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作者: 李子园 管民 史大鹏 贺慧 王梅云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11-08
  • 出处:《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2020年第10期
  • 机构:河南省人民医院(郑州大学人民医院)医学影像科,河南省神经疾病影像诊断与研究重点实验室,郑州 450003,河南省人民医院(郑州大学人民医院)脑血管介入科,郑州 450003,河南省人民医院(郑州大学人民医院)病理科,郑州 450003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菊形团形成性胶质神经肿瘤(RGNT)的影像学表现及其病理基础。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南省人民医院自2010年1月至2019年9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7例RGNT患者影像学及病理资料,并对其影像学表现与病理表现进行对照分析。结果7例患者中单发病灶6例,4例位于小脑蚓部及其周围区域(其中2例累及松果体区、顶盖),2例位于第四脑室内;多发病灶1例,病灶分别位于第脑室及侧脑室内。7例患者病灶均为以囊变为主的囊实性肿块,位于小脑蚓部及其周围区域者呈多囊性改变,位于脑室内者呈单囊性改变。CT平扫肿瘤囊变区呈低密度影,MRI呈稍长T1、长T2信号;实性部分密度/信号不均,增强扫描呈中等或明显强化。影像与病理结果对照研究后发现,肿块密度/信号改变与手术病理标本所见的囊变、出血、钙化相对应,囊性区域的信号改变与肿瘤的黏液基质成分以及陈旧出血改变相一致,肿瘤强化方式与肿瘤实性成分的分布及血供程度密切相关。结论RGNT的影像学表现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其病理改变,结合其特定的发病部位,有助于提高术前诊断的准确性。

  • 标签: 肿瘤 神经系统 菊形团形成性胶质神经元肿瘤 病理学 影像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颈7神经切断后发生的脊髓中枢神经逆行性退变中过磷酸化Tau蛋白的表达情况,为外周神经损伤后中枢神经逆行性退变保护提供新思路。方法将成年雌性SD大鼠36只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切断组、切断+药物干预组),其中切断组和干预组的动物施行双侧颈7神经切断造模,干预组予每天腹腔注射1 mmol/kg氯化锂。2周、4周后取大鼠颈7节段脊髓,通过HE染色、流式细胞技术来分析神经细胞的凋亡情况,Western Blot分析Tau蛋白及相关蛋白表达水平。结果HE染色及流式细胞学检测显示2周时切断组的细胞凋亡程度小于4周时的凋亡程度;Western Blot结果提示随着周数的增加,总Tau蛋白的量因颈7神经的切断而下降,磷酸化的Tau蛋白的量的比例上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予氯化锂后,凋亡的程度及磷酸化的Tau蛋白的比例均发生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Tau蛋白的过磷酸化机制存在于颈7神经切断术后发生的脊髓中枢神经逆行性退变的过程中;氯化锂能减轻逆行性退变的程度。

  • 标签: Tau蛋白质类 臂丛 神经元逆行性退变 过磷酸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亮氨酸丰富重复激酶2(LRRK2)对大鼠脑出血神经行为与神经的影响。方法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干预组,每组10只,通过向脑内注入自体动脉血制备脑出血大鼠模型,模型组按照上述方法造模,假手术组脑内注射无菌生理盐水,干预组在造模6 h前腹腔注射LRRK2抑制剂GNE-7915。造模后第3 d,采用神经行为学评分评价各组神经行为学能力,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各组脑组织中LRRK2蛋白表达量,采用尼氏染色检测各组神经细胞大小,采用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各组TUNEL阳性细胞数。结果模型组LRRK2蛋白表达量、神经行为学评分、TUNEL阳性细胞数[(2.62±0.86)、(4.49±1.23)分、(6.22±2.48)个/视野]高于假手术组[(0.45±0.09)、(0.60±0.07)分、(0.92±0.06)个/视野](P<0.05),干预组LRRK2蛋白表达量、神经行为学评分、TUNEL阳性细胞数[(1.53±0.45)、(2.25±0.69)分、(3.59±1.45)个/视野]低于模型组[(2.62±0.86)、(4.49±1.23)分、(6.22±2.48)个/视野](P<0.05);模型组神经细胞大小[(200.41±23.30)μm2]低于假手术组[(302.48±48.87)μm2](P<0.05),干预组神经细胞大小[(248.36±32.26)μm2]高于模型组[(200.41±23.30)μm2](P<0.05)。结论抑制LRRK2能够减少脑出血大鼠神经凋亡,改善神经行为学能力。

  • 标签: 亮氨酸丰富重复激酶2 脑出血 神经行为学 神经元 凋亡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PC12细胞X线照射后有无程序性坏死,检测受体相互作用蛋白3(RIP3)的表达变化及其对程序性坏死的调控作用。方法PC12细胞经不同剂量照射后在不同时间点通过乳酸脱氢酶(LDH)释放检测其坏死。程序性坏死特异性抑制剂Nec-1预处理后,通过LDH检测细胞坏死变化。免疫印迹(WB)检测照射干预后RIP3的表达情况。RIP3特异性抑制剂GSK’872预处理后通过LDH检测细胞坏死变化。通过WB筛选RIP3敲低效果最佳的转染序列。将细胞分为对照组、照射组、溶媒对照组、空载对照组和预处理组,采用WB、免疫荧光染色、MTT、LDH和AnnexV-FITC/PI流式检测分析。结果细胞经4 Gy照射后培养3 h细胞坏死程度相对最大,RIP3蛋白表达增加。Nec-1、GSK’872和RIP3基因敲低预处理后,细胞坏死减少。结论4 Gy照射可诱导PC12细胞出现程序性坏死,照射后培养3 h作用最明显;RIP3参与放射诱导PC12细胞的程序性坏死过程,并且发挥重要的正向调控作用。

  • 标签: PC12细胞系 X线照射 程序性坏死 受体相互作用蛋白3
  • 简介:摘要目的维激光扫描技术构建解剖特征清晰的阴茎及毗邻结构形态表面模型,探讨在成人阴茎软组织维重建中的应用价值,为阴茎短小畸形整形修复奠定基础。方法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选取2019年1—12月来自内蒙古地区健康男性受试者60例(25~28岁)进行研究,将受试者分为维数字模型测量组和手工测量组,每组30例,维数字模型测量组用维激光扫描获取成人阴茎及毗邻结构维数字化模型,采用相关测量软件对阴茎进行形态学测量;手工测量组采用手工测量,结果与维数字模型测量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维激光扫描获得的模型能流畅地旋转、缩放,从任意角度观测阴茎及毗邻结构,可进行模拟操作,能够快速、准确地完成测量,测量结果与手工测量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维激光扫描技术为成人阴茎软组织重建和非接触式测量提供了简便、精确、高效的方法。

  • 标签: 阴茎 三维激光扫描 三维模型 整形
  • 作者: 李永锋 孔繁军 胡敏 赵铱民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8-10
  • 出处:《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2020年第01期
  • 机构:解放军总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北京 100853 ,中华医学会杂志社《中华口腔医学杂志》编辑部,北京 100052 ,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修复科 军事口腔医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口腔疾病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陕西省口腔医学重点实验室,西安 710032
  • 简介:摘要由《中华口腔医学杂志》编委会主办、烟台市口腔医院承办的"第维打印与口腔医学学术大会——维打印与种植修复"于2019年10月12至13日在山东省烟台市东山宾馆召开。本次会议汇集了国内口腔临床与维打印领域的专家,专业涵盖打印设备研发、打印原材料研究、维导板及修复体设计、修复体制备及打印在口腔种植修复领域全流程的应用,大会分别从维打印团体标准制定、维打印与口腔种植、维打印种植导板精度及应用、维打印与口腔修复几个方面,集中探讨了维打印在口腔种植修复领域应用的现状。本次会议的召开为口腔医师、维打印的研究者及相关义齿加工企业提供了一个交流与合作的平台,对维打印更好地应用于口腔临床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尖瓣成形术治疗中、重度功能性尖瓣关闭不全的近、中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选取广元市第一人民医院2016年3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156例功能性尖瓣关闭不全患者,行左心瓣膜置换手术同期行尖瓣成形术。根据术式不同分组:人工环成形组(A组)、自体心包条成形组(B组)、改良De Vega成形组(C组),每组52例。对术前、术后10 d、6个月、1、2年患者的心功能、心室射血分数、右心房横径、右心室内径、尖瓣反流程度/cm2、肺动脉收缩压进行统计学分析,评价种方法治疗尖瓣关闭不全的近、中期临床效果。结果全组无死亡病例,无再次手术。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0 d、6个月、1、2年组患者心脏B超复查指标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术后2年A组心脏B超指标明显优于B组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患者2年复查轻度以下尖瓣关闭不全比例分别为A组100%、B组96.6%、C组92.6%,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种成形术均是治疗功能性尖瓣关闭不全的有效治疗术式,近期效果相似,人工环成形中期效果更优,更适合功能性中、重度尖瓣关闭不全的患者,而更远期疗效还有待于时间的推移进行统计学分析。

  • 标签: 三尖瓣闭锁不全 三尖瓣成形术 人工环 自体心包片 De Vega成形术
  • 简介:摘要肠道神经系统对维持胃肠道功能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近年来的研究显示,针对肠神经的自身抗体可导致胃肠道运动功能的异常,可能是一些肠道动力相关疾病发生的重要机制。本文主要针对抗Hu抗体、抗钾离子通道抗体、钙离子通道抗体和抗尼古丁乙酰胆碱受体抗体等与胃肠道运动功能障碍性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抗肠神经元抗体 胃肠道运动功能障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镜像神经理论的视觉反馈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重建的影响。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7年6月—2018年6月在嘉兴市第二医院康复医学中心住院治疗的脑卒中患者61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1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患者均采用常规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辅以视觉反馈训练。分别于康复干预前、干预8周后比较两组患者Barthel指数、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上肢部分)评分、体感诱发电位(SEP)检测N9、N20的潜伏期和波幅。结果干预后,观察组上肢FMA评分(47.91±6.92)分,高于对照组的(40.31±7.87)分,Barthel指数评分(77.33±11.82)分,高于对照组的(66.79±12.31)分,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后,观察组患者偏瘫侧上肢SEP检测值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镜像神经理论的视觉反馈训练能改善脑卒中后早期偏瘫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并提高SEP的N9、N20波幅,缩短其潜伏期,促进镜像神经系统中与上肢运动功能有关脑区的兴奋度。

  • 标签: 卒中 上肢功能 视觉反馈训练 镜像神经元 体感诱发电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股骨组件及胫骨组件冠状面位置变化对股骨及胫骨生物力学的影响。方法取1名汉族男性志愿者的左侧膝关节CT及MRI图像,建立正常膝关节维有限模型(finite elemental model,FEM)。设计股骨组件及胫骨组件内翻6°、内翻3°、0°、外翻3°、外翻6°,组合成25个膝内侧单髁置换FEM。沿股骨机械轴加载1 000 N载荷,观察von Mises云图应力分布,测量外侧间室载荷比例,测量胫骨组件下方松质骨及内侧皮质骨、聚乙烯衬垫上表面、外侧间室股骨软骨高接触应力值。将与中立位(胫骨及股骨假体内外翻0°、胫骨假体后倾5°)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通过散点图标识,找出点项目密集区和稀疏区,比较两区有统计学意义的项目数量,确定股骨组件、胫骨组件优化位置。结果股骨组件0°位放置时,胫骨从内翻6°至外翻6°各组合的胫骨组件下方松质骨高接触应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胫骨组件0°位放置时,股骨组件内翻6°、外翻6°组件下方松质骨高接触应力值与中立位比较增加(9.21±3.38)MPa和(9.08±4.13)MPa(P<0.05)。股骨、胫骨组件从内翻6°至外翻6°变化时,胫骨下方内侧皮质骨高接触应力值逐渐下降(P<0.05)。股骨组件0°位放置时,胫骨组件从内翻6°至外翻6°各组合聚乙烯衬垫上表面高接触应力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胫骨组件0°位放置时,股骨组件内翻6°、外翻6°组与中立位组比较分别增加(2.88±2.53)MPa和(3.47±2.86)MPa(P<0.05);股骨及胫骨组件从内翻6°至外翻6°变化时,外侧间室载荷比例及外侧间室股骨软骨高应力值逐渐下降(P<0.05)。稀疏区(股骨或胫骨从内翻3°至外翻3°的所有组合的集合)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比例(2.8%,1/36)明显小于密集区(去除稀疏区以外的所有组合的集合)的比例(57.8%,37/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9.61,P<0.001)。结论在下肢力线正常、关节线不变的条件下,膝关节内侧固定平台单髁假体放置位置为股骨组件、胫骨组件内翻、外翻角度不宜超过3°。

  • 标签: 骨关节炎,膝 关节成形术,置换,膝 假体安装 有限元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孕期跑台训练对子代大鼠海马神经树突棘发育及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表达的影响。方法健康SPF级雌性SD大鼠自然受孕,将孕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CON组)和跑台训练组(TE组),每组6只。CON组孕鼠安静饲养,TE组孕鼠给予3周的跑台运动干预,每天60 min,每周5 d。跑台训练设置参数:电动平板斜度为0°;履带传输速度前5 min为8 m/min,中间25 min为10 m/min,最后30 min为12 m/min。孕0 d(记为G0)开始每隔2 d记录两组孕鼠体质量变化。孕21 d(记为G21)时孕鼠置于安静环境中待产。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子代大鼠生后0 d、7 d、14 d、28 d(分别记为P0、P7、P14、P28)海马BDNF表达变化;P28采用高尔基染色法检测子代大鼠海马神经树突棘密度改变。采用SPSS 19. 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孕鼠体质量数据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神经树突棘数据采用t检验分析。结果高尔基染色显示,子代大鼠P28时,TE组大鼠海马CA1区神经树突棘密度(11.330±0.558)较CON组(9.667±0.422)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84,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CON组比较,TE组子代大鼠海马BDNF蛋白的相对表达水平在P0[(1.001±0.206),(2.027±0.240); t=3.244,P<0.05]、P7[(1.003±0.152),(2.077±0.172); t=4.669,P<0.05]、P14[(1.005±0.160),(1.562±0.178);t=3.329,P<0.05]、P28[(1.004±0.196),(1.790±0.191); t=2.875,P<0.05]时均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孕期跑台训练能够促进子代大鼠海马神经树突棘发育,可能与促进海马组织内BDNF表达有关。

  • 标签: 跑台训练 孕期 树突棘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子代 大鼠
  • 简介:摘要目的确定肺炎链球菌β-内酰胺抗生素耐药相关胞内应答调节蛋白CiaR能与跨膜丝氨酸/苏氨酸激酶StkP结合组成StkP/CiaR二信号传导系统(TCSS)。方法采用PCR扩增stkP基因胞内区片段(IC-stkP),T-A克隆测序确认序列正确后构建其原核表达系统。SDS-PAGE检查IC-stkP片段和我们以往构建的ciaR基因原核表达系统目的重组蛋白rIC-StkP和rCiaR表达情况,Ni-NTA亲和层析法提纯rIC-StkP和rCiaR。采用Co-IP和LC-MS/MS鉴定rIC-StkP捕获的肺炎链球菌靶蛋白。采用等离子共振法(SPR)和等温滴定量热法(ITC)检测rCiaR与rIC-StkP结合能力。结果所构建的IC-stkP片段原核表达系统能有效表达rIC-StkP。SDS-PAGE结果显示提纯的rIC-StkP和rCiaR在胶上均为单一蛋白质条带。CiaR可与rIC-StkP特异性共沉淀,其3个裂解肽位于CiaR分子内且序列完全相符。SPR和ITC结果显示,rCiaR与rIC-StkP呈高亲和力强结合,其KD值分别为1.526×10-9 mol/L和1.980×10-6 mol/L。结论肺炎链球菌CiaR可作为StkP激酶下游应答调节蛋白组成StkP/CiaR-TCSS。

  • 标签: 肺炎链球菌 耐药性 丝氨酸/苏氨酸激酶 反应调节蛋白 二元信号传导系统
  • 作者: 姚晓黎 商慧芳 李晓光 陈嬿 张旻 牛琦 邹漳钰 杨洵哲 王俊岭 李存江 卢德宏 卢家红 黄旭升 樊东升 崔丽英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10-11
  • 出处:《中华神经科杂志》 2020年第10期
  • 机构: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广州 510080,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内科,成都 610041,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内科 100730,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内科, 上海 200040,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神经内科,武汉 430030,江苏省人民医院老年神经内科,南京 210029,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神经内科,福州 350001,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神经内科,长沙 410008,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北京 100053,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神经内科,北京 100853,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神经内科 100191
  • 简介:摘要第30届国际肌萎缩侧索硬化-运动神经病会议于2019年12月4—6日在澳大利亚珀斯召开。本文主要介绍本次会议的临床研究,包括流行病学、非运动症状、辅助检查与生物标志物等,而基础研究包括基因组学与遗传学、蛋白质代谢异常、神经免疫与炎症、突触病理和临床前治疗策略等内容。

  • 标签: 肌萎缩侧索硬化 运动神经元病 会议
  • 简介:摘要抑郁障碍是癫痫患者最常见的精神系统并发症,癫痫共患抑郁的高患病率提示二者之间可能存在一些潜在的共同发病机制。神经突触可塑性改变与突触结构异常改变、神经网络异常及多种突触蛋白表达密切相关。研究显示,神经突触可塑性改变及再生异常在癫痫与抑郁障碍共患病的发生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现围绕二者之间的联系综述如下。

  • 标签: 癫痫 抑郁障碍 突触可塑性 突触蛋白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贝合剂对前列腺增生患者转化生长因子α(TGF-α)及尿流率的影响,评价贝合剂辅助治疗前列腺增生的疗效,分析其起效机制。方法2017年1月至2018年4月,医院泌尿科收治的前列腺增生患者92例入组,均采用保守治疗,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达法分组。两组均给予基础治疗,对照组加用爱普列特,5 mg每次,1日2次,持续4周。观察组联合贝合剂,1日1剂,持续4周。对比治疗前后临床疗效、尿转化生长因子α及尿流率、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治疗过程中,观察两组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组内对比尿转化生长因子α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间对比治疗后,观察组尿转化生长因子α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组内对比尿流率(Qmax、Qave)高于治疗前,组间对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组内对比IPSS评分低于治疗前,组间对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整体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贝合剂治疗前列腺增生疗效肯定,可以降低尿转化生长因子α水平,提升尿流率、缓解患者病情。

  • 标签: 前列腺增生 中成药 受体,表皮生长因子 排尿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百草枯(PQ)对人神经母细胞瘤细胞(SH-SY5Y)自噬水平的影响及诱导α-突触核蛋白(α-syn)异常聚集的机制。方法以SH-SY5Y细胞作为多巴胺能神经的体外模型,不同浓度PQ(0、18.75、37.5、75、150、300、600 μmol/L)处理细胞24 h,150 μmol/L PQ处理细胞不同时间(0、12、24、36、48、60、72、96 h),每组设5个复孔。CCK8法检测细胞相对存活率,确定剂量/时间-效应关系;不同浓度PQ (0、75、150、300、600 μmol/L)处理细胞24 h,150 μmol/L PQ处理细胞不同时间,检测细胞LDH活力;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内自噬微管相关蛋白轻链3(LC3)、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Ⅲ型磷脂酰肌醇-3-激酶(Vps34)、泛素结合蛋白(p62)及α-syn表达水平;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检测α-syn基因表达水平;免疫荧光法(Immunofluorescencetechnique,IF)检测α-syn表达水平;用自噬诱导剂雷帕霉素(Rapamycin,RAPA) 100 nmol/L预处理细胞6 h,Western blot检测处理前后细胞内自噬相关蛋白及α-syn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PQ染毒细胞24 h后,细胞相对存活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Q呈剂量依赖性和时间依赖性抑制SH-SY5Y细胞的增殖活性(P<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染毒组细胞上清中LDH活力明显升高(P< 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染毒组细胞内自噬相关蛋白比值(LC3II/LC3I)、Beclin1和Vps34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下降(P<0.05),p62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5);细胞内α-syn蛋白和基因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IF结果显示,经PQ处理后,细胞内α-syn荧光信号明显聚集于胞质,荧光强度增强(P<0.05 );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染毒组比较,RAPA干预组的LC3II/LC3I、Beclin1和Vps34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α-syn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下降(P<0.05)。结论PQ可能通过诱导SH-SY5Y细胞自噬功能障碍,引起细胞内α-syn的异常聚集。

  • 标签: 百草枯 SH-SY5Y细胞 自噬 α-突触核蛋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前臂旋前旋后运动的肌力变化以及肱骨应力、位移的生物力学特性。方法根据Dicom数据在MIMICS中重建维肱骨并在Hypermesh中划分网格和材料赋值。采用志愿者的身高、体重数据在AnyBody骨骼肌肉系统中建立个性化上肢的骨骼肌肉模型,模拟前臂旋前旋后运动,导出旋前旋后运动过程中的肌力等边界条件,将此数据作为肱骨有限分析的边界条件。最后在Abauqus中行肱骨应力、位移大小的分析。结果前臂0°~90°旋前运动时主要是旋前圆肌、旋前方肌发挥作用,旋前圆肌约90°时肌肉力最大,旋前方肌约40°时肌肉力最大。当前臂0°~90°旋后运动时主要是旋后肌、肱二头肌发挥作用,二者肌肉力在旋后约90°时最大。旋前运动约90°时肱骨受到的应力、位移最大,而旋后运动约10°时肱骨受到的应力、位移最大。应力大致在肱骨中下1/3处集中,而位移集中在肱骨的中部及远端,且以肱骨远端最为明显。结论利用AnyBody骨骼肌肉系统成功模拟了前臂旋前旋后运动并与有限分析联动,在肌力加载下分析肱骨应力、位移。肱骨中下段是骨折的好发部位。

  • 标签: 有限元分析 肌力 运动力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骨形态发生蛋白7(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7, BMP7)在体外诱导大鼠骨髓间质干细胞分化为神经的作用。方法SPF级SD大鼠10只,雄性,4周龄,体重约110 g,以全骨髓贴壁法分离、培养大鼠骨髓间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BMSCs);成脂诱导、成骨分化检测BMSCs多向分化能力。将BMSCs随机分为对照组、25 ng/ml、50 ng/ml、75 ng/ml及100 ng/ml BMP7组,MTT法检测BMP7对大鼠BMSCs增殖的影响;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大鼠BMSCs诱导后形态学变化;qRT-PCR检测诱导得到的细胞NF200、SYN1、MAP2、GFAP mRNA相对表达量;免疫荧光检测NSE蛋白表达情况。结果体外培养的第3代大鼠BMSCs呈长梭形,细胞聚集生长呈漩涡状。大鼠BMSCs成脂诱导后胞浆内出现脂滴,油红"O"染色呈阳性;大鼠BMSCs经成骨诱导后出现不透光团状矿物质结节,茜素红染色呈阳性。诱导1后第1天,各组细胞吸光度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诱导后2~6 d,各组细胞吸光度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诱导后第6天时,对照组、25 ng/ml、50 ng/ml、75 ng/ml、100 ng/ml BMP7组吸光度值分别为0.370±0.003、0.399±0.003、0.404±0.003、0.410±0.003、0.397±0.001,其中75 ng/ml BMP7组细胞吸光度值明显高于其余各组(均P< 0.05)。75 ng/ml BMP7组细胞形态学变化最为显著,细胞形态上类似神经。75 ng/ml BMP7组NF200、SYN1、MAP2、GFAP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5.47±0.59、1.48±0.38、2.86±1.65、4.41±0.13,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 0.05)。75 ng/ml BMP7组NSE免疫荧光染色阳性率高于对照组(32.94%±1.62%比0)。结论BMP7具有体外诱导大鼠BMSCs分化为神经的能力。

  • 标签: 大鼠 骨形态发生蛋白质7 间质干细胞 神经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