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1 个结果
  • 简介:本文揭示和讨论了小波变换时频谱分析中随频率而变化的端部效应现象;提出和叙述了跳步时间序列分析的模型和方法,用以限制小波变换的端部效应,改进信号检测的分辨率;并通过模拟天文资料序列的试验,证实了跳上不时序模型对限制小波变换端部效应的显著贡献。

  • 标签: 小波变换 端部效应 时序分析 频谱分析 跳步时间序列分析
  • 简介:本文利用七参数转换公式对美国Texas大学Austin空间中心、美国Goddard航天中心及上海天文台获得的全球SLR参考坐标系之间作了比较,得到结果如下:在考虑了板块运动的影响之后,两两坐标之间的差异大大缩小,其中主要的SLR站的偏差小于5cm。

  • 标签: 地球动力学 地球坐标系 板块运动 地球参考系 七参数转换公式
  • 简介:本文对JYD1962-1986年的地极坐标值X、Y用6年滑动平均法求得其平极的长期分量X0、Y0。并以BIH的地极从价值系统为基准,对JYD系统的长期稳定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JYD系统在1976年以后线性项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 标签: JYD地极坐标系统 稳定性 六年滑动平均法 相关系数
  • 简介:本文给出用IRIS观测归算的1984年11月至1987年3月的世界时和地极坐标系列(PUSHAO)。归算中,改进了钟模型的选择方式、对流层中性大气延迟模型和射电源坐标,求得的系列内部精度平均值好于由美国国家大地测量局(NGS)归算系列的同期结果。

  • 标签: IRIS观测 归算方法 世界时 地极坐标 大气延迟模型 射电源
  • 简介:通过实际天文测得到的日长变化资料的分析研究,证实了将非线笥的跳步时间序列分析模型(LSTSA)结合到小波变换中,能够有效削弱小波变换中时频谱的端部畸变效应,显著提高对低频信号的检测能力。LSTSA模型将对不上波变换中时频谱技术的更好、更广泛的应用作出一定的贡献。

  • 标签: 日长变化 小波变换 LSTSA模型 跳步时间序列分析 频谱 端部效应
  • 简介:主要介绍利用LAGEOS1卫星的全球激光测距资料精确测定我国的激光流动站7343,7355的地心坐标,并对观测资料作了精度分析。结果表明,激光流动站站坐标测定精度达厘米级,激光流动站的观测精度约为2cm。

  • 标签: 地壳运动 精度分析 激光测距 地心坐标 中国 SLR流动站
  • 简介:本文描述了子波变换分析的基本原理,并用这一方法分析了日长、大气角动量和太阳活动指数的MJO特性。结果表明:几种序列均存在着40-60天高频变化,且这些变化在不同历元处有显著的差别,这些时空变化特性将进一步揭示太阳活动指数与日长、大气之间的相互关系。作者认为,子波变换分析可帮助我们考虑这些序列之间的动力学机制。

  • 标签: 时间序列 子波变换分析 大气角动量 太阳活动指数 日长
  • 简介:1984年开始,天文计算中采用FK5基本星表和新天文常数,这些变动直接影响了经典光学仪器观测确定的地极坐标。本文论述基本星表和天文常数变动后,对1953-1961年期间中国地极坐标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星表系统差对地极坐标最大影响约0.″02,章动系列变动的最大影响约为0.″02,光行差常数变动的最大影响为0.″1。

  • 标签: 地极坐标 星表系统差 天文常数 FK5系统 章动 中国
  • 简介:利用依巴谷暂定星表(H37)为统一参考架解算出的地极坐标序列的POLE95序列,分析了地极价值的长期变化、Markowitz变化和其它低频变化。从两个序列得到地极移动长期漂移速度的平均值为3.86mas/yr,方向为西经82°.7;对Markowitz波动的分析表明,其周期约为25-30年,周期和振幅的变化程度分别为10%和40%。

  • 标签: 地极坐标 地极移动 长期极移 依巴谷暂定星表 漂移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