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0 个结果
  • 简介:山东平阴轴瓦厂发扬自立更生精神,与武汉材料研究所联合攻关,于1993年底建成元及三元合金轴瓦生产线一条。该生产线可生产铜铅合金及6%低锡铝合金镀元及三元轴瓦,轴瓦外径最大可达250mm。经调试生产线,运转正常,己镀产品一批供主机厂装机使用。产品随机抽样检查结果,质量合格。①镀层厚度0.02—0.35mm;②镀层均匀度≤0.005mm;③镀层化学

  • 标签: 平阴 三元合金 材料研究所 锡铝合金 主机厂 镀层厚度
  • 简介:本文主要针对嘉兴电厂期工程(4×600MW)采用中压缸启动方式的#3、#4机组(日立机、巴威炉),论述了在满足该机组安全起、停前提下,选择合理、经济的旁路容量,以减小投资,降低工程造价。文中对中压缸启动的过程、旁路在机组启动和运行过程中的控制方式、旁路容量对机组启动的影响、旁路容量的计算方法及其国内、外的不同定义等都做了初步的阐述,并根据制造厂的启动曲线分别计算出了本机组在冷态、温态、热态、极热态四个不同启动工况下高、低压旁路阀的开度值。

  • 标签: 中压缸启动 旁路容量 电厂 发电机组 机组安全 汽轮机
  • 简介:为了提高在以溴化锂工质的第类吸收式热泵吸收器的性能,在第类吸收式热泵吸收器内对不锈钢螺旋槽管,即不锈钢光滑管的传热传质性能进行了实验研究.发现螺旋槽管的传热传质性能约为光滑管3倍,螺旋槽管内热媒工质-水的流体阻力系数是光滑管的17~20倍;应用于第类吸收式热泵中间大大降低换热面积,促进热泵的高效紧凑化.

  • 标签: 降膜吸收 传热传质强化 螺旋槽管 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 简介:提出了一种推测圆管流动中的气液物质组分的理论方法。通过建立圆管中充分发展管段的气液两相分层流对流传热模型,采用L-M方法对气相和液相流体的热参数分别进行非线性模拟和反算,利用反演的热参数求解气相和液相的组分,最后根据两相流动控制方程,推求出了圆管中两相流体存在浓度滑移时的总组分,以后封闭系统中的物质组分实时监测提供理论基础。

  • 标签: 气液两相流 反问题 组分 浓度滑移
  • 简介:对于“低碳”经济的倡导,使得清洁新能源——太阳能,成为了应对传统资源枯竭、节能降耗、绿色环保的可再生能源的主流,于是光伏发电成为了具有蓬勃成长力的产业。光伏逆变器作为太阳能电池板由直流电转换为可用可储存的交流电的重要关键电子器件,其成本占到光伏发电系统的10%-15%。

  • 标签: 光伏发电系统 产业分析 逆变器 国内 太阳能电池板 专题
  • 简介:该文介绍了太二六期热负荷、燃料及主要设备规范。该文对燃烧系统的中速磨直吹式制粉系统、送风机、一次风机、引风机、电除尘器的选择,燃油系统、脱硫系统的设计特点进行了分析。该文对热力系统的主汽、再热汽、高压给水、汽机抽汽、凝结水和采暖供热系统的设计特点进行了分析。该文对主厂房特点做了介绍和分析,本工程由传统的四列式布置改为三列式布置,取消了除氧器间,将除氧器布置在汽机房靠B列运转层上,使主蒸汽、再热蒸汽和高压给水管道长度缩短,节省投资,减少管道阻力。该工程的主厂房布置,满足运行检修要求,其布置特点可供各工程借鉴。该文最后介绍了设计的主要技术指标,168小时试运时的THA工况技术指标,供大家参考。

  • 标签: 热电厂 燃烧系统 热力系统 主厂房布置
  • 简介:本文根据《燃煤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13223-91)中氧化硫允许排放量计算方法,通过一个实例的对比计算,对氧化硫允许排放量计算过程中的主要相关因子进行了敏感性分析。

  • 标签: 火力发电厂 二氧化硫 排放量计算
  • 简介:在一台电控共轨发动机上,试验研究了乙醇掺混比例和喷射定时对甲醚-乙醇混合燃料燃烧及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随乙醇比例的增加,滞燃期延长,燃烧持续期缩短,最大压力升高率上升。随喷射推迟,滞燃期延长,燃烧相位延后,燃烧持续期在纯甲醚时延长,而在掺混乙醇时则先延长后缩短,最大压力升高率先下降后上升。掺混乙醇和推迟喷射使预混燃烧比例增加。随喷射推迟,混合燃料的排气温度升高,喷射推迟到上止点后,排气温度随乙醇比例的增加而升高,排气温度高,则废气能量高,增压器增压比大,进气流量大,导致缸内压缩压力升高。在上止点前喷射时,掺混乙醇能使HC和CO排放保持在较低范围的同时,一定程度降低NO_x排放,掺混15%的乙醇较纯甲醚最大降低约11%NO_x排放。随推迟喷射,NO_x排放降低,最大降幅达52%,在过分推迟燃料喷射时,因热效率低,循环喷射量增加,含15%乙醇混合燃料的NO_x排放会高于纯甲醚。HC和CO排放随喷射推迟而升高,且升高幅度增大。

  • 标签: 二甲醚-乙醇发动机 代用燃料 燃料喷射 燃烧 排放控制
  • 简介:氧化碳研究对象,应用κ-ε方法对其在水平管内与管外水成垂直交叉冷却的换热进行了分析。用FLUENT软件模拟了超临界氧化碳在8、10MPa,流量3.4、6.8g/s,管径6mm,壁厚1.1mm,长400mm的管中流动的状况;计算了平均换热系数h、Nu和Re的变化;并将10MPa、3.4g/s时数值模拟得出的换热系数与实验进行了比较和分析。得出等热流密度下壁面温度的变化情况,数值模拟的换热曲线和实验测量的结果具有相同的趋势,在准临界点处都达到最大值。

  • 标签: 二氧化碳 超临界 对流换热 数值模拟
  • 简介:该文根据火力发电厂烟风煤粉管道设计的各相关规程、手册、计算方法的要求,针对电厂冷次风道编制了设计指导,可供新员工学习使用。

  • 标签: 冷二次风道 范围 分界 依据 内容
  • 简介:通过对NH3/CO2、R290/CO2和R404A/CO2三种复叠式制冷系统的COP、最优低温循环冷凝温度和最佳质量流量比等进行理论分析及性能比较,得出在一定的蒸发温度、冷凝温度和冷凝蒸发器传热温差下,三种复叠式制冷系统的COP都随着低温循环冷凝温度的升高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少的趋势,其中NH3/CO2复叠式制冷系统的COP最大;三种复叠式制冷系统的最佳低温循环冷凝温度和最佳质量流量比都随着蒸发温度的升高而升高,其中R404A/CO2复叠式制冷系统的最佳低温循环冷凝温度最高,NH3/CO2复叠式制冷系统的最佳质量流量比最大。

  • 标签: CO2 低温循环工质 复叠式制冷系统
  • 简介:氢氟烃(HFC)/氢氟烃和氢氟烃/碳氢(HC)混合物是两类重要的制冷工质。采用PR状态方程结合Horon-Vidal(HV)混合规则对7种HFC/HFC和7种HFC/HC元混合物的气液相平衡性质进行了计算,并与PR状态方程结合vanderWaals(vdW)混合规则的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HFC/HFC体系组元性质比较接近,非理想性不强,vdW混合规则即可达到较理想计算效果,HV混合规则对计算精度的提升有限;对非理想性较强的HFC/HC体系,vdW混合规则对共沸性质的描述不够理想,HV混合规则可以显著提升相平衡的计算精度。

  • 标签: 气液相平衡 PR状态方程 HV混合规则 氢氟烃 碳氢
  • 简介:通过理论分析研究了燃料阴燃着火-熄火及向明火转捩的分岔特性。以β1控制参数对燃料阴燃着火-熄火及向明火转捩的发生进行了的分岔分析。计算表明:分岔曲线明显地分为固相着火区和气相着火区,整个变化过程呈现出次分岔特点。通过气相反应临界状态消失分析可知:ε2=0.05是气相反应的分岔曲线临界状态消失的转变点,ε2值越大,燃料在阴燃越容易发生气相反应,但温度降低;α2=0.53也是气相反应临界状态的一个转变点,α2越大气相反应的温度越接近于固相阴燃温度。而且当α2→∞时,只有固相阴燃反应存在而不会发生气相反应。

  • 标签: 阴燃 分岔特性 阴燃温度 向明火转捩 气相反应
  • 简介:应用大涡模拟方法对一台冲程发动机缸内冷态湍流流场进行了三维瞬态数值分析,并与PIV测试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本文建立的三维模型能够自然再现缸内冷态流动的随机大尺度涡流情况,具有较高的可靠性。通过分析不同截面各瞬态的湍流空间平均积分尺度的模拟研究结果,认为同一时刻,横向截面距离气缸顶部越近,其涡流平均尺度越大,且x方向积分尺度分量明显大于Y方向积分尺度分量;而对于不同时刻的横向和纵向截面,前者平均积分尺度随活塞上行而减小,后者变化不明显。

  • 标签: 二冲程 大涡模拟 积分尺度 STAR—CD
  • 简介:由于疏水系统对汽轮机防进水保护的重要性,在通常的疏水系统设计过程中考虑的疏水点、疏水通流量、控制要求都过于保守,而导致机组在疏水工况下,特别是极热态启动和甩负荷工况下,对本体疏水扩容器和凝汽器造成很大的冲击,给机组的安全运行留下了隐患。因此,对主蒸汽、再热蒸汽管道疏水系统的合理优化,可以大大提高机组整体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 标签: 疏水系统 启动工况 甩负荷
  • 简介:现有的冲程缸内可视化方法是安置内窥镜方式,存在着观测视角小,喷雾时光线暗、不能清楚地观察喷雾和燃烧过程等缺点。本文介绍了一种基于冲程直喷发动机的可视化装置,本装置采用激光诱导荧光法(PLIF)对发动机燃烧室进行观察。依据模型对发动机的气缸盖、气缸、活塞、工作系统进行了设计,将气缸盖的排气口改装成直喷喷油嘴,排气口开在气缸壁上,更改进气门凸轮机构使之配合冲程排气口,活塞加长且开有镂空长槽,安置45°反光镜。可视化工作系统包括光学发动机、喷油系统、控制系统、拍照系统、激光器。加工安装形成发动机可视化装置,然后对燃料的喷雾燃烧进行观察。

  • 标签: 二冲程 可视化 激光诱导荧光法 直喷
  • 简介:本文结合国电福建南埔电厂期扩建工程可行性研究的实际情况,对600MW超超临界和超临界机组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分析比较。

  • 标签: 600MW超超临界 经济性 费用现值 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