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69 个结果
  • 简介:Tie2是胚胎血管发育和肿瘤血管形成都需要的内皮细胞酪氨酸激酶受体,血管生成素(Ang)是其配体。正常成人组织中,Ang/Tie2受体水平较低,用于维持成熟的血管结构;一般癌组织中Ang/Tie2的表达较为活跃。本文综述了Ang/Tie2的结构和功能研究的最新进展,Ang/Tie2在血管形成中的重要调节作用,以及可溶性Tie2在治疗肿瘤方面的前景。

  • 标签: TIE2 受体 血管生成素 肿瘤 调节作用 治疗
  • 简介: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一些严重病例的出现,人们对于肿瘤及放疗的恐惧和担忧,使得肿瘤病人在生活中受到比较到的影响.本文实验为基础进而分析患者的心理状态、及其对细菌的免疫能力和测定患者在心理干预的情况下的研究.来达到更好的保证患者在手术后更好的恢复,促进其心理健康的生活,从而有利于病人更好的康复.

  • 标签: 肿瘤放疗 心理健康 措施
  • 简介:基因芯片又称DNA微阵列,分为cDNA微阵列和寡聚核苷酸微阵列.DNA微阵列技术是探索基两组功能的一种强有力工具.扼要介绍基因芯片、表达谱芯片技术和原理,以及基因芯片技术在肿瘤基因组学中的应用。

  • 标签: 基因芯片 DNA微阵列 表达谱芯片 肿瘤基因组学
  • 简介:对6种"桑黄"的石油醚提取物进行了抗肿瘤体内试验,测定其对H22荷瘤小鼠抑瘤率、免疫器官指数、免疫因子含量和生存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粗毛纤孔菌、鲍姆木层孔菌、火木层孔菌和瓦宁木层孔菌的石油醚提取物高、低剂量(100,50mg/kg)以及黑壳目层孔菌石油醚提取物高剂量(100mg/kg)对肿瘤均具有一定抑制作用,抑瘤率均〉40%;瓦宁木层孔菌石油醚提取物低剂量组(50mg/kg)的抑瘤效果最佳,为76.82%,其脾指数、胸腺指数均明显高于阳性组(P〈0.01),IL2的含量也明显高于对照组和阳性组,能延长小鼠的生存期;椭圆嗜蓝孢孔菌石油醚提取物也具有一定的抑瘤效果,高、低剂量(100,50mg/kg)抑瘤率分别为39.30%和36.17%。

  • 标签: “桑黄” 火木层孔菌 鲍姆木层孔菌 瓦尼木层孔菌 椭圆嗜蓝孢孔菌 粗毛纤孔菌
  • 简介:DNA损伤反应引起的基因组不稳定性并不足以导致肿瘤发生,还需要一些协同突变促进肿瘤的生长或存活,因此,基因组结构不稳定和周期检验点突变失活是肿瘤发生的重要因素。与正常细胞不同,肿瘤细胞中细胞周期检验点反应缺陷,当肿瘤细胞遭受基因毒药物损伤时,可通过激活周期检验点反应阻滞细胞周期进程,加强损伤修复,导致耐药表型的产生。因此,寻找特异性的检验点抑制剂来加强化疗药物或辐射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效应,已成为肿瘤治疗的一个研究方向。

  • 标签: 细胞周期 检验点 肿瘤
  • 简介:目的:比较国产重组C225与国外已上市同类药Erbitux是否具有相似或更好的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竞争结合力及体内外抗肿瘤药效。方法:构建EGFR高表达的人结肠癌HT-29细胞裸鼠移植瘤模型,观察静脉注射国产重组C225对肿瘤生长的抑制作用,并评价其对肿瘤细胞诱导细胞凋亡和增殖的抑制作用。结果:HT-29结肠癌裸鼠移植瘤模型对单独应用的国产C225或Erbitux敏感性都很差,对单独应用CPT-11的敏感性也较差,但当国产C225和CPT-11联合应用后抗肿瘤作用大大提高,2次实验的相对肿瘤增殖率T/C(%)分别为20.0%(P〈0.05)和19.0%(P〈0.05)。对人结肠癌HT-29细胞抑制增殖和诱导凋亡作用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国产C225与CPT-11联合疗法的凋亡指数/增生指数比,是单独使用国产C225或单独使用CPT-11的4.3倍以上。结论:在人结肠癌HT-29裸鼠移植瘤模型中联合应用国产C225和CPT-11可以抑制EGFR,对肿瘤细胞有很好的诱导凋亡作用和抑制增殖作用,这种联合疗法对于CPT-11耐受的结直肠癌具有很好疗效。

  • 标签: C225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CETUXIMAB 药效学
  • 简介:目的:观察DcR3基因小干扰RNA(siRNA)对人结肠癌SW480细胞裸鼠皮下移植瘤DcR3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建立结肠癌SW480细胞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瘤体注射脂质体与DcR3siRNA混合物,转染DcR3siRNA,免疫组织化学及RT-PCR检测观察DcR3基因的表达。结果:建立了结肠癌SW480细胞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治疗后,治疗组移植瘤明显减小,空白对照组、阴性对照组肿瘤体积显著大于治疗组(P〈0.01);各组肿瘤组织中DcR3基因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治疗组表达程度明显低于阴性对照组及空白对照组(RT-PCRP〈0.05,免疫组化P〈0.01)。结论:人结肠癌SW480细胞在裸鼠皮下有良好的成瘤性;脂质体与DcR3siRNA混合物可特异性抑制结肠癌裸鼠皮下移植瘤内DcR3基因的表达。

  • 标签: 结肠癌 SW480细胞 DcR3基因 小干扰RNA 裸鼠 脂质体
  • 简介:目的利用新型纳米颗粒造影剂结合Micro-CT成像技术,建立小鼠肝脏成像方法,并用于肝脏肿瘤的活体成像。方法6只6-8周龄雄性C57BL/6J小鼠随机分成A组和B组,分别尾静脉注射纳米颗粒造影剂ExiTronnano1200050μL和100μL;在注射前、注射后3min、24h、7d、14d、28d和56d对所有小鼠肝脏进行Micro-CT活体扫描;分别在小鼠肝左叶和肝右叶内选取感兴趣区(ROI)进行灰度值分析,比较不同时间点肝组织对比度的变化。确定合适的造影剂剂量,尾静脉注射至3只雄性16月龄HBV转基因肝癌模型小鼠(C组),同上进行Micro-CT活体扫描,并于第56天全部安乐死后取肝脏观察病理学改变。结果A组和B组小鼠在注射不同浓度造影剂后,冠状位重建图像及肝脏感兴趣区的平均灰度值结果显示:肝脏实质造影后均比注射前明显增强,24h达到峰值,注射后56d内,小鼠肝脏感兴趣区的平均灰度值与注射前相比仍维持在较高的水平,B组显著高于A组(P〈0.01),确定后续实验采用B组造影剂剂量(100μL)。C组注射100μL造影剂后,各时间点均能比较清楚地看到肝脏癌性结节存在,病理学观察发现肝脏出现非典型增生,肿瘤细胞核大,染色质加深和肝细胞坏死。结论利用纳米颗粒造影剂结合Micro-CT成像技术,成功建立了小鼠肝脏活体成像方法,并可应用于肝脏肿瘤的活体成像研究。

  • 标签: 小鼠 肝癌 MICRO-CT 造影剂
  • 简介:目的:研究双歧杆菌三联活菌片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免疫功能及Fas/FasL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7月至2015年6月本院收治的84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根据患者入院顺序分为观察组(42例)和对照组(42例)两组.对照组采取美沙拉秦肠溶片进行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结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片进行治疗.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2个月后炎症因子水平、T细胞亚群以及Fas/FasL表达情况,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的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血清白介素-1(IL-1)、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CD4+、CD4+/CD8+T细胞亚群显著高于对照组,CD8+、Fas/FasL表达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片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能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及Fas/Fasl表达,减轻炎症反应,临床效果良好.

  • 标签: 双歧杆菌三联活菌片 溃疡性结肠炎 免疫功能
  • 简介: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研究者们发现基底样和三阴性乳腺癌中RhoGTP酶Rnd1是一个潜在的肿瘤转移抑制因子。敲除Rnd1蛋白破坏了上皮细胞的粘连和极性,导致上皮-间质细胞转化的发生,同时胞内的c-Myc表达发生紊乱、肿瘤抑制因子p53受到抑制,也导致了细胞产生肿瘤化转变。机制研究显示Rnd1通过激活PlexinB1蛋白的GAP结构域抑制Ras信号的传导,从而抑制Rap1的功能。

  • 标签: 细胞转化 乳腺肿瘤 GTP酶 Cell 间质 功能
  • 简介:目的:检测乳腺癌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中循环肿瘤细胞(CTC)和具有癌干细胞(CSC)标志的CTC(CSC-CTC),探讨患者外周血微转移与CSC的相关性。方法:患者和健康者PBMC与磁珠偶联上皮细胞黏附分子单抗孵育后,用磁性分离法富集PBMC中的上皮细胞。以CK+为患者PBMC中CTC标志,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健康者和患者的PBMC中CK+细胞及CK+/CD44+/CD24-细胞含量,并比较各组间CTC、CSC-CTC含量的差异。结果:用FCM在73.07%的患者中检测到CTC,在19例检测到CTC的患者中18例有CSC-CTC(94.74%),CTC中CSC数量比例平均为19.01%,且患者PBMC中CTC和CSC-CTC比例与临床TNM分期相关。结论:初步建立了患者外周血CSC-CTC的检测方法,结果显示乳腺癌患者外周血微转移中有CSC-CTC的参与,临床分期越晚的患者CTC和CSC-CTC的数量越多。

  • 标签: 乳腺癌 循环肿瘤细胞 癌干细胞 外周血单核细胞 磁性分离
  • 简介:采用MTT法对从瓦宁木层孔菌子实体中分离得到的化合物樱花亭、7-甲氧基二氢莰非素、4-(3,4-二羟苯基)-3-丁烯-2-酮、二氢莰非素、hispolon进行了体外抗肿瘤活性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当质量浓度为100μg/mL时,化合物4-(3,4-二羟苯基)-3-丁烯-2-酮和hispolon对人肝癌细胞SMMC-7721抑制率分别为34.83%和48.09%,对人乳腺癌细胞MCF-7的抑制率分别为71.09%和74.57%;半数抑制量IC50分别为69.48,61.57,30.22,24.68μg/mL。说明化合物4-(3,4-二羟苯基)-3-丁烯-2-酮和hispolon对SMMC-7721细胞和MCF-7细胞的增殖均有良好的抑制作用。

  • 标签: 瓦宁木层孔菌 MTT法 SMMC-7721细胞 MCF-7细胞
  • 简介:生长在代谢恶劣环境中的肿瘤细胞往往得到的血液,氧气和营养物质供应非常匮乏,而在接近40%的浸润性导管癌中均发现乙酰辅酶A合成酶2(ACSS2)具有过量高表达。在代谢应激情况下ACSS2促使肿瘤细胞将乙酸作为额外的营养来源使得肿瘤细胞可以适应恶劣代谢环境维持肿瘤细胞存活。近日,国际期刊Cancercell发表了德国和英国科学家共同合作的这一研究成果。研究人员指出,在许多肿瘤类型中都会有脂肪酸合成通路的选择性激活。

  • 标签: 乙酰辅酶A合成酶 肿瘤细胞 细胞存活 CELL 机制 2维
  • 简介:目的:探讨钒配合物LMc对拓扑异构酶Ⅰ、Ⅱ(Topo-Ⅰ、Topo-Ⅱ)的影响及其抗肿瘤活性。方法:采用DNA松弛实验观察LMC对Topo-Ⅰ、活性的影响并探讨其相关分子作用机制;采用MTT法、流式细胞术在细胞水平观察了IMC的抗肿瘤作用。结果:LMC可明显抑制Topo-Ⅰ活性,对Topo-Ⅱ无明显抑制作用,对多种肿瘤细胞株A549、Hela、BEL-7402具有明显抑制生长的作用,且可将细胞阻断在G2/M期,而对正常细胞株L-02生长无明显影响。结论:钒配合物LMC具有抑制Topo-Ⅰ活性而发挥抗肿瘤的作用。

  • 标签: 钒配合物 DNA拓扑异构酶 抗肿瘤
  • 简介:以金针菇的非食用部位为原料,探讨了该部位水提物的膜分离工艺及其体外抗肿瘤活性筛选。实验结果表明,金针菇非食用部位的水提物经过膜分离纯化后,多糖含量从9.46%提升至17.24%,得率11.30%;该部位的水提取物及其膜分离后各组分对人结肠癌(HCT-8)、人肝癌(HepG2)、人胃癌(BGC-803)和人鼻咽癌(KB)肿瘤细胞都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尤其对于HepG2和KB的作用最为明显;该部位水提取物对HepG2和KB的IC50分别为6.9和7.6μg/mL,而膜分离后的超滤膜截留液组分抑制作用最强,对HepG2和KB的IC50分别为1.0和0.8μg/mL。

  • 标签: 金针菇 多糖 膜分离 抗肿瘤
  • 简介:目的:通过调研选定监测位置,测量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放疗中心公众环境的辐射剂量以评估其安全性。方法:对患者及家属进行辐射知识问卷调查,采用热释光片法对放疗中心29个位置连续监测90天,测量累积辐射剂量。结果:51%的人对于辐射知识仅是大致了解,33.3%的人是不太清楚。累计剂量最高值的监测点是加速器六室候诊区,年辐射剂量为0.37mSv,远低于国家标准。结论:放疗中心环境辐射剂量远低于国家标准,不会对人体造成危害。

  • 标签: 热释光 辐射 放射治疗
  • 简介:近日,来自美国纽约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在国际学术期刊Nature上发表了一项最新研究进展。该研究或将推动胰腺癌免疫治疗方法的开发。之前认为癌化的胰腺上皮细胞通过caspase8依赖性细胞凋亡发生死亡,而化疗药物也被认为是通过促进肿瘤发生凋亡来发挥杀伤作用。

  • 标签: 肿瘤发生 胰腺癌 微环境 程序性 科学家 坏死
  • 简介:目的建立人结肠癌多药耐受性动物模型并初步探索其耐药机制。方法结合体内外诱导方法建立人结肠癌多药耐受性动物模型,利用VCR和CTX的肿瘤抑制实验评价其MDR特性;利用real-timePCR和West-ernblotting等方法分析其P-gp/MDR1和MRP1基因和蛋白的表达。结果肿瘤抑制实验结果显示,MDR和敏感型结肠癌模型的肿瘤生长速度差异不显著,MDR结肠癌动物模型对于VCR和CTX的耐药性均有较大程度的提高;表达分析结果显示,人结肠癌MDR动物模型的P-gp/MDR1表达水平有较大提高,而MRP1表达没有显著变化。结论人结肠癌多药耐受性动物模型具有较好的多药耐受性,其多药耐受性表型主要是由于P-gp/MDR1过量表达所导致。

  • 标签: 结肠癌动物模型 多药耐药性 长春新碱
  • 简介:多模态融合的分子影像技术整合了多种分子影像技术的优势,已成为当前分子影像领域研究的热点和发展趋势。新近报道的七甲川菁(heptamethinecyanine)染料是一类具有肿瘤靶向性的近红外荧光(near-infraredfluorescence,NIRF)制剂。该染料独特的光学特征使其在肿瘤分子影像、靶向治疗和药物传递系统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纳米材料包裹该类染料可用于NIRF/MRI双模成像,标记核素后可实现NIRF/PET双模成像,共轭结合化疗药物后,可实现抗肿瘤药物的靶向传递,多个七甲川菁染料的复合物已被用作多模态成像,成为光热、光动力学和组合治疗肿瘤的新策略。

  • 标签: 近红外荧光 多模态成像 肿瘤模型 分子影像
  • 简介:鲍姆木层孔菌(Phellinusbaumii)俗称桑黄菇,桑耳,是近年来开发的一种多年生药用真菌。已经有研究证实,桑黄具有降血糖,抗氧化,抗肿瘤等生物活性。该研究从化学成分的分离纯化和结构鉴定人手,寻找鲍姆木层孔菌子实体中具有抗肿瘤活性的化合物,为桑黄保健品的开发提供研究基础。采用色谱柱层析法,从鲍姆木层孔菌子实体中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通过波谱分析,分别鉴定为Ergosta.7,22.diene.3β-ylpentadecanoate,Stellasterol,GanoderolB,Ergost.6,22-diene.3t?,5a,8a.triol,GanodericacidDM,InoscavinA。体外试验结果表明:化合物GanoderolB和InoscavinA对肿瘤细胞HepG2的增殖均有抑制作用。其中,化合物InoscavinA的抑制作用较强,其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的Ic50值为72.3μg/mL(156.4/μmol/L)。

  • 标签: 鲍姆木层孔菌子实体 结构鉴定 抗肿瘤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