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7 个结果
  • 简介:法律与信访都是底层环境抗争的基本工具,但中国民众更青睐于后者,甚至形成了“信访不信法”的格局。这种局面的产生既源自无讼社会的文化基因,也受司法困境的现实驱动。而蓬莱19-3溢油事件后,渔民的行为逻辑具有鲜明的“信法不信访”特征。这种格局的产生具有特定的社会机制,一是普通渔民不懂信访,二是农村精英对信访困境具有深度反思,三是源自对参照群体的比较,四是依法抗争保证了抗争维权的合法性。研究表明,“信法不信访”的格局并非因为渔民法律意识高,但它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有利于青天思想的淡化与消弭,有利于法治社会建设的推进。当前,需要创造适宜的社会机制,引导“信访不信法”向“信法不信访”转型。在此,推进司法改革与司法独立尤为迫切。

  • 标签: 依法抗争 环境抗争 环境信访
  • 简介:为了克服狭义混同式概念和立法的缺陷与问题,1982年《示范条款》摈弃了1976年《突尼斯版权示范法》把民间文学艺术直接等同于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直接等同于著作权法作品的狭义混同路径,创设了“民间文学艺术表现形式(EoFs)”这一概念和广义混同式立法,给“民间文学艺术表现形式”等同于知识产权法客体的地位,并予以特别知识产权法的保护。虽然1982年《示范条款》比1976年《突尼斯版权示范法》在概念和内容方面有诸多改进.但却依然未能从根本上克服混同式立法固有的诸多缺陷和问题.无法达到既保护民间文学艺术,又避免与现行知识产权法相矛盾和冲突的立法初衰。

  • 标签: 民间文学艺术表现形式 广义混同式立法 1982年《示范条款》
  • 简介:非食品原料制售行为的规制是刑法遏制食品犯罪源头的关键,其定罪问题在实务与理论中存在争议。“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与“非法经营罪”的适用分别存在行为与客体的瑕疵,“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的选用具有合理性,但现有理论对适用根据的解读存在局限。持“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之帮助犯的定罪观点,理论路径是延展帮助犯理论.将其定位于解决社会中“帮助”危害社会现象的刑法理论;定型于帮助行为、帮助故意和帮助情节组成的定罪标准系统;定制于有权解释机关做出的司法解释。

  • 标签: 非食品原料制售行为 定罪 帮助犯
  • 简介:基于广西8所高校的调查,认真分析了大学生网络行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正反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抢占阵地,创新培育方法,提高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吸引力;理顺体制,建立长效机制,保障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运行力;统筹力量,净化网络环境,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凝聚力,以化解大学生网络行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消极影响。

  • 标签: 大学生 网络行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简介: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走低碳发展道路已成为世界各国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选择。低碳消费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低碳消费在中国尚处于起步阶段,尤其是在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国有林区。本文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对内蒙古国有林区居民的低碳消费行为进行调查,运用回归分析,探究人口统计因素、个人特质因素、生活方式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对当地居民低碳消费行为的影响。最后,对如何促进内蒙古国有林区居民低碳消费提供建议和对策。

  • 标签: 内蒙古 国有林区 低碳消费行为 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