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13 个结果
  • 简介:儒家义利是在总结春秋战国诸子百家政治经济思想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与利民思想一致,反对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肆意诛求。儒家的义与利并不是对立的,对上讲义,是要限制统治者私利,而得长治久安之大利;对下讲利,是要使人民得一定实惠,安居乐业,从而维护尊尊亲亲之大义。儒家义利是儒家政治经济思想的集中反映,它虽未被当时的统治者接受,但在以后的历史中发挥了作用。

  • 标签: 儒家义利观 政治经济思想 先秦儒家 历史作用 统治者 先秦时期
  • 简介:10月11日在华东师范大学举行,由上海市社会科学创新基地(文化观念与核心价值)、上海市伦理学会主办,华东师范大学承办。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孑L子研究院、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光明日报》、《学术月刊》等高校、科研机构和学术媒体的30余位专家学者以及相关部门领导就“儒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这一主题进行探讨,旨在引发学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深入思考,对弘扬传统文化、促进儒学在当代的转型提供助力。

  • 标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儒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华东师范大学 论坛 公开
  • 简介:成中英、黄田园著,东方出版社2017年5月第一版,全书370页,计24万字。本书前五章为采访对话体,由黄田园提问、成中英教授作答,其后为成中英教授新论选录及后记。第一章“本立道生:成中英学术历程与《易经》”,成先生讲述了《易经》在他生命历程中发挥君子不忘本、形成独立人格魅力,以及为世界和谐而贯通中西文化和对新新儒学与儒家思想知易行易的开显等所起的作用。

  • 标签: 《易经》 国际政治 文明观 简介 思维 易学
  • 简介:中国传统哲学价值的本质特征尚水利中国传统哲学.指先秦至19世纪中期1840年以前的哲学。如果说.在中国哲学发展过程中.儒家思想长期居于主导地位。且儒家思想决定儒家价值的话,那么,我认为,中国传统哲学价值的本质特征是"道德价值中心论"或"道德中心...

  • 标签: 道德价值 哲学价值观 中国传统哲学 《礼记·乐记》 物质价值 中国哲学史
  • 简介:像象和错综说,是来氏易学中的两大创见。来知德所谓的易象内涵,包含"事理之彷佛近似"和"可以想像"两个层面。这一像象,是对《系辞传》以来的模写说、特别是朱熹易象说的一个重大发展和推进,其实质是对易模写说如何可能和如何建构这一问题所作的覃思和论说。错,在形式上指的是爻性皆对整相反的两个卦。综的形式则有两种:一是四正之卦在别卦中或上或下的变化;二是四隅之卦或一别卦与其颠倒后所得之卦之间的关系。而综的第一种形式,似从未有学者注意到和发明过。错、综虽形式各异,但二者得以确立的形上学理据却都是阴阳之理:错实质上是阴阳的相互对待,综则是阴阳的上下流行。在来氏易学中,错综不仅是取象条例,而且是卦序的内在建构原则。来知德的像象和错综说,在易学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 标签: 来知德 像象 错综
  • 简介:四库全书总目》的易学,学界一般认为是尊崇汉《易》,贬抑宋《易》,与朴学《易》比较接近。实际上,《四库全书总目》强调"推天道以明人事",兼采象数与义理,对汉《易》中保存的"太卜之遗法",宋《易》中的理学《易》、史学《易》,都是基本肯定的。而对汉《易》中的禨祥之学、《易纬》之学,宋《易》中的图书之学、心性之学,则持批判的态度。而清代盛行的朴学《易》,以辨伪、辑佚、训诂之学治《易》,其实很大程度上是对《易》学史史料的钩稽、辨析与考证,在易学思想上不出象数、义理两派的藩篱,较少有突破前人的学术见解。整体而言,《四库全书总目》从"推天道以明人事"的认识出发,对《易》学象数、义理各有取舍,并不能以"扬汉抑宋"之类的说法概括。而《四库全书总目》这种易学的形成,主要受乾隆钦定《御纂周易述义》和纪昀易学观点的影响。

  • 标签: 《四库全书总目》 《周易》 象数学 义理学 《御纂周易述义》 纪昀
  • 简介: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周王室的衰微,齐国也逐渐摆脱了西周传统的“亲亲尊尊”、明德慎罚等治国理念,开始寻求一种既能纵欲享乐、又能建立中原霸业、称雄天下的新的治国方式。齐国的人才也随之发生变化,主要表现为:其一,从能力方面看,大至宰相、小至各行各业,凡有一技之长的人物都是人才;其二,从品德修养方面看,无论社会地位高低,凡品德修养者也是人才;其三,春秋战国时期齐国人才经历了重德到重才的过程。春秋战国时期齐国人才的得失与齐国的盛衰紧密相连,虽距今两千多年,但其中的某些人才思想,如重视人才的治国理念、重用德才兼备的上层统治者的治国实践以及对什么是人才的深层思考,等等,仍对当今社会有种种借鉴意义。

  • 标签: 春秋战国 齐国 人才观 能力 品德修养
  • 简介:“大一统”思想作为中华民族文化血脉中一个根深蒂固的成分,一向是中国人评价历史人物的重要尺度。无论在何种环境下,追求或顺应“一统”的人往往得到后世的好评,而企求“分裂”或满足于分裂状态的人则大多受贬斥。在通常情况下,“大一统”这一评价标准能超越人物的实际功绩、仁、和平、汉族主义和阶级意识等一系列其他的评价标准。

  • 标签: 中华民族 大一统 历史人物 评价标准
  • 简介:《周易》明德慎罚的刑罚,止讼、息讼的狱讼,都是周人的政治理性的清晰表达。它说明了周人崇尚德治,以明察为前提去折狱用刑,其目的不是止于威,而是止于义。这种道德与文明使得刑罚与狱讼具有了教化功能,它化消极为积极,化纷争为和谐,化不断应对动态事件为稳定的长治久安。周人长期实践而凝定出的理念也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大观念,在悠久的文化发展史中发生着深刻影响。

  • 标签: 明德慎罚 止讼 息讼 政治理性
  • 简介:【导语】“时间”是一个一直困扰着哲学家的问题,从古希腊哲学家芝诺的“飞矢不动”到近代莱布尼茨、康德哲学中的“时间”问题,无不代表着哲学家对这一问题的探究。传统哲学在认识论维度上通过对“时间”问题的研究进而探讨人之心智如何认识的问题。现代哲学批判传统哲学的“时间”,对“时间”的讨论呈现出不同的样态:“时间”或是可以“直观”之“意识”,或是“人”存在之维度,或是“生命”之“流动”。2013年国内学界对“时间”问题的讨论方兴未艾,这里选取的几篇文章有助于我们管窥目前国内关于“时间”研究之现状。

  • 标签: “时间” 现代哲学 康德哲学 时间观 认识论维度 创新
  • 简介:“仁”是儒家最基本、最核心的道德观念。在“仁者爱人”的层面,儒家仁道的基本精神在于要求行动者为他人而抑制自我、奉献自我。然而,如果仅仅停留在对“为他”向度的单纯强调之上,则儒家的仁道就可能沦为一种对行动者自身缺乏积极价值关怀的片面的自我否定。因而,在“为他”的深处还要体认到“为己”,而这一语境之下的“为己”是在“成己”的意义上而言的,其实质内容在于行动者道德生命在深刻意义上的自我实现,这就是儒家“仁者自爱”观念的基本内涵。在伦理学的意义上,只有在仁者自爱的基础之上,仁者爱人方始成之为一种真正出于行动者自律的道德实践。由自律而行为,“爱人”也就具有了“为己”的性质,而不再是单向度的“为人”,从而扬弃了道德规范的外在性与异己性,而这也正是孔子所倡导的“仁者安仁”的逻辑基础。

  • 标签: 儒家伦理 仁者爱人 仁者自爱 仁者安仁
  • 简介:孟子力主“仁义内在”说。《五行》说文用这一思想对经文大加阐发。说文继承孟子扩充仁义端绪的思想,发挥了经文“进”、“遂”等概念。受孟子影响,说文也为外在的具体善行在心里确立了一个根源性的起点——仁义之端绪,并把仁义实现圆满的过程看作是从端绪出发,经由主体由内而外扩充而完成的过程。说文在孟子语焉不详的气论基础上提出了“仁气”、“义气”、“礼气”说,既合理解释了经文仁、义、礼的实现过程,又拓展了孟子仁、义、礼的根源性问题及其扩充问题。说文不提圣气、智气,是因为圣、智在经文中有独特的地位,且包含了气的内蕴。

  • 标签: 孟子 《五行》说文 仁义观
  • 简介:12月20—22日在广西大学举行,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和越南社会科学翰林院哲学研究所主办,广西大学政治学院、广西大学中国-东盟研究院承办。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党委书记王立民教授,广西大学党委书记、中国-东盟研究院院长梁颖教授,越南社会科学翰林院哲学研究所副所长阮才东教授分别致辞,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所长崔唯航出席会议,广西大学政治学院院长雷德鹏教授主持开幕式。

  • 标签: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国际学术研讨会 核心价值观 越南 广西大学 中国-东盟
  • 简介:<正>阴阳概念在中国古代思想、文化、政治、哲学、科学等方面,影响极其深远。直到今天它在中医学领域中,仍然时时起着微妙的作用。这个概念的产生和发展,标志我国至少在约五、六千年前的大汶口时代前后,便已切实地触到了宇宙事物运动的脉搏。我国有一部最古的医书《内经》,这部书近年很受中外学者们的注意。在这部书中

  • 标签: 周易 基础问题 阴阳观 自然科学基础 天文历法 古代天文学
  • 简介:法国现象学家米歇尔·亨利认为,真理有许多种。比如,“天空越来越黑,天要下雨了”和“在同一个圆中,所有半径都相等”是两个不同的真理,它们的区别在于:第一个是偶然真理,因为天空可以是蓝色的;它同时也是一个后天真理,因为是经验告诉我们天空正在变黑。

  • 标签: 生命现象学 真理观 亨利 偶然真理 后天
  • 简介:王船山学宗张载。以易学为人路构建起形上学体系。他从易学最基本的象理问题出发·提出了“《易》之全体在象·象理一体无隔”的易学基本理念,并据此导出“即象以见理”的易学方法论。他以此象理无隔的易学视野和方法来统摄《六经》。进一步得出了“《五经》皆象,《易》统其理”的经学。并主张治经要以训诂为根基,以义理为标的,从而使他的经学呈现出汉宋兼采并治的学术特色。

  • 标签: 王船山 周易 象理无隔 经学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