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0
396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儿童语言障碍是近些年普遍问题,要积极发挥有效的引导策略。现代公民应具备语言沟通能力及文明和谐的人际交流素养。儿童语言沟通能力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连续不断的过程。在言语行为理论指引下,充分认识影响儿童语言沟通障碍的成因,并通过在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有效沟通及评价等方面实施一定的改进措施,以促进儿童语言沟通能力的提高。

  • 标签: 儿童 语言沟通 障碍成因 改进措施
  • 简介:教师是教育之根本,教师的水平及素质决定了教学的质量与效果,直接影响学生的质量。医学院校临床教师的水平是决定能不能培养出高水准的医学毕业生的关键。临床教学阶段是学生道德水准、医疗技术、敬业精神等形成的关键时期。在此阶段,教师的言行往往起到非常重要的表率作用。医学临床教师应提高以下三方面素质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教学质量得以提高。

  • 标签: 临床教师 教师素质 医学教育 教学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职护理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与获取途径的关系,为管理部门制定有针对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江苏省204名高职护理教师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信息化教学能力量表和信息化教学能力获取途径量表进行调查。结果高职护理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得分为81.37分±16.58分,处于一般水平;信息化教学能力不同的教师在职前培养、职后培训、自我学习以及不断实践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获取途径中的职前培养和不断实践是高职护理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不同的重要影响因素。结论高职护理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各院校和护理教育管理部门需完善和改进职前培养,同时高度重视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与教学实际需求相结合,促进信息技术与教学实践的有效结合,以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

  • 标签: 高职 护理教师 信息化 教学策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肢体语言沟通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方法:本研究旨在探讨2022年6月至2023年6月期间基于肢体语言沟通方法的儿科护理实践的效果,并采用对比法进行分析。收集100例患儿的相关数据,通过对比分析前后肢体语言沟通应用的差异,评估其对患儿的健康结果和护理体验的影响。结果:肢体语言沟通应用在儿科护理中具有积极的效果,能有效促进医护与患儿之间的交流与理解。然而,研究也揭示了一些挑战和限制,如对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要求和患儿个体差异等。结论:肢体语言沟通应用在儿科护理中是一种有价值的方法,但仍需进一步研究和探索以优化其应用。

  • 标签: 肢体语言沟通 儿科护理 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儿科护理中非语言性沟通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 2014 年 1 月到 2015 年 12 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各类患儿 160 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分组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 80 例,观察组患儿采用非语言性沟通进行护理,对照组采用常规语言沟通护理,在此基础上观察对比两组患儿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儿家属对护理态度的满意度达到 93.5% ,对护理方法的满意度达到 94.7% ,对照组患儿家属对护理态度的满意度为 70.5% ,对护理方法的满意度为 72.4% ,结果显示,观察组患儿家属对护理态度和护理方法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结论:将非语言性沟通护理方式应用到儿科护理中来,可以取得良好的护理效果,有效提高患儿家属的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儿科护理 非语言沟通 应用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小儿护理工作中运用肢体语言沟通技巧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6月至2017年10月收治的患儿12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62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与对照组相同护理的基础上实施肢体语言沟通技巧,比较两组治疗依从性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依从性96.7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4.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98.39%,明显高于对照组72.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肢体语言沟通技巧可以显著提高小儿治疗依从性及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大力推广及应用。

  • 标签: 小儿护理 肢体语言 沟通技巧 治疗依从性 护理满意度
  • 简介:陕西省咸阳市泾阳县医院神经内科713700摘要目的探讨护理人员对脑卒中语言障碍患者施行健康教育指导,为提高其生活质量,回归社会提供依据。方法将2011年10月至20012年10月收治的脑卒中患者123例随机分为对照组63例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的治疗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及护理的同时给予语言训练等健康教育指导。结果观察组汉语失语检查法结果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通过进行语言能力锻炼的康复治疗,提高了病人的生活质量,早日回归社会。

  • 标签: 脑卒中 语言障碍 健康教育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针对语言发育迟缓儿童早期干预的有效保健措施。方法将2009年9月-12月期间于我科就诊的856名儿童中,选取64例1-2岁的语言发育迟缓儿童,进行为期1年的干预,同时由儿童保健专家对其家长进行培训,指导家长进行言语干预,并跟踪随访。在干预前后由儿童保健专家对每位儿童的语言发育水平进行评估,并采用Gesell量表对患儿进行评估,以针对性的制定干预计划,并对每位儿童的干预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训练1-2周后,儿童的会讲的字、词明显增多;4-8周后,主动发音明显增多;12个月以后,64例患儿Gesell语言发育商、适应能力及社会行为发育商(DQ)均有显著提高(P<0.05)。语言发育商和适应能力的提高都显示出一个明显的追赶效应,发育水平分别提高(18.4±5.1)个月和(16.9±6.1)个月。干预结束后评估,93.8%儿童的语言发育水平达到正常。结论本次研究采用的医院与家庭相结合的保健模式对1-2岁儿童进行早期语言干预效果显著,能明显改善语言发育迟缓儿童的语言水平、社会行为及适应能力。

  • 标签: 儿童 语言发育迟缓 早期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在为儿童输液过程中强化语言沟通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100例门诊输液病患,均分两组后观察组强化语言沟通。对比两组患儿哭闹情况及对输液操作依从性差异。结果观察组中未哭闹及轻度抽泣患儿占比分别为18%与42%,对照组则分别为4%与24%。依从性方面,对照组为66%,观察组达到84%。结论强化语言沟通可降低患儿对输液操作的抗拒程度,减轻哭闹感。

  • 标签: 输液 语言沟通 哭闹 依从性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言语康复训练方法对脑卒中致语言障碍患者的疗效。方法61例脑卒中致语言障碍病人进行系统训练,在治疗前后运用改良波士顿诊断失语症检查法(BDAE)评怙其语言功能,评估标准提高2度者定为明显好转,评估标准提高l度者为好转,并进行比较。结果运动性失语2度以上病人经过3~4周训练后,明显好转26例,好转5例;感觉性失语的21例病人经6周训练后明显好转15例,好转5例,总有效率达到100%,但完全性失语的9例子病人中,康复治疗效果较差,其中仍有3例经康复训练后并无明显改善。结论开展语言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语言功能的恢复有积极疗效。

  • 标签: 脑卒中 失语 康复训练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在儿科护理中强调语言沟通对对患儿依从性的影响。方法选取100位收治的注射治疗病患,随机分组后分别实施基础护理与强化语言沟通护理,对比两组患儿依从性及穿刺成功性差异。结果强调了语言沟通的观察组依从性达到92%,远高于对照组的76%;且观察组一次穿刺成功率为84%,对照组仅为66%。结论语言沟通可显著减轻患儿的抵触情绪,提升依从性。

  • 标签: 注射 语言沟通 依从性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小儿护理中肢体语言沟通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2月~2022年1月患儿85例,护理模式分组,A组(肢体语言沟通护理)42例,B组(常规护理)43例,比较患儿低配合表现、护理质量。结果:低配合行为比较,A组发生率[30.95%(13/42)]优于B组[57.14%(24/42)](P<0.05);护理质量比较,A组[(19.97±0.03)分]优于B组[(16.68±1.62)分](P<0.05)。结论:小儿护理中应用肢体语言沟通效果较好,应用此种护理可促进患儿配合,提高依从性,改善护理质量,应用效果显著。

  • 标签: 小儿护理 肢体语言沟通 护理质量 不配合行为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旨在评估保健护理对于儿童早期语言发展的影响。通过观察儿童在接受保健护理后的语言能力、适应性及社交能力的改变,探讨保健护理在儿童早期发展中的重要性。方法:研究选取了2023年1月至12月在我院接受保健护理的200名儿童作为研究对象。使用Gesell发展量表评估儿童在护理前后的发育情况。同时,调查儿童家属对保健护理服务的满意度。结果:研究显示,在接受保健护理后,儿童在适应性、社交能力和语言能力方面均有显著提升。其中,儿童的语言能力表现出最为明显的进步。家属对于保健护理服务的整体满意度达到了98.50%。结论:保健护理对儿童早期语言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定期的保健护理不仅能够促进儿童语言能力的发展,还有助于其社交能力和适应性的提高。高满意度反映了家属对此类服务的积极评价和对孩子发展的重视。

  • 标签: 儿童保健 早期语言发展 Gesell发展量表 社交能力 适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