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8
155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并探讨核酸检测与联免疫检测血液病毒的临床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2013年7月—2016年7月该血站检验科血液样本500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分别给予核酸检测与联免疫检测,并且计算与对比两种检测方法的阳性率。结果在HBV(乙型肝炎病毒)检测中,核酸检测阳性率为3.0%(15/500),同联免疫检测的1.2%(6/500)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HCV(丙型肝炎病毒)检测中,核酸检测阳性率为1.8%(9/500),同联免疫检测的1.6%(8/500)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HI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检测中,核酸检测阳性率为0.4%(2/500),同联免疫检测的1.8%(9/500)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血液病毒检测中,核酸检测与联免疫检测各具优势,存在一定的互补性,因此,可结合实际情况,给予两者联合应用,以此提高血液病毒检测准确性。

  • 标签: 血液病毒 核酸检测 酶联免疫检测
  • 简介:摘要细胞色素P450系、乙醛脱氢和药物代谢转移基因多态性都与药物的临床合用应用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药物在被机体吸收至发挥药效的过程当中可能会出现表达蛋白DNA基因突变的情况,使得不同人群在应用相同药物之后可获得不同的临床药效,且在不良反应上也表现出不同的差异性。近几年来,临床对药物代谢遗传多态性进行了更深层次的研究,发现药物代谢遗传多态性能够让不同的患者在应用同一种药物后出现代谢速度快慢不相同的情况,从而表现出了不同的药物不良反应和临床疗效,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重要指导意义。对此,本文将针对药物代谢的遗传多态性与合理用药,对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药物代谢酶 遗传多态性 合理用药 研究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人尿激肽原对缺血区脑灌注的影响和机制。方法选取80名脑梗死患者进行研究,所有患者均于2015年6月到2016年6月期间在我院接受缺血区脑灌注治疗。随机将所有患者分成两组,每组的例数是40例。采用缺血区脑灌注的治疗方法用于对照组,采用缺血区脑灌注联合人尿激肽原治疗实验组患者。将两组治疗后的治疗结果进行对比。结果两组治疗后的总有效率分别为对照组60%和实验组90%,对照组低于实验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p<0.05),。结论对于脑梗死缺血性灌注患者来说,使用人尿激肽原进行治疗,有良好的效果,具有极大的借鉴价值和意义。

  • 标签: 人尿激肽原酶 缺血区脑灌注 影响 机制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各种贫血患儿乳酸脱氢(LDH)活性的变化,探讨其在小儿贫血性疾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国际标准法检测96例各类贫血患儿血清中的LDH活性,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白血病(AL)(初诊病例)、溶血性贫血(HA)及巨幼细胞贫血(MA)的LDH水平均明显增高,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缺铁性贫血(IDA)、再生障碍性贫血(AA)的LDH水平增高不明显,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酸脱氢测定在贫血的辅助诊断中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 标签: 贫血 乳酸脱氢酶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分析阿替普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护理体会。方法从2016年4月至2018年4月我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中抽取53例,采取数字随机分配法将其分为两组,均接受阿替普静脉溶栓治疗。对照组26例,接受常规脑梗死护理,实验组27例,实施优质护理,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护理效果。结果护理前,两组焦虑抑郁评分组间对比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实验组焦虑抑郁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实验组总有效率(96.30%)明显高于对照组(76.92%),组间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过程中,采取阿替普静脉溶栓治疗后,采取优质护理能够有效控制患者病情,促进治疗效果,患者预后效果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阿替普酶静脉溶栓 急性脑梗死 护理体会
  • 简介:目的:建立血清中对氧磷的测定方法。方法:以对氧磷作底物,通过测定对氧磷的水解产物对硝基苯酚的生成速率计算出对氧磷活性。结果:我们确定对氧磷测定试剂的终成分为0.1mol/L、pH8.5的Tris-HCl缓冲液、CaCl21.0mmol/L、对氧磷1.2mmol/L。对氧磷反应线性范围可达800U/L;低、中、高值血清批内变异系数为2.9%、2.6%、2.4%;批间变异系数为3.8%、3.4%、3.2%;测得健康成年人的对氧磷活性为320±20U/L(x±s),冠心病病人的对氧磷活性为284±16U/L(x±s),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该法具有快速、简便、灵敏、可靠等优点,适合临床应用;冠心病病人血清具有较低的对氧磷活性

  • 标签: 血清 对氧磷酶 测定方法 应用 研究
  • 简介:目的:探讨纸片扩散法测定氟康唑和伏利康唑对酵母菌的体外抗菌活性以及两者的符合率。方法:采用纸片扩散法测定氟康唑和伏利康唑对850株酵母菌的抑菌环直径,并用E—test法测定部分菌株的最低抑菌浓度,并比较两种方法的符合率。结果:氟康唑和伏利康唑对酵母菌抑菌环直径中位数分别为33mm和34mm,其中氟康唑对受试菌株的敏感性为94.9%,两种方法测定氟康唑的符合率为98.8%。结论:纸片扩散法测定操作简便,快速,结果可靠与E—test法较符合,适合常规应用。

  • 标签: 纸片扩散法 酵母菌 氟康唑、伏利康唑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早期糖尿病肾脏疾病患者采用活性维生素D治疗对炎性因子的影响与作用。方法选择2016年4月至2017年4月于我院治疗的糖尿病肾脏疾病患者72例,采用奇偶法将其分为实验组与参照组,每组均36例。其中,参照组采用糖尿病肾病常规治疗模式,实验组实施活性维生素D治疗模式,对比2组患者蛋白相关指标、炎性因子治疗前后维生素D水平。结果实验组尿微量白蛋白、尿白蛋白排泄率及尿蛋白定量均低于参照组,实验组超敏C反应蛋白、白介素6及基质金属蛋白均低于参照组,两者差异明显(P<0.05)。治疗前2组患者维生素D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经治疗2组患者维生素D水平均有所改善,但实验组维生素D水平明显高于参照组,两者差异明显(P<0.05)。结论通过活性维生素D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其临床效果显著,能够降低患者炎性因子水平,应予以临床推广。

  • 标签: 活性维生素D 糖尿病肾病 炎性因子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磷酸肌酸钠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4月至2017年4月接诊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100例,将其按照数字随机表法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分别50例患者。两组患者入院后均接受标准化治疗措施,研究组患者增加使用磷酸肌酸钠。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6min步行距离、心电图检查结果和实验室检查指标。结果研究组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48.21±2.01)、左室舒张末期内径(54.03±2.02)、左室收缩末期内径(45.03±2.11)mm、6min步行距离(430±20)m,对照组分别为(42.01±2.13)%、(58.23±2.36)mm、(50.21±2.51)mm、(375±22)m,对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是嗜铬粒蛋白(95±4)ng/ml、血浆脑钠肽(220±21)pg/ml,对照组分别为(135±30)ng/ml、血浆脑钠肽(259±40)pg/ml,对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8%,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6%,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使用磷酸肌酸钠治疗能够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磷酸肌酸钠 慢性心力衰竭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聚合链对肝硬化患者腹水细菌DNA的检测效果。方法选择细菌通用引物,引入到16SrRNA基因保守区,本次研究中,选择48例腹水样本,对样本行PCR扩增处理和阳性阴性对照实验。分析实验结果。结果在分析48例标本时,在15例标本中获得了370bpDNA片段,进过检测,阳性率为31.25%。而阴性和空白对照标本则并未体现出特异性。在PCR扩增后,可以检测出10pgDNA。结论在肝硬化腹水患者的检测中,采用聚合链技术,可以达到特异性和敏感性的需求,便于检测患者的细菌情况,具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

  • 标签: 肝硬化 细菌易位 聚合酶链技术 16S 核糖体RNA基因
  • 简介:目的了解双特异抗体在固相联免疫方法中对抗原或抗体的固相化是否有优化作用。方法通过血型糖蛋白A(GPA),将抗GPA,抗HIVp24抗原的双特异抗体间接包被到固相上,建立检测HIVp24抗原的“间接”双抗夹心ELISA方法,并把“间接”双抗夹心EISA方法对HIVp24抗原的检测结果与抗HIVP24抗原单克隆抗体直接包板的“直接”双抗夹心EISA方法进行比较。结果用双特异抗体建立的“间接”双抗夹心ELISA方法对HIVp24抗原的检测下限为3.2ng/ml,抗HIVp24单克隆抗体直接包板的“直接”双抗夹心EISA方法对HIVp24抗原的检测下限为6.3ng/ml。结论结果表明双特异抗体对ELISA方法的检测效果有改善作用。

  • 标签: 应用 双特异抗体 固相酶联免疫测定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奥扎格雷钠联合降栓用于脑血栓治疗的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4月~2016年4月我院收治的脑血栓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进行奥扎格雷钠治疗,观察组进行奥扎格雷钠联合降栓治疗,分析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奥扎格雷钠和降栓联合用药治疗脑血栓疗效显著高于奥扎格雷钠单独治疗,且联合用药不良反应低,安全可靠,可大量应用于脑血栓的临床治疗。

  • 标签: 奥扎雷格 降栓酶 脑血栓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在急性脑梗塞患者的急诊中阿替普静脉溶栓治疗的效果观察。方法2013年6月至2017年12月期间,我院急诊科接受诊治的急性脑梗塞患者128例作为研究对象,两组分别64例,对照组患者为拒绝急诊溶栓治疗的患者,在治疗中应用常规的血小板抑制剂以及阿司匹林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则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结合阿替普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同时对比患者治疗前后的NIHSS评分状况。结果观察组急性脑梗塞患者的总体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中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其NIHSS评分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急性脑梗塞患者的急诊处理中应用阿替普进行静脉溶栓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治疗效果,同时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在临床治疗中推广应用。

  • 标签: 急性脑梗塞 急诊 阿替普酶 静脉溶栓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中阿替普和尿酸激酶的应用效果。方法对医院2016年2月-2017年7月收治的实施溶栓治疗的27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溶栓治疗药物分组,130例患者实施阿替普溶栓,记为甲组;145例患者实施尿酸激酶溶栓治疗,记为乙组。对比12h后和7d后死亡率,治疗前、12h后和7d后存活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并评价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12h后和7d后甲组的死亡率均明显低于乙组(P<0.05);治疗12h后、7d后2组存活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逐渐显著降低(P<0.05),且治疗12h后甲组评分明显低于乙组(P<0.05),7d后2组评分相近(P>0.05);甲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乙组相近(P>0.05)。结论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实施阿替普溶栓能够降低死亡率,并且见效比尿酸激酶迅速,二者的安全性相近。

  • 标签: 阿替普酶 尿酸激酶 急性脑梗死 死亡率 神经功能 安全性
  • 简介:摘要基质金属蛋白(MMPs)家族是一类能够降解细胞外基质且依赖于钙离子和锌离子的蛋白,对于维持细胞外基础环境的稳定有重要的作用。在发生颅脑损伤后,神经血管单元的结构和完整性被破坏,会出现MMPs的异常表达,使血脑屏障和神经血管单元的稳定性被破坏,导致脑组织出现继发性的损伤,而在血管、轴突再生和轴突髓鞘形成过程中,MMPs也都有参与,本文将MMPs与颅脑损伤的关系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

  • 标签: 基质金属蛋白 颅脑损伤 神经血管单元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重症肺炎治疗中肺表面活性物质(PS)的应用价值。方法所选研究对象为符合标准为新生儿重症肺炎患儿,时间范围为2015年1月-2017年1月,共纳入病例数为60例。60例患儿及家属均对本研究知情同意,且均符合第四届全国小儿急救医学研讨会拟订的小儿重症肺炎诊断标准。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将60例患儿分为研究组(PS气管内滴入法,n=30)与对照组(综合疗法,n=30)。对比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总有效率差异显著(P<0.05);两组机械通气时间、氧暴露时间对比,均差异显著(P<0.05);治疗后48h、72h,两组氧合指数对比,均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新生儿重症肺炎患儿的临床治疗过程中,采用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的效果理想,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新生儿重症肺炎 肺表面活性物质 氧合指数
  • 简介:目的:探索提高病房回收医疗器械清洗质量的方法。方法:比较两种多清洗剂浸泡处理医疗器械后的清洗效果。结果:经过两种多清洗剂浸泡处理的回收医疗器械,再用全自动清洗机采用标准流程清洗后,目测检查,合格率均达到90%以上。未经过多清洗剂浸泡处理的回收器械直接按相同程序进行清洗,合格率为81.1%~89.3%,处理组与对照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两种清洗剂浸泡处理组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回收医疗器械经过多清洗剂浸泡处理,可明显提高清洗质量。

  • 标签: 设备污染/预防和控制 消毒/方法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上消化道出血应用奥美拉唑联合血凝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选收治的上消化道出血患者72名,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6例,观察组应用奥美拉唑联合血凝治疗,对照组使用奥美拉唑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平均输血量以及治疗前后血红蛋白、凝血酶原时间(PT)、止血总有效率、活化部分凝血活时间(APTT)的具体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平均输血量、治疗效果的比较存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患者血红蛋白量,差异不明显,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PT、APTT在治疗前后没有明显的变化,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上消化道出血应用奥美拉唑联合血凝治疗,临床治疗效果明显,具有推广价值。

  • 标签: 上消化道出血 奥美拉唑 血凝酶 临床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培门冬(PEG-ASP)应用于初治急性淋巴白血病患者(ALL)中,并对其不良反应发生进行分析。方法随机选取本院自2014年12月至2016年12月间诊断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BCR-ABL阴性)的80例成人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根据诱导化疗中培门冬的用药次数将其分为培门冬1次组(n=40)与培门冬2次组(n=40),对预后差组患者应用2次培门冬,对预后好组患者应用1次培门冬,观察并记录化疗后疗效,以及治疗期间培门冬的不良反应发生及严重程度。结果经VDCLP化疗后,两组疗效无显著差异(P>0.05),且所有患者均未出现较为严重的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在诱导化疗ALL患者的VDCLP方案之中,应用1次与2次培门冬治疗患者均具有治疗效果,但应用2次培门冬不良反应较为明显。

  • 标签: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培门冬酶 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