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6 个结果
  • 简介:1941年1月下旬,我从甘泉八路军荣校政治处到延安后勤政治部联系工作时,通知我,次日将有毛主席的重要报告,让我参加。我很高兴。早晨8时前我即到了开会地址陕公大礼堂前广场。这天天气

  • 标签: 亲日派 古奇 日本帝国主义 一轮红日 副军长 宝塔山
  • 简介:推动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深入发展是党的十八大报告对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作出重大战略部署的一个突出亮点。理解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深入发展的深刻含义,对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加速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 标签: 中国特色 军事变革 思想先导
  • 简介:七七事变是中国抗日战争史上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近十年来,随着史料的挖掘和研究的深入,国内学界主要围绕着七七事变的起因、近代新闻传媒关于七七事变报道、七七事变对中国政治和社会相关领域的影响、七七事变与相关人物、七七事变与国际关系等方面开展了进一步的考察和探讨,反映了近十年来学术界关于七七事变研究的基本关切和重大努力。今后,关于七七事变的研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深化与推进:一是加强日方相关史料的挖掘、翻译和整理;二是要处理好宏观与微观研究的关系;三是深层次推进中日双方关于七七事变研究的对话与交流;四是在把握历史事件的同时,还要深入总结七七事变的的鉴今之价值。

  • 标签: 七七事变 抗日战争 中日关系 研究述评
  • 简介:“九一八”事变之后,中国社会的民族矛盾开始上升,中国共产党逐渐转变了对国民党的态度,倡导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以形成民族复兴合力;呼吁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反对亲日派的投降分裂。中国共产党认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要在争取抗战胜利,实现民族解放的基础上,建立一个自由平等的新中国。

  • 标签: 中国共产党 民族复兴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路径
  • 简介:“抗命”取得胜利项英到溧阳县水西村一支队司令部驻地的第二天,瑞雪仍如飞棉扯絮,乱舞梨花.地面上、屋顶上,田野里到处一片银白,脚一踩上去就陷下二三寸深。项英和陈毅围着火盆,继续讨论问题。项英从公文包里拿出一摞材料,翻了翻抽出一份递给陈毅。陈毅打开一看,原来是支队指挥部发布的那张“双减”布告——江南顽固士绅揭下一张作为“佐证”,告到三战区,又由三占区转到项英手里来了。

  • 标签: 新四军 皖南事变 项英 陈毅 减租减息 罗炳辉
  • 简介:率军部移驻南昌1938年1月4日凌晨,大雾迷漫,武汉三镇笼罩在巨大的雾幕之中。9时30分,晨雾退去,天空仍然一片灰蒙。一辆黑色军用轿车,风驰电掣般开到汉口招商局第二码头,两位中年军人走下车来。这两位中年军人,就是叶挺和项英。今天,项英率领新四军军部政治部、参谋处、副官处、军需处、医务处的大部分人员移驻南昌,在那里组织指挥各省红军游击队向蒋介石指定的皖南歙县岩寺集中改编,开往抗日前线。

  • 标签: 项英 新四军 皖南事变 红军游击队 国民党军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 简介:任何社会事件发生的前夜都有一个特定社会心理的积淀过程。西安事变的发生与和平解决是民族救亡、反对内战、政治民主的社会心理不断发展的必然结果。中国共产党在这一社会心理的形成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引导作用,并推动社会心理向着利于抗战的方向发展,逐渐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 标签: 西安事变 中国共产党 社会心理
  • 简介:1"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中国全面抗战开始,为团结一切力量共同对敌,在我党多次努力下,9月22日遂与国民党政府达成共同抗战协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为继续同国民党协商,推进统一战线工作,1937年11月,党中央决定成立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共代表团.代表团对内是中共长江局,领导国民党统治的南方中国党的组织及新四军工作.

  • 标签: 周恩来 党的建设 七七事变 国统区 主动权 统一战线工作
  • 简介:在与叶挺的关系等问题上,受到周恩来的严肃批评周恩来为了保证党的六届六中全会制定的战略方针在新四军中真正得到贯彻执行,他在军部及其所属机关、部队中,进行了周密的调查研究。2月24日,他在叶挺的陪同下,全天听取了项英、周子昆、袁国平等新四军领导人关于新四军一年来对日作战、军政建设的汇报,晚上参加了欢迎晚会。项英请叶挺致欢迎词,周恩来很高兴。

  • 标签: 周恩来 新四军 皖南事变 项英 叶挺 六届六中全会
  • 简介:近年来,为适应军队建设转型、部队任务转换、武器装备更新的迫切需要.干部队伍和人才建设进入了一个大的发展时期,整体水平有了显著提升。但客观地分析.仍然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是:人才岗位职务规范尚未建立完善,对干部的评价比较原则抽象,选拔任用机制还不够规范、科学:人才培养的规模和质量与担负的使命任务不相适应.干部队伍的素质结构、能力水平与履行多样化军事任务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干部管理模式比较粗放.

  • 标签: 科学人才观 新军事变革 干部队伍 选拔任用机制 干部管理模式 军队建设
  • 简介:在影响我国乃至我党历史进程的西安事变中,青年学生以其强烈而朴素的爱国热情,巨大的群体力量,将“枪口对外,一致抗日”的口号化作一系列政治行动,促进了西安事变的爆发。并在西安事变后,坚决支持张学良、杨虎城的正义行动,坚决拥护我党和平解决的方针,积极维护西安事变的成果。进步青年以他们的实际行动,在维护西安事变后的抗日局面中起了很大作用。

  • 标签: 西安事变 青年学生 抗日
  • 简介:七七事变在中日两国、国共两党的眼中具有各自的性质和意义,其发生是必然的。日本的国策是侵占中国大陆、称霸亚太地区、实现所谓建设"新日本"的奢想。在制造华北"自治"的企图落空后,它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以此作为所谓"新文化创造的战争"的重要一步。国共两党对七七事变性质的看法存在本质区别:国民党认为全国性抗战即全面抗战,中共提出全面抗战是动员全国人民起来的抗战;国民党主张通过抗日战争建立国民党一党专政的"民主新国家",中共提出建立"工农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但是,两党均认为,抗日战争不仅是拯救民族危亡,而且也是维护世界和平。七七事变使中国进入了实现民族独立和复兴的新时代,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 标签: 民族自卫战争 “新文化创造的战争” 民主共和国
  • 简介:张学良、杨虎城两位将军,出于强烈的爱国热情,以大无畏的英雄气魄,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两位将军用扣押蒋介石及其随行的国民党重要军政大员的兵谏方式,逼蒋改变政策。西安事变揭开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序幕,使得进行了将近十年的内战,向有利于抗日,有利于革命的方向转变,提供了宝贵的契机。张、杨为团结抗日作出了重大贡献,

  • 标签: 十七路军 地方实力派 第二次国共合作 宋子文 “七七”事变 国共谈判
  • 简介:从1940年8月至1940年12月皖南事变爆发前,中共中央在处理同国民党的关系问题上,是站在国家民族利益的高度,把蒋介石的降日与“剿共”联系起来考虑的。围绕“蒋介石是否降日”这条主线,中共中央的策略经历了“和”为主、预防“打”——坚持“和”、准备“打”——争取“和”、考虑“先打”——以“和”应对、以“打”自卫这样一个变化过程。总体上看,当中共中央认为蒋介石不会降日时,其策略支点主要放在维护国共合作关系上,既“和”的方面;当中共中央认为蒋介石准备降日时,其策略支点主要放在准备国民党破裂合作关系上,即“打”的方面。

  • 标签: 解密档案 皖南事变 中共中央 策略演变
  • 简介:新军事变革中军事司法制度改革的价值定位为平时公正优先和战时效率优先,平时保障军人权利优先和战时维护军事秩序优先;发展模式为在内容上实现军队由法制向法治、特别是战时由法制向军事法的战争适应性和法治有机统一,在形式上实现军事司法的信息化、以军事司法的信息化带动军事司法的法治化的跨越式发展;战时目标追求为保障打得赢“法律战”。

  • 标签: 新军事变革 军事司法制度 价值取向 发展模式 战时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