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6 个结果
  • 简介:1998年的“五月暴乱”终于导致印尼的一个时代——苏哈托时代的结束。由此,“新秩序”时期进入了一个被人们称之为“后苏哈托时代”的时期。印尼华人及其社会在这一政治、社会剧变中受到了猛烈的冲击,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引发了华人各个集团的重新分化和组合及其与原住民、当地社会关系的重新调整和定位,为世纪之交印尼华人的发展、演变和新世纪印尼华人的命运、前景增添了许多新因素和可变数,引起世人关注。我们曾经指出:印尼华人作为一个移民集团,除了像其他民族那样要面对“自己与自然”、“自己与作为个体存在的他人”、“自己与社会群体”、“自己与现存的传统文化氛围”、“自己与动态发展着的历史进程”这一客观世界的五重现实的对象性关系外,还不可避免地面对着“自己与不同民族文化传统的他人及其群体”这一客观世界的又一重现实的对象性关系,1因此,要窥探世纪之交印尼华人的发展、演变,既必须立足于印尼华人及其社会之历史与现状的本体上,又必须将华人置于印尼社会之历史与现状的环境中。鉴于此,本文试图从印尼世纪末社会动荡及苏哈托下台的原因和华人对近期印尼局势的应对之共时层面,从印尼社会半个多世纪的变迁和印尼华人及其社会的演化之历时...

  • 标签: 苏哈托 宏观把握 五月暴乱 原住民 微观分析 政治生活
  • 简介:一、为什么是跨国史:美国华人研究、中国海外华人研究及侨乡研究的问题意识随着近代殖民主义的扩张,"跨国迁移"成为一种全球性的历史现象,对移民的来源地和移民的接纳国都产生了巨大影响。时至今日,这种影响不仅在延续,

  • 标签: 海外华人研究 国史 生活史 家庭 微观 殖民主义
  • 简介:以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视角来研判乡村社会发展,可以将乡村社会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国家与乡村社会断裂情境中乡村社会自在自为的存在状态;国家统制乡村社会后乡村社会被国家全面消解甚至走向衰败;国家管理乡村社会背景下乡村社会走向自觉和自治。当然,现实存在远比这种简化的纵向概括更混杂,熟人社会或者正在蜕变的熟人社会依然是目前中国乡村社会的一般形态。然而,市场化和社会化所带来的冲击正浸染着本色的乡土社会。为此,基于“陌生人”基础上的现代公共关系的塑造和公共服务的提供与保障成为乡村社会建设的主要议题。

  • 标签: 市场化 社会化 公共治理 国家与社会关系
  • 简介:文章以甘肃省为个案,基于甘肃省579住城镇居民的微观调查数据,对西北欠发达地区城镇居民国内旅游消费特征、消费偏好及消费影响因素进行了定量考察。研究表明:西北欠发达地区城镇居民国内旅游消费观念还较为保守,奉行量入为出的消费观念,认为旅游消费可有可无,消费意愿不够强烈,出游频数相对较低,年均旅游消费支出较为有限,偏好与亲友结伴出游,出游时间主要集中在节假日,出游目的主要以休闲度假和观光游览为主,出游选择的交通工具主要为火车和汽车,亲友介绍是其获取旅游信息的主要渠道。可自由支配收入、闲暇时间及旅游产品价格是影响西北欠发达地区城镇居民国内旅游消费的主导因素。

  • 标签: 城镇居民 旅游消费 消费特征 影响因素
  • 简介:20世纪90年代以来兴起的美国社区中的公民治理本质上是一种微观层次上的参与民主,其追求的民主属性是强调政策议程自下而上的优先性、公民参与的代议制、实质民主性。它对公民角色假定的共同体指向、治理结构的公共目的取向、治理过程的公共伦理取向成为其超越科学主义治理途径的锐意表达。从参与民主的视角看,民主与科学同构的基本逻辑在于使公民——代议者——公共服务职业者等形成合作治理的格局去回应公共性不足等问题。美国社区治理中的这种公民参与为我国基层协商民主建设提供的启迪有:要形成基层合作治理的格局、重塑基层协商民主的流程、重视基层协商民主中的公共理性培育等。

  • 标签: 民主与科学 参与民主 公民治理
  • 简介:理论思维起点决定理论创新结果。理论创新源于对问题的考量。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构建、创新治安学学科(专业)理论也只能从其问题入手。避开学科研究中诸如学科定位、学科目标、学科布局、学科结构、科研经费、图书资料等问题的宏观视角,基于数据调查、文献研究等研究方法,采取“中、微观”视角考察“十二五”规划期间全国19所公安本科院校治安学学科(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包括全国公安本科院校治安系(院)行政设置、治安系(院)教研室设置和建设、治安学专业方向建设、治安学专业必修课程体系建设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剖析治安学学科(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对构建理论、提出对策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 标签: “中、微观”视角 治安学学科(专业)建设 治安系(院) 教研室 专业方向 专业必修课程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