史性权利,但海洋权利内容又是《公约》框架内的事项,由此又落入《公约》的调整范围。对历史性权利的法源、性质和内容的阐明是中国南海权利主张的症结所在,只有对此作出有别于《公约》权利的主张,才能落入《公约》序言“未予以规定的事项,应继续以一般国际法的规则和原则为准据”的条款中,以此排除《公约》的适用。本文试图对历史性权利做全面解读,以此证实历史性权利是区别于《公约》权利的体系,不受《公约》调整;其次,试图处理历史性权利与《公约》权利的并存关系,以此证实历史性权利受《公约》尊重。

  • 标签: 历史性权利 海洋法公约 南海仲裁案
  • 简介:2008年9月13-16日,备受瞩目的“俄罗斯社会发展:历史与现实”暨纪念《瑷珲条约》150周年国际学术会议在黑龙江省口岸城市黑河召开。此次大会由中国苏联东欧史研究会主办,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黑河市社科联协办。共八十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大会,他们分别来自国内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及俄罗斯阿穆尔国立大学。

  • 标签: 国际学术会议 历史与现实 社会发展 俄罗斯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 《瑷珲条约》
  • 简介:在华印支难民既是国际印支难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有其自身特殊性。他们主要是中国与越南关系恶化之后越南反华排华的结果,中国政府一开始是以难侨来对待他们,1979年之后才主要从难民的角度进行处理。中国与国际社会在印支难民问题上积极合作,包括与联合国难民署的友好合作,以及与日本、澳大利亚和老挝等国家在印支难民外流、自愿遣返等问题上的双边合作。这些历史经验为近年来关于中国难民立法与政策的相关争论提供一些有意义的思考。

  • 标签: 难侨 在华印支难民 国际合作 联合国难民署
  • 简介:2000年10月13日上午,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东亚系主任阿龙·沙伊教授访问上海社科院欧亚所,就中以关系的回顾与展望作了主题发言,并就近期巴以冲突谈及了自己的独特见解。

  • 标签: 系主任 教授 大学 历史 回顾与展望 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