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以名义粒径为240nm的聚苯乙烯标准纳米颗粒悬浮液为样品,利用离心沉降场流分离仪以0.1%FL-70的水溶液为流动相分离。测定检测器波长为254nm时,纳米颗粒在离心力场的作用下通过分离通道的保留时间,从而确定纳米颗粒的平均粒径,测定值为247nm。此外,还利用扫描电镜法测定了纳米颗粒标准物质的粒径,测定值为220nm,结果表明,离心沉降场流分离技术较扫描电镜法更接近于聚苯乙烯纳米颗粒标准的名义粒径,具有更高的准确度和精密度。该方法可望成为纳米尺度表征的一种参考方法。

  • 标签: 离心沉降场流分离 扫描电镜 聚苯乙烯纳米颗粒 尺寸表征
  • 简介:以XBiFeO3为基体,掺入不同含量的LaG素,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Bi1-xLaxFeO3纳米颗粒,用失重分析初步确定了粉体适宜的烧结温度范围,用XRD测试手段分析了含La量不同的样品在烧结过程中的相变化以及结构变化,用SEM和TEM观察了粉体的形貌特征和尺寸特征,用SQUID对粉体进行了磁性能分析,结果表明,当烧结温度500℃、烧结时间2h、La掺杂量为0.10-0.20时,可得到纯相产物且结晶性好;当掺La量为0.20时,纳米粉的磁性较好。

  • 标签: 铁酸铋 纳米颗粒 磁性能
  • 简介:摘要:粉煤灰作为水泥的替代材料,在混凝土中可降低单方混凝土成本并改善和提高混凝土性能,已成为预拌混凝土企业广泛使用的掺合料之一。一般认为粉煤灰掺入混凝土后具有火山灰效应、填充效应、滚珠效应等优异的性能,从而达到改善混凝土性能的作用。粉煤灰中绝大多数的颗粒呈实心玻璃球状,有时也会有少量的空心球存在。当粉煤灰被用作矿物外加剂时,粉煤灰颗粒的粒径分布、形貌及表面特征会对新拌混凝土的用水量和工作性以及硬化混凝土的强度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而GB1596《用于水泥和混凝土中的粉煤灰》中检测项目主要有需水量比、细度(45μm方孔筛筛余)、烧失量、强度活性指数等检验项目,未对粉煤灰的微观形貌作出要求。本试验利用显微镜拍摄粉煤灰微观形貌的照片,并通过混凝土各项试验分析论证利用粉煤灰微观形貌作为判断粉煤灰质量的辅助指标的相关性、可行性,为粉煤灰的进厂检验提供一定的参考。

  • 标签: 研磨外加剂 纳米颗粒 分散剂 重金属离子
  • 简介:摘要:水凝胶即为凝胶作为交联网状结构在水溶剂中形成的凝胶。在受到环境变化下,水凝胶容易出现刺激行为。水凝胶在药物传递、化学分离中具有一定潜力。使用不同方法进行智能聚合物、金属纳米颗粒的符合,能够将金属离子进行还原,从而获得一定潜力。本文通过对载银纳米颗粒多响应性复合水凝胶进行分析,通过对复合水凝胶的性质、分类进行分析,在催化以及生物医学方面具有一定应用。

  • 标签: 载银纳米颗粒 复合水凝胶 研究进展
  • 简介:前不久,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医工所微纳中心研究员吴天准及其研究团队成功研发出一种具有纳米结构的高性能氧化铱/纳米锥复合镀层。这种高性能复合镀层有效解决了随着电极阵列化和集成化带来的高电化学阻抗、低电荷存储能力及低电荷注入能力的问题,并显著提高了神经电极的电刺激性能。

  • 标签: 氧化铱 复合镀层 电荷存储 神经电极 阵列化 电荷注入
  • 简介:[摘要] 目的:研究通过构建荷瘤小鼠模型,探讨扶正益胃颗粒对顺处理荷瘤小鼠食欲及Ghrelin的影响;方法:C57BL/6小鼠皮下注射 Lewis 肺腺癌肿瘤细胞建立荷瘤模型,随机分为荷瘤组、顺组、扶正益胃颗粒组、醋酸甲地孕酮组,荷瘤组生理盐水每隔一天0.2mL腹腔注射,余各组小鼠每隔一天分别予以2.5 mg/mL顺0.2ml腹腔注射,在此基础上荷瘤组和顺质组予以生理盐水0.2mL灌胃,扶正益胃颗粒组小鼠予以扶正益胃溶液浓度0.6g/mL,0.2mL灌胃,醋酸甲地孕酮组小鼠予以醋酸甲地孕酮组悬浊液浓度4mg/mL,0.2mL灌胃治疗,7天后,脱颈处死小鼠,将胃内容物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将胃组织制成胃匀浆,备用于 ELISA 实验。观察测量小鼠饮食量,ELISA法检测血清Ghrelin含量;结果:给药前,四组小鼠组间饮食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给药7天后,四组小鼠的饮食量均减少,顺组、扶正益胃颗粒组、醋酸甲地孕酮组与荷瘤组饮食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 扶正益胃颗粒 化疗 小鼠 食欲 Ghrelin
  • 简介:摘要纳米技术在现今新材料领域具备广泛的应用前景,纳米碳化硅颗粒的微观形貌和晶体结构使其具备更多独特优异性能,但其分子原子表面活性较强也导致其容易发生团聚和分散,这对于碳化硅材料的质量有十分紧密的影响,本文就这一议题进行了分析和研究,从团聚现象、软团聚的分散、硬团聚的分散方面进行了论述,供相关人士参考。

  • 标签: 碳化硅 颗粒形态 团聚 分散
  • 简介:最新的研究成果-光子交叉相关光谱原理(PCCS-PhotonCrossCorrelationSpectroscopy),完全避免了光子相关光谱原理(PCS-PhotonCorrelationSpectroscopy)的纳米粒度仪原理上的缺陷,可以直接测量高浓度样品而不需稀释,测量结果完全真实的反应了被测试样品的实际粒度分布状态。文中详细介绍了PCCS的测试原理和应用,采用该原理的仪器,由德国新帕泰克公司制造并向全球推广,型号为NANOPHOX。

  • 标签: 纳米颗粒 稳定性 光子相关光谱 高浓度样品 交叉相关 研究成果
  • 简介:碳酸钙等非金属矿物粉体经表面改性处理后做为填料或颜料,广泛应用在塑料、橡胶、胶粘剂等高分子聚合物基复合材料中。它不仅可降低高分子材料的生产成本,同时赋予成品某些特殊的物化性能。对非金属矿物进行表面改性处理,不仅可改善矿物填料与有机高分子聚合物的相容性,提高界面结合力,增加材料的机械强度及综合性能;同时可提高矿物填料的充填率而降低成本。

  • 标签: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 重质碳酸钙 化学法制备 纳米颗粒 有机高分子聚合物 表面改性处理
  • 简介:使用部分还原-共沉淀方法制备了平均粒径为3-11nm的球形Fe3O4纳米颗粒,以16:4:1的甲醇-乙醇-水混合溶液作为传压介质和均分散介质,利用金刚石对顶砧装置(DAC)研究了球形Fe3O4纳米颗粒的原位常温高压(0-31.8GPa)XRD谱和纳米颗粒的压致晶格结构变化。

  • 标签: FE3O4 纳米颗粒制备 原位高压XRD 实验
  • 简介:摘要靶向基因递送是当前肝癌基因治疗的研究热点和难点。磁性纳米颗粒基因载体可以将治疗基因进行负载,使基因在递送中免受核酸酶的降解,并且在外界磁场的作用下,具有一定的靶向性,可以将治疗基因输送至靶定位点,提高特异性,同时还可提高基因转染效率,提高基因治疗效果。在本文中主要介绍磁性纳米颗粒基因载体在机体内遇到的主要障碍、在肝癌中的应用以及其存在的潜在毒性。

  • 标签: 肝癌 磁性纳米颗粒 基因载体 靶向治疗
  • 简介:近日,刊登于国际杂志ScienceTranslationalMedicine上的一项研究论文中,来自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鉴别出了一种新型策略,其可以将药物靶向特异性作用于癌症位点,包括转移性肿瘤等;文章中,研究者设计了一种纳米颗粒来模拟肿瘤自身在机体全身的转移机制。而且这种新型纳米颗粒适用于一系列类型的肿瘤和药物。同时也可以用于自身免疫疾病和血管疾病中。

  • 标签: 纳米颗粒 癌症 机制 科学家 利用 自身免疫疾病
  • 简介:随着环境意识的增强和对有限自然资源认识的加深,为了减少对化石能源等不可再生资源的依赖,燃料电池作为高效和低污染发电装置研究受到高度关注和重视。但是,燃料电池催化剂成本高、反应活性低和稳定性差等缺点仍然严重制约其商业化和广泛应用。

  • 标签: 纳米催化剂 金属纳米颗粒 制备 设计 复合 不可再生资源
  • 简介:在玻碳电极上电沉积制备纳米颗粒,将葡萄糖氧化酶固定于纳米颗粒表面,并以二茂铁作为电子传递介质,在不同浓度葡萄糖溶液中进行循环伏安测试.实验结果表明,纳米颗粒能有效地提高葡萄糖氧化酶的催化活性,而增加对葡萄糖的电流响应.

  • 标签: 葡萄糖氧化酶 纳米铂颗粒 二茂铁 电沉积 循环伏安
  • 简介:本研究采用溶剂热法合成了能够在红外光激发下发射出绿色荧光的稀土上转换发光纳米颗粒,并将其作为荧光标记物实现了对一系列光滑客体表面潜在手印的增强显现。结果表明,使用稀土上转换发光纳米颗粒显现的手印具有显现对比度高、背景颜色干扰小、背景荧光干扰低等优点。通过本项研究可以预测,该稀土上转换发光纳米颗粒在实际案件现场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 标签: 上转换 纳米材料 手印 手印显现
  • 简介:摘要癌症是致死率最高的疾病之一,癌症的治疗一直以来都是临床医学中的重点研究课题。化学治疗作为最常采用的治疗方法有效却也存在许多弊端,因为大多数化疗药物缺乏选择性和靶向性,会对人体的健康造成不必要的影响,因此纳米药物递送系统在治疗癌症的研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磁性纳米颗粒作为纳米药物递送系统的其中一类载体,既具有粒径小、比表面积大等纳米材料的一般特点,又具有特殊的磁学性能,经表面修饰后可以连接药物、分子、配体等,在内源或外源性因素的激发下,可以有效地靶向肿瘤细胞并发挥其磁性作用。本文将基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综述研究:(1)磁性纳米颗粒作为化疗药物递送系统的载体,结合不同的负载药物对癌症治疗的效果;(2)根据肿瘤微环境中特殊的pH响应机制,分析磁性纳米颗粒药物载体的不同表面修饰对肿瘤细胞的靶向性及药物控释的影响;(3)结合肿瘤对温度变化的敏感性,阐述了利用磁性纳米颗粒对肿瘤进行热磁疗的作用效果;(4)分析了在癌症领域利用磁性载药纳米颗粒进行光声疗法、光热疗法、光动力疗法的作用机制及发展现状。(5)总结了磁性纳米颗粒作为药物载体在癌症治疗领域的发展现状及所面临的问题。为其能够早日在临床医学中得到应用提供了参考。

  • 标签: 癌细胞 磁性纳米颗粒 pH响应 磁热疗 光学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自体纳米脂肪联合小脂肪颗粒改善泪沟凹陷的临床效果。方法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北京协和医院整形美容外科行泪沟凹陷填充女性患者78例,年龄28~56岁,平均38岁。通过吸脂获取并纯化脂肪组织,制备纳米脂肪和小脂肪颗粒,于泪沟处行分层、多点、均匀注射矫正泪沟凹陷。通过视觉模拟评分法对患者术中注射疼痛程度进行评分,术后随访12个月,对手术前后照片的黑眼圈改善程度、下睑细纹改善程度、皮肤色斑改善程度、泪沟凹陷的改善程度进行满意度评分。结果78例患者术后均有轻度注射区肿胀,3~4 d消退,3个月泪沟注射区基本稳定;所有患者均无感染、血肿、脂肪液化、局部硬结等并发症。78例中,2例术后出现瘀斑,10 d自行消退,1例填充区域外观不平整予以局部按摩后消失。术后随访12个月,患者对注射后泪沟整体改善满意度为(8.9±0.5)分,整体较满意。结论纳米脂肪与小脂肪颗粒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两者联合应用矫正泪沟凹陷畸形能达到较好效果,患者满意度高,值得临床应用。

  • 标签: 移植,自体 纳米脂肪 脂肪颗粒 自体脂肪移植 泪沟填充
  • 简介:摘要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种慢性复发性免疫性疾病。传统的治疗药物包括非甾体抗炎药、生物制剂和免疫抑制剂,但存在药物的消化道稳定性不足、病变部位的药物靶向递送欠佳、药物不良反应较大等问题。近年来,靶向纳米颗粒作为新型的药物靶向递送系统,可增加药物的溶解性,延长药物在肠道的滞留时间,靶向递送药物到达炎症部位,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减少潜在的不良反应。本文就靶向纳米颗粒在IBD治疗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炎症性肠病 纳米颗粒 靶向治疗
  • 简介:以环己烷为溶剂,正钛酸四丁酯(TnBT)水解后的产物为前驱及十二胺(DDA)为表面活性物质,用溶剂热法合成了粒径小、在油相中分散均匀的二氧化钛纳米颗粒,采用X射线衍射仪(XRD)、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傅里叶红外仪(FT—IR)对产物进行表征,结果表明,产物为锐钛矿,粒径为7.9—20.4nm,产物中有胺基(-NH2)峰,证明DDA吸附在颗粒表面。文章还对TiO2纳米颗粒合成的机理进行了探讨。

  • 标签: 二氧化钛 溶剂热法 合成 油溶性 纳米颗粒
  • 简介:纳米SiO2颗粒为增强体,采用粉末冶金法制备铜基纳米复合材料。考察不同质量分数的纳米颗粒对复合材料密度、硬度以及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纳米SiO2颗粒的加入,使铜基体的硬度和摩擦磨损性能都得到了明显提高;但随着纳米SiO2质量分数的增加,复合材料的密度和硬度均呈下降趋势;当纳米SiO2质量分数为0.3%时,复合材料的减摩耐磨性最好。

  • 标签: 纳米SIO2 铜基复合材料 摩擦磨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