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法官后语”是附加于裁判文书规范化格式后的一段针对当事人的偏重道德感化、伦理教育或者个案启示的简短文字,它代表合议庭全体法官的道德评判或者法律方面的意见,是对裁判理由和结果的补充说明,但不具有法律约束力。“法官后语”带有极强的道德教化和伦理色彩,实为对传统裁判文书规范形式的一种伦理化突破,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法官后语”自1996年首次在司法裁判中使用后一直争议不断。

  • 标签: 裁判文书 伦理化 法律约束力 法官后语 文书规范 道德感化
  • 简介:学术不端行为给学术界带来极大的危害,影响着学术求真之本真和学术之"善"的实现。对学术研究者而言,不仅需要一定的知识积淀和践履奉献科学真理的精神,更需要的是道义上的担当和德性的完善。这种内在的担当和德性的修为显然无法仅靠外在的法律、制度等的约束、管理所能实现,而更需要学术研究主体自身的自觉与自律。伦理规制作为一种价值内化性规制更符合学术活动的管理。

  • 标签: 伦理规制 价值内化 学术之善
  • 简介:传媒技术的飞速发展让人们在享受便捷的同时,也因社会生活方式和人际交往规范的解构而导致各种伦理道德问题。在这一社会心理状态下,原有社会伦理道德和文化传统开始遭到社会成员的质疑甚至颠覆,违法传媒活动的出现愈加频繁。在大学教育中,传媒伦理道德课程观的重构显得尤为必要。

  • 标签: 伦理道德问题 传媒技术 课程观 重构 社会生活方式 社会伦理道德
  • 简介:由阿佩尔和哈贝马斯共同创立的对话伦理学可谓当代德语圈内重要的哲学流派之一。对话伦理学如何在道德怀疑论盛行的年代开创出一种新的规范伦理学说呢?基于对阿佩尔和哈贝马斯早期对话伦理学著述的细致研读,我们认为有关“言谈的双重结构”的语用学发现在对话伦理学奠基中具有重要意义,而阿佩尔和哈贝马斯在语用学进路上的差异与他们H后的分歧之间有着关联。他们的分歧主要源于先验语用学和普遍语用学的不同进路。

  • 标签: 对话伦理学 普遍语用学 哈贝马斯 先验语用学 阿佩尔 哲学流派
  • 简介:进入新世纪以来,公安法制建设长足进步,体现了党的执政理念,契合了社会公众对公安法制化的价值期盼。但相对于社会实践活动的滞后性,使得公安法制建设必须紧扣道德伦理视角,印证社会公众对公安法制建设的伦理反思,结合新时期法制化进程所要解决的问题,做出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理念的路径选择。

  • 标签: 伦理视野 公安法制 反思 路径选择
  • 简介:在动画伦理的概念尚未被正式界定、动画伦理的理论体系尚未形成、动画伦理的许多基本问题尚待深入研究的背景下进行动画伦理研究,可以厘清动画与道德的内在契合性,推动对动画产业及其发展规律的探寻,推动动画职业伦理的进步和动画产业的发展.关注、研究动画伦理,不但有利于探索文化产业发展的有效机制与可行路径,而且有利于提升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动画伦理必将以其特殊的实践方式深刻影响着人们日益丰富的精神生活、文化生活和经济生活.

  • 标签: 动画伦理 概念 文化软实力
  • 简介:近年来,随着高校毕业生的增多,城市房价的逐年上涨,大学毕业生在大都市就业难、生活质量差的现象越来越严重。由此涌出的一大批“蚁族”群体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结合当下“蚁族”现象,剖析其成因,并对此现象进行伦理学分析。

  • 标签: 蚁族 大学毕业生就业 问题 对策
  • 简介:“三个倡导”具有丰富的伦理意蕴。它从国家伦理、制度伦理、公民伦理三个层面建构了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为基本价值目标的国家伦理树立了一种全面现代化的国家形象,蕴藏着共同理想的凝聚力。以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为基本价值原则的制度伦理建构了一种公平正义、海晏河清的社会理想,蕴藏着制度正义的驱动力。以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基本行为规范的公民伦理塑造了一种顶天立地、正道直行的现代公民理想人格,蕴藏着公民品格的亲和力。实现中国梦不能没有伦理的支持。“三个倡导”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 标签: 三个倡导 中国梦 伦理
  • 简介: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是为学生提供一个价值衡量标准和价值判断方法并内化为学生的道德行为的活动,本身具有伦理价值,高校教育管理理念和现实迫切需要伦理的指导,当下的高校教育管理缺乏道德合理性审视与反思,存在着忽视学生主体地位、不公正和缺乏民主法制的人文环境等现象,现实需要教育管理者培养大学生独立、自主、创新精神,成为大学生独立主体的塑造者、公平公正秩序的执行者和优良大学文化环境的创造者。

  • 标签: 教育管理 伦理问题 伦理选择
  • 简介:12月21日在华南师范大学举行,由广东伦理学学会、江苏伦理学学会联合主办,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政治与行政学院承办。来自江苏省和广东省高校、省委党校以及其他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硕士博士研究生等约200人参加会议,就当前中国社会的伦理关系变迁和道德观念变化,以及道德建设思路等重大问题展开研讨。李萍、樊和平教授分别作了“德性法理学视野下的道德治理”、“伦理的存在条件和存在形态”的报告。

  • 标签: 伦理学 学术研讨会 学会 华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年会
  • 简介:<正>推进国家治理主体多元化"治理"是对"管理"的扬弃。在国家治理体系下,治理国家不再仅仅是国家机关的事情,各个社会主体都应当担负起相应责任,做到各尽所能、各尽其责。在政府与市场、社会关系方面,要通过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大力向市场放权,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的过多干预,把市场问题更多地交由企业等市场主体解决;改革社会组织管理制度,培

  • 标签: 治理主体 组织管理制度 微观经济活动 经济体制改革 治理方式 市场问题
  • 简介:女性主义伦理学是以女性主义视角来批判、建构的一种旨在妇女解放、男女平等的伦理学理论,为我们解读韩剧提供了很好的视角。韩国家庭伦理剧《说不出的爱》通过母亲的三种实践行为表现了母亲对子女的“关怀”,并塑造了处于传统儒学的男权文化和现代家庭伦理文化双重影响之下的男性形象。韩国家庭伦理剧中体现的优秀伦理道德观念对当下社会具有良好的教化作用,并对我国电视剧产业的发展具有启示意义。

  • 标签: 女性主义伦理学 韩国家庭伦理剧 《说不出的爱》
  • 简介:与城管执法相关的暴力事件不断发生并常被放大,使得城管部门一直处于舆论的风口浪尖。城管暴力冲突已成为严重影响人民群众权益、人民政府形象和政府民众关系的重大社会问题。对此,本刊特约记者采访了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莫于川教授。作为中国行政法学研究会副会长兼任城管综合执法专业委员会委员的莫教授,对城管问题有过多年的深入研究。

  • 标签: 城市治理模式 共同治理 中国人民大学 专业委员会 城管部门 重构
  • 简介:布达拉宫是西藏人民极富代表性和象征意义的宏伟建筑之一,其中所蕴涵的丰富伦理意蕴是建筑伦理学值得认真思考和探讨的问题。本文认为,布达拉宫既在整体上彰显了藏族崇尚自然与人文伦理的和谐统一,又从伦理功能上突出了藏族特定时代政治伦理与宗教伦理的结合,而其本身又是藏族艺术伦理与实用伦理的天然结合,其内部与外部建筑也体现了藏族传统伦理与现代伦理的有机结合。

  • 标签: 藏族 布达拉宫 伦理意蕴
  • 简介:10月16-17日在三明学院召开,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伦理学研究室主办,三明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承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上海师范大学、西南大学、福建师范大学、苏州大学、长沙理工大学、南京林业大学、三明学院等机构的专家学者,围绕“人权与道德”、“人权与文化”、“人权与尊严”、“人权与应用伦理学”等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

  • 标签: 应用伦理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人权 思想政治理论课 论坛 中国人民大学
  • 简介:日裔英国作家石黑一雄的《别让我走》讲述了一群克隆人的生活经历和他们作为人体器官捐献者的故事。本文以文学伦理学为研究视角,分析了克隆人的伦理身份、伦理意识和伦理环境。凯茜等克隆人在寄宿学校时就面临着伦理身份的确认问题,渴望寻找自己“可能的原型”。随着年龄的增长和伦理身份的逐渐明晰,他们的伦理意识日趋强烈,其核心在于他们是“器官捐献者”还是“正常人”。通过对克隆人的伦理身份和伦理意识的逐步揭示,石黑一雄展示了他们的心路历程、成长困惑和命运归宿,展现了他们的伦理困境,折射出克隆技术所面临的伦理问题,也寄寓着对现代人类的生存意义的哲学思考。

  • 标签: 石黑一雄 《别让我走》 伦理身份 伦理意识 伦理环境
  • 简介:李清雁在《教育科学研究》2014年第3期撰文指出,道德教育失效有其自身对道德教育规律认识和把握不够的原因,但是来自外部环境的伦理失序则导致了道德教育的困境,直接瓦解了道德教育的根基。伦理秩序是精神层面的社会秩序,对教育活动有直接的影响。伦理失序会破坏道德教育的动力和实践。要摆脱道德教育的无力感,必须要直面伦理失序的事实,采取正确的措施和手段来应对伦理失序所带来的负面冲击。

  • 标签: 伦理 道德教育 功效 德育 教育规律 社会秩序
  • 简介:教师专业发展是现今教师教育改革的主要趋势和教师教育研究的主课题。教师专业伦理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内容,是教师专业成熟的重要标志。“教师专业伦理”可以界定为:在以教学工作为核心的专业领域内,教师与同事、学生、家长及其他相关主体之间进行专业交往时表现出的行为事实与应该如何的规范。从探讨教师专业伦理中三大关系的内容出发,诠释了教师与同事、学生、家长之间专业伦理的内涵与特点。这对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实现学校和谐发展,创造个体的价值,实现职业幸福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专业伦理 内涵 内容 意义
  • 简介:以生态伦理学为理论基础,从鲁枢元教授关于生态批评的自然、社会及精神生态三大方面对劳伦斯的作品《虹》进行解读,诠释劳伦斯作品中超前的生态意识,探讨生态危机背后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及其思想文化根源,对当今社会发展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 标签: 《虹》 劳伦斯 生态伦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