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09 个结果
  • 简介:前言图1闽江水口水库及邻近地区地震地质图研究水库地震机制,采取有效措施来预报水库地震的发生,对于保证水库工程建筑及库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库区社会生活秩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水口水库位于闽江流域中下游地区,主坝建于闽清县境内,坝高101m,总库容...

  • 标签: 垂直形变 断层活动性 大坝变形 闽江水口 水库地震 水电站大坝
  • 简介:以纳帕海湿地天然沼泽、沼泽化草甸草甸为研究对象,研究土壤有机碳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的时空分布及其变化。结果表明,天然沼泽、沼泽化草甸草甸0~40cm深土层的平均有机碳含量在(18.02±0.24)(258.44±3.37)g/kg之间变动;三者10-40cm深土壤的各土层平均有机碳含量随着土壤深度增加在不断减小,且差异显著60〈0.05);其土壤表层(0~10cm)的平均微生物量碳含量都较高,分别为(446.23±98.72)mg/kg(沼泽化草甸)、(204.23±44.90)mg/kg(天然沼泽)058.64±65.24)mg/kg(草甸);三者0~40cm深土层的微生物量碳含量差异明显,沼泽化草甸的微生物量碳含量最高,为940.00mg/kg,天然沼泽次之,为472.23mg/kg,草甸最低,为359.78mg/kg:在垂直分布上,三者的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表现出与土壤有机碳含量一致的规律;土壤有机碳含量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都与土壤含水量显著相关,表明纳帕海湿地土壤有机碳含量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主要受土壤水分的影响,而人为疏干排水是导致土壤水分下降的诱因。

  • 标签: 高原湿地 纳帕海 土壤有机碳 土壤微生物量碳 诱因
  • 简介:于2016年6-11月,在辽河口盘锦市湿地科学研究所基地的芦苇(Phragmitesaustralis)盐沼、笔架岭的盐地碱蓬(Suaedasalsa)盐沼光滩中,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采集气体样品,在实验室中,测量计算出气样的CO2浓度,估算CO2排放通量;分析CO2排放通量与土壤温度、氧化还原电位、pH电导率等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辽河口芦苇盐沼、盐地碱蓬盐沼(涨潮前)光滩(涨潮前)CO2排放通量平均值分别为(1187.7±649.0)mg/(m^2·h)、(362.4±146.1)mg/(m^2·h)(91.1±21.1)mg/(m^2·h)。3种类型湿地CO2排放通量差异显著(n=24,p〈0.01),芦苇盐沼CO2排放通量最高,光滩的CO2排放通量最低。在涨潮中,盐地碱蓬盐沼光滩的CO2排放通量平均值分别为(127.9±90.9)mg/(m^2·h)(45.8±21.1)mg/(m^2·h),显著低于涨潮前的CO2排放通量(n=24,p〈0.01)。各类型湿地CO2排放通量与土壤电导率显著负相关(n=24,p〈0.01),说明土壤盐分是影响不同类型湿地CO2排放通量的关键环境因子。

  • 标签: CO2排放通量 芦苇 盐地碱蓬 光滩 辽河口
  • 简介:选取福建省三明市米槠次生林内的4种植物,即米槠(CAC),木荷(SCS),山杜英(ELS),芒萁(DID)为研究对象,对其叶片进行了室内淋溶处理,并分析了淋溶液中的可溶性有机碳(DOC)可溶性有机氮(DON)含量及pH值,芳香性指标(AI)荧光效率指数(Fef)等,以揭示其淋溶液中可溶性有机质(DOM)的数量质量特征。结果表明:4种植物叶片DOM含量总体随淋溶次数的增加逐渐减小,其中首次淋溶后淋溶液中的DOCDON含量最大,分别占总淋溶量的平均值为67.90%44.51%;淋溶液中前3次DOCDON淋溶量总和分别占10次淋溶总量的87.40%~94.77%68.46%~72.49%;且前3次淋溶次数间呈极显著差异(P<0.01),其后差异性不显著。DOM的pH值光谱指标随着淋溶次数的增加逐渐上升.总体上乔木树种DOM的数量质量比林下植被要高,这是由于乔木树种的DOM含有更多的养分芳香类腐殖化的高分子量化合物,而林下植被的DOM含有较多低分子量化合物和易分解组分。

  • 标签: 叶片 乔木树种 林下植被 淋溶次数 可溶性有机质 光谱特征
  • 简介:通过对闽江河口湿地芦苇(Phragmitesaustralis)互花米草(Spartinaalterniflora)群落特征生物量的调查,结果表明:2种植物株高密度呈显著负相关。芦苇地上部各构件生物量最大值出现在夏季,其值为1524.8±78.85g·m^-2;互花米草最大值出现在秋季,其值为3037.2±248.78g·m^-2互花米草地上生物量显著大于芦苇(P〈0.05),但立枯量无显著差异(P〉0.05)。2种植物地下生物量均为0-15cm〉15-30cm〉30-60cm;芦苇夏季各层生物量极显著大于其他季节(P〈0.05),互花米草地下各层生物量在冬季达到最大,生长季节逐渐下降,夏季最小。芦苇互花米草总生物量积累动态呈典型的单峰值曲线,总生物量互花米草高于芦苇,但二者差异不显著。随着入侵时间推移,互花米草总生物量还要持续增长。

  • 标签: 芦苇 互花米草 生物量 闽江河口湿地
  • 简介:通过在白洋淀人工种植菱(Trapabispinosa)莲(Nelumbonucifera),建立生态修复工程区,研究水生植物对富营养化水体的净化效果.结果表明,在菱莲种植区内,水体透明度显著提高,菱种植区比对照区平均增加了0.55m,提高幅度达65%,莲种植区平均增加了0.21m,提高幅度达52%;浮游植物密度显著降低,菱种植区比对照区降低了1.15×107ind/L,莲种植区降低了8.24×107ind/L;生物多样性保持较好,Shannon-Wiener物种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都显著高于对照区.2009年7~9月,菱的生物量、氮磷含量以及氮、磷积累量都在7月30日达到峰值,水体透明度也最高,此后氮、磷积累量逐渐下降,到9月30日菱种植区水质反而劣于对照区.莲的生物量氮、磷积累量明显大于菱,至9月30日,氮、磷积累量仍分别达7.85g/m22.17g/m2.

  • 标签: 富营养化 生态修复
  • 简介:在植物生长过程中,根系创造了一个能够促进自身生长发育的适宜的根际环境,是植物正常生长的重要保障之一。植物根系除了吸收营养元素外,还不断地向根际环境分泌大量化合物[1],这些由根系不同部位分泌产生的无机离子或小分子有机物统称为根系分泌物[2]。植物根系的分泌作用是其适应胁迫环境的一种重要方式,通过根系分泌作用,植物与根际环境进行着物质、能量与信息的交流[3]。由于大多数根系分泌物能被微生物直接吸收利用,它是驱动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的主要有机碳源[4]。

  • 标签: 根际环境 植物生长过程 米槠 分泌作用 有机碳源 森林生态系统
  • 简介:采集了福建省山仔水库杜塘水库的冬季沉积物,采用显微镜观察荧光分析方法,对不同深度沉积物叶绿素a的含量以及微藻的丰度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山仔水库沉积物表层叶绿素a含量达到4692ng/g底泥干重,微藻的丰度为33.79×10^6Cells/g底泥干重,其中蓝藻门的丰度为6.77×10^6Cells/g底泥干重;杜塘水库沉积物表层叶绿素a含量为2301ng/g底泥干重,微藻的丰度为16.5×10^6Cells/g底泥干重,其中蓝藻门丰度为8.91×10^6vvCells/g底泥干重,山仔水库沉积物表层叶绿素a的含量微藻丰度都约是杜塘水库的2倍,沉积物中叶绿素a的含量微藻的生物量与其富营养化程度表现出一致性:富营养化程度高的山仔水库,沉积物中叶绿素a含量微藻丰度相应也高,沉积物叶绿素a含量可以反映2个水库水体的富营养化状态.

  • 标签: 沉积物 微藻 叶绿素A 水库 富营养化
  • 简介: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林业草原主管部门,内蒙古、大兴安岭森工(林业)集团公司,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林业草原主管部门,国家林业草原局各司局、各派出机构、各直属单位:森林草原是重要的可再生资源。合理利用林草资源,是遵循自然规律、实现森林草原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与自然资产保值增值的内在要求,是推动产业兴旺、促进农牧民增收致富的有效途径,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满足社会对优质林草产品需求的重要举措,是激发社会力量参与林业草原生态建设内生动力的必然要求。为合理利用林草资源,高质量发展林草产业,实现生态美百姓富有机统一,现提出如下意见。

  • 标签: 草原生态系统 质量发展 草产业 林业 国家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 简介:以炉渣、木块、砾石木块、炉渣、砾石两组基质配置方式,构建无植物水平折流式潜流人工湿地,在不同水力停留时间(2d、3d5d)条件下,比较两组湿地系统(HB1HB2)对模拟生活污水中氮、磷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同时分析优化的基质配置方式水力停留时间。结果表明,当水力停留时间为3d时,人工湿地系统的总氮去除率为71%~77%,当水力停留时间增加到5d时,其去除率为79%~80%,提高不明显;当水力停留时间为3d时,其总磷去除率达到最高值50%,继续增加水力停留时间,其去除率反而下降。因此,无植物水平折流式潜流人工湿地的最佳水力停留时间为3d。在进水端的前1/3基质区,HB1炉渣区HB2木块区的氨氮质量浓度分别为13~17mg/L18~19mg/L,硝态氮质量浓度为5.9~9.1mg/L0.4~2.8mg/L。可见,炉渣能提高氨氮的去除率,木块有利于硝态氮的去除。HB1对氮污染物(尤其是氨氮)去除效果好于HB2,其基质配置方式为炉渣、木块砾石;对磷的去除效果两种基质组合方式差别不大,木块、炉渣砾石组合效果略好。

  • 标签: 水平折流式潜流人工湿地 基质配置 水力停留时间
  • 简介:于2015年3月15日、3月25日、4月10日4月20日,对三亚市铁炉港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内的红榄李(Lumnitzeralittore)榄李(Lumnitzeraracemosa)植株进行样品采集,测定其各器官10种矿质元素含量,比较了两种同属植物的矿质元素含量。研究结果表明,在红榄李各器官中,CaFe元素在根中含量最高,Zn元素在茎中含量最高,NaK元素在叶中含量最高,N、P、Mg、BCu元素在花中含量最高。在榄李各器官中,FeZn元素在花中的含量最高,K元素在根中含量最高。红榄李各营养器官中的K、Ca、Mg、Fe、CuZn元素的含量都显著高于榄李(n=27,p〈0.05),而其在生殖器官花中的含量都显著低于榄李;红榄李生殖器官果实中的CuZn元素含量显著低于榄李(n=27,p〈0.05)。

  • 标签: 红树植物 红榄李 榄李 矿质元素
  • 简介:温度水分对土壤MBN含量的影响存在不同结论。通过室内培养试验,测定不同温度(15℃、25℃、35℃)湿度(25%、50%、75%)条件下,培养35天后武夷山不同海拔土壤MBN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不同海拔土壤MBN含量增量分别为红壤27.51mg·kg^-1、0.63~2.51mg·kg^-1,红黄壤55.53mg·kg^-1、2.09~5.11mg·kg^-1,黄壤76.01mg·kg^-1、3.04-7.64mg·kg^-1山地草甸土165.17mg·kg^-1、6.23-13.51mg·kg^-1,均随海拔升高显著增加(P〈0.01),且与土壤有机碳、全N全P含量显著相关(P〈0.05);温度对土壤MBN含量的影响因海拔而异,增量最大的温度区间随海拔升高逐渐降低;湿度对不同海拔土壤MBN增量的影响规律一致,均为50%〉25%〉75%(P〈0.01)。研究表明土壤有机碳、全N全P含量是不同海拔土壤MBN含量差异的主要原因,不同海拔土壤MBN含量对温度变化的响应规律不同,但对湿度的响应规律保持一致,两者均影响土壤MBN含量变化。

  • 标签: 土壤微生物量氮 温度 湿度 海拔
  • 简介:“守住发展生态两条底线”是习近平总书记对贵州省各族人民的殷切嘱托,是贵州必须用心做好的一篇大文章。7月30日,在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大会暨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贵州)建设推进会上,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孙志刚强调,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贯彻落实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牢牢守好发展生态两条底线,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切实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好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推动新时代贵州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

  • 标签: 生态文明建设 贵州省 试验区 生态环境保护 人大常委会 污染防治
  • 简介:于2014年11月10日、2015年1月17日4月12日,在鄱阳湖区南矶山湿地常湖池湿地,采集芦苇(Phragmitesaustralis)群落、南荻(Triarrhenalutarioriparia)群落、茭白(Zizaniacaduciflora)群落、灰化薹草(Carexcinerascens)群落土壤光滩土壤样品,测定土壤样品中各形态的碳含量过氧化氢酶、脲酶蔗糖酶的活性。研究结果表明,在南叽山湿地,2015年1月17日,南荻群落土壤微生物呼吸CO2量最大,2014年11月10日2015年4月12日,茭白群落土壤微生物呼吸CO2量最大;2015年1月17日4月12日,南荻群落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最大,2014年11月10日,茭白群落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最大;2015年1月17日,南荻群落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含量最大,2014年11月10日2015年4月12日,灰化薹草群落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含量最大。在常湖池湿地,2015年1月17日,南荻群落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可溶性有机碳含量都最大;2014年11月10日2015年4月12日,各群落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差异不显著;2015年4月12日,灰化薹草群落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含量最高。2015年1月17日,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最低,且显著低于4月12日(p〈0.05);2015年1月17日,土壤脲酶蔗糖酶活性最高;在南矶山湿地,2015年1月17日土壤脲酶蔗糖酶活性都显著高于2014年11月10日(p〈0.05),在常湖池湿地,脲酶活性差异不明显,2015年1月17日土壤蔗糖酶活性显著高于4月12日。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与土壤含水量显著正相关,土壤脲酶蔗糖酶活性分别与土壤pH显著相关,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与土壤脲酶蔗糖酶活性显著正相关。

  • 标签: 植物群落 碳含量 酶活性 鄱阳湖湿地
  • 简介:高原湖泊对气候变化极为敏感,通过湖泊变化能够真实地反映气候变化状况。在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技术支持下,基于多源、多时相的数字遥感影像、地形图DEM数据,并结合其他相关研究文献资料,对乌兰乌拉湖37a来湖泊面积变化及其与自然要素(气温、降水量等)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并从湖泊补给的构成角度分析了其变化原因。结果表明,自1976--2012年期间,乌兰乌拉湖范围总体上有所扩张,期间经历了先萎缩、后扩张的过程。1976年乌兰乌拉湖的面积为555.97km2,1994年其面积为496.50km2,这期间湖泊在逐年萎缩,递减幅度为3.12km2/a;从1998年开始,湖泊面积开始迅速扩大,1998年湖泊面积为499.83km2,到2012年湖泊面积达655.25km2,扩张速率为10.36km2/a。乌兰乌拉湖水域面积变化主要集中在湖的南部河流入湖口处。1976--2012年期间,乌兰乌拉湖流域的年降水量增加,年平均气温升高。1998年以来,乌兰乌拉湖水域面积扩张的原因有二:年降水量增加;年平均气温升高导致冻融水量增加。在湖泊主要年补给水量构成中,湖面年降水量、流域年降水径流量、冻融水年补给量分别约占23.3%、43.7%33.0%。

  • 标签: 乌兰乌拉湖 面积变化 气候变化 湖水补给 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技术
  • 简介:为了量化湄州湾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结构多样性特征,分别于2010年10月2011年4月对湄州湾7个断面高、中、低潮间带的大型底栖动物进行了取样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湄州湾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以软体动物、环节动物节肢动物为主,优势种类包括珠带拟蟹守螺(Cerithideacingulata)、杂色伪沙蚕(Pseudonereisvariegata)小头虫(Capitellacapitata)等。2010年10月,湄州湾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的平均物种丰富度为r8.21±2.04)种,丰度生物量分别为(914-80)ind./m2(73.9±78.8)g/m2;2011年4月,平均物种丰富度为(6.76±2.90)种,丰度生物量分别为(195±220)ind./m2(45.8±58.0)g/m2。4月10月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明显不同;大型底栖动物4月的多样性、生物量等通常低于10月,但丰度更高。此外,湄州湾潮问带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特征、生物量和丰度在各采样断面的高、中、低潮区的变化规律不一致。

  • 标签: 湄洲湾 大型底栖动物 多样性 潮间带 滨海湿地
  • 简介: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亚热带地区独特的地理位置决定了该地区在气候变暖的同时还会伴随干旱,但对于增温和隔离降雨的研究多集中在中高纬度地区,对亚热带等低纬度地区的研究较少。本研究通过设置对照、增温、隔离降雨增温+隔离降雨4种处理,探讨增温和隔离降雨对杉木幼林表层土壤养分微生物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增温和隔离降雨均可使土壤养分有效性发生变化,增温使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可溶性有机氮、有效磷浓度有所增加,而隔离降雨主要影响了N有效性,表现为土壤铵态氮浓度显著下降(P〈0.05)。增温后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均显著下降(P〈0.05),增温和隔离降雨的交互作用对微生物生物量磷影响显著。在亚热带地区,氮磷养分有效性有可能是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影响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重要因素,未来还需结合野外原位实验做进一步的研究。

  • 标签: 增温 隔离降雨 杉木幼林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
  • 简介:通过室内培养实验,研究了自然状态(对照)、外源铵态氮(NH4Cl)硝态氮(KNO3)的3种浓度输入(1g/m^2、2g/m^24g/m^2氮)互花米草入侵下,闽江河口短叶茳芏(Cyperusmalaccensis)潮滩土壤甲烷氧化速率。结果表明,与自然状态下相比,总体上,氨态氮输入促进了短叶茳芏潮滩土壤甲烷氧化,且随着氮输入浓度的增加,其促进作用逐渐增大;而硝态氮输入却抑制了短叶茳芏潮滩土壤的甲烷氧化,输入的硝态氮浓度越高,甲烷氧化速率越小;氮输入对潮滩土壤甲烷氧化速率无显著影响。互花米草(Spartinaalterniflora)潮滩土壤的甲烷氧化速率高于短叶茳芏潮滩,互花米草入侵使潮滩土壤的甲烷氧化速率增加了22.66%。低、高浓度氮输入与互花米草入侵共同作用促进了潮滩土壤甲烷氧化,而中浓度氮输入与互花米草入侵共同作用却抑制了潮滩土壤甲烷氧化。潮滩土壤甲烷氧化速率与输入氮的类型、浓度、培养时间土壤类型等有关。

  • 标签: 土壤甲烷氧化速率 氮输入 互花米草入侵 潮滩 闽江河口
  • 简介:以滇西北碧塔海泥炭沼泽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测量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牦牛(Bosmutus)践踏牦牛粪影响下的土壤总有机碳含量、全氮含量N_2O排放通量。结果表明,牦牛践踏显著抑制了土壤N_2O的排放;牦牛粪的输入促进了土壤N_2O的排放,且牦牛粪分解前期是N_2O排放的高峰期。在0~30cm深度土层内,牦牛放牧使土壤总有机碳含量增加,牦牛践踏牦牛粪都促进了土壤总有机碳含量的增加,增加比例分别为39.27%12.19%;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粪斑样方土壤总有机碳含量显著减小,践踏样方土壤总有机碳含量略有增加。牦牛放牧使土壤全氮含量增加,牦牛践踏牦牛粪都促进了土壤全氮含量的增加,增加比例分别为50.56%12.76%;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践踏样方粪斑样方土壤全氮含量都在减小。

  • 标签: 牦牛放牧 N2O排放通量 土壤养分 泥炭沼泽 碧塔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