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慢病管理式管控甘油对高甘油血症性胰腺炎复发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2月期间我院治疗的高甘油血症性胰腺炎患者292例作为观察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应用普通随访管理,研究组应用慢病管理式管理,观察两组甘油水平变化以及高甘油血症性胰腺炎复发率。结果:甘油水平在三个月、六个月和一年后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且复发率也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价值(P<0.001)。结论:慢病管理式管控甘油可以显著降低高甘油血症性胰腺炎的复发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慢病管理 甘油三酯 高甘油三酯血症性胰腺炎 复发
  •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慢病管理式管控甘油对高甘油血症性胰腺炎复发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2月期间我院治疗的高甘油血症性胰腺炎患者292例作为观察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应用普通随访管理,研究组应用慢病管理式管理,观察两组甘油水平变化以及高甘油血症性胰腺炎复发率。结果:甘油水平在三个月、六个月和一年后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且复发率也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价值(P<0.001)。结论:慢病管理式管控甘油可以显著降低高甘油血症性胰腺炎的复发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慢病管理 甘油三酯 高甘油三酯血症性胰腺炎 复发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分析甘油和血糖联合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对2500例健康体检者,男性1682人,女性818人,分六个年龄组,用酶法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上检测血糖和甘油。结果<40岁、41-50岁、51-60岁、61-70岁、71-80岁、>80岁血糖异常的比率分别为13.2%、34.3%、41.2%、30.6%、27.7%、16.7%,甘油异常的比率分别为17.9%、40.9%、44.1%、37.1%、36.1%、27.8%,两者异常的比率分别为7.18%、23.8%、29.8%、18.8%、19.4%、11.1%。结论高脂血症、糖尿病发病率的增高与生活习惯、工作性质和年龄结构有一定关系;高血糖、高血脂有年轻化的趋势。提倡人们健康合理饮食,早期发现和干预高血脂、高血糖,对减少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有着重要意义。

  • 标签: 血糖 甘油三酯 联合检测 临床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TG、FPG及TG葡萄糖乘积指数(TyG)与高血压发病间的关系,为人群高血压的防治提供基础数据。方法以金昌队列中符合研究标准的23 581人作为研究对象,运用Cox比例风险模型研究TG、FPG及TyG与高血压发病风险间的关系,并按性别进行分层分析。结果在调整混杂因素后,与正常TG组相比,总人群中TG边缘升高组和升高组的HR值(95%CI)分别为1.16(1.01~1.34)和1.49(1.30~1.70),男性中分别为1.13(1.01~1.27)和1.17(1.06~1.30),女性中分别为1.05(0.88~1.26)和1.06(0.88~1.28);与正常FPG组相比,总人群中空腹血糖受损组的HR值(95%CI)为1.29(1.13~1.48),男性中为1.26(1.08~1.48),女性中为1.59(1.14~2.21);以最低四分位数组为参照,总人群中TyG的最高四分位数组的HR值(95%CI)为1.73(1.45~2.07),男性中为1.32(1.14~1.53),女性中为1.87(1.37~2.54)。TG、FPG与高血压发病风险间呈非线性的剂量反应关系,TyG与高血压发病风险线性相关。结论较高的TG、FPG、TyG是高血压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TG、FPG及TyG较高的人群为高血压的高危人群,在高血压防治中应予以重视。

  • 标签: 高血压 甘油三酯 空腹血糖 甘油三酯葡萄糖乘积指数
  • 简介:油酸和环氧丙基三甲基氯化铵为原料,以水为溶剂,合成油酸季铵盐表面活性剂。产物通过红外进行结构表征;通过测定产率随温度的变化关系,确定出最佳反应温度为70℃时,产率为70%;通过四苯硼钠反滴法测定合成产物中季铵根离子的含量,从而确定合成反应的产率,在温度70℃时,产率最高为77%;通过硫代硫酸钠反滴法对产物溴指数的测定;通过溴指数来表征油酸中双键的变化。经测定,产物的临界胶束浓度CMC为1.19×10^-2g/L,在该浓度下的表面张力γcmc为46.4mN/m,证明油酸季铵盐表面活性剂具有较高的表面活性。

  • 标签: 阳离子表面活性剂 季铵盐 表面活性
  • 简介:研究了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法在油酸与蔗糖八乙酸转酯化反应中组分定量分析上的应用.结果表明,用VP-ODS(250mm×4.6mm)为色谱柱,柱温40℃,流动相流速1mL/min,RID-10A为检测器,以V(甲醇):V(水)=58:42的甲醇水溶液为流动相时,可以检测蔗糖八乙酸;以V(甲醇):V(水)=98:2的甲醇水溶液为流动相时,可以检测油酸以及转酯化反应生成的含油酰基和乙酰基的蔗糖.

  • 标签: 乙酯 乙酸酯 酯化反应 油酸 甲醇水溶液 蔗糖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黑加仑多糖降低血脂的功能。方法以黑加仑多糖为受试物,选用60只体重介于150-200g的Wistar雄性大鼠。按体重将其随机分组空白对照组、模型组、黑加仑多糖的高、中、低剂量组、阳性对照组。造模14天后经灌胃给受试物剂量分别别为0.4,0.8,1.6g/kg,连续灌胃35d,另设空白对照组及阳性对照组。观察Wistar大鼠血清中血清甘油(TG)水平的变化。结果黑加仑多糖的高组对Wistar大鼠血清中TG含量的降低作用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黑加仑多糖高剂量组具有降低大鼠血清中甘油的作用。

  • 标签: 黑加仑多糖 Wistar大鼠 甘油三酯
  • 简介:摘要甘油脂肪酶(ATGL)是参与脂肪分解的关键酶,能够特异性水解甘油(TG)第一键,在能量代谢中起着重要作用。它介导的脂解反应与肥胖、二型糖尿病有密切的关系。

  • 标签: ATGL 脂解 二型糖尿病
  • 简介:目的探究脑出血患者甘油水平与全因死亡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入选2000年至2001年期间467例经颅脑CT或核磁共振确诊为脑出血的患者并平均随访4.5年。依据甘油(Triglyceride,TG)浓度是否在正常参考值范围将患者分为TG≤1.7mmol/L组(n=280)和TG〉1.7mmol/L组(n=187)。采集患者基线资料和静脉血标本,分析其基线资料和预后。终点事件为长期随访全因死亡。结果467例脑出血患者长期随访中死亡110例,全因死亡率为23.6%。TG≤1.7mmol/L组的全因死亡率(30%,84/280)明显高于TG〉1.7mmol/L组(13.9%,26/1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rankP〈0.001)。单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TG≤1.7mmol/L增加死亡风险2.341倍(HR=2.341,95%CI1.508~3.635,P=0.001)。经多因素Cox因素分析校正年龄和性别等因素后,TG≤1.7mmol/L增加死亡风险(HR=1.984,95%CI1.258~3.13,P=0.003)。结论TG≤1.7mmol/L增加脑出血患者全因死亡风险。

  • 标签: 甘油三酯 脑出血 全因死亡率
  • 简介:为提高国内广大临床医师对甘油增高及心血管剩留风险的重视程度.推动高甘油血症的规范化管理.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循证医学评论专家组会同中国老年学学会心脑血管病专业委员会组织相关领域的专家.共同讨论和制定了《甘油增高的血脂异常防治中国专家共识》。

  • 标签: 甘油三酯 指南 血脂异常 防治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在临床生化检验中甘油结果不良的原因分析。方法 排出仪器、试剂的原因,通过检验杯检验引起的不良。结果 对检验的仪器定期的进行维修和保养可以避免检验结果不良,从而使得检验的结果符合临床的要求。结论 为了能够使检验的结果比较准确,应当按照仪器的说明的要求,定期的为仪器进行保养和维护,从而有效地解决因为仪器问题而引起的甘油结果不良。

  • 标签: 甘油三酯 结果不良 原因分析
  • 简介:摘要高甘油血症(hypertriglyceridemia,HTG,亦称高三酰甘油血症)是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患者最常见的异常脂代谢类型,可加速CKD进展,且与心血管疾病的剩留风险密切相关,但肾科医师对于如何管理CKD合并HTG缺乏共识,存在未满足的临床需求。鉴于此,专家组参考国内外最新文献,根据中国临床诊疗特点,围绕HTG病理生理,HTG对CKD合并心血管疾病的影响,HTG诊断、治疗以及特殊人群管理等内容制定了此共识。本共识是我国首个指导CKD患者HTG管理的专家共识,旨在引起广大肾科医师重视,为我国CKD患者HTG的规范化诊治提供指导性建议。

  • 标签: 高甘油三酯血症 慢性肾脏病 治疗 管理 专家共识
  • 简介:摘要:甘油所制作的食品可体现出一定的生理优越性,个体在食用相关食品后可有效控制脂肪堆积情况,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与有效性,表现出营养价值较高、与个体的相容性较高等优势,现阶段以应用于我国的食品加工、化妆品等多个行业。本文以上述为基础,具体开展甘油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

  • 标签: 甘油二酯 安全性 毒理学评价 食品安全性
  • 简介:以纳米催化剂ZnO合成油酸改性萜烯马来酐乙二醇,并以常用的多种催化剂进行对比研究,发现纳米催化剂比普通催化剂活性效果好。其最佳用量为1.5~2.0%,反应时间8h,反应温度为190~200℃。

  • 标签: 纳米催化剂 油酸 萜烯马来酐乙二醇酯 合成
  • 简介:目的:建立可同时测定药用辅料油酸聚烃氧油酸、肉豆蔻酸、棕榈酸、棕榈油酸、硬脂酸、亚油酸、亚麻酸等7种脂肪酸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毛细管气相色谱法,石英毛细管柱(30m×0.25mm×0.25μm),柱温以2℃·min^-1的速率从170℃升温至230℃,维持10min,检测器为FID,温度为250℃,进样口温度250℃,分流比60∶1,试样甲酯化处理后进行测定。结果:上述7种脂肪酸在各自测定范围内有良好线性关系,方法精密度良好,各组分的检测限在0.86~2.32μg·mL^-1,定量限在2.54~8.21μg·mL^-1。结论:该方法准确可靠,已被2015版《中国药典》采用。

  • 标签: 气相色谱法 油酸聚烃氧酯 脂肪酸组成
  • 简介:目的探讨妊娠晚期甘油(TG)和总胆固醇(TC)水平与不良妊娠结局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妊娠晚期单胎孕妇886例,检测其分娩前一周内的血清TG和TC值,比较样本分布及各组妊娠结局的差异,分析血脂异常程度与新生儿出生体重之间的相关性。结果①大多数孕妇都有不同程度的血脂升高,以TG升高为主;②当TG水平超过正常值高限两倍时,胎膜早破、产后出血、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生风险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TG水平超过正常值高限的3倍时,巨大儿、胎膜早破、产后出血、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生率明显增高(P〈0.05);③高TC组产后出血、肝内胆汁淤积症、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早产、妊娠期糖尿病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正常TC组(P〈0.05);④孕晚期母血TG水平与新生儿出生体重呈正相关(r=0.137,P〈0.05)。结论孕晚期过高的TC、TG水平与不良妊娠结局相关,定期监测血脂水平,加以控制,减少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

  • 标签: 妊娠晚期 甘油三酯 总胆固醇 妊娠结局
  • 简介:目的探讨体质量指数(BMI)与高甘油血症(HTG)之间的相关关系,为HTG及相关疾病的预防提供依据。方法对2009年我院34297例健康体检者的血脂、血糖、血压等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34297例被检人员中,共检出HTG10740例,检出率为31.31%;在体重正常(或消瘦)、超重及肥胖人群中,HTG的检出率分别为16.48%、46.05%和60.91%,超重及肥胖人群的检出率明显高于正常(或消瘦)人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MI与HTG检出率之间存在直线正相关(r=0.984,P〈0.01);随着BMI的增加,高血压/糖尿病的发生率也显著增加。结论超重与肥胖是发生HTG的危险因素。

  • 标签: 高甘油三酯血症 体质量指数 肥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