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4 个结果
  • 简介:元代巴蜀易学学者申子,其思想具有折中调和、兼容并包的特点,反映了当时儒道融通、朱陆合流的学术趋势。他一方面认同即物穷理,另一方面提出“觉即复”的观点,主张一念发动当下返善,强调“发明本心”,具有较强的心学意味。申子还提出“几学”来解释“觉即复”,在“几学”视野下可见从《易传》到程朱再到王阳明的知行观之间存在较为明晰的逻辑线索。在“几学”背景之下,申子提出“本无”的本体论和“诚敬”的工夫论。可以看出宋元儒家吸纳佛道来完善自身话语系统,从而在更高层次上向先秦儒学复归的努力。

  • 标签: 王申子“觉即复” “几学” 知行合一 诚敬
  • 简介:弼《易》《老》二注成书先后及年代考辨裴传永弼字辅嗣,山阳高平(今山东金乡)人,生于魏文帝黄初七年(226),病故于魏废帝曹芳嘉平元年(249),在人世上只度过了二十四个春秋。弼的生命虽然短暂,但其人生的脚步却异常坚实;他尽管英年早逝,可在学术上...

  • 标签: 《易》 《老子》 王弼 《周易注》 《老子注》 何晏
  • 简介:<正>守仁(1472—1528)一直是备受学术界关注的研究对象,有关他的心学思想,中外学者已多有论述。然而,对氏推行的乡约模式及与其与心学思想的关系,学界似未予应有之注意,实则,南赣乡约既体现了氏在主张“知行合一”的过程中,修养和践履、道义与事功的统一,也是其感叹“除山中贼易,除心中贼难”之时,为安靖地方,防止山民为“贼”,在“心即理”说的指导下,所倡行的治乡方略与实践,是氏的心学思想与其政治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 标签: 王守仁 南赣乡约 心学 “知行合一”说 心即理 明中后期
  • 简介:弼易学对两汉象数易学的继承田永胜学术界认为弼易学扫象阐理,一改两汉象数学派气象。本文对照两汉象数易学的残存著作,重新对弼易学思想做了一番研究后,发现弼用了不少象数易学的注释,有的甚至与象数易学家们的注几乎完全一样,也用了一些象数易学的解经方...

  • 标签: 王弼 易学 象数 卦爻辞 卦气说 阳爻
  • 简介:本文通过心学的历史形成过程的考察,认为心学概念最早是由道教提出的,然而心学的基本理论框架出现在禅学中,之后才有了陆心学的发扬光大.但是,心学对心、性、理关系的论述,同初唐成玄的重玄学基本一致,这说明,中国哲学在由对客体的考察为重点转向对以主体的考察为重点的过程中,道教哲学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如重玄学之于禅学,白玉蟾之于王阳明,都起到了先导性的作用.本文立足于现代哲学对主客体关系的认识,分析了儒释道心学各自的基本内涵及历史局限性,认为中国古典哲学从南北朝至明的发展,是主体性观念日益突出的过程.道教哲学与现代哲学,在基本内涵上,具有较儒佛更大的相通性.

  • 标签: 道教哲学 陆王心学 现代哲学 重玄学 中国古典哲学 中国哲学
  • 简介:礼防意味着华夏之为华夏的文明贞固性或礼秩基础。但自近代以来,中国绝大多数知识人对礼防的态度却与往不同,他们将之理解为压抑人性、阻碍自由的消极力量。另一方面,一百年来中国社会经历了巨大变革,在家庭及社会伦理方面屡现的种种弊病,恰恰也跟近代礼防崩溃后的社会状况息息相关。本文试图通过梳理《诗经》中《汉广》及《汝坟》两篇所蕴含的礼防思想,探讨礼防与人之性情的关系,并分析周文礼乐如何经由先秦儒家思想发生的转换,进而揭示礼防崩解与"古今之变"的特殊关联。

  • 标签: 《汉广》 《汝坟》 礼防 王化 儒家
  • 简介:念孙对于古籍的校勘,历来受到学者们的推崇,但一些具体结论也多有争议.由于70年代山东银雀山出土的汉简中有一部分是,我们可以通过对比看念孙校勘的成就与局限.

  • 标签: 汉简 《晏子春秋》 王念孙 校勘
  • 简介:《易传》中的“象”字具有两层意涵:一指内在于《周易》古经文本的卦爻之象,二指外在于古经文本的自然、人事之象。在《易传》论“象”诸语中,此二义参差并见。相较于涉乎古经之外的后者而言,前者直观地纯然存于古经之内,更加反映了古经文本的本质特点。因此,较之杂用“象”之二义以至于招致混乱的弼“言象意”之说而言,《易传》“言象意”之说专门论述卦爻象与“言”“意”间的关系,是一种更贴合古经本质特点的学说。

  • 标签: 《易传》 王弼
  • 简介:阳明先生语录,生前由薛侃在虔州曾刻《传习录》,收其四十六岁以前讲学语。阳明死后,钱德洪、畿讣告同门,并约定三年后将各门人弟子所录语录,统一汇寄于钱德洪处,以便编辑刻行。后来,门弟子依照约定,陆续将各自所录寄钱德洪。钱德洪收到这些语录后,又增入他自己和畿平时所录。这样,在阳明死后三、四年,其讲学语录已由钱氏大致收罗完毕。

  • 标签: 王龙溪 王畿 王阳明 弟子 言行 讲学
  • 简介:儒家的德性观向来是以自我身心的道德修养为核心的为己之学。德作为“实得”,强调的是唯有主体才能够承担起道德价值,而完全靠自我的修养则易使本真德性旁落。船山强调知德之难言,即揭露出这一问题。他通过“德”“化”关系从天道向人道的价值转化,阐发个体性和普遍性统一于德的本质内容。在他看来,圣人存神忘迹于天下,不同于道家式的无为,即在于圣人敦仁而逐渐进入仁熟盛德的境界,由此而可以推扩、建构仁之流行感通的人文世界,是内在整体地参与“化”的作用中而自成其“德”,是一仁之体显其大用。德落实到人文化成即是德之无私性和笃实性,德的独知、自成则坚守了儒家为己的成德准则。

  • 标签: 王船山 知德 敦化 存神 盛德
  • 简介:明嘉靖六年(1527)丁亥夏,王阳明出征前往广西的思恩、田州两地,平定当地的少数民族暴乱。在出征前夕,阳明应两位弟子钱德洪与龙溪之请,在家乡的天泉桥上阐发了对自己晚年所提出的“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的理解,并对两位弟子的疑难进行了相应的解答,史称“天泉证道”。在“天泉证道”的记载上,《传习录》下、《年谱三》和《天泉证道纪》是三条最为基本的文献。

  • 标签: 四句教 “四有” 考辨 《传习录》 少数民族 王阳明
  • 简介:艮作为阳明后学的重要代表人物,对人格理想的理解既有对传统的继承,又有基于特殊身份与经历的开新。主要表现为:在承继“万物一体”理念的基础上,通过对“位”的有意忽略,突出个体生命的社会担当感,将现实中呈现的达圣路向的士人阶层的格限向平民敞开,将践行圣人情怀的现实领域由庙堂转向了在野修身讲学;同时,恢复了原始儒家鲜活的人生智慧,突出了圣人人格“智”的内在规定,使其展现为“仁且智”相统一的人格模式。

  • 标签: 王艮 万物一体 为天下万世师 仁且智
  • 简介:晓明至清初,在儒家思想内部酝酿着一股政治制度改革的思潮。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袁枚等人,在肯定人性自私及土地私有的新思想前提下,以“公天下”的政治理想为目标,分别提出了如何分散最高皇权、限制最高皇权的政治制度改革的理想,展示了中国传统社会后期儒家思想的内在活力及其向现代转化的内在可能性。

  • 标签: 儒家政治制度改革 顾炎武 黄宗羲 王夫之 袁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