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冠状动脉瘤样扩张是一种罕见的冠状动脉疾病。近年来,临床对于冠状动脉瘤样扩张的关注度日益增加,但对其如何治疗仍存在争议,尚无统一的治疗指南。本文主要就该病的流行病学、分类、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的最新进展进行了综述。

  • 标签: 动脉粥样硬化 冠状动脉瘤样扩张 介入治疗 手术治疗
  • 简介:目的冠状动脉扩张性病变(CAE,coronaryarteryectasia)是一种冠状动脉扩张为主的血管病变,扩张的冠脉直径大于附近正常血管的1.5倍。文章概述CAE的发病机制、临床危害、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AD,coronaryarterydisease)的区别、与全身其他血管扩张的关联、治疗的特殊之处。方法以近年来CAE相关临床、基础研究文献,概述CAE的研究进展。结果CAE在冠脉造影中的检出率为1-5%,粥样硬化、炎症反应是其主要发病机制;CAE可对冠脉血流动力学产生不良影响而被认为是有害的冠脉病变;粥样硬化重、特定的ACE、MMP基因型、不合并糖尿病的CAD患者更容易出现CAE;治疗上CAE与CAD基本类似,但不适合用硝酸酯类等药物。结论CAE是一种有临床危害的不同于CAD的冠脉病变,需要临床重视及针对病因进行干预。

  • 标签: 冠状动脉扩张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 粥样硬化 炎症
  • 简介:目的观察经冠状静脉逆行灌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对兔心肌梗死(MI)模型心电图演变及心律失常的影响。方法2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实验组(A组)和对照组(B组),两组动物常规全麻,暴露心脏,结扎前降支近段建立MI模型,冠状静脉插管,A组逆行灌注VEGF蛋白,B组以生理盐水对照,10min后重复灌注一次。全程监测心电,记录恶性心律失常[室性期前收缩(PVS)、室性心动过速(VT)、心室颤动(Vf)]发生情况,并于术前、结扎前降支即刻、灌注后10min、30min、1h记录心电图,分析ST段及R波变化。结果①心律失常:B组1只发生Vf,5只发生VT,8只发生PVS;A组无Vf发生,2只发生VT,4只发生PVS;②心电图演变:结扎前降支后30min所有动物胸导联ST段抬高与T波融合成单相曲线,R波振幅降低,术后1hA组ST段抬高幅度明显低于B组(0.18±0.11mV,Vs0.35±0.17mV,P〈0.05),R波振幅明显高于B组(0.31±0.12mV,Vs0.15±0.08mV,P〈0.05)。结论经冠状静脉逆行灌注VEGF能显著改善缺血心肌的血流灌注,增加心电稳定性,减少严重心律失常的发生。

  • 标签: 冠状静脉窦逆行灌注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心肌梗死 心律失常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先天性颈静脉扩张症的临床特征、检查手段,并总结诊治经验。方法通过对采用结扎法治疗的颈静脉扩张症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随访治疗效果。结果12例术后全部得到随访,效果较佳。结论该病男孩发病率高,可用症状结合B超来确诊,行颈静脉切除术,手术治疗效果满意。

  • 标签: 颈静脉 颈静脉扩张 儿童 颈静脉切除术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索颅内静脉静脉血栓形成磁共振诊断价值,总结磁共振影像特征特点。方法 收录我院自2013年至2021年间收治的31例颅内静脉静脉窦性血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给予采取颅脑CT扫描和磁共振影像扫描,比较阳性诊断率,观察CT及MRI影像征特点。结果 本组患者经CT扫描,颅内静脉静脉血栓形成的阳性诊出率为64.52%,MRI扫描阳性检出率为93.55%,两种检查方法对该病的诊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颅内静脉和静脉窦血栓 磁共振影像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脑静脉血栓形成(CVST)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方法对我院收治的10例脑静脉血栓患者的诊断方法及临床特征做回顾性分析。结果CVST病因多样,年龄以青状年居多,临床表现复杂,确诊依靠CT、MRI、DSA等影像学检查。降颅压、抗凝等综合治疗疗效佳。结论及早行血管检查明确诊断并进行治疗,对于提高本病的生存率,降低致残率,减少严重并发症有重要意义。

  • 标签: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 临床分析 抗凝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重症硬脑膜静脉血栓的局部溶栓治疗的方法及疗效。方法总结我院自2005年以来6例重症硬脑膜静脉血栓的局部溶栓治疗经验,女4例,男2例,其中均采用一侧股动脉及对侧股静脉Seldinger穿刺,导管置入一侧静脉血栓处后,于颈内动脉及静脉血栓处先后各用尿激酶50万U,以每分钟1万U泵入,再于静脉血栓处泵入尿激酶持续溶栓,维持外周血中纤维蛋白原含量1.0~1.5g/L,同时予全身肝素化,维持外周血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正常值的2~3倍。结果本组6例痊愈,颅内压正常,神志清楚,无神经功能障碍,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见浅表静脉扩张消失,静脉显影较前明显好转,并伴有不同程度的侧支循环血管的建立。结论重症硬脑膜静脉血栓采用动静脉系统联合应用尿激酶局部溶栓治疗是快速、安全、有效的方法。

  • 标签: 溶栓治疗 硬脑膜 窦血栓形成 治疗结果
  • 简介:颅内静脉血栓形成是脑血管疾病的特殊类型,临床较少见。早期诊断对治疗和预后相当的重要。本文收集3例,结合文献探讨静脉血栓形成的CT特点,并分析CT诊断颅内静脉血栓的价值和限度。

  • 标签: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 CT诊断 脑血管疾病 早期诊断 CT特点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脑静脉血栓形成(CVST)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对28例CVST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进行总结。结果多数为急性或亚急性起病,早期表现多为颅高压升高为主。MRV或DSA示静脉闭塞或充盈缺损。治疗以脱水、抗凝、溶栓为主,多数患者治疗效果佳。结论对于起病较急的高颅压患者,须高度警惕CVST,应尽早行MRV或DSA检查,对其治疗仍以抗凝、溶栓为主。

  • 标签: 脑静脉窦血栓 临床特点 疗效
  • 简介:摘要分析1例中期妊娠合并子宫静脉的护理。护理重点为做好病人的安全及心理护理,并做好各项术前准备,加强病情观察,重视病人主诉,预防各项并发症的发生。经过治疗和护理,患者平安出院。

  • 标签: 子宫静脉窦 子宫破裂 护理 健康教育
  • 简介:静脉血栓为临床少见的脑血管疾病,好发于青年人,女性多见,死亡率为6%-30%,其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以往由于缺乏有效的检查手段,误诊率或漏诊率均较高。近年来,随着诊断意识的提高和神经影像学技术的发展,诊断和预后有所改善。在本文中,笔者将对我院1999年1月-2008年8月经MRI和MRV明确诊断的8例脑静脉血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探讨临床表现与影像学相结合对该病早期诊断的价值。

  • 标签: 窦血栓形成 颅内 磁共振成像 磁共振血管造影术 脑静脉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脑静脉血栓核磁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1年1月~2013年1月在我院就诊的30例脑静脉血栓患者,所有患者分别采取MRI检查、CT检查及MRI+MRV检查,结合初次影像诊断确诊结果,对三种检查方法的诊断效果进行比较。结果30例患者经初次影像诊断确诊28例,MRI检查确诊15例、CT检查确诊10例、MRI+MRV检查确诊28例;MRI+MRV检查确诊率优于MRI检查、CT检查;组间数据差异明显(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脑静脉血栓,采取MRI+MRV检查诊断准确率颇高,能够避免漏诊及误诊等情况的发生,具有重要的临床诊断价值,因此值得推广及使用。

  • 标签: 脑静脉窦血栓 MRI检查 MRV检查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