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作者: 卢振和 宫庆娟 樊碧发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1-10
  • 出处:《中华疼痛学杂志》 2020年第06期
  • 机构: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疼痛科,广州市 510150;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疼痛科,广州市 510260,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疼痛科,广州市 510260,中日友好医院疼痛科,北京市 100029
  • 简介:摘要2020版疼痛新定义,强调了疼痛是主观的,人们首先须相信患者所诉的疼痛,并坚持疼痛是组织损伤结果的一种表现形式。虽然唯有感觉神经系统能将身体刺激传入大脑,但定义中注释其传入的一些伤害性刺激,如果没有引起脑的不愉快情感时就不应称为疼痛。顾及到不会语言表达的人或动物也会疼痛,定义删除了"描述的类似损伤"中的"描述"一词。医师在疼痛诊疗中沿感觉神经系统寻找责任组织损伤处,可实现对因施治的临床医疗原则。

  • 标签: 疼痛 定义 感觉神经 情绪
  • 简介:目的观察血管束、感觉神经束植入组织工程骨修复兔股骨大段骨缺损的成骨特点,探讨其对骨修复的影响。方法36只新西兰大白兔均制备左侧股骨干1.5cm节段性骨缺损模型,随机分为三组(n=12),组织工程骨组(A组):自体骨髓基质干细胞复合β-磷酸三钙构建组织工程骨植入骨缺损;血管束植入组(B组):组织工程骨与血管束同时植入骨缺损;感觉神经束植人组(C组):组织工程骨与感觉神经束同时植入骨缺损。各组动物术后1、3、6个月行X线检查及影像学评分,同时每组各处死4只动物行大体及组织学观察。结果影像学评分显示各时间点B组与C组的成骨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组间成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学观察显示新生骨多出现在血管周围,成骨方式以软骨内成骨为主。结论血管束、感觉神经束植入组织工程骨的方法能更好地促进组织工程骨成骨及大段骨缺损修复。

  • 标签: 骨缺损 组织工程 血管束 感觉神经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带感觉神经的股前外侧穿支皮瓣(ALTPF)修复足底软组织缺损创面的治疗效果。方法2013年4月至2019年7月,对9例足底伴骨和肌腱外露的软组织缺损的患者,一期予以清创、VSD敷料覆盖创面,待创面稳定后,二期应用带感觉神经的ALTPF进行修复。皮瓣切取面积为10.0 cm×7.0 cm~25.0 cm×14.0 cm,均与受区皮神经缝接重建感觉。术后定期随访,评估临床效果。结果本组术后皮瓣无血管危象发生,9例皮瓣全部顺利成活,1例皮瓣远端边缘出现少量坏死,创面经换药、植皮处理后完全愈合。术后随访6~23个月,平均13.6个月,皮瓣质地耐磨无破溃,恢复保护性感觉,无站立疼痛,无色素沉着,外形不臃肿,不影响穿鞋,无需再次修薄处理。皮瓣供区愈合良好,皮肤感觉无明显异常。至末次随访时,皮瓣感觉恢复情况为:S2级1例,S3级3例,S3+级5例。结论应用带感觉神经的ALTPF修复足底软组织缺损,效果确切,外形美观,质地耐磨,部分感觉功能得到恢复。

  • 标签: 股前外侧穿支皮瓣 感觉神经 足底 软组织缺损 修复
  • 简介:【 摘要】 目的 探讨 Frenkel 训练结 合本体感 觉 神 经 肌肉促 进( PNF )技术对脑 卒中偏瘫患者 躯 干控制及平衡能力的 影响 。 方法:将 90 例卒中患者随机分为 2 组分别为 对照组和观察组各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艾司洛尔对人诱导多能干细胞来源心肌细胞(hiPSC-CM)自发动作电位的影响。方法选择培养60 d的hiPSC-CM,提取单个心肌细胞,应用膜片钳技术建立全细胞记录模式。采用动作电位细胞外液或起搏电流细胞外液将艾司洛尔稀释至100 μmol/L,灌流速度3 ml/min,灌流量10 ml。分别于给药前(T0)、给药后5 min(T1)和冲洗后5 min(T2)时记录自发动作电位的频率、静息电位、阈电位、振幅、90%复极时间、超极化电位、超极化后复极时间和起搏电流。结果与T0时比较,T1时hiPSC-CM自发动作电位的频率升高,振幅和超极化电位降低,90%复极时间和超极化后复极时间缩短(P<0.05),hiPSC-CM起搏电流-钳制电压曲线无明显移位(P>0.05)。与T1时比较,T2时hiPSC-CM自发动作电位的频率降低,振幅和超极化电位升高,90%复极时间和超极化后复极时间延长(P<0.05),hiPSC-CM起搏电流-钳制电压曲线无明显移位(P>0.05)。不同时点hiPSC-CM自发动作电位的静息电位和阈电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艾司洛尔可增加hiPSC-CM的自发动作电位节律,其机制可能与起搏电流无关。

  • 标签: 肾上腺素β受体拮抗剂 肌细胞,心脏 动作电位
  • 简介:下颔后牙区萎缩后重建的治疗方案之一即是游离下牙槽神经后同期植入种植体。但是,关于血管神经束游离后的功能.不同的研究.结果也不尽相同。各种原因既包括测试方法(典型测试需要患者主观回答).也包括手术本身(与术者水平密切相关)。本文报道了10例采用专用于简化骨手术的器械进行下牙槽神经游离的病例.应用该器械后.口腔外科医师可以利用更小的骨窗和器械的倾斜来抓住血管神经束.从而减少对神经的过度拉扯。通过为期36个月的神经外科功能测试.结果显示经过短时间的神经感觉障碍后,所有患者都恢复了正常感觉。患者在问卷上的主要回答也确定了这一结果。种植体成功率为100%。

  • 标签: 下牙槽神经 神经障碍 感觉障碍 病例分析 超声骨刀 游离
  • 简介:摘要急性疼痛是由伤害性感受器激活引起的一种保护机体的反应,相比之下,慢性疼痛通常作为炎症性疾病的临床症状出现,逐渐发展为中枢敏化或外周敏化。目前普遍认为免疫系统对慢性疼痛的发生与维持有重要影响。神经损伤后,免疫系统的巨噬细胞与痛觉感受器进行双向通信在疼痛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具体表现为组织常驻巨噬细胞的增殖、外周巨噬细胞的浸润以及周围和中枢神经系统中炎症介质的产生。文章重点介绍了介导初级感觉神经元与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a, DRG)内巨噬细胞相互作用的分子,以及近期出现的治疗痛觉敏化新靶点,如P物质(substance P, SP)、血管紧张素Ⅱ受体(type 2 angiotensin Ⅱ receptor, AT2R)、微RNA(microRNA, miRNA)以及外泌体,为痛觉敏化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 标签: 痛觉敏化 巨噬细胞 感觉神经元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体外分离和培养人腺样体组织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adenoid-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aMSCs)的可行性,并诱导观察aMSCs向嗅感觉神经元的分化。方法收集2020年9—11月来源于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腺样体肥大患儿的手术切除腺样体组织,胰蛋白酶消化联合贴壁法培养P0细胞,传代培养,流式细胞技术检测P5代细胞表面抗原CD45、CD73、CD90的表达,观察成骨、成脂诱导分化能力。采用维甲酸(retinoic acid,RA)、音猬因子(sonic hedgehog,SHH)、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以及RA+SHH、RA+bFGF、SHH+bFGF和RA+SHH+bFGF分别诱导分化P5代aMSCs,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免疫荧光抗体法检测细胞表面感觉神经元标志物β-tubulin 3、嗅感觉神经元标志物生长相关蛋白-43(growth associated protein-43,GAP43)和嗅标记蛋白(olfactory maker protein,OMP)的表达。采用两个样本率的四格表资料的χ2检验比较表达强度的差异。结果P0代aMSCs具有良好的贴壁和增殖性能,P2代细胞已基本纯化。P5代细胞阳性表达CD73和CD90,其纯度分别为99.3%和97.75%,不表达CD45,成骨和成脂诱导分化良好。RA、SHH、bFGF诱导分化细胞均成神经元样外观,β-tubulin 3阳性表达;bFGF+SHH组和RA+SHH+bFGF组诱导细胞均表达GAP43,后组表达阳性更强(χ2=17.48,P<0.005);所有诱导组均未见OMP阳性表达。结论腺样体组织可培养获得能稳定传代、具有良好分化能力的aMSCs。aMSCs是间充质干细胞家族新成员,具有向神经元分化的能力,RA、SHH和bFGF体外联合诱导能促使其分化为未成熟嗅感觉神经元。

  • 标签: 腺样体 间充质干细胞 体外诱导 嗅感觉神经元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携带感觉神经的桡动脉掌浅支腕横纹皮瓣游离修复手指中远节指腹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9年2月至2021年3月,应用游离桡动脉掌浅支腕横纹皮瓣修复中远节指腹缺损的20例患者病例资料,创面面积为2.0 cm×1.5 cm~4.0 cm×1.5 cm,皮瓣切取面积2.5 cm×2.0 cm~4.5 cm×2.0 cm。20例患者皮瓣均携带正中神经掌皮支重建指腹感觉,供区均直接缝合,术后通过门诊复查和微信同步随访,根据患指皮瓣外形、感觉和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价。结果20例皮瓣全部成活,伤口愈合良好,定期随访了所有患者,随访时间为6~12(平均8)个月,皮瓣颜色与手指皮肤接近,不臃肿,皮瓣质地柔软,外形及功能良好,TPD为6~11 mm,平均8 mm,供区瘢痕隐蔽,手腕功能无影响。手指功能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功能评定试用标准,优16例,良4例。结论带感觉神经的桡动脉掌浅支腕横纹皮瓣修复重建手指中远节指腹缺损,具有皮瓣质地良好、供区隐蔽、切取方便、术后感觉恢复良好等诸多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桡动脉掌浅支 腕横纹皮瓣 指腹缺损 修复 重建
  • 简介:摘要疼痛性疾病机制复杂,但终究是疼痛感觉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异常。分析、诊断疼痛性疾病的过程就是检查疼痛感觉神经系统损伤和病理改变;治疗疼痛性疾病无疑是纠正疼痛感觉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异常。

  • 标签: 疼痛性疾病 疼痛感觉神经系统 定义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带感觉神经的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足底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2016年1月—2019年3月,苏州大学附属瑞华医院足踝外科收治13例足底皮肤软组织缺损男性患者,年龄27~73岁,对其行回顾性队列研究。4例患者创面经2次扩创,9例患者创面经1次清创+1次或2次负压封闭引流治疗,所有患者创面干燥清洁无脓性渗液、分泌物培养阴性后行皮瓣修复。本组患者扩创后创面面积为13.0 cm×5.5 cm~36.0 cm×10.5 cm,采用带感觉神经的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切取面积为14 cm×6 cm~37 cm×11 cm),其中1例患者创面采用双叶皮瓣修复。皮瓣内旋股外侧动脉斜支或降支及其伴行静脉与受区胫后动脉及其伴行静脉或足底内侧动脉及其伴行静脉吻合,皮瓣内股外侧皮神经与受区隐神经或足底内侧皮神经吻合,供区均直接缝合。记录皮瓣成活情况,供受区伤口愈合情况,术后3个月随访时观察足底修复皮瓣溃疡发生情况。末次随访时采用英国医学研究会(BMRC)感觉功能评定标准评定皮瓣感觉,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系统进行综合评价。结果13例患者14个皮瓣全部成活,其中2例患者术后出现静脉危象,经重新吻合血管后,皮瓣顺利成活。1例患者出院后出现深部组织感染,二次手术扩创后愈合;其余患者供受区伤口均愈合。本组患者术后随访6~18个月,5例患者皮瓣外形稍臃肿,其余8例患者皮瓣外形及质地较好。6例患者在术后3个月随访时皮瓣有溃疡发生,免负重活动后,自行愈合。末次随访时,本组患者供区可见少许线性瘢痕增生,BMRC感觉评定为S1级4例、S2级7例、S3级2例,AOFAS评分优3例、良7例、可2例、差1例。结论带感觉神经的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足底皮肤软组织缺损,供区可直接缝合,皮瓣外形良好,为足底本体感觉与负重功能的恢复提供了较佳的治疗方法。

  • 标签: 足损伤 伤口愈合 感觉 显微外科手术 穿支皮瓣
  • 简介:目的探讨躯体感觉诱发电位(SEP)对神经根型颈椎病(CSR)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对65例病程3个月内的CSR患者(病例组)进行正中神经SEP(SEPm)的检测,并选取3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行颈椎MRI检查,比较SEPm与MRI的检查结果,病程12个月时复查SEPm及MRI。结果病例组SEPm检测N11、N13峰潜伏期及N9-N13峰间期在病程3个月内分别为(12.92±0.97)、(14.81±1.16)、(4.45±0.65)ms,在病程12个月时分别为(14.20±1.06)、(16.35±1.75)、(5.62±0.88)ms,均较对照组的(11.65±0.69)、(13.26±0.78)、(3.56±0.31)ms明显延长(P〈0.05),且病程12个月时较病程3个月内延长(P〈0.05)。病例组在病程3个月内的SEPm阳性率为87.69%(57,65),明显高于MRI的70.77%(46/65),两者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4.35,P〈0.05);在病程12个月时SEPm、MRI阳性率分别为90.77%(59/65)、81.54%(53/65),两者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1.56,P〉0.05)。结论SEP对CSR的早期诊断有重要价值,可作为常规检查手段。

  • 标签: 诱发电位 躯体感觉 颈椎病 早期诊断
  • 简介:论述了信息感觉对运动动作控制的重要意义。感觉是一切运动动作控制的基础,因此,在运动训练和体育锻炼中加强感觉训练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

  • 标签: 感觉 运动控制 反馈调节 前馈调节
  • 简介:目的:观察西洋参单体皂苷P-F11对大鼠心功能的作用.方法:采用离体心脏灌流和培养大鼠乳鼠心室肌细胞,记录动作电位方法.结果:西洋参皂苷单体P-F11,可使离体心功的左室内压(LVSP)、心室舒末压(LVEDP)、左室内压最大升降速率(±dp/dtmax)、动作电位的幅值(APA)、超射(0S)、最大除极速度(Vmax)和动作电位时程(APD50)等相关参数增加.结论:西洋参单体皂苷P-F11对心功能有正性肌力作用,提示,西洋参单体皂苷P-F11可能与心室肌上的钙通道有关.

  • 标签: 西洋参 皂苷单体P-F11 大鼠 血流动力学 心室肌细胞 动作电位
  • 简介:摘要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的蓬勃发展,地铁成为最佳大众交通运输工具。供电系统设置钢轨电位限制装置,确保车站乘客和运营维护人员的人身安全。文章简要分析钢轨电位限制装置在运营过程中易出现的动作分析,希望可以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 标签: OVPD Ⅰ段动作 情况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间质性膀胱炎/膀胱疼痛综合征(IC/BPS)模型小鼠的膀胱外周感觉神经元的兴奋性和P2X受体介导的嘌呤能信号传导的变化。方法雄性C57小鼠50只,2月龄,体质量16~20 g。通过在膀胱壁上注射逆行示踪荧光染料3′-四甲基吲哚羰花青高氯酸盐(DiI),标记腰骶(LS:L6~S2)和胸腰(TL:T13~L2)背根神经节中的膀胱感觉神经元。两周后,在第1、3和5天腹腔注射环磷酰胺(CYP,80 mg/kg,1次/48 h)建立间质性膀胱炎/膀胱疼痛综合征(IC/BPS)小鼠模型(CYP组,n=25),对照组(n=25)小鼠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第6天取小鼠膀胱组织,使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法评估膀胱组织病理学改变,髓过氧化物酶(MPO)测试评估组织炎症水平,并使用全细胞膜片钳记录LS和TL背根神经节中的DiI阳性膀胱感觉神经元的兴奋性和三磷酸腺苷(ATP)诱导的P2X受体电流。结果与对照组相比,80 mg/kg CYP未诱发显著组织学改变或影响MPO水平,但提高了LS和TL膀胱感觉神经元的兴奋性:CYP组和对照组LS神经元基强度分别为(119±9)、(144±8)pA,TL神经元基强度分别为(123±10)、(162±17)pA;相比于对照组,CYP组LS和TL神经元基强度均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025、2.047,均P<0.05)。给予P2X受体激动剂ATP灌流后,CYP组的LS膀胱感觉神经元的P2X受体电流类型发生了显著变化:CYP组LS神经元的P2X2受体介导持续性电流比例为39.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9.5%;P2X2/3受体介导的慢脱敏电流比例为60.7%,显著低于对照组的9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5),提示CYP组小鼠LS神经元中的P2X2受体功能上调;TL膀胱感觉神经元的P2X受体电流类型(主要为P2X2/3受体介导的慢脱敏电流和P2X3受体介导的快脱敏电流)占比无明显变化。结论IC/BPS模型小鼠的膀胱神经元兴奋性升高,并且LS神经元的P2X受体电流成分出现变化,提示膀胱神经元的兴奋性升高和P2X受体的功能上调早于器质性病理改变,感觉神经元嘌呤能信号传导变化可能是IC/BPS的重要病理机制。

  • 标签: 间质性膀胱炎 感觉神经元 嘌呤能 P2X受体 膜片钳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股骨上段骨折患者采取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麻醉对缩短运动及感觉神经阻滞持续时间的影响。方法:将我院自2019年4月至2020年4月期间收治的86例股骨上段骨折患者采取抽签法随机分为试验组(n=43)与参照组(n=43),参照组患者实施硬膜外麻醉,试验组患者实施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麻醉,对比两组患者神经阻滞持续时间、血压及心率。结果:试验组患者感觉神经阻滞持续时间高于参照组,运动阻滞持续时间低于参照组,收缩压、舒张压及心率均优于参照组,P<0.05,数据存在统计学分析意义。结论:股骨上段骨折患者采取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对运动及感觉神经麻醉效果较好,影响血压及心率较小,利于手术开展。

  • 标签: 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麻醉 股骨上段骨折 运动及感觉神经阻滞持续时间
  • 简介:摘要目的对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人类白细胞相关抗原B27(HLA-B27)采用流式细胞术进行检测的方法进行分析,并探讨其阳性率和强直性脊柱炎的关系。方法选取本院在2012年2月~2013年10月间收治的100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与50例进行健康体检人群,将前者设为观察组,将后者设为对照组,给予两组受检者采用流式细胞术对HLA-B27进行检测,观察两组受检者HLA-B27的阳性率。结果经过检测后,观察组与对照组的HLA-B27的阳性率明显具有差异性,两组对比具有差异性,P<0.05,统计学有意义。结论通过采用流式细胞术对人体中的HLA-B27进行检测,能够尽早的对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进行诊断与治疗,具有显著的临床价值。

  • 标签: 流式细胞术 HLA-B27 强直性脊柱炎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基于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疗法对恢复期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脑卒中后偏瘫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进行方法,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增加PNF训练。于治疗前、治疗2周和4周后采用改良的Barthel指数(MBI)、稳定性指数(ST)、Berg平衡量表(BBS)和计时起立行走测试(TUGT)分别对2组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平衡稳定性、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进行评估。结果治疗2周后,治疗组的MBI、ST指数、BBS、TUGT分别为(65.33±9.09)分、(32.26±3.78)、(34.97±3.31)分和(23.82±4.04)s,与组内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2周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2组患者的各项指标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治疗4周后的各项指标与组对照组治疗4周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增加PNF训练可显著改善恢复期脑卒中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

  • 标签: PNF 脑卒中 组合模式训练 日常生活能力 平衡功能 步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