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c-kit基因是酪氨酸激酶家族Ⅲ类的成员之一,参与包括造血和肥大细胞的发生与发育、细胞凋亡及恶性造血等多个复杂的生物过程,但其确切的作用机理目前仍未明了。最近研究发现,c-kit基因主要在急性粒细胞白血病(AML)表达,而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则不表达。在AML,尤其是在不成熟细胞型(M0,M1,M2)血清s-kit受体明显升高,化疗后则恢复至正常水平。c-kit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急粒变期也明显升高,相反在急、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时其受体水平降低。上述研究提示血清受体水平反应了某些造血系统疾病的病理状态。有证据表明c-kit具有致白血病能力。基因转染发现,c—kit持续表达增加了32D细胞的致白血病潜力;CML的P210能替代SCF和P145c—kit的作用。c-kit的持续激活可导致bcr/abl阳性造血祖细胞长期存活。与正常对照相比,骨髓增生性疾病c—kitmRNA的表达明显增加。最近发现SCF,c—kit的配体,诱导的细胞凋亡耐受与AML患者化疗疗效有关。SCF能减少AML常用化疗药物诱导的人CD34^+白血病细胞凋亡,用McAb阻断c-kit受体,可逆转SCF对化疗诱导细胞凋亡的抑制作用。本文综述c-kit在恶性血液病方面的有关研究进展,目的在于促进白血病发病机制、诱导分化和治疗的深入研究。

  • 标签: C-KIT 恶性血液病 干细胞因子 基因
  • 简介:本实验室为中国红十字总会定点HLA配型实验室之一,2001年11月以来应用序列特异性引物(PCR-SSP)分型技术,对江苏六城市(苏州、无锡、南通、泰州、盐城、连云港)6300例汉族随机人群进行HLA等位基因分型,结果发现江苏汉族人群低频率基因HLA-B41、B63、B64、B65、B81的常见连锁基因为A23-B41、A1-B63、B64-DR7、B65-DR1、A2-B81.现报告如下.

  • 标签: HLA PCR-SSP 低频率基因 连锁不平衡参数 单倍型频率
  • 简介:目的探讨电击伤后一氧化氮(nitricoxide,NO)和内皮素-1(endothelin-1,ET-1)对家兔心肌损伤的影响。方法采用家兔高压电击伤模型,分别用半定量法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血清酶法检测家兔心肌组织iNOSmRNA、ET-1mRNA表达水平及血浆中肌酸激酶(CK)含量。结果高压电击伤家兔心肌组织中iNOSmRNA2~8h升高后开始下降。CK和ET-1mRNA含量2h达峰值(CK:1589±75;ET-1:1.16±0.25)。结论iNOSmRNA升高具有保护心肌组织作用。

  • 标签: 高压电击伤 心肌损伤 一氧化氮 内皮素-1 半定量法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动物实验
  • 简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的免疫治疗是清除白血病微小残留病并最终根治CML的方向之一,包含BCR-ABL融合区的多肽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在体内、外可诱发BCR-ABL特异的T细胞克隆。以BCR-ABL融合肽瘤苗激发特异性T细胞应答CML免疫治疗有希望成为根治CML残留白血病的有效手段。本实验通过基因工程技术,设计一个280bp的融合抗原基因片段,包含HLA-A2,HLA-A3,HLA-DR11等3

  • 标签: BCR-ABL融合基因 基因表达 白血病 免疫治疗
  • 简介:目的评价P53、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上皮钙黏附蛋白(ECD)、α连环蛋白(αCA)及β连环蛋白(βCA)在结直肠癌转移潜能和预后判断中的价值.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检测76例结直肠癌组织中P53、VEGF、ECD、αCA及βCA的表达.结果(1)结直肠癌组织中P53表达阳性率为47.4%,伴有肝转移的结直肠癌P53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无肝转移者(P<0.05);VEGF表达阳性率为57.9%,VEGF表达阳性的结直肠癌易发生淋巴结转移和肝转移(P<0.01);ECD、αCA和βCA表达在结直肠癌组织中均明显减弱,且与结直肠癌的分化程度密切相关(P<0.01);ECD表达与结直肠癌转移无明显的相关关系(P>0.05);αCA、βCA表达减弱与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P<0.01),但与肝转移发生无相关(P>0.05).(2)P53与VEGF表达显著相关(P<0.05).(3)Cox模型多因素分析表明,P53和VEGF表达阴性的结直肠癌患者预后较好,而αCA和βCA表达减弱者预后较差(P<0.01).结论结合分析P53、VEGF、αCA及βCA的表达有助于对结直肠癌转移方式、转移潜能及预后的判断.

  • 标签: 结直肠癌 临床病理 基因表达 肿瘤转移 预后 结肠癌
  • 简介:为了解人类疱疹病毒6型(humanherpesvirus6,HHV-6)在中国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hematopoieticstemcelltransplantation,HSCT)的人群中感染现状及其与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s,CMV)感染的相关,对72例接受HSCT的患者HHV-6DNA血症进行连续监测。收集HSCT患者移植前和移植后1-12周EDTA抗凝的外周血标本共680份,采用巢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HHV-6DNA,并利用HindⅢ限制内切酶对HHV-6进行基因分型,同时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CMV抗原血症。结果显示,HSCT后62.5%(45/72)的患者至少1次出现HHV-6DNA血症,首次检出的中位时间为14(7-63)天;除1例患者检出HHV-6A型以外,其余所有HHV-6阳性患者均为HHV-6B型感染。65.3%(47/72)的移植后患者至少1次发生CMV抗原血症,首次检出的中位时间为43(14-105)天。HHV-6与CMV共感染(CMV^+/HHV-6^+)的发生率为52.8%(38/72).HHV-6DNA血症的首次检出时间早于CMV抗原血症(P〈0.0001)。HHV-6DNA血症阳性患者CMV抗原血症检出率显著高于HHV-6血症阴性患者[84.4%(38/45)vs33.3%(9/27),P=0.0001]。HSCT后的疱疹病毒感染相关疾病中出血性膀胱炎(HC)发生率较高[23.6%(17/72)],其中88.2%(15/17)的HC发生于HHV-6血症阳性患者.82.3%(14/17)发生于CMV^+/HHV-6^+患者。结论:HSCT后HHV-6感染以及HHV-6与CMV共感染状态普遍存在,且发生于移植后早期的HHV-6感染与发生时间相对较晚的CMV感染之间可能存在相关

  • 标签: 造血干细胞移植 人类疱疹病毒6型 巨细胞病毒
  • 简介:目的:研究端粒酶在胃粘膜异型增生中的表达,探讨端粒酶与胃粘膜异型增生癌变的关系。方法:选择具有5~15年随访资料的胃粘膜异型增生病例54例(癌变11例,未癌变43例),胃癌11例,采用石蜡切片原位分子杂交技术,检测胃癌、胃异型增生组织中端粒酶的hTERTmRNA的表达。采用千屏公司图像分析系统检测组织中端粒酶hTERTmRNA表达着色的面密度,所得数据采用t检验,P<0.001为有显著差异。结果:11例胃癌组织中,端粒酶着色表达的面密度(阳性目标总面积,统计场总面积)平均值(-↑x±s)0.1748±0.1235,11例随访5~15年癌变的胃粘膜异型增生的端粒酶表达的面密度为0.1824±0.0109,随访5~15年未癌变的胃粘膜异型增生端粒酶表达的面密度平均值为0.0285±0.0190。经t检验,除胃癌组与癌变组之间无显著差异外,各组分别比较均有显著差异。表明端粒酶是胃粘膜异型增生癌变的关键因素,是肿瘤早期检测的指标之一。结论:端粒酶表达是胃粘膜异型增生癌变的关键因素,检测端粒酶表达,是筛选高危癌变胃粘膜异型增生的有效指标。

  • 标签: 端粒 端粒酶逆转录酶MRNA 原位分子杂交 胃粘膜异型增生 胃癌
  • 简介:肿瘤发生与多种基因的表达及相互作用有关。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多项技术已应用于肿瘤的分子遗传学研究。本文就差异表达基因分析法(从cDNA或mRNA水平入手)包括差异显示PCR、cDNA代表差异分析、抑制消减杂交、cDNA微阵列等概述其原理、技术路线、各自优缺点及在肿瘤学中的应用。

  • 标签: 肿瘤学 差异表达基因 cDNA代表性差异分析 肿瘤发生 分子遗传学 CDNA微阵列
  • 简介:目的优化抗毒酶基因纳米粒制备工艺,并对纳米粒部分性质进行研究.方法用复凝聚法制备抗毒酶基因纳米粒,采用规格化的正交表安排试验,用SAS统计软件处理数据;用透射电镜观测纳米粒粒径和形态;用Pcs测定粒径和Zeta电位;用体外转染试验评价纳米粒的体外转染活性,用倒置显微镜观察转染结果.结果正交设计试验结果表明,优化的抗毒酶基因纳米粒制备条件是:壳聚糖浓度300μg·ml-1,丁酰胆碱酯酶基因质粒浓度100μg·ml-1,硫酸钠浓度8mmol·L-1,pH值5.5,涡旋混合时间30s.所制备的纳米粒在透射电镜下观察,结果表明:绝大多数粒子的粒径在100nm以下,粒径分布比较均匀.Pcs测定结果表明:98%以上的粒子粒径分布在50~100nm范围,与透射电镜结果相符;平均Zeta电位为15.9±6.3mV.体外基因转染试验表明:纳米粒能将所包裹的基因递送到细胞内,并表达目标蛋白-丁酰胆碱酯酶.结论壳聚糖浓度、质粒基因浓度以及它们之间的交互作用,在制备条件选择中具有决定性作用,丁酰胆碱酯酶基因-壳聚糖纳米粒制备工艺可行,递送基因能力较强.本研究结果表明:壳聚糖纳米粒作为基因递送载体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 标签: 纳米粒 丁酰胆碱酯酶 酶基因 透射电镜 壳聚糖 质粒
  • 简介:目的观察丝氨酸/苏氨酸激酶15基因(STK15)沉默后对胃癌细胞MKN45凋亡的诱导作用,阐述STK15基因对胃癌细胞生存的关键作用。方法化学合成小片断干扰RNA(siRNA)抑制MKN45细胞STK15基因的表达;实时定量PCR及Western印迹检测STK15mRNA及蛋白质表达的变化;流式细胞仪检测MKN45周期分布及凋亡的变化;Hoechest染色观察凋亡形态变化,Western印迹检测pro-caspase3水平的变化。结果经靶向STK15的siRNA作用48h后,STK15siRNAmRNA及蛋白质表达明显下降;较多MKN45细胞呈现岛期细胞DNA含量(P〈0.05);细胞凋亡率较对照组明显上升(P〈0.05);伴随pro—caspase3水平下降。结论抑制STK15基因表达通过caspase3途径导致MKN45细胞凋亡,STK15基因对胃癌细胞增殖及存活起着关键作用。

  • 标签: 胃肿瘤 丝氨酸/苏氨酸激酶15 RNA 小分子干扰 细胞凋亡
  • 简介:目的 研究严重烧伤后大鼠心肌细胞中c-fos、c-mycmRNA和蛋白的动态表达及意义。 方法 复制Wistar大鼠30%体表面积Ⅲ度烧伤模型,设烧伤组、补液组、维拉帕米治疗组和对照组,烧伤后在不同时相点处死动物取材。免疫组化方法检测c-fos、c-myc蛋白的表达,原位杂交法检测c-fos、c-mycmRNA的表达。 结果 各实验组c-fos、c-myc蛋白及mRNA表达随伤后时间推移逐渐增强达到峰值后下降。组间比较,烧伤组、补液组、维拉帕米组c-fos、c-myc表达呈依次降低,差异有显著意义。 结论 严重烧伤可诱导心肌内早期反应基因c-fos、c-myc的表达。不论是烧伤组、补液组还是维拉帕米组,c-fos、c-mycmRNA水平及蛋白水平都有不同程度的表达。其表达不同于心肌梗死和压力超负荷病理状态下基因表达特点,提示三者间可能有着不同的信号转导机制和调节机制。

  • 标签: 严重烧伤 大鼠 心肌原癌基因 C-FOS c-myc 基因表达
  • 简介:载脂蛋白(APO)B主要分布在人体血液中的的低密度脂蛋白(LDL)和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中,约占LDL蛋白质的95%~99%,其主要功能是参与脂质转运和被细胞膜上的LDL受体识别。研究证明,apoB与动脉粥样硬化(AS)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近年来,多数医院已开展了测定人体血液中apoB含量来判定AS的危险程度。而国内所用的试剂盒均为多克隆抗体,这给临床测定结果的准确和特异性带来了一定的差异。为此国内许多研究单位拟想通过基因重组技术,将apoB单抗细胞株通过逆转录、构建使其表达apoB单链抗体。

  • 标签: 单链抗体基因 载脂蛋白B 多克隆抗体 动脉粥样硬化(AS) 极低密度脂蛋白 LDL受体
  • 简介:目的研究人视网膜母细胞瘤(Rb)及其它肿瘤组织中视网膜母细胞瘤易感基因(rb1)的缺失或突变。方法应用PER和PER-RFLP法分析人多种正常组织及肿瘤组织中rb1基因的第14~16和第20外显子。结果在9种正常组织中都检测到了正常rb1基因片段,而32例Rb患者第14~16外显子全部缺失,第20外显子缺失率为65%(21/32)。乳腺癌和胃癌组织中第14~16外显子的异常率分别为9、5%和33%。结论rb1的缺失与Rb的发生直接相关,与其它肿瘤的发生也有一定关系。

  • 标签: 肿瘤组织 RB1基因 PCR分析 聚合酶链式反应 视网膜母细胞瘤 胃癌
  • 简介:目的观察bFGF对人皮肤成纤维细胞增殖的影响及调控α1(Ⅰ)原胶原基因序列的作用。方法用组织块法培养人皮肤成纤维细胞并传代,采用BrdU掺入的ELISA法,测定不同浓度的bFGF对成纤维细胞增殖的影响。构建三种人α1(Ⅰ)原胶原基因5′侧翼序列与报告基因氯霉素乙酰基转移酶(CAT)的重组质粒,用FuGENE转染试剂转染成纤维细胞,同时用p—sv—b—GAL表达质粒转染细胞作为阳性对照组,ELISA法测定经bFGF处理后成纤维细胞CAT的表达量。结果在体积分数2%或10%小牛血清培养条件下,bFGF加入浓度从0.25ng/ml增至64.00ng/ml,作用24h后,各组细胞增殖数值之间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用三种重组质粒分别转染细胞,bF-GF处理24h后,CAT相对表达量测定结果提示,bFGF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bFGF对人皮肤成纤维细胞增殖有抑制作用,对胶原基因启动序列具有负调控作用,且存在剂量依赖关系。

  • 标签: BFGF 启动子活性 基因调控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人α1(Ⅰ)原胶原基因
  • 简介:目的:建立ABO血型系统基因分型方法,研究上海汉族人群ABO血型的基因型分布,并对A等位基因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方法:采用多重聚合酶链反应(PCR)和限制片段长度多态(RFLP)方法,单管扩增ABO基因第6和第7外显子,然后用KpnⅠ和MspⅠ两种限制内切酶同时消化多重PCR产物。结果:在中国汉族符合Hardy-Weinber平衡的随机群体(60人)中,检出A102,A101,B、O1四种等位基因,其基因频率分别为20.8%、2.5%,24.2%,52.5%。基因型频率为BB10.0%、O1O121.7%、A102A1021.7%、A101A1021.7%、A102O133.%、A101O13.3%、BO125.0%、A102B3.3%,未检测到O2基因。3名血清学疑为A2亚型的个体中有1名经PCR-序列特异性引物(SSP)法证实存在A467(C→T)及1060位单个碱基C缺失的移码突变。结论:上海汉族人群A型以A102占优势。

  • 标签: 上海 汉族人 ABO血型系统 ABO基因分型 A2亚型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 简介:为了从整体水平上研究PML-RARα融合蛋白的致白血病作用,建立了仅在髓系细胞中表达PML-RARα融合基因的转基因小鼠。通过表型分析发现一个单系的3只hCG-PML-RARα转基因小鼠在1-5个月时发生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从而说明MPL-RARα融合基因的表达在白血病的发生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 标签: PML-RARΑ融合基因 转基因小鼠 白血病
  • 简介:目的探讨FV基因突变(FVL)导致的高凝状态与炎症肺损伤导致的肺间质纤维化之间的关系。方法8周龄雄性C57BI/6J野生型小鼠(WT)、纯合子FvL转基因小鼠(FVQ/0)和杂合子FvL转基因小鼠(FV^Q/+)小鼠,分为博来霉素(BLE)处理组和磷酸缓冲盐水(PBS)处理组,分别气管内注入博莱霉素0.0375U/50μl或PBS50μl,每组6只。3周后,处死小鼠,取出肺脏标本,行病理、免疫组化和羟脯氨酸浓度测定。结果(1)博莱霉素组中FV^Q/+和FV^Q/Q转基因小鼠组的肺组织中羟脯氨酸浓度[分别为(35.3±4.4)μg/mg和(36.04±7.2)μg/mg总蛋白)较WT组(26.2±6.0)μg/mg总蛋白]明显增加(P<0.01),而生理盐水组中WT、FV^Q/Q和FV^Q/+转基因小鼠组间肺组织中羟脯氨酸浓度无差异。(2)博莱霉素处理的WT、FV^Q/Q和FV^Q/+各组小鼠肺实质内均有大量的兰色纤维生成,其中FV^Q/Q和FV^Q/+组的胶原纤维明显较WT小鼠为多。(3)博莱霉素处理各组小鼠肺间质及肺泡腔内均有不同程度的红染的纤维蛋白(原)存在,其中FV^Q/0和FV^Q/+组的纤维蛋白(原)沉积明显较WT小鼠为多。结论V因子基因突变与小鼠肺间质纤维化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相关,V因子基因突变导致的肺内纤维蛋白(原)沉积增加可能是继发肺部炎症反应后发生肺间质纤维化的危险因素之一,降低凝血活性的方法可能对限制继发肺部炎症反应后发生的间质纤维化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 标签: 转基因小鼠 博莱霉素 基因突变 纤维蛋白 肺间质纤维化 鼠肺
  • 简介:目的探索ING1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51例胃癌组织及15例正常胃粘膜中p33^ING1b的表达情况。结果p33^ING1b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率为41.2%(21/51)。远低于在正常胃粘膜中的表达率100%(15/15)。结论ING1是抑癌基因,其蛋白产物p33^ING1b在胃癌组织中低表达,对胃癌的发生、发展可能起重要作用。

  • 标签: 抑癌基因 INGl 胃癌组织 基因表达 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