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1
214 个结果
  • 简介:利用广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研制的A-3型松墨天牛引诱剂和南京生兴有害生物防治技术有限公司研制的诱捕器监测诱捕松墨天牛,试验结果表明,松墨天牛在江西省峡江县马尾松林区发生期为5月上旬至8月上旬,大量发生期为6月中下旬。

  • 标签: 松墨天牛 引诱剂 诱捕 监测
  • 简介:2011~2013年在龙胜县对橘小实蝇越冬蛹室内羽化观察和利用性引诱剂在柑橘、罗汉果园进行诱捕监测。结果表明,龙胜县橘小实蝇在5月上旬开始羽化,6月中旬-11月中旬为成虫主要发生期,11月下旬-12月、1~6月上旬种群数量很低。

  • 标签: 龙胜县 橘小实蝇 监测
  • 简介:长汀县是我国南方最严重的花岗岩水土流失区之一,其水土流失类型在南方花岗岩红壤侵蚀区具有典型的代表性。2000年成立长汀县水保监测站以来,先后布设了1个气象观测哨、4个水蚀控制站、29个天然降雨径流小区、118个固定监测样地,初步形成了监测网络并取得了监测成果。

  • 标签: 水土保持 监测 长汀县
  • 简介:畜间布病在大幅上升,建议在畜间有组织,有计划有重点的进行布病免疫工作因其对人的危害最大。

  • 标签: 畜间 布病 监测
  • 简介:本文以玉树州囊谦县发生的火灾为例,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对草场火情进行了监测,对火点的识别、火区的定位和过火面积进行了估算,火区的定位和过火面积的估算与实际调查情况基本一致.

  • 标签: 青海 草场火情 卫星遥感监测 过火面积
  • 简介:口蹄疫(Foot—and—MouthDisease,FMD)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以偶蹄动物为主的急性、热性、高度传染性疫病,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列为烈性动物传染病,我国规定为一类动物疫病。口蹄疫病毒共有7个血清型:O、A、C、Asia1、SAT1、SAT2和SAT3型。O型的流行最为广泛,其次为A型和Asia1型,c型和南非三型非常罕见。

  • 标签: 牛口蹄疫 抗体监测 疫苗免疫 世界动物卫生组织 口蹄疫病毒 应用
  • 简介:为满足贮运食品对冷链温度实时监测的需要,研究设计了一种基于ZigBee的冷链温度监测系统。该系统利用SZ05模块构建ZigBee网络,实现冷链温度的实时采集与传输,协调器节点采用ATmega128作为控制器,路由节点采用ATmega16作为控制器,分别设计出两种节点的硬、软件。经12h组网通信测试,结果表明,该系统的硬件结构简单、体积小、设备可靠性高,组成的无线传感网络能够实现对温度准确、稳定、可靠的实时监测,对监控冷链温度、保证冷链中易腐食品品质和食用的安全性可起到重要作用。

  • 标签: ZIGBEE 冷链 温度监测 SZ05
  • 简介:通过对县级森林资源动态监测,及时掌握森林资源动态变化,对预测森林资源消长趋势、研究和制定森林资源保护及合理利用对策具有重要意义。以松阳县2009年度森林动态监测为例,通过应用"3S"技术、数据库技术、数学模型等技术,实施了森林动态监测,为开展县域森林资源动态监测、体系建设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 标签: “3S”技术 数据库技术 数学模型技术 森林资源 动态监测
  • 简介:摘要 : 目前,针对蜂群发生崩溃式消失的现象还缺乏有效的观测和分析手段。本研究在分析蜂群行为与检测特征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种基于物联网技术的蜂群多特征长期监测系统。该系统采用太阳能供电,融合了多种传感器,能够检测蜂群的多个特征(蜂箱内部的温度、湿度、蜂群重量、声音和蜜蜂的进出量),并利用无线数据同步传输技术将这些数据上传到远程云服务器中。基于该系统,本研究还进行了针对意大利蜜蜂从 2018年秋季到 2020年春季为期 235天的长期连续监测试验,记录了蜂群在秋衰期、越冬期和春繁期蜂箱内部温度、湿度、蜂群重量、声音和进出量的逐小时的细致变化。试验结果表明,在此期间,蜂箱内的平均温度呈现从 25℃下降到 -5℃再回升至 15℃的抛物线变化,相应的进出巢次数也由大约 8万次 /天减少至 0次 /天再增加至 5万次 /天。在越冬期中,蜂群的重量呈现出大约 25 g/天的线性下降趋势,同时蜂箱内也更为安静,声音的频率集中于 0~64 Hz。由此表明,在不干扰蜂群的情况下,该监测系统获得的特征数据能够有效地揭示蜂群的日常活动和趋势变化,可用来研究蜂群的行为生物学、探索崩溃式的蜂群消失成因以及发展精确化蜜蜂养殖业。

  • 标签: 蜂群监测 智能蜂箱 多特征 智慧农业 物联网技术
  • 简介:针对五常市林业局瞭望塔布局和选址情况,论述了瞭望塔建设应本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注重实效,善于管理的原则建设和应用管理。

  • 标签: 瞭望塔 林火监测 应用
  • 简介:6月20日,福建省农业厅印发了《福建省农产品产地环境长期定位监测工作方案》文件,提出2017—2019年在全省各地农产品产地土壤布设5000个长期定位监测点.对农产品产地土壤开展常态化监测.为更好地管理农产品产地土壤环境、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提供科学依据。

  • 标签: 果园土壤 监测点 福建省 农产品产地 农产品质量安全 长期定位
  • 简介:日本的泥沙灾害监测预警体系由泥沙灾害危险区域的判别调查、泥沙灾害监测系统、泥沙灾害预警系统和防灾预案等4部分构成。其中,泥沙灾害危险区域的判别调查是基础,泥沙灾害监测系统和预警系统是核心,防灾预案是关键。在地域合作防灾体系中,由国家对地方政府进行技术指导和资金补助,地方政府对基层政府进行技术指导和资金补助,地方政府指导防灾活动,基层政府向居民提供防灾信息,实施防灾训练等。日本在泥沙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建设方面的经验值得我国在建设水土保持监测网络与信息系统工作中借鉴。

  • 标签: 日本 泥沙灾害 监测 预警系统
  • 简介:随着InSAR技术的深入发展,其内在的局限性,如时空去相干、大气相位延迟等缺陷逐渐显现。为了克服上述缺陷,学者们相继提出了永久散射体差分干涉测量(PS—InSAR)、小基线集差分干涉测量(SBAS)、相干目标(CT)等时序InSAR新技术。、地表沉降是一种由多种因素引起的地表标高缓慢降低的地质灾害,是永久性不可补偿的环境和资源损失,其破坏性主要有两个特征:一是发生缓慢,难以明显察觉;二是一旦发生沉降,即使消除了发生沉降的因素,沉降地面也不可能完全复原。由此可见,加强城市地表沉降监测理论与技术的研究,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SBAS技术 InSAR监测 水准监测 创新地表沉降 监测技术 探讨
  • 简介:切沟侵蚀作为一种常见的土壤侵蚀现象,不仅破坏土地资源,也是河流泥沙的主要来源之一;但是,由于切沟侵蚀机制复杂,研究手段欠缺,切沟侵蚀研究进展缓慢。切沟侵蚀监测技术是研究切沟不同发育阶段侵蚀速率和构建切沟预报模型的基础。近年来,高精度GPS、三维激光地形测量以及RS和GIS等切沟侵蚀监测技术取得了新进展,尤其是高分辨率遥感的应用为较大时空尺度的切沟侵蚀监测提供了可能性。世界范围的切沟侵蚀监测成果表明不同地区切沟侵蚀速率主要为0.16~15m/a。切沟侵蚀预报技术进展缓慢,现阶段还没有广泛应用的切沟侵蚀预报模型。利用高分辨率航空和卫星影像及三维激光测量等新技术,开展较大尺度的切沟侵蚀监测是近期的研究热点和主要发展趋势,而从长远来看,发展切沟发育和侵蚀的经验和机制模型、进行不同时间尺度的切沟侵蚀预报是切沟研究领域的发展方向。

  • 标签: 切沟 GPS 三维激光测量 监测技术 侵蚀速率 预报模型
  • 简介:风险监测是林业生态工程建设项目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林业生态工程项目风险受诸多因素影响,风险监测评价指标体系应采用横向和纵向分层模式,设置反映外部风险和内部风险的指标组。建立风险预警体系可有效地监测林业生态工程项目风险。构建基于GIS技术的林业生态工程项目风险预警模型可为风险监测发挥重要作用。

  • 标签: 林业生态工程 风险监测 风险预警模型
  • 简介:猪口蹄疫是危害我国养猪业的一种重要病毒性传染病,其防控不容小视。为掌握湖北武汉江夏区规模猪场生猪口蹄疫疫苗的免疫状况,本研究利用正向间接血凝(IHA)方法对江夏地区55个规模猪场生猪口蹄疫疫苗的免疫效果进行了监测,55个规模猪场免疫合格率在91.67%~95.45%之间,整体免疫合格率达93.10%。表明江夏地区生猪口蹄疫疫苗免疫效果较好。

  • 标签: 口蹄疫疫苗 规模猪场 免疫效果 监测
  • 简介:通过设计免疫监测程序,对辽宁省凌源市某猪场成年母猪和断奶仔猪进行猪瘟抗体检测。建议猪场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进行猪群的免疫状况监测,并结合免疫学的一般规律,科学地制定免疫程序,是防控猪瘟发生的有效途径。

  • 标签: 猪瘟 免疫效果 监测
  • 简介:经过2014年8月中旬牧草生长高峰期测定,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以下简称达茂旗)天然草原植被平均高度为21.2厘米,平均盖度为26.8%,每平方米植物种数6—12种,平均每公顷产风干草697.05公斤。通过2010-2014年5年间对比,草群高度、盖度、产量都有显著增加。经过测算,2014年全旗冷季最高饲养量47.21万只绵羊单位;暖季最高饲养量78.59万绵羊单位。

  • 标签: 监测 牧草 载畜量
  • 简介:农药毒性不仅降低水环境质量、影响水生生物的生长繁殖,更有甚者会给人体健康带来威胁。目前对农药毒性效应的监测方法主要有理化检测法和生物监测法两种,其中生物监测因其快捷、简便等优点,已成为现今研究的热点。通过对近年来国内外大量文献的研究,对水生生物监测农药毒性效应现状进行总结分析,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预测展望。

  • 标签: 农药 水生生物 毒性效应 生物监测
  • 简介:通过在青海湖的蛋岛、鸬鹚岛、海心山、三块石、布哈河口等鸟类栖息地的鸟类种群数量监测,甘子河乡、沙岛东、克土、小泊湖、湖东种羊场、倒淌河镇元者、青海湖农场、哈尔盖乡、快尔玛乡、生格乡等地进行普氏原羚种群数量监测。目前,普氏原羚种群数量为702—845只。11月份种群数量比8月份增加22只,仅增长4.21个百分点;5个鸟类栖息地以普通鸬鹚、渔鸥、斑头雁和棕头鸥为主,是青海湖区鸟类的主体,鸟类种群数量为93004只,以上四种鸟类种群数量占监测总量的86.97%,其他鸟类数量仅占13.03%。

  • 标签: 青海湖 普氏原羚 鸟类 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