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0 个结果
  • 简介:少数民族语电影从口说起广西少数民族语电影译制始于20世纪50年代,由于当时广西许多少数民族群众听不懂普通话,要看懂电影需靠放映员在放映过程中用少数民族语言对影片对白进行现场解说,这就是早期少数民族语电影译制工作的雏形,也因此培养了一批少数民族语口译解说放映员。1958年,广西电影制片厂成立后正式开始少数民族语电影译制,译制的少数民族语包括壮语、苗语、侗语等。

  • 标签: 少数民族语言 电影 广西 记忆 普通话 放映
  • 简介:历史语境中的诗人与民族诗歌话语的建构——惠特曼与金斯堡比较研究之一刘树森在美国诗歌的发展历史上,惠特曼犹如一道分水岭将其前后的诗人及其创作分割为迥然不同的两种风格。惠特曼之前的诗人,诸如朗费罗、爱伦·坡、爱默生等叱咤文坛的巨擘,虽然也试图构建美国的民...

  • 标签: 惠特曼 金斯堡 民族诗歌 比较研究 历史语境 《草叶集》
  • 简介:2016年6月27日-7月8日,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外国语学院共同举办了主题为“东方文学研究:民族性与世界性”的暑期学校。来自北京语言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西民族大学、暨南大学、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兰州交通大学、山东大学、云南民族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央民族大学等42所高校94名学员参加了暑期学校的学习活动。

  • 标签: 暑期学校 东方文学 广西民族大学 研究中心 北京语言大学 中国传媒大学
  • 简介:在菲利普·罗斯1997年出版的《美国牧歌》中,“美国亚当”和“美国田园主义”的民族神话是贯穿小说文本内外的重要纽带。通过聚焦一位犹太裔“美国亚当”在20世纪60年代遭遇的家庭悲剧,小说讲述了亚当“纯真”的丧失和成熟,田园理想的破灭与坚守,以及美国田园主义情怀对现实的反思和改良意义。同时,小说以哀婉的笔调,冷静地审视了美国“大熔炉”概念中的白人盎格鲁-撒克逊新教同化及族裔性消弭的倾向,并反思了60年代新左派的主要立场和实现途径,这也为理解20世纪末美国多元文化主义策略和新保守主义政治思想提供了一种思路。

  • 标签: 菲利普·罗斯 《美国牧歌》 美国亚当 美国田园主义 多元文化主义 新保守主义
  • 简介:唐君远,名增源,清光绪二十七年六月初六(1901年7月21日)生于无锡严家桥(今属羊尖镇),自幼聪颖,好学勤思,曾就读于上海南洋公学和苏州东吴大学,奉父命中辍学业,参与筹建和经营棉、毛纺织企业,为我国纺织业尤其是精毛纺工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 标签: 唐君远 纺织业 中国民族 新中国 功臣 家族
  • 简介:20世纪上半期的布尔人作家波斯曼是南非著名的短篇小说家,他的短篇小说集《马弗京路》以两次布尔战争为大背景,通过草原故事能手夏尔克·洛伦斯大叔之口,讲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南非西北边境的马里科镇布尔农民的喜怒哀乐和爱恨情仇,全面反思并批判了布尔人的宗教、道德和历史。在形式上,通过不可靠叙事人夏尔克·洛伦斯在不同时空间穿插变换,从而在叙述人和作者之间制造一种不确定的距离感,使作者能够游刃自如地对布尔民族历史文化进行反思和批判。

  • 标签: 南非英语文学 波斯曼 《马弗京路》 不可靠叙事
  • 简介:在都安,有这么一个人,坚持壮语电影配音工作28年。28年来,他克服重重困难,参与译制的电影近200部,把党的声音和关怀传递到大石山深处,成为少数民族群众眼中的。“幕后明星”。他就是都安瑶族自治县电影公司的覃宏林,一个来自大化瑶山的壮族“贝侬”。

  • 标签: 电影公司 少数民族语 都安瑶族自治县 道路
  • 简介:2014年“壮族三月三”的申遗成功。将广西壮族及各民族文化推上了国际舞台,而三月三走进校园,必将有力促进壮民族文化的繁荣与发展。2018年4月13日至17日,2018第二届中国壮乡三月三校园民族文化艺术节分别在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和南宁市明秀小学举行。

  • 标签: 文化艺术节 民族文化 三月三 校园 中国 踏歌
  • 简介:由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密歇根州立大学全球化与人文研究系和南京大学当代外国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21世纪全球化研究的前景与视角”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11年5月27-29日在南京大学举行。参加本次研讨会的40多位代表分别来自美国、加拿大、法国、德国、澳大利亚、日本、韩国、中国大陆及台湾各院校和科研机构。本次大会开幕式由南京大学当代外国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王守仁教授主持,南京大学党委任利剑副书记致开幕词,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朱刚教授致闭幕词。斯坦福大学美国研究系主任菲希金教授、澳大利亚国立大学菲茨杰拉德教授、复旦大学葛剑雄教授先后作主旨发言。

  • 标签: 国际学术研讨会 全球化研究 21世纪 民族主义研究 研讨会综述 多学科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