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随着各类新型抗肿瘤药物在临床中的广泛使用,关于新型抗肿瘤药物相关可逆后部脑病综合征(PRES)的报道逐渐增多。新型抗肿瘤药物相关PRES的发生主要与内皮功能异常有关,其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可表现为头痛、意识改变、视力下降、视野缺损、痫发作、局灶神经功能缺损等,部分患者影像学呈特征可逆双侧皮质下血管源水肿。目前对该不良反应的诊断尚缺乏统一标准;治疗的核心是减量或停止使用新型抗肿瘤药物,同时,给予控制血压、抗癫痫等对症治疗,及时治疗大部分患者预后较好。

  • 标签: 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 抗肿瘤药 药物相关副作用和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低钙心肌病是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的罕见临床表现。本文通过报道一例因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治疗不规律出现心肌受累的患者,复习相关文献,分析可能机制、相关临床表现和治疗结局,以期提高临床医师的认识,避免不良结局的出现。

  • 标签: 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 低钙血症 心力衰竭 可逆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可逆后部脑病综合征(RPES)的影像学和临床表现。方法入选我院符合标准的患者54例,均给予MRI扫描,分析患者的影像学检查和临床表现特点。结果患者临床常见的症状主要为意识障碍、头痛、视觉障碍、恶心、发作癫痫等,发病时常伴随血压升高,影像学表现为病灶主要分布在双侧大脑的后部皮层下白质区,经常可累及额叶、颞叶、脑干、小脑等。CT检查表现出低密度影,MRI检查表现出T1或长T2信号,18例行增强MR扫描后,16例无强化,2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增强;MRA检查没有发现血管的异常,1例患者表现大脑双侧中动脉的走形僵直。患者经临床治疗后例39病症完全消失,10例病变明显的缩小,5例遗留坏死的软化改变。结论可逆后部脑病综合征患者采用MRI检查,详细准确的显示出患者的病灶部位,影像学和临床表现具有一定的特点,有利于临床上正确诊断和治疗疾病,特点显著,值得推广。

  • 标签: 影像学表现 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 临床表现
  • 简介:摘要笔者在临床工作中发现戊型病毒性肝炎致可逆肝硬化患者1例,故作报道。

  • 标签: 戊型病毒性肝炎 肝硬化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MRI诊断高原可逆后部脑白质病综合征的价值。方法 研究对象为11例可逆后部脑白质病综合征患者,入院后均接受MRI诊断,分析诊断价值,研究起止时间为2021年1月-2022年12月。结果  11例患者经诊断发现异常信号,其信号为多发性,双侧顶枕叶白质区受累及8例,基底节区受累及2例,额叶受累及1例,病变的分布有对称特点。异常信号位置包括枕叶、额叶、顶叶、基底节等部位,信号在FLAIR序列以及T2WI上显示高信号,而在T1WI上则表现为低信号或等信号,等信号还出现在DWI序列中。8例高信号见于ADC图,等信号共出现3例。增强扫描中有2例患者未出现病变增强表现,有7例患者脑静脉及静脉窦于MRV中显示通畅。7例患者复诊MRI图像显示脑白质病灶基本吸收,未出现患者死亡病例。结论 MRI诊断高原可逆后部脑白质病综合征,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掌握患者病变部位及情况,提高治疗方案的合理性,并且能够在治疗过程中对患者转归情况进行观察,提高治疗评估的准确,有应用价值。

  • 标签: MRI 高原可逆性后部脑白质病综合征 诊断价值
  • 简介:可逆痉挛脑血管病,也称为中枢神经系统良性血管病。可逆痉挛脑血管病主要指一组脑血管可逆收缩的疾患综合征,以多灶可逆的脑血管痉挛为特征,有时可引起缺血性脑梗死,常伴有严重反复发作的头痛,该疾病应与蛛网膜下腔出血和动脉炎相鉴别。国内外对该疾病目前报道较少,现将1例可疑的可逆痉挛脑血管病的病例进行分析讨论。

  • 标签: 脑血管病 可逆性 痉挛性 蛛网膜下腔出血 中枢神经系统 缺血性脑梗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可逆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方法分析20例可逆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结果20例可逆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患者继发于高血压脑病、系统红斑狼疮、尿毒症、妊娠子痫。临床主要表现为头痛、癫痫发作、视物模糊和意识障碍。头颅CT或MRI检查主要表现为对称的枕叶白质脑水肿,部分伴有顶额颞叶等病变。经治疗后患者症状消失,头颅CT或MRI复查病灶完全或大部分消失。结论可逆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可由多种病因产生,影像学主要表现为大脑后部白质血管源脑水肿改变,及时治疗后症状和影像学特征迅速改善。

  • 标签: 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 脑水肿 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本文报告了1例产后发生雷击样头痛,诊断为可逆脑血管收缩综合征患者的诊治经过。患者产后第2天出现雷击样头痛,渐加剧,产后第4天突发抽搐伴高血压,考虑为“产后子痫”,于2020年5月19日收入院。入院后完善颅脑磁共振血管成像等检查,经神经内科会诊,明确诊断为可逆脑血管收缩综合征。经治疗,患者血压降至正常,产后50余日影像学检查显示脑血管痉挛缓解。患者出院后随访至2021年6月,再未发生头痛或抽搐。

  • 标签: 头痛症,原发性 血管痉挛,颅内 产褥期疾病 高血压
  • 简介:【摘要】子痫发作前期,有以头痛或视力障碍为首发表现者,也有仅表现为上腹部疼痛者,有反射亢进表现者,有头痛或视力障碍与上腹部疼痛都存在者,也有部分孕妇仅存在实验室检查指标异常,也可发生在无临床子痫前期表现时。本文报道1例产前无妊娠期高血压表现,转氨酶及血小板检查正常。但有妊娠期高血压风险,体重指数及双胎妊娠。术后出现血压升高及抽搐,检查头颅MRI诊断RPLS。经积极治疗后,患者好转出院。该报道为提高产科医生对无临床子痫前期表现时的子痫及RPLS的认识。

  • 标签:
  • 简介:摘要可逆后部脑病综合征(PosteriorreversibleencePhaloPathysyndrome,PrES)是一组以头痛、意识障碍等为主要症状,病灶以对称累及脑后部白质为主,积极治疗后临床表现及影像学可逆的临床神经影像综合征。PrES病因复杂,有研究认为其与肿瘤关系密切。本文报道了1例合并颅内肿瘤的PrES,具体如下。

  • 标签: 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 颅内肿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贝伐珠单抗相关可逆后部脑病综合征(PRES)的临床特点。方法检索国内外相关数据库(截至2020年8月),收集贝伐珠单抗相关PRES的病例报告类文献,记录患者的基本信息、贝伐珠单抗应用情况(用法用量、单用或联用、联用方案等)、PRES发生时间、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干预措施与转归等信息,进行描述统计分析。结果纳入分析的患者共25例(来自21篇文献),男性6例,女性19例;年龄6~72岁,中位年龄52岁;原发疾病为结直肠癌者13例,乳腺癌4例,肺腺癌2例,胆管癌、肝癌、卵巢癌、肾癌、肝母细胞瘤和脑胶质母细胞瘤各1例;7例有高血压病史;21例采用贝伐珠单抗联合化疗方案,4例采用贝伐珠单抗单药治疗;PRES发生时间为使用贝伐珠单抗后16 h~196 d,多发生于末次用药后21 d内;主要临床表现包括血压升高(21例),全身强直-阵挛性癫痫发作(17例),持续头痛、头晕(12例),昏迷(11例),视觉障碍或视力减退(8例),恶心、呕吐(7例),语言障碍或失语(5例)等;24例患者行头部磁共振成像检查,结果提示枕叶、顶叶、额叶、颞叶皮质或小脑出现血管源脑水肿,1例行头部计算机断层扫描检查示小脑后部轻度萎缩。诊断PRES后,25例患者均停用贝伐珠单抗并接受对症治疗,23例在2~13 d后血压降至参考值范围,有关症状缓解,9 d~10周后影像学复查示脑部病变消失,其中2例症状缓解后因PRES病情再次恶化死亡;2例对症治疗后PRES症状未缓解死亡。2例患者在临床症状和影像学病变完全消失后重启贝伐珠单抗治疗,未再发生PRES。结论应用贝伐珠单抗至发生PRES的时间跨度较大,多发生于末次用药后21 d内,临床和影像学表现与其他原因所致PRES相似。停用贝伐珠单抗并给予对症治疗后大部分患者转归良好,应警惕病情恶化导致死亡。

  • 标签: 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 药物相关副作用和不良反应 贝伐珠单抗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轻微脑炎脑病(MERS)伴可逆胼胝体压部病变(RESLES)的MRI诊断特点。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3月~2015年4月放射科收治确诊的12例RESLES患者,均经MRI影像确诊,通过临床资料和相关检查记录整理,回顾分析该12患者MRI影像学特点。结果MRI影像显示RESLES病灶部位均局限分布于胼胝体压部,T1WI上多呈稍低信号;DWI序列可见明显高信号;ADC上12例均呈低信号;短期对症治疗后病灶异常信号均恢复正常,T1WI和DMI显示病灶消失,异常信号均恢复正常。结论MRI可为MERS伴RESLES临床确诊的重要参考依据。

  • 标签: 轻微脑炎脑病 可逆性胼胝体压部病变 MRI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套管法在小型猪可逆单侧输尿管部分梗阻(RPUUO)模型中应用的效果。方法2019年6月至12月,将成年健康雄性贵州小型猪9只(贵州中医药大学动物研究所提供)切除左肾,随机抽签分为3组,分别为假手术组(S组)、持续单侧输尿管部分梗阻组(CPUUO组)和RPUUO组,每组3只。RPUUO组和CPUUO组用套管法造成右侧输尿管部分梗阻。术后第14天,RPUUO组解除梗阻,CPUUO组不解除梗阻。术前和术后第3、7、14、28天,抽血查肌酐(SCr)和尿素氮(BUN),超声扫描观察肾脏集合系统分离程度(DRCSS)。术后第28天处死全部猪,取右肾行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肾脏病理损伤,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重复测量数据的方差分析。结果RPUUO组SCr和BUN在术后第3天较术前明显升高,第14天达最高值,在第28天恢复到接近术前水平;在术后第7、14天较S组高[SCr:(133.11±14.73) μmol/L比(114.43±4.40) μmol/L、(169.13±13.68) μmol/L比(115.53±5.90) μmol/L,t=19.374、24.267,P<0.05),BUN:(5.81±0.85) mmol/L比(5.81±0.85) mmol/L、(7.96±0.41) mmol/L比(7.96±0.41) mmol/L,t=18.083、30.760,P<0.05];在术后第28天比CPUUO组低[SCr:(111.33±12.02) μmol/L比(268.03±14.84) μmol/L,t=16.683,P<0.05),BUN(5.10±0.15) mmol/L比(15.21±0.54) mmol/L,t=22.408,P<0.05)。RPUUO组DRCSS在术后第7天增加,第14天达最大值,在第28天恢复到接近术前水平;在术后第7、14天较S组增大[(2.23±0.18) mmol/L比(0.61±0.09) mmol/L、(3.90±0.19) mmol/L比(0.60±0.08) mmol/L,t=20.308、28.675,P<0.05];在术后第28天比CPUUO组低[(0.94±0.39) mmol/L比(5.93±0.23) mmol/L,t=16.474,P<0.05]。S组肾脏组织结构未见明显病理改变。CPUUO组肾脏组织结构重度异常,肾小球数量明显减少,肾小管大面积萎缩消失,残存肾小管明显扩张,肾间质内大量成纤维细胞增生及炎细胞浸润。RPUUO组肾小球变化不明显,肾小管轻度扩张,肾间质未见明显炎细胞浸润。结论套管法在小型猪上建立RPUUO模型,这种动物模型安全可行。

  • 标签: 单侧输尿管部分梗阻 动物模型 可逆性 肾积水
  • 简介:摘要静脉充盈早现是急性脑梗死患者脑血管造影时一种少见影像学表现,近年来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在国内外广泛开展,但随访造影直接观察到静脉充盈早现现象消失证实其可逆的报道较少见。现报道1例急诊取栓术后观察到静脉充盈早现、随访期复查消失的案例。患者为71岁男性,主因"突发左侧肢体无力42 min"急诊就诊,行静脉溶栓及桥接大脑中动脉机械取栓,术后即刻造影可见动脉期早显的丘纹静脉。术后影像学复查提示基底节区梗死,2周后患者复查造影提示静脉早显结构消失。

  • 标签: 脑梗死 机械取栓 脑血管造影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