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 回顾分析血站工作人员血源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并探讨相关防护对策。方法 通过对2011年4月~2023年4月期间职业暴露数据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职业暴露发生率最高是采血岗占75%,其次是成分制备岗占16.67%,最低是保洁岗占8.33%。高危环节是采血岗拨针过程,成分制备岗血液分离过程血袋破裂,保洁岗收集医疗废物。工作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后,均能按要求及时采取紧急处理措施,未发现暴露后感染。结论 血站工作人员血源职业暴露主要是针刺伤及血液飞溅污染所致,通过加强职业暴露培训教育,落实防护措施,可以降低血源职业暴露的发生率。

  • 标签: 职业暴露 危险因素 对策 血源性传播疾病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血源职业暴露发生的原因,及时有效应对暴露者,避免医务人员血源疾病感染。方法对我院2006年8月——2010年6月,57名医务人员受血源职业暴露伤害后的回顾分析。结果医院57名血源职业暴露者经正确及时的处理,无一人感染血源疾病。结论加强自我防护意识和严格执行标准预防措施,准确及时的评估和有效合理用药是避免职业暴露发生血源疾病感染的重要措施。

  • 标签: 职业暴露 原因分析 防护措施
  • 简介:摘要手术室是血源病原体职业暴露高发场所,随着乙肝、梅毒、艾滋病发病率的上升,手术室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的机率大大增加。耳鼻咽喉科手术由于手术特殊,医务工作者接触患者血液、体液较多,职业暴露概率更大。因此,应充分认识血源职业暴露的危害,采取积极的防护措施,才能更有效的保障自身健康和职业安全。

  • 标签: 耳鼻喉手术 血源性职业暴露 防护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分析医务人员血源职业暴露危害及影响因素。方法:选取于2016年1月至2022年7月,我院出现血源职业暴露的相关医务人员共20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采用单因素以及多因素分析的方式,了解医务人员血源职业暴露危害及影响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工作时间、人员类型、暴露环节、科室、暴露源、暴露方式以及暴露部位均属于医务人员血源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30岁,工作时间≤5年,护理人员,拔针注射,针刺伤等均为医务人员血源职业暴露的高危因素。结论:在实际工作的过程中应结合医务人员血源职业暴露的高危因素,制定出具有针对的预防措施,降低血源职业暴露、防止职业危害有积极意义。

  • 标签: 医务人员 血源性职业暴露 高危因素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医务人员发生血源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并探讨相关干预对策。方法于2020年6月,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的2011至2019年上报的血源职业暴露数据及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431例血源职业暴露人员中,护士占69.37%(299/431);工龄0~4年的医务人员占63.57%(274/431);职业暴露主要发生场所主要在病房[占47.56%(205/431)];职业暴露途径以锐器伤为主[占91.65%(395/431)];职业暴露科室以外科为主[占17.87%(77/431)];暴露源主要以乙型肝炎病毒(HBV)为主[占37.12%(160/431)],其次为梅毒螺旋体[占20.19%(87/431)]。不同职业岗位的暴露场所、血源暴露源、暴露操作环节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2.693、43.585、126.726,P<0.01);暴露后的处理方式(挤血、冲洗、消毒)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8.866、31.963、14.216,P<0.01)。结论加强医务人员职业防护培训、规范操作流程,加强重点人群重点科室的监管,完善上报、监测和随访制度实现信息化,做好风险管控,是降低血源职业暴露的有效措施。

  • 标签: 血源性 职业暴露 医务人员 职业防护 干预对策 统计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且分析医务人员发生血液职业暴露的基本情况,分析有效、科学管理预防控制方法的应用价值。方法本次回顾分析我院在2016月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的52名发生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的所有数据。结果数据显示,52名血源职业暴露发生科室主要为手术科室,占65.38%,护士在职业暴露人员具有最高发生率,大约是69.23%,医生为26.92%,保洁人员3.85%,乙肝、梅毒、HIV、丙肝、不明暴露源占据职业暴露发生的前三位原因,分别占51.92%、15.38%、3.84、3.84%和1.92%,锐器伤是医护人员职业暴露发生的主要方式。结论职业暴露发生率降低的关键就是培训医务人员有关职业暴露的相关知识,提升医务人员防护意识。

  • 标签: 血源性职业暴露 医务人员 监测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肾脏内科医务人员血源职业暴露原因分析与对策。方法对我院肾脏内科2014年7月—2015年7月出现血源职业暴露的23例医务人员进行调查,分析其暴露的原因,总结出职业暴露的预防对策。结果发生锐器伤是最常见的暴露途径,暴露人员的分布主要是集中在护士,暴露源主要是乙型肝炎病毒,暴露后的处理方式主要是冲洗、消毒以及挤压伤口。结论造成血源职业暴露的主要原因是锐器所伤,可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以降低患者的职业暴露,降低感染的机率。

  • 标签: 肾脏内科 血源性职业暴露 原因 对策 医务人员
  • 简介:摘要目的对临床医务人员血源职业暴露的发生经过、类型、危险程度进行分析,探讨相关危险因素及防范对策。方法对我院11例医务人员血源职业暴露的发生经过、类型、危险程度及暴露后的预防措施进行分析。结果11例医务人员在发生血源职业暴露后经过预防措施的实施,进行6个月的临床医学观察后,未发现一例感染。结论临床医务人员在工作中易发生血源职业暴露,我们应针对危险因素进行有效的防范措施,将职业暴露风险降到最低水平。

  • 标签: 血源性职业暴露 危险因素 防范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 讨论门诊采血室护士血源职业暴露的原因,提出防护措施。方法 选择本院2020年4月至2020年10月期间在本院采血室任职的39名护士,记录血源职业暴露发生情况,分析发生原因,提出防护措施。结果 检验、采血、采血前后清洁和医疗废弃物处理,是影响血源职业暴露发生的因素。护士培训前后工作质量和发生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血源职业暴露会严重影响采血室护士的生命安全,院内门诊应加强对护士的培训,提高防护意识,降低感染发生率,保证采血环节的正常进行。

  • 标签: 医院门诊 采血室护士 血源性职业暴露 暴露原因 防护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临床医务人员血源职业伤害的原因与对策。方法:调查我院2020年1月~2022年1月200名临床医护人员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医务人员职业伤害等级制度分析各科室人员职业伤害情况、职业伤害暴露源情况及职业伤害的发生环节。结果:200名临床医护人员发生伤害人数为36名(占比18%),且发生伤害科室包括9个,职业涉及护士、医生、工勤人员;职业伤害暴露源为穿刺针刺伤的人数较多;职业伤害的发生环节主要在操作后用物整理中。结论:临床医务人员血源职业伤害发生率较高,需要提升医务人员安全防护意识,落实职业安全教育,并采取正确的方式处理利器,降低医务人员血源职业伤害发生率。

  • 标签: 临床医务人员 血源性职业伤害 原因分析 对策
  • 简介:目的探讨血清感染指标对血源传染病监测的意义。方法选取2014-2018年在武汉市江夏区第一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患者2561名,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乙肝表面抗原(HBsAg)、丙肝病毒抗体(HCVAb)、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HIV-Ab)和梅毒螺旋体抗体(TP-Ab)。结果在2561名住院患者中,血清感染指标的单独阳性率由高至低依次为HBsAg、HCV-Ab、TP-Ab、HIV-Ab;双重阳性率较高的是HBsAg+HCV-Ab、HBsAg+TPAb。血清感染指标阳性率较高的科室依次为感染病科、消化内科、神经内科、心内科等。男性患者阳性率明显高于女性,21~40岁和>40岁患者的阳性率明显高于0~20岁。结论HBV是血源传染病的主要感染指标,重视对血清感染指标的检测可有效预防HBV、HCV、HIV和TP的传播。

  • 标签: 感染性指标 血源性传染病 乙肝表面抗原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儿童急性血源骨髓炎的临床特征、致病菌种类、并发症及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北京儿童医院收住的107例急性血源骨髓炎患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病原学特征等临床资料,根据金黄色葡萄球菌药敏结果分为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组和甲氧西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MSSA)组;根据有无并发症分为有并发症组和无并发症组;根据随访患儿的预后情况分为预后良好组及预后不良组,组间比较应用χ2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并发症及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107例患儿中男62例、女45例。就诊年龄5.6(1.7,10.0)岁,其中>28日龄至3月龄 5例(4.7%)、>3月龄至5岁 46例(43.0%),>5~12岁 43例(40.2%),>12~18岁 13例(12.1%)。首发症状包括急性发热35例(32.7%)、肢体疼痛24例(22.4%)、发热伴肢体疼痛23例(21.5%)。75例(70.1%)病原菌培养阳性中,化脓链球菌、肠炎沙门菌及大肠杆菌各1例(1.4%),金黄色葡萄球菌72例(96.0%),其中MSSA组47例、MRSA组22例,仅外院培养阳性且无药敏金黄色葡萄球菌3例。MRSA组感染患儿居住农村、接受手术治疗的比例均高于MSSA组[14例(63.6%)比 18例(38.3%),21例(95.5%)比33例(70.2%),χ2=3.87、4.23,均P<0.05]。无并发症组患儿65例,有并发症组患儿42例。常见的并发症包括脓毒症19例(17.8%)、化脓关节炎17例(15.9%)、静脉血栓12例(11.2%)。有并发症组出现精神改变、食欲减低和(或)乏力、病原培养阳性的患儿比例及入院至手术时间均高于无并发症组[18例(42.9%)比9例(13.8%)、20例(47.6%)比12例(18.5%)、34例(81.0%)比41例(63.1%)、3.5(2.0,6.0)比2.0(1.0,4.0)d,χ2=11.38、10.35、3.89,Z=2.21,均P<0.05]。预后不良组有合并症、合并局部并发症、金黄色葡萄球菌阳性比例均高于预后良好组[10/15比34.9%(30/86)、7/15比17.4%(15/86)、14/15比61.6%(53/86),χ2=5.39,6.40、4.42,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示急性期C反应蛋白是并发症(OR=1.01,95%CI 1.01~1.02)和不良预后(OR=1.01,95%CI 1.00~1.02)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急性血源骨髓炎首发症状以急性发热、肢体疼痛、发热伴疼痛多见。金黄色葡萄球菌是最常见的病原菌。精神改变、食欲减退和(或)乏力、病原培养阳性、入院至手术时间长者易发生并发症。患并发症、合并局部并发症、金黄色葡萄球菌阳性者预后差。急性期C反应蛋白高是并发症及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骨髓炎 预后 儿童 回顾性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某三甲医院急诊护理人员血源职业暴露现状、防护知识和防护行为现状。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应用血源职业暴露登记表、血源职业暴露防护知识、行为调查表、发生职业暴露后焦虑自评量表调查相关情况。结果急诊护理人员血源职业暴露发生率为31.82%,其中针刺伤占总发生例数的60%,发生职业暴露的护理人员上报人数8例,上报率为22.85%;急诊护理人员对四种常见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回答正确率分别为70.91%、68.18%、60%、69.09%,对职业暴露发生后的上报时间回答正确率为72.73%;对上报系统如何操作回答正确率为62.73%;统计结果显示,护理人员在接触患者体液、血液外溅时有24人每次会采用防护面罩;从不回套针帽的47人;从不徒手掰安瓿的25例;对自身抗体检测有21人每次会进行监测;发生职业暴露后,有77.14%的护理人员存在中度焦虑。结论急诊护理人员血源职业暴露发生率较高、上报率低,防护知识较欠缺、防护意识淡薄,应该加强急诊护理人员的防护知识培训和教育,加强对职业暴露的监督与管理,提高安全型防护用品的普及率,不断完善和优化职业暴露上报流程,同时加强对职业暴露后护理人员的心理调适和管理。

  • 标签: 急诊 护理人员 血源性职业暴露 现状 防护
  • 简介:目的调查手术室实习护生职业暴露现状,标准预防执行的现状及乙肝疫苗接种情况,为减少护生职业暴露,改进职业防护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手术室实习护生230人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一般资料、血源职业暴露现状、标准预防执行情况及乙肝疫苗接种情况。结果99.1%的实习护生接触过乙肝携带者,95.1%发生过锐器伤。94.2%的实习护生发生锐器伤后进行了处理,但仅36.2%能按规范流程处理。手术室实习护生标准执行预防情况不乐观。70.1%的实习护生注射过乙肝疫苗,但仅39.7%确认其乙肝抗体阳性。结论手术室实习护生进入临床实习前准备工作不充分,虽然已具有一定的防护意识和技能,但标准预防执行不到位,建议带教老师加强对护生的示范指导,推广使用安全型耗材。

  • 标签: 手术室 实习护生 血源性职业暴露 标准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