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运用内镜辅助切取鼻中隔软骨和筛骨垂直板完成鼻尖整形的相关经验和临床效果。方法2018年2月至2019年12月,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整形外科医院整形三科采用鼻中隔延伸物移植术治疗20例女性短鼻患者,年龄20~38岁,平均28岁。术中以内镜辅助切取鼻中隔软骨和筛骨垂直板,获取鼻中隔软骨平均面积为22 mm×15 mm,筛骨垂直板骨片平均面积为26 mm×16 mm,鼻中隔保留10 mm宽度的L形支架。切取的鼻中隔软骨和筛骨垂直板分别作为鼻小柱支撑物和撑开鼻中隔延伸移植物重塑鼻尖形态,鼻背置入膨体聚四氟乙烯以增加高度。手术前、后分别测量患者鼻根点与鼻尖点的距离,通过配对t检验分析差值变化评估手术效果。结果本组20例术后均获3~12个月随访,平均9个月。20例患者鼻背平直、鼻拱对称、鼻小柱无歪斜,鼻尖柔软无僵硬感。手术前后鼻根点与鼻尖点距离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例患者诉嗅觉减退,观察4个月后自行恢复;1例术后自觉鼻尖高度改善不满意。术后患者均未出现假体外露、鼻中隔穿孔等不良并发症,未出现鼻通气不畅及其他功能障碍。结论内镜可以辅助术者在直视下完成对鼻中隔软骨和筛骨垂直板安全且准确的切取。鼻中隔软骨联合筛骨垂直板制备的鼻中隔延伸物可以有效延长鼻的长度。

  • 标签: 鼻中隔软骨 筛骨垂直板 隆鼻术 膨体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鼻中隔偏曲患者外科护理。方法配合治疗进行护理。结论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如生命体征、出血、渗血及其他并发症等情况。若有异常应及时通知医生处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若体温超过38.5℃,或患者主诉伤口突然异常疼痛,且切口周围皮肤红、肿,应及时通知医生予以处理。

  • 标签: 鼻中隔偏曲 外科护理
  • 作者: 李云 刘柯 李佳 冯勃 钟渠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9-05
  • 出处:《国际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21年第03期
  • 机构:川北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四川绵阳四○四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绵阳 621000 解放军总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解放军耳鼻咽喉研究所,国家耳鼻咽喉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聋病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聋病防治北京市重点实验室,解放军总医院医疗大数据应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北京 100853,川北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四川绵阳四○四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绵阳 621000,解放军总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解放军耳鼻咽喉研究所,国家耳鼻咽喉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聋病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聋病防治北京市重点实验室,解放军总医院医疗大数据应用技术国
  • 简介:摘要鼻中隔偏曲临床常见,但并非所有鼻中隔偏曲均有临床症状,需要手术治疗。鼻中隔偏曲病因大致被分为先天性和非先天性,部分患者会因鼻中隔偏曲引起鼻部局部及全身症状,干扰正常生活,降低生活质量。手术依然是缓解症状的主要方法,降低术后并发症,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研究仍在不断开展。

  • 标签: 鼻腔 鼻中隔 外科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鼻中隔及鼻腔疾病的治疗。方法根据患者临床表现结合检查结果进行诊断并治疗。结论确诊为明显的鼻中隔偏曲并出现症状者,均以手术矫正为主。

  • 标签: 鼻中隔 鼻腔疾病 治疗
  • 简介:在法医学鉴定工作中,对鼻损伤的鉴定并不少见,但鼻损伤后发现鼻中隔弯曲较为鲜见,笔者在工作中遇到一例,现报道如下.

  • 标签: 鼻中隔弯曲 法医学鉴定 鼻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鼻中隔偏曲形态的矫正方法。方法2016年8月至2018年8月,上海玫瑰医疗美容医院对47例鼻中隔偏曲患者进行矫正,其中男11例,女36例,年龄18~43岁,平均23岁。术中保留L形支架后切取鼻中隔软骨,先通过对偏曲对侧的鼻中隔软骨进行划痕及软骨移植等措施,对鼻中隔背侧偏曲进行应力性和容积性矫正,再根据鼻中隔尾侧不同偏曲情况进行矫正。(1)Ⅰ类:前鼻嵴居中,鼻中隔后角连接在前鼻嵴上,鼻中隔尾侧向一侧弧形弯曲时,于弯曲软骨凹面作划痕,一侧放置软骨板条,形成单侧夹板矫正弯曲。(2)Ⅱ类:前鼻嵴居中,鼻中隔后角连接在前鼻嵴上,鼻中隔自后角向前角方向呈直线倾斜偏曲时,于尾侧偏曲方向的对侧将移植物自前鼻嵴向前放置,保证前角位置居中,作容积性矫正。(3)Ⅲ类:前鼻嵴居中,鼻中隔后角自前鼻嵴脱出并偏向一侧,鼻中隔尾侧直线偏曲或弧形弯曲时,将后角自错位点剥离并复位于前鼻嵴上,尾侧过长时予适当切除,根据尾侧的软骨强度及偏曲倾向行软骨加强移植。(4)Ⅳ类:前鼻嵴本身位置偏向一侧,鼻中隔后角连接于错位的前鼻嵴上时,保留约2 mm的软骨于前鼻嵴上方后,从前鼻嵴前方离断尾端并向中线复位,移位距离较大时在断端错位间隙内填充小软骨。如原前鼻嵴过于突出可予以凿除。根据尾侧端强度及偏曲倾向作软骨加强移植。观察患者术后效果。结果本组47例,Ⅰ类8例,Ⅱ类13例,Ⅲ类5例,Ⅳ类21例。平均随访1年3个月,1例Ⅱ类、2例Ⅳ类患者在术后1~3个月内出现偏曲的复发,于术后半年进行二次调整后基本达到满意;1例Ⅲ类患者术后一侧鼻腔通气不畅,检查为该侧下鼻甲肥大,后行下鼻甲肥大矫正术后缓解;余43例术后均恢复良好,鼻背与鼻尖及鼻小柱基本居中,鼻孔双侧基本对称,无其他并发症发生。结论将鼻中隔L形支架背侧和尾侧按不同偏曲情况进行针对性的矫正,可有效治疗因鼻中隔偏曲导致的鼻形态畸形。

  • 标签: 鼻中隔偏曲 治疗 鼻中隔成形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最佳鼻中隔矫正术治疗方式。方法选取我院从2010年11月至2012年10月间收治的100例鼻中隔偏曲患者,按照11的比例将其划分为观察组(A组)与对照组(B组),观察组行经鼻内窥镜鼻中隔矫正术,对照组行传统鼻中隔矫正术,观察这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上,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效果比较上,观察组总有效率为1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2%,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鼻中隔偏曲患者选用经鼻内窥镜鼻中隔矫正术,可以缩短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减少创伤,提高治疗的总有效率,非常值得各医院临床上应用。

  • 标签: 鼻中隔偏曲 鼻中隔矫正术 经鼻内窥镜 总有效率 手术时间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鼻中隔矫正术治疗变应性鼻炎合并鼻中隔偏曲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47例变应性鼻炎合并鼻中隔偏曲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治疗措施。结果术后显效20例,有效19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82.98%。结论鼻中隔矫正术治疗变应性鼻炎合并鼻中隔偏曲临床疗效满意。

  • 标签: 变应性鼻炎合并鼻中隔偏曲 鼻中隔矫正术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鼻中隔偏曲行鼻内镜鼻中隔成形术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 研究对象为34例鼻中隔偏曲患者,按照不同手术方案分组,对比组(n=17)和观察组(n=17);予以对比组鼻中隔黏膜下切除术治疗,予以观察组鼻内镜鼻中隔成形术治疗;观察、对比2组临床疗效,研究起止时间2020年12月-2021年12月。结果 观察组各指标均优于对比组(P〈0.05)。结论 鼻内镜鼻中隔成形术治疗鼻中隔偏曲效果显著。

  • 标签: 鼻中隔偏曲 鼻内镜 鼻中隔成形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鼻中隔褥式缝合在鼻内镜下鼻中隔矫正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抽取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行鼻内镜下鼻中隔矫正术患者80例。根据鼻内镜下鼻中隔矫正术后的处理方法分为褥式缝合组(40例)和填塞组(40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2 d内渗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12、24 h舒适度,术后1周临床疗效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褥式缝合组患者手术时间为(42.36±5.87)h,长于填塞组的(35.62±5.13)h,术后住院时间为(4.31±0.42)d,短于填塞组的(8.05±0.37)d,P<0.05。褥式缝合组患者术后24 h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为(3.26±1.37)分,鼻塞VAS评分为(3.14±1.21)分,低于术后12 h的(4.16±1.48)分和(3.85±1.23)分(P<0.05);填塞组患者术后24 h疼痛VAS评分为(6.64±1.53)分,鼻塞VAS评分为(6.27±1.46)分,高于术后12 h的(5.87±1.79)分和(5.31±1.59)分,P<0.05;褥式缝合组患者术后12、24 h疼痛和鼻塞VAS评分均低于填塞组(P均<0.05)。术后1周,褥式缝合组患者治愈率为92.5%,临床总有效率为97.5%,高于填塞组的62.5%、85.0%(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χ2=0.457,P>0.05)。结论鼻中隔褥式缝合应用于鼻内镜下鼻中隔矫正术中具有较高的治愈率和临床总有效率,且能够减轻术后疼痛和鼻塞等不适感,缩短患者术后住院时间,且未增加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安全性较高。

  • 标签: 鼻中隔 褥式缝合 鼻腔填塞 鼻内镜下鼻中隔矫正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鼻内镜下行鼻中隔偏曲矫正治疗方法及临床诊疗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月间在我科就诊的40例鼻中隔偏曲患者为研究对象,并按照就医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行鼻内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治疗)与对照组(行传统鼻中隔粘膜下切除术)各20例,主要观察与评价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疼痛、鼻粘膜完整性、鼻腔通气功能的影响、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疼痛、鼻粘膜完整性、鼻腔通气功能的影响、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好于对照组,组间对应数据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鼻内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治疗手术视野清,操作简便,矫正后的鼻中隔符合正常解剖结构和正常生理功能,对患者创伤轻,并发症少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与运用。

  • 标签: 鼻中隔偏曲矫正术 鼻内镜
  • 简介:目的探究分析自体鼻中隔软骨及耳软骨鼻尖部整形手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随机抽选我院整形科于2017年1月-2018年1月接收并予以鼻尖部整形手术的患者134例,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n=70)与对比组(n=64),分别开展自体鼻中隔软骨及耳软骨鼻尖部整形手术与膨体假体填充尖部整形手术。对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及满意度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经两组比较显示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率显著低于对比组(P<0.05);且观察组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对比组(P<0.05)。结论将自体鼻中隔软骨及耳软骨应用于骨鼻尖部整形手术中效果良好,可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提高患者满意度,因此可在应用于临床手术中。

  • 标签: 自体鼻中隔软骨 耳软骨 鼻尖部整形
  • 简介:摘要鼻中隔穿孔是临床的棘手问题,表现为骨软骨坏死随之覆盖于其上的黏膜软骨膜及黏膜骨膜坏死导致的贯穿两侧鼻腔的穿孔,会引起鼻内上皮结构和鼻功能的损害,进而产生鼻出血、结痂、鼻塞等一系列症状。概述鼻中隔穿孔的病因、发病率、临床表现,以及鼻中隔穿孔近年的治疗进展。

  • 标签: 鼻中隔穿孔 鼻中隔 病因 手术 进展
  • 简介:患者,女,43岁。因右侧鼻塞伴出血在当地医院发现右鼻腔新生物,行手术切除。1个多月后再次出现右侧鼻塞伴出血。于2001年3月收入本科。检查见右侧鼻中隔利特尔区有一紫红色、表面光滑,触之易出血,直径约1.0cm的新生物。拟诊鼻中隔血管瘤型息肉,在表面麻醉下行新生物切除,基底部有弥漫性渗血,压迫止血,并于基底部注入50%葡萄糖注射液,标本送检。病理报告为鼻中隔高分化鳞状细胞癌。转上级医院行

  • 标签: 鼻中隔 鳞状细胞癌 放射治疗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改良切口两线减张鼻中隔成形术在治疗鼻中隔偏曲的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1年1月~2013年6月我院耳鼻喉科收治的行改良切口两线减张鼻中隔成形术的中隔偏曲患者63例(改良组)及2009年1月~2011年12月我院行鼻中隔黏膜下切除术的鼻中隔偏曲患者63例(对照组),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鼻中隔黏膜损伤情况及治疗效果等。结果改良组治愈率(74.60%)、有效率(95.24%)均高于对照组(47.62%、84.1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改良组患者手术时间(58.0±7.8)min、术中出血量(50.0±6.7)mL、术后疼痛(7.94%)、鼻中隔黏膜损伤(11.11%)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70.0±7.7)min、(61.0±8.2)mL、20.63%、26.9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改良切口两线减张鼻中隔成形术,切口张力低、术野清晰、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并发症少、治疗效果佳,是一种可以选择的手术方案。

  • 标签: 改良切口 两线减张 鼻中隔偏曲 鼻中隔成形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