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02 个结果
  • 简介:20世纪中叶,人类工业文明达到它的最高成就,伴随它的生态危机成为社会的中心问题。这种危机成为时代转变的拐点。它表示工业文明开始走下坡路,一种新文明——生态文明成为上升的文明。环境哲学作为一种新的哲学范式,它是人类创造新文明的伟大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的思想和理论结晶,又是人类建设新文明的哲学基础。发展环境哲学研究和应用,为人类新文明建设服务,用生态文明点燃人类新文明之光,以生态文明引领世界的未来,这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使命,将是中华民族对人类的新贡献。

  • 标签: 环境哲学 生态文明
  • 简介:为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会议精神,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国生态文明与社会主义学术研讨会暨2013中国环境哲学环境伦理学年会于2013年4月12日至14日在沈阳隆重召开。这次会议是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环境哲学专业委员会、中国伦理学会环境伦理学分会、东北大学文法学院、清华大学哲学系等单位联合主办,东北大学文法学院、教育部"985工程"科技与社会(STS)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承办。会议历时两天,来自辽宁省社科联、辽宁省教育厅、辽宁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东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吉林大学、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北京工商大学等各地学者100余人参加了会议。

  • 标签: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 生态文明建设 环境伦理学 学术研讨会 环境哲学 社会主义
  • 简介:对于弗兰西斯·培根的哲学,学术界多数是从世俗化的经验论、唯物论以及反神学的人本论的立场去解读的,忽略了培根哲学复杂的时代内涵,尤其是其中的神学内涵,造成了相当程度的误读;当代西方生态女性主义者对其科学观的父权制解读,也因忽略了其中思想的复杂性与传统型.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误读.因此,我们需要对其哲学与科学观进行价值重估。

  • 标签: F·培根 自然哲学 科学观 生态女性主义
  • 简介:邓小平的历史机遇思想蕴涵着深刻的哲理.笔者从社会发展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马克主义科学实践观、马克主义的人类发展的跳跃性理论、历史决定性和主体选择性的辩证关系、科学思维方式五个方面阐述了邓小平历史机遇思想的哲学特色,试图从一般层面为科学发展观的实质进行鼓呼建立一个和谐的社会.

  • 标签: 邓小平 历史机遇思想 哲学特色
  • 简介:把环境问题上升到文化哲学的角度来探讨,能够以更广阔的理论视野来把握生态环境问题.该文在诸多深层次的理论问题中选择了两个问题进行探讨.首先,文化哲学把生态文明看作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种文明.农业文明对应于自然占支配地位的社会;工业文明对应于社会历史因素占支配地位的社会;生态文明对应于后工业社会--社会历史因素占支配地位的工业革命破坏自然,生态文明则是在保持工业文明积极因素的前提下回归自然.由此人类历史将呈现为"自然一超越自然-回归自然"的螺旋形上升.其次,当前生态问题成为诸多价值观念冲突的场所,该文仅涉及三个观念冲突:市场价值观与人文价值观的冲突,类价值观与群体(国家、民族)价值观的冲突,绿色祟拜与为人的生态主义的矛盾.

  • 标签: 生态文明 生态领域 价值冲突 生态环境
  • 简介:城市园林绿化具有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提高城市形象的功能。各地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发展速度很快,但也出现了许多问题。该文通过对园林绿化建设中出现的“广场-大树”风、“彩叶-南国”风、“洋花-洋草”风等现象,进行了哲学思考,提出以生态哲学来指导城市园林绿化建设,提高城市园林的管理水平,最终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 标签: 城市 园林 生态哲学 可持续发展
  • 简介:如果试图问什么是环境主义,可能会有许多不同的回答.本文通过对环境主义的考察,提出正义在概念上和历史上都是环境主义的核心,应当用环境正义的原则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 标签: 环境主义 环境正义
  • 简介:宜家,一个全世界熟知的名字,在很多人心目中收购天堂。这家1943年由一名瑞典中学生创办的个人企业的创业基因是什么,我们一道回顾创始人坎普拉德的创业历程。

  • 标签: 创业 中学生 创始人 收购 企业
  • 简介:生态文化哲学智慧主要表现为对生态系统的准确认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反思、对生态价值的全面把握、对生态文明的根本追求,其核心内容包括:万物相联、包容共生,平衡相安、和解共融,平等相宜、价值共享,永续相生、和谐文明。生态文化以追求真善关智圣为目标,以实现和谐生态,走向生态文明。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人的文明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文明体系。

  • 标签: 生态文化 生态智慧 求真 向善 臻美 启智
  • 简介:中国的生态哲学从环境伦理学研究开始,从自然辩证法中发展出来.人与自然的关系延伸进入伦理学研究领域,生态哲学就从环境伦理学发展起来.在思考自然界的价值以及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等问题时,引发了环境伦理中“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的争论.自然价值、自然权利问题是环境伦理学的一个焦点.生态自然观是从分析科学技术所产生的问题以及技术异化开始的,把自然观和价值观联系到一起是生态哲学的整体思想决定的.中国的生态哲学研究哲学历史思维中的生态思想进程,又从哲学的内在逻辑中解读生态哲学的必然.中国学者明确指出,生态哲学就是哲学本身,是今天的时代哲学,它要有生态本体论、生态认识论以及生态伦理学.可持续发展理论、后现代的思想、过程哲学、托马斯·柏励的“生态纪”思想都是中国学者所研究的.

  • 标签: 生态哲学 环境伦理学 自然价值 过程哲学 生态纪
  • 简介:现代生态科学富有独特的时代特征和哲学的整体转换意蕴,表现为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双重交叉、传统方法与现代方法的吸纳融合、协调生物与环境关系的特殊使命、生态学思维与辩证思维的内在契合等学科特质.对现代生态科学的成果进行哲学概括,可以为解决困扰当今人类的诸多重大环境问题提供新观念和新方法,推动一种以保护地球和人类的持续生存和发展为标志的人类新文明的建立.

  • 标签: 生态科学 思维方式 生态思维
  • 简介:近年来,我国生态文化理论研究有逐步走向深入、走向独立发展的趋势。运用与把握中国传统生态哲学的文化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研究生态哲学,是深化当前生态文化理论的重要方面。大陆学术界对于道家道教、儒家的生态哲学思想研究比较重视,但对佛教生态哲学思想研究则较为薄弱,远不如国外及台湾。

  • 标签: 生态哲学思想 哲学研究 佛教 价值观 存在论 德性论
  • 简介:在现代环境哲学和生态伦理学兴起和发展的过程中,一般都把施韦泽的敬畏生命理念定位为“生物中心主义伦理学”。但本文不限于对“敬畏生命”核心思想本身,而且联系其自然观念、文化观念和中国启示而进行的研究表明,从研究和借鉴施韦泽的生平和思想,实现中西思想精华积极互动的要求来看,我们有必要更合理地确定敬畏生命理念在现代环境哲学和生态伦理学发展中的地位。

  • 标签: 施韦泽 敬畏生命 生态思想 学说史定位
  • 简介:利奥波德的“大地伦理”开创了环境整体主义的新路径,但他简洁的表述风格为反对者留下了口实,为此,个体主义与整体主义围绕着“生态法西斯”、“反人类”等问题展开过激烈的争论。尽管个体主义者夸大了问题的严重性,但随着整体主义的后继理论不断弥补原有理论的不足,整体主义的合理性日益增强。从趋势上看,一种充分考虑了个体利益的环境整体主义将会成为环境伦理未来的发展方向。

  • 标签: 环境整体主义 大地伦理 生态法西斯
  • 简介:本文分析了当前几种典型的环境保护思想存在的悲观主义倾向,指出人类今天不应当自骂自损自残,而应当由重点研究世界转变为重点研究自身以解决由于技术运用不当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最后提出了四点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建议。

  • 标签: 环境保护思想 悲观主义 生产力
  • 简介:波德莱尔绝非通常所谓的仅仅是一个象征派诗人,他的创作充分体现出充沛的唯美主义艺术精神和与传统艺术决裂的巨大勇气,是审美现代性在艺术园地中的卓越代表.

  • 标签: 波德莱尔 唯美主义 艺术精神
  • 简介:通过对心理学一系列新进展的分析,探讨了心理学正在经历的从物理学隐喻向生态学范式的转变.20世纪末出现的主体间性理论、叙事心理学、超个人心理学、积极心理学、进化心理学、社会建构论心理学等一系列心理学新领域,以及人格心理学、文化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传统研究领域的新发展,都体现了生态主义的思想,可以放在“生态主义的心理学”(ecologisticpsychology)这个大概念之下去理解.生态主义的心理学把系统的、整体的、历史的观点运用到心理学研究的所有领域中,是研究范式的全面转变.心理学的学科建设也应当具有生态主义的视角,应当对科学与人文、定性与定量、行为观察与内省分析等有差异性的研究取向与方法兼容并包.因此,所谓生态主义的心理学,意味着在对人的内在心灵世界的认识、对心灵世界与其存在环境的关系的认识,以及探索心灵世界的方法这3个方面都体现出生态的思想.

  • 标签: 物理学隐喻 生态学范式 生态主义心理学 生态心理学 生态主义运动 心理学学科建设
  • 简介:该文首先简要讨论了自由主义思潮的发展和演变过程,然后通过中、美、英3国语言态度的比较,得出以下结论:对于语言自由的容忍程度与一个国家的自由主义倾向成正关系.美国的语言自由主义倾向最重,中国最轻.

  • 标签: 自由主义 语言态度
  • 简介:伦理属于自然演化过程在社会中得以继续的最佳准则,是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人与人之间既自然又自觉地遵循着的一种关系准则.人类社会面对环境危机,需要环境伦理,环境伦理是人与自然共生的自然法则,是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延伸到自然,参与自然生生不息的共生过程.技术异化的解决,需要科技伦理,科技伦理从人的行为向度考察人类生而面对的危机,涉及危机的极限.'模糊界限'原则阐明了危机极限的内涵及其严峻的现实,这也肯定了科技伦理的意义,从而提出走向生态纪元是地球共同体的未来,也是伦理的追求.

  • 标签: 过程哲学 伦理 环境伦理 科技伦理 模糊界线
  • 简介:《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作为马克的一部重要的理论著作,其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这部《手稿》中,马克批判了资本主义生产对生态美的破坏,特别提出了"异化劳动"对工人审美能力与情趣的摧残,使工人们变成了"片面的人"。马克认为,自由自觉的劳动才能创造美,此观点此后成为生态美学研究的基石。马克严肃批判了工业革命以来资本主义大规模生产对自然的极度破坏和对人审美能力的摧残,他认为"人类中心主义"虽然在极短的时间内推动人类社会急速发展,但也是导致人与自然不和谐的关键因素;自然是人类生存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同时人也是自然界的组成部分,人与自然一荣俱荣、一损俱损。马克在手稿中提到"全面的人"的概念,与其相对立的"片面的人"则是"异化劳动"的产物,工人在资本主义的压迫下只关注物质的需求,失去了对事物的审美能力,马克认为只有"共产主义"才能实现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实现自我价值,实现人对事物的审美观照并创造美。各方纷纷从不同角度对其观点进行研究,本文则从生态美学角度出发,探究自由自觉的劳动是劳动与美的统一,而共产主义则是实现人和自然界、人和人之间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实现审美主体与客体统一的社会阶段。

  • 标签: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生态美学 异化劳动 片面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