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4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间歇蓝光照射与持续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

  • 标签:
  • 简介:目的观察机械通气患者应用间歇声门下吸引联合幽门后喂养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效果。方法按随机数字表将56例预计机械通气超过48h的患者分为观察组26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用常规吸痰联合胃内喂养,观察组用间歇声门下吸引联合幽门后喂养。观察两组3周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及胃潴留、反流、误吸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3.85%)低于对照组(36.67%);对照组胃潴留、反流和误吸发生例数高于观察组。结论间歇声门下吸引联合幽门后喂养可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

  • 标签: 机械通气 肺炎 预防 声门下吸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尿道前列腺气化电切术治疗前列腺增生的临床效果。方法从本院2012年5月-2013年5月收治的前列腺增生患者中随机选择100例进行研究,随机分为两组,分别实施常规开放性手术和经尿道前列腺气化电切术。结果观察组的手术相关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均P<0.05)。术后观察组MFR、残余尿量、IPSS、QOL评分较术前改善程度比对照组显著(P<0.05)。结论经尿道前列腺气化电切术治疗前列腺增生对患者造成的创伤较小,患者术后恢复较快,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 标签: 前列腺增生 经尿道前列腺气化电切术 开放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脊髓损伤患者留置导尿、间歇导尿与医院泌尿系感染发生率的对比。方法通过分别对两组各30例入院时无菌尿完全脊髓损伤(CSCI)患者A组留置导尿和B组间歇导尿在当日、第3、7、10、14日以无菌方法直接从尿管壁向内用灭菌注射器抽取尿液,即刻送检培养病原菌,比较两组发生率。结果尿路感染发生率A组明显大于B组。结论间歇导尿术对于减少脊髓损伤患者尿路感染发生率有重要作用。

  • 标签: 留置导尿 间歇导尿 脊髓损伤 泌尿系感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间歇式充气压缩泵(IPC)预防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TV)形成的护理。方法收集117例2001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我院接受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护理病历资料。将2001年1月到2006年12月接受常规治疗和护理的患者为对照组。将2006年12月到2012年12月接受常规治疗和护理的基础上加用全下肢间歇式充气压缩泵的做为IPC组。分别统计两组病例手术后DVT的发生率,并做统计学分析。结果一般护理组66例患者,术后发生DVT22例(33.3%),IPC组51例患者,术后发生DVT1例(3.9%).经组间X2检验,P<0.05,有统计学差异。结论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预防性使用周期性充气压缩泵,可有效预防和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

  • 标签:
  • 简介:摘要

  • 标签:
  • 简介:观察阿达帕林凝胶联合阿奇霉素间歇冲击疗法治疗中重度寻常型痤疮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70例中重度寻常型痤疮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35例,给予阿奇霉素分散片口服,0.5g/次,1次/天,每周连服3天后停药4天;治疗组35例,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外用阿达帕林凝胶,每晚睡前用1次.治疗前后采用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DLQI)量表进行生活质量调查,比较两组用药1月、2月后的综合临床疗效.结果:治疗1月后,治疗组有效率45.71%,对照组有效率37.1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月后,治疗组有效率82.86%,对照组有效率65.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生活质量指数总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均<0.05),但以治疗组下降明显,两组治疗后生活质量指数总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达帕林凝胶联合阿奇霉素间歇冲击疗法治疗中重度寻常型痤疮的临床疗效显著,患者依从性好,生活质量水平得到明显改善.

  • 标签: 寻常型痤疮 阿达帕林凝胶 阿奇霉素分散片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CT引导下小关节内缘入路激光结合臭氧间歇式推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操作方法及疗效。方法:将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78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8例行激光结合神经根阻滞治疗,治疗组40例行腰椎CT引导下小关节内缘入路激光结合臭氧间歇式推注治疗。观察终止治疗6个月后的疗效。结果:终止治疗6个月后随访两组病例的中远期临床疗效,治疗组有效率为90.00%,对照组有效率为76.31%,两组病例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引导下小关节内缘入路激光结合臭氧间歇式推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穿刺路径短、显效快、疗效好、操作简便、风险低的优势,易于临床推广。

  • 标签: 体层摄影 X线计算机 小关节 激光 臭氧 腰椎间盘突出症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鼻塞式间歇指令通气(nIMV)和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在无使用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症(RDS)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41例入选RDS早产儿,随机分入nIMV组和nCPAP组,均无用肺泡表面活性物质,观察治疗后临床症状和血气指标的变化。结果nIMV组需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通气比率低于nCPAP组(20%vs43%,P<0.05);nIMV组CO2潴留比率低于nCPAP组(25%vs57%,P<0.05);nIMV组平均上机时间低于nCPAP组(2.83dvs5.02d,P<0.05);nIMV组低氧血症的比率低于nCPAP组(35%vs48%,P>0.05),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nIMV能更有效的对RDS新生儿进行呼吸支持治疗。

  • 标签: 呼吸窘迫综合征 鼻塞式间歇指令通气 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 早产儿
  • 简介:目的评价氦氧混合气吸入联合经鼻间歇正压通气(NIPPV)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疗效及其对炎症因子和心肌损伤标志物的影响。方法纳入2012年12月至2013年5月在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NICU住院的NRDS早产儿,随机分配进入试验组或对照组。试验组吸入氦氧混合气(70∶30),3h后更换气源为30%空氧混合气直至撤除NIPPV。对照组使用30%空氧混合气直至撤除NIPPV。在研究开始前(0h)和开始后1、2及3h测定经皮氧分压及经皮二氧化碳分压,于研究开始前(0h)和开始后3h留取血标本测定IL-6和心肌损伤标志物(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MB)水平,3h时点留取血标本测定炎症因子(丙二醛、髓过氧化物酶、TNF-α、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水平,于患儿撤除NIPPV后记录其呼吸机使用时间。结果试验组比对照组明显缩短了新生儿的NIPPV使用时间(39.3hvs57.8h,P=0.02)。吸入后3h时点,两组新生儿的经皮氧分压和二氧化碳分压较吸入前均明显改善(P〈0.001)。试验组CO2清除率显著优于对照组(10.39mmHgvs6.0mmHg,P=0.03)。两组3h时点IL-6、丙二醛、髓过氧化物酶、TNF-α及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MB水平高于试验组,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新生儿NIPPV使用时间与基线IL-6水平呈正相关(r=0.474,P=0.006)。研究期间试验组未观察到低体温不良反应的发生。结论氦氧混合气吸入联合NIPPV可提高NRDS早产儿的CO2清除率,缩短其NIPPV使用时间,且安全性较好。

  • 标签: 经鼻间歇正压通气 氦氧混合气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早产儿 随机对照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