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今年6月,为进一步控制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率先消除儿童新发感染,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决定自2015年起在全国全面开展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工作。由于梅毒在早期阶段可实现治愈,尽早进行梅毒筛查和诊断,及早预防和治疗,对尽早切断传染源,有效控制梅毒的传播意义重大。

  • 标签: 梅毒检测 疾病传播 计划生育委员会 质量 母婴传播 切断传染源
  • 简介:传统的性传播疾病,包括梅毒、淋病、软下疳和性病性淋巴肉芽肿四种。随着社会生活的不断变化,特别是西方国家提倡的性自由、性解放,使性行为变得异常混乱和多样化。现在的性传播疾病,又增加了艾滋病等20余种。从世界范围来看,性病种类和病原体的明显增多,感染率和发病率的上升,流行范围的不断扩大,危害程度的日益严重,已成

  • 标签: 性传播疾病 性病患者 预防策略 流行范围 软下疳 发病专率
  • 简介:

  • 标签:
  • 简介:(闽侯县计划生育服务站福建闽侯350100)摘要目的了解闽侯县收容教育所(闽侯县计生站与闽侯县妇幼保健院合办的简称)学员主要性传播疾病感染情况。方法采用自行设计问卷匿名了解调查人群性生活史、性病感染史和性病知晓情况,取调查人群静脉血行HIV抗体初筛和梅毒血清与检测,取尿道拭子/宫颈分泌物检查淋球菌、沙眼衣原体和支原体培养等。结果此人群非淋菌性尿道(宫颈)炎发病率最高,隐性梅毒其次;避孕套的知晓率及使用率均较低,性伴侣杂多。结论应加强嫖娼、卖淫人员的健康教育及行为干预。

  • 标签: 性传播疾病 感染 调查中图分类号R18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1)04-0073-02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助产士操作中STD感染的防护措施减少职业感染。方法对于STD产妇分娩采取有效的消毒隔离及防锐器伤发生。结论通过有效的消毒隔离及防锐器伤发生,加强助产士自身防护,达到降低职业性感染几率。

  • 标签: 助产士 职业暴露 防护
  • 简介:传播疾病主要是指通过性接触而传播引起的一些疾病.病原体包括细菌、真菌、病毒、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寄生虫七大类.笔者从2002年以来,对来站治疗的40例男性性传播性泌尿系统及生殖系统的疾病进行治疗随访调查情况如下:

  • 标签: 男性 性传播性疾病 性接触 病原体 泌尿系统 生殖系统
  • 简介:摘要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是传统的预防传染病的经典方法。不同的疾病、不同的传播方式在疫情的不同阶段可能表现不同。传染源和易感人群亦会随着疫情的发展而不断改变。综合性医院在呼吸道传播疾病的控制中需特别注意以下几点:(1)面对呼吸道传播疾病,正确、充分的防控是可以避免感染的;(2)制定早期发现、早期预警的策略和流程至关重要;(3)建立相应的人才和物资储备能提高医院在突发大规模疫情时的应对能力;(4)以医院为基础建立一个完善的防控体系,可充分整合资源,更为高效、精准的应对疫情。

  • 标签: 早期识别 呼吸道传播疾病 疫情 防控体系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卫生部明文规定的必须进行传染病监测的性传播疾病(以下简称性病)有8种,其中艾滋病、淋病、梅毒属于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怎样对性病实施有效的传染病管理,对于防制性病的传播有着积极的意义.然而性病的传播是由社会经济、文化等综合因素所决定的,涉及到社会治安和各种伦理准则,因此性病的流行也是复杂的社会问题,对性病的传染病管理也应不同于一般传染病.笔者在性病防治工作实践中,有以下几点体会。

  • 标签: 传染病管理 性病 性传播疾病 乙类传染病 传染病监测 艾滋病
  • 简介:传播疾病(STD)由各种感染性微生物通过性接触传播,目前已成为全世界的一个公共卫生问题.我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性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STD混合感染是防治的重点和难点,也是STD传播的主要来源.

  • 标签: 福州地区 女性 性传播疾病 微生物 公共卫生
  • 简介:98例性传播疾病的临床治疗和分析苏远静1吴峰2(1安徽省明光市四山村医院2394002安徽省明光市第二人民医院)1996年9月至1997年2月,我院性病门诊接诊98例性传播疾病(STD),现将临床治疗结果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病种98例中淋病72...

  • 标签: 性病 临床治疗 STD CA NGU 诊断标准
  • 简介:摘要通过概括病媒的概念,论述由节肢动物携带病原体引起病媒传播疾病的危害性,分析病媒传播疾病的特点和方法,正确认识到病媒传播疾病的威胁性并树立正确的防治意识。

  • 标签: 病原体 病原生物学 病媒 防治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由于输血及血液制品广泛应用于临床,输血后传染病的发生直接危及受血者身体健康。规范血液的采集,制备;血液的检测,血浆灭活,合理用血等程序可以最大程度地保证血液安全,有效的防止输血后传染病的发生。

  • 标签: 输血 传染性疾病 预防 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