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神经内显微下经鼻蝶垂体瘤切除术治疗垂体瘤的应用。方法:选取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在我院接受经鼻蝶垂体瘤切除术治疗垂体瘤的80例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使用显微,实验组使用神经内,每组40例,对比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与住院时间。结果:实验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结论:神经内下经鼻蝶垂体瘤切除术治疗垂体瘤效果更好,建议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标签: 神经内镜 显微镜 垂体瘤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尿液分析仪、显微红细胞计数在尿液隐血中的检验价值。方法 选取本院2020年1月~2020年10月期间收治的进行尿液隐血检验的患者50例,分别使用尿液分析仪以及显微红细胞计数进行检验,比较阳性检出率、敏感性以及特异性。结果 联合组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单一组(P<0.05);联合组敏感性以及特异性水平明显高于单一组(P<0.05)。结论 尿液分析仪、显微红细胞计数在尿液隐血中均具有一定检验价值,而联合应用的情况下,可以更准确地对患者进行诊断。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此文探析尿液分析仪检验与显微红细胞技术检验对尿隐血的临床检验效果。方法:入组样本选自2021年6月-2022年2月在我院进行尿液潜血检验的110份尿液样本,对比受检者尿样本隐血化验结果和敏感度及符合率。结果:经显微红细胞计数检验后,阳性42例,阴性13例,通过尿液分析仪检查发现阳性39例、阴性16例;以显微检测为金标准,尿液分析仪隐血检验的敏感度为88.10%,假阳性率为15.38%,假阴性率为11.90%,P < 0.05说明存在对比意义。结论:临床中应考虑将尿液分析仪检验与显微红细胞计数检验两种方法联合应用,可为医生提供准确的病况数据,有利于对症治疗方案的制定及实施。

  • 标签: 尿液分析仪检验 显微镜红细胞计数检验 尿隐血 检验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上颌第一磨牙根管治疗及再治疗中口腔显微应用价值。方法:筛选门诊部收治的上颌第一磨牙根管治疗及再治疗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2021年1月-2021年12月),以盲抽签方式将患者均分两组,对照组在直视状态下开展治疗,观察组在口腔显微基础上开展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MB2根管检出率观察组96.67%高于对照组88.33%,差异显著(P<0.05)。有效率观察组100.00%高于对照组86.67%,差异显著(P<0.05)。再次治疗有效率观察组91.67%高于对照组75.00%,差异显著(P<0.05)。结论:上颌第一磨牙根管治疗及再治疗患者在口腔显微基础上治疗,效果较为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促使患者及早恢复健康,应用价值显著。

  • 标签: 上颌 第一磨牙根管 口腔显微镜 有效率
  • 简介:[摘要]目的:浅析显微辅助下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ACDF)对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的治疗价值。方法:将30例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患者纳入本次研究,对其实施ACDF术进行治疗,并对比术前、术后各项数据指标,以明确患者临床疗效。结果:手术结束后,患者疼痛程度缓解、脊髓损伤改善程度及颈椎屈伸活动度均优于术前,呈P<0.05。结论:ACDF术在达到治疗目的的同时可对椎体完整性予以保留,对恢复颈椎的生理曲度十分有利,非常适用于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患者的治疗。

  • 标签: ACDF术 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 术后VAS评分 临床意义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显微下经侧裂岛叶入路在高血压脑出血手术中的应用对提高血肿清除率的意义。方法 于2019年7月至2021年2月期间我院接治的53名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分为比对组(26名)和研究组(27名)。比对组行传统手术方法,研究组行显微下经侧裂岛叶入路手术法。将两种方法在临床中的使用效果予以对比,并分析。结果 研究组血肿清除率显著高于比对组,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显著低于比对组;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11.1%(3/27)显著低于比对组30.8%(8/26)。比较差异明显(P

  • 标签: 侧裂岛叶入路 显微镜 高血压脑出血 血肿清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进展期圆锥角膜行角膜胶原交联术后早期共聚焦显微下的组织形态学改变。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应用共聚焦显微观察2017年9月至2019年3月于解放军总医院眼科行角膜胶原交联术的进展期圆锥角膜患者23例(32只眼),其中男性15例(24只眼),女性8例(8只眼);年龄(26±10)岁。所有患者于术前和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应用共聚焦显微观察角膜组织结构改变、定量记录角膜上皮下神经纤维、基质细胞、内皮细胞密度和基质结构改变的深度并进行对比分析。不同时间的总体差异比较采用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或Friedman检验,不同时间的差异的多重比较采用LSD-t检验或Bonferroni校正。结果角膜胶原交联术后1周,角膜上皮细胞处于修复期,表现为上皮基底细胞核增大、反射增强,上皮下可见活化细胞,浅基质肿胀呈海绵状,深基质肿胀呈不均匀斑块状或条索状,反射强。术后1个月,上皮基底细胞恢复,上皮下神经开始生长,浅基质持续呈海绵状肿胀,反射进一步增强,深基质肿胀呈更粗大的斑块或条索样结构并持续至术后3个月。术前与术后3个月内,角膜上皮下神经纤维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33.30,P<0.001),术后1周、1个月、3个月角膜上皮下神经纤维密度分别为(0.51±0.31)、(3.65±2.21)、(8.50±4.02)mm/mm2,与术前的(14.60±2.57)mm/mm2相比均明显降低(均P<0.05);不同时间点角膜前部基质细胞密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2.48,P<0.001),术后1周、1个月、3个月角膜前部基质细胞密度分别为2.00(1.00,5.75)、2.50(1.00,5.75)、79.00(64.25,94.00)个/mm2,与术前的347.00(345.00,395.75)个/mm2相比均明显降低(均P<0.05)。术后3个月内角膜基质结构改变的深度范围为(400.56±86.12)μm: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分别为(402.13±89.20)、(399.88±85.92)、(399.69±85.94)μ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80,P=0.455)。术前和术后不同时间角膜后部基质细胞密度[术前为(260.6±33.2)个/mm2,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分别为(264.4±44.5)、(263.9±37.6)、(266.3±40.2)个/mm2]和内皮细胞密度[术前为(2 707.1±152.6)个/mm2,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分别为(2 704.2±148.5)、(2 705.6±152.6)、(2 704.5±150.1)个/mm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1.38,1.01;P=0.259,0.351)。结论圆锥角膜行角膜胶原交联术后早期,共聚焦显微下可见角膜上皮和上皮下神经的改变呈现损伤修复的过程;角膜浅基质呈均匀的蜂窝状肿胀,深基质呈不均匀斑块状或条索状肿胀;术后早期角膜基质结构改变的深度相对稳定。

  • 标签: 圆锥角膜 显微镜检查,共焦 胶原 交联试剂 角膜基质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显微检测法+尿沉渣全自动分析仪对尿常规的检验价值。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0年1月-2020年12月尿常规检验为阳性的尿液样本90份作为观察对象,90份样本均接受显微检测法、尿沉渣全自动分析仪检验。分析不同检验方法的准确率。结果 联合检验的准确率高于单一显微检测法(P〈0.05)。结论 显微检测法联合尿沉渣全自动分析仪检验,有利于提升检验水平,值得推广。

  • 标签: 尿常规 显微镜检测法 尿沉渣全自动分析仪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尿常规检验中应用两种不同方法的效果。方法:2020.3-2021.8,选取在医院进行尿常规检验的189例患者进行研究,确定患者参与研究后辅助其进行尿沉渣全自动分析仪、显微检验,比较红细胞及白细胞阳性率。结果:显微及尿沉渣全自动分析仪的红细胞阳性率(39.68% VS 41.80%)、白细胞阳性率(47.09% VS 49.74%)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显微+尿沉渣全自动分析仪的红细胞阳性率65.08%、白细胞阳性率63.49%大于显微、尿沉渣全自动分析仪,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显微及尿沉渣全自动分析仪均可在尿常规检验中发挥较好的价值,但若要提升检查准确性,可两种检验方法联合应用。

  • 标签: 尿常规检验 显微镜 尿沉渣全自动分析仪 红细胞阳性率 白细胞阳性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显微下多血管炎相关间质性肺疾病(MPA-ILD)临床、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特征并进行生存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8月至2021年11月在宁波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确诊的28例MPA-ILD患者的临床资料,28例中男18例,女10例,年龄为(70.1±9.3)岁,总结本组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肺功能、心脏彩超、胸部CT及治疗方案等,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本组患者中13例存在吸烟史,临床主要表现为咳嗽(14/28),发热(12/28),胸闷气促(12/28)及咯血(3/28),16例存在肾脏累及,多数患者存在C反应蛋白(22/28)和红细胞沉降率(25/28)升高,16例存在类风湿因子(RF)增高,23例髓过氧化物酶(MPO)-ANCA阳性。27例患者在MPA诊断之前发现ILD或与MPA同时诊断ILD,胸部CT模式主要为UIP型或UIP样(15/28),其次为NSIP型(8/28)。UIP型或UIP样患者较非UIP样患者年龄更大(P=0.018),血LDH更高(P=0.041),但血肌酐却明显较低(P=0.041)。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生存分析显示未正规治疗(HR=9.81,95%CI:1.68~57.29,P=0.011)及血LDH升高(HR=4.11,95%CI:0.99~17.00,P=0.051)是MPA-ILD生存期缩短的独立危险因素,而RF升高(HR=0.22,95%CI:0.06~0.91,P=0.037)是生存期延长的保护因素。结论MPA-ILD全身血管炎症状较少,绝大部分ILD在MPA诊断之前出现或与MPA同时诊断,影像表现主要为UIP型或UIP样,其次为NSIP型,尽早使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或激素联合利妥昔单抗能够提高MPA-ILD生存率,血LDH升高是MPA-ILD生存期缩短的独立危险因素,而RF升高则是生存期延长的保护因素。

  • 标签: 显微镜下多血管炎 肺疾病,间质性 普通型间质性肺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显微辅助微创前路腰椎间盘切除减压零切迹融合术(anterior lumbar discectomy and fusion,ALDF)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疗效。方法设计、制作前路腰椎撑开器,作用为维持椎间隙撑开并显露椎间隙后缘。2018年6月至2020年12月采用该术式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41例,男19例,女22例;年龄29~71岁,平均42.1岁。临床表现均为顽固性腰痛。影像学表现为腰椎间盘明显退变、椎间隙狭窄。腰椎间盘突出伴终板炎7例,腰椎管狭窄伴失稳16例,腰椎滑脱18例。病变节段:L2,3 1例,L3,4 3例,L2~L4 1例,L4,5 17例,L5S1 19例。L2~L4行腹直肌旁斜切口,L4~S1行正中偏左横切口,腹膜外入路显露椎间盘,切除椎间盘内容物后撑开椎间隙,安置自制撑开器,显微下切除突出的椎间盘髓核组织、后纤维环及椎体后缘骨赘行充分减压,椎间植入自锚式融合器。主要观察指标为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椎间隙高度、椎间隙前凸角度及滑脱率。结果41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70~120 min,平均为90 min;术中出血量15~70 ml,平均为30 ml;均未发生神经或血管损伤等严重并发症。术后随访时间为12~36个月,平均18个月。末次随访时VAS评分自术前(6.4±2.3)分降低至(1.1±0.9)分,ODI自术前44.9%±16.9%降低至5.8%±4.7%,椎间隙高度自术前(7.2±2.8)mm恢复至(12.1±2.1)mm,椎间隙前凸角度自术前6.9°±4.8°恢复至10.1°±4.6°。末次随访时X线片示椎间隙高度、椎间隙前凸角度均明显恢复,融合器明显无移位或下沉,植骨块模糊。18例滑脱患者滑脱率自术前16.6%±9.3%降至7.6%±5.3%,平均改善率为54.2%。结论显微辅助微创ALDF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能够达到充分减压和零切迹重建,近期效果优良。

  • 标签: 腰椎 椎间盘退行性变 脊柱融合术 外科手术,微创性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角膜共焦显微(CCM)评价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患者小纤维病变情况及其诊断价值。方法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患者57例,为2015年6月至2016年2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神经内科门诊和住院患者,男性37例、女性20例,年龄24~80(52±11)岁。健康对照组30名,男性21名、女性9名,年龄23~76(55±13)岁。采用CCM量化分析角膜神经纤维的角膜神经纤维长度(NFL),神经分支密度(NBD),神经纤维密度(NFD),神经纤维弯曲度(NFT),并同时进行接触性热痛诱发电位(CHEP),皮肤交感反射(SSR)等检查。计量资料用x¯±s或M(Q1,Q3)表示;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者组间比较用t检验,偏态分布计量资料可用秩和检验等非参数检验,计数资料分析用χ²检验。多因素计量资料相关分析用简单相关分析。所有统计分析采用SPSS 12.0软件处理。结果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组角膜NFL、NFD均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12.2±4.4)mm/mm2比(15.1±4.5)mm/mm2,P=0.028;(50.8±24.0)个/mm2比(68.3±16.4)个/mm2,P=0.002],NFT高于对照组[(2.6±1.0)级比(1.0±0.5)级,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病程与NFT相关(r=0.25,P=0.030)。结论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患者存在明确小纤维病变。CCM对于小纤维神经病的早期诊断有重要价值。

  • 标签: 肌萎缩侧索硬化 显微镜检查,共焦 热温度 诱发电位 小纤维神经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全自动尿液分析仪与显微检测法在尿常规检验中应用的对比结果。方法:随机选取我院实施尿常规检测的患者310例作为研究对象,取患者晨起新鲜尿液标本分别实施全自动尿液分析仪进行尿液有形成分分析及干化学分析和显微检测。结果:显微检测法以及全自动尿液分析仪检测尿液中的白细胞和红细胞阳性检出率和阴性检出率对比无较大差异,对全自动尿液分析仪干化学分析仪检测方法对比,白细胞阳性检出率更高,红细胞阴性检出率较低,对比有差异,P<0.05统计学有意义。结论:全自动尿液分析仪和显微检测法都是尿常规检验中最常用的手段,要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度可以采用两种检测方法联用的方式,对辅助泌尿系统疾病的定位诊断、鉴别诊断及预后判断等有重要意义。提高患者疾病的确诊率,为其后续治疗奠定良好的基础。

  • 标签: 全自动尿液分析仪 显微镜检测法 尿常规检验 应用对比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探析四手操作护理配合技术对口腔显微下根管治疗患者舒适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7月-2022年7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30例行口腔显微技术下根管治疗患者,并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比两组患者的舒适感。结果:研究护理组的舒适度是96.92%,显著高于常规护理组(78.46%),P<0.05说明存在对比意义。结论:对行口腔显微下根管治疗的患者,实施四手操作护理配合技术,可显著减轻患者的不适感,值得推广。

  • 标签: 口腔显微镜 根管治疗 四手操作护理 舒适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肛门内显微手术对直肠良性肿瘤的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及血清晚期氧化蛋白产物(AOPP)、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8月至2019年8月日照市岚山区人民医院直肠良性肿瘤患者73例进行前瞻性研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显微手术组(37例)和传统手术组(36例)。显微手术组中男22例、女15例,年龄(51.42±5.58)岁;传统手术组中男23例、女13例,年龄(52.26±6.04)岁。显微手术组采取经肛门内显微手术,传统手术组采取传统手术。对比两组手术情况、手术疗效、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前、术后第1天、术后第3天血清氧化应激指标(AOPP、GSH-Px)、胃肠激素指标[血清胃动素(MTL)、胃泌素(GAs)]水平。统计学方法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配对t检验、χ2检验。结果显微手术组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为(5.17±0.94)h、首次肛门排气时间为(6.93±1.72)h、进食时间为(29.31±5.28)h、住院时间为(3.42±0.81)d,均短于传统手术组的(11.62±1.85)h、(15.70±2.14)h、(68.74±11.02)h、(7.60±1.29)d,术中出血量较传统手术组低[(30.53±5.69)ml比(49.17±8.50)ml],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8.855、19.326、19.579、16.629、11.038,均P<0.001);显微手术组总有效率高于传统手术组[97.30%(36/37)比77.78%(28/36)],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传统手术组[8.11%(3/37)比27.78%(10/36)],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753、4.823,均P<0.05);两组术后第1天、术后第3天血清AOPP水平均较术前提高,但显微手术组均低于传统手术组[(65.11±8.24)μmol/L、(52.48±6.61)μmol/L比(102.58±16.70)μmol/L、(78.12±10.23)μmol/L](t=12.208、12.754,均P<0.001);两组术后第1天、术后第3天血清GSH-Px水平均较术前降低,但显微手术组均高于传统手术组[(126.27±18.59)U/ml、(141.10±22.73)U/ml比(84.91±12.52)U/ml、(104.58±19.65)U/ml](t=11.118、7.335,均P<0.001);两组术后第3天、术后1周血清MTL、GAs水平均较术前降低,但显微手术组均高于传统手术组[(228.17±19.53)pg/ml、(254.50±22.47)pg/ml、(66.35±5.48)μmol/L、(71.41±6.34)μmol/L比(181.25±15.58)pg/ml、(203.56±20.52)pg/ml、(61.43±4.91)μmol/L、(66.45±5.39)μ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1.328、10.106、4.036、3.597,均P<0.001)。结论与传统手术相比,经肛门内显微手术治疗直肠良性肿瘤可提升治疗效果,减轻手术创伤,促进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且对血清AOPP、GSH-Px水平影响小,机体氧化应激反应轻。

  • 标签: 经肛门内镜显微手术 直肠良性肿瘤 胃肠功能恢复 并发症 晚期氧化蛋白产物(AOPP) 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囊性脑肿瘤应用神经内辅助显微手术进行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收治囊性脑肿瘤患者80例,随机划分为常规组和实验组,每组各40例。常规组接受显微下肿瘤切除术,实验组接受神经内辅助显微手术,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40例患者中,4例大部分切除,36例全部切除,全部切除率90.0%;常规组40例患者中,16例大部分切除,24例全部切除,全部切除率60.0%。实验组肿瘤全切除率90.0%,显著高于常规组的60.0%(P

  • 标签: 显微手术 神经内镜 囊性脑肿瘤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在尿常规检验中应用尿沉渣全自动分析仪或者显微检测法的差异和临床价值。方法:从我院的各个科室中筛选病人,最终得到70例符合标准的患者的尿液样本作为研究对象。使用三种方法对这些样本进行分别检测,主要分别是尿沉渣全自动分析仪、显微检测法以及尿干化学分析仪,这三种方法依次被划分为自动分析组、显微检测组以及化学分析组。分别对比三组样本检验结果的阳性率,同时将样本对应的患者的病例诊断标准视作金标准,将二者进行对比。同时对比三种检验方法与金标准的检验耗费时长。结果:化学分析组的阳性率低于自动分析组和显微检测组,差异显著(P<0.05)。自动分析组的检测耗时低于显微检测组和化学分析组以及金标准,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尿常规检验中,尿沉渣全自动分析仪和显微检测法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相比于化学分析法,二者的准确率更高。

  • 标签: 尿沉渣全自动分析仪 显微镜检测法 尿干化学法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研究不同检测方式在尿常规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本院60例行尿常规检查体检人群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时间2020年04月-2021年04月,采取随机颜色球抽取法将所有患者分为参照组(行显微检测法)和研究组(行尿沉渣全自动分析仪检测),各30例。比较两组检查结果以及检测时间。结果 研究组白细胞(WBC)、红细胞(RBC)检出率略高于参照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检查时间明显短于参照组(P<0.05)。结论 这两种检查方式均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但尿沉渣全自动分析仪检测时间更短,具有方便快捷的优点,具有推广价值。

  • 标签: 尿沉渣全自动分析仪 显微镜检测法 尿常规检查
  • 简介:【摘要】目的 对临床检验中,显微检查尿液红细胞与尿液分析仪隐血检验的效果及对最终确诊率的影响展开探讨与分析。方法 将2022年1月-2022年6月我院200例接受尿液检验的门诊患者纳入观察对象;按照等量随机法均分为人数相等的2组,1组为对照组(n=100),1组为实验组(n=100);经采集尿液样本后,对照组以显微检查红细胞,实验组以尿液分析仪检验隐血,观察、比较2组检验结果。结果 在阳性检出率和最终确诊率方面,对照组与实验组对比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但与对比组相比较,实验组检验满意度更高,具有显著差异(P

  • 标签: 临床检验 显微镜检查尿液红细胞 尿液分析仪隐血检验 确诊率 检验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