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和研究急性下肢动脉栓介入治疗的临床方法和疗效。方法随机选取15例在我院接受诊治的急性下肢动脉栓患者的临床研究对象,对上述选取对象采取经导管行动脉内灌注尿激素酶溶栓治疗。结果15例选取对象均在72h内完成溶栓,治疗效果良好,临床症状均得到明显缓解或消失;其中9例患者24h内完成溶栓,4例患者在24-48h完成溶栓,2例患者在48-72h内完成溶栓。结论对于急性下肢动脉栓患者,采取经导管行动脉内溶栓方案进行治疗,治疗针对性强,疗效好,临床推广价值。

  • 标签: 急性下肢动脉血栓 介入治疗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血压监测在危重新生儿的应用及护理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在2012年12月到2014年12月收治的37例NICU患儿为研究对象,均采用持续动脉监测并予以护理,观察其应用和护理效果。结果本组37例患儿中,并发症发生率为2.70%(1/37),处理后恢复正常;患儿病情动态变化均及时掌握,为救治赢得时间。结论在危重新生儿中应用IABP并做好护理措施,可为患儿的抢救提供重要保障。

  • 标签: 有创血压监测 新生儿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实践探讨如何提高动脉气分析标本采集成功率。方法,通过对我科101例矽肺患者动脉气分析标本采集体会,结果成功98例,成功率约97%,失败3例。结论,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选择最合适的动脉,操作者熟练的技能和沉着稳重的良好心理素质是动脉气分析标本采集成功的必要条件。

  • 标签: 血气分析 标本采集 方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重症监护病房中对重症心胸术后患者采取桡动脉置管,直接动脉监测法的重要性,以及在应用中的观察和安全护理。方法通过对120例患者应用桡动脉监测,为危重患者的抢救提供了准确的临床指导。同时,桡动脉测压导管还是动脉标本采集的理想途径,而正确护理安全管理又能有效地防治并发症的发生。结果120例患者病情平稳后拔除置管,无1例患者出现并发症。结论桡动脉穿刺安全、定位简单、成功率高,未发生穿刺部位感染和栓塞等并发症.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危重新生儿实施桡动脉置管有血压监测的临床护理干预进行分析。方法随机选择2013年12月~2014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危重新生儿120例,将其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对照组实施肱动脉血压监测,观察组实施桡动脉置管有血压监测,且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针对性护理干预。针对两组患儿的血压、并发症进行比较。结果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收缩压和舒张压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0.00%、11.67%,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危重新生儿实施桡动脉置管有血压监测的临床护理干预,可以降低并发症的产生,提高抢救治疗成功率。

  • 标签: 危重新生儿 桡动脉置管 有创血压监测 护理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机械通气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肺动脉压和血浆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5月至2015年4月于我院治疗的89例重度及以上COPD患者,参照FEV%值随机分为两组常规治疗组(48例)和机械通气辅助治疗组(41例);通过多普勒超声仪测定各组患者肺动脉收缩压,通过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ECLI)检测血浆中NT-proBNP水平,1周后复查。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肺动脉收缩压和血浆NT-proBNP水平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经治疗1周后,两组患者肺动脉收缩压和血浆NT-proBNP水平均明显下降,其中有机械通气辅助治疗组下降更为显著,两组患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机械通气辅助治疗有助于降低重度及以上COPD患者的肺动脉收缩压及血浆NT-proBNP水平。

  • 标签: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有创机械通气 肺动脉压 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急性腹主动脉栓置管溶栓在护理过程中的关键点,提高对患有急性腹主动脉栓患者的护理水平。方法以我院从2013年到2014年收治的20名患有急性腹主动脉栓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在研究开始之前已经取得了患者的理解和支持,对这些患者在我院接受的治疗及护理过程进行了解调查。结果在对这20名患者进行调查之后,我们发现这些患者在接受护理治疗后,其中有14例患者的主动脉栓完全开通,6例患者的主动脉栓部分开通。结论通过对患者急性腹主动脉栓置管溶栓的护理研究,发现通过对患者手术后的护理,对于患者伤口愈合和控制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积极地影响。

  • 标签: 急性腹主动脉血栓血栓置管溶栓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旨在研究床旁动脉气分析其在重症医学科急症患者抢救和急症患者治疗过程中的主要应用及临床意义。方法通过对比方式对床旁送检与重症医学科送检动脉气血分析报告结果发出时间和基础性化验结果发出时间进行分析与研究。结果将化验经过进行对比,不同组别间报告发出时间存在较大不同,但除此之外,其他指标与指标间的差异性相对不明显。结论床旁动脉气血分析在一定程度上对血标本临床科室时间和重症医学科时间等进行了合理缩减,血K+值愈加精准,之后在此基础上优于传统化验室测定方式。床旁动脉气血分析手段具有分析快、准确性高的优点,其为挽救病人生病健康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 标签: 床旁动脉 气血分析 重症 学科
  • 简介:摘要随着螺旋CT探测器层数的增加和软件日益更新,CT冠状动脉成像在技术上具有更多优势,在诊断冠状动脉狭窄上具有更高的准确性及敏感性。后处理技术方面强大的随机软件也显著提高了工作效率,减少了钙化斑块、支架等造成的边缘伪影,有利于准确判断管腔的真实情况,简便易行、安全可靠,为临床对包括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和冠状动脉搭桥术、冠状动脉狭窄与心功能、进行中长期疗效评估等方面提供了更多、更有用的信息,可作为高危人群筛查和冠心病复查的首选无创伤性检查方法。本文就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管造影在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临床应用价值做一系统综述。

  • 标签: 冠状动脉狭窄 多层螺旋CT 冠状动脉血管造影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持续颅内压监测在高血压脑出血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本院2010年6月~2013年5月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83例纳入本研究,随机分组。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综合治疗,实验组患者同时接受持续颅内压监测。比较两组患者的脱水剂使用量、预后情况等。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的甘露醇使用量明显较小,GOS评分明显较高(P<0.05)。结论在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中进行持续颅内压监测有助于根据病情调整脱水剂的使用剂量,对患者的预后有益。

  • 标签: 持续有创颅内压监测 高血压 脑出血 脱水剂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针对医院危重患者,分析选择动脉气剩余血进行生化检验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03月-2015年03月危重患者100例。通过随机数表法完成危重患者的随机分组。B2组(对照组50例)临床选择收集静脉血实施生化检验;B1组(观察组50例)临床选择收集动脉气剩余血实施生化检验。对比两组患者在最终检测结果等方面表现出的差异。结果两组危重患者在生化检验结果方面,B1组明显优于B2组危重患者(P<0.05)。结论针对危重患者在进行生化检验的过程中,选择动脉气剩余血进行检查,最终能够获得准确结果,有效将患者出现的检验性失血量减少。

  • 标签: 动脉血气剩余血 危重患者 生化检验
  • 简介:目的应用超声探讨早期定量评价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管弹性。方法随机选取2013年度体检者168人,分为对照组36例及糖尿病组132例。测定体质量指数(BMI)、收缩压、舒张压、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三酰甘油(TG)、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糖化血红蛋白(HbA1c)、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同型半胱氨酸(Hcy)、尿微量白蛋白(U-MA)、餐后2h血糖(P2hBG)及餐后2h胰岛素(PINS)等指标。应用血管回声跟踪技术(ET)测量内-中膜厚度(IMT)、僵硬度(β)、弹性系数(EP)、顺应性(AC)、膨大指数(AI)以及脉搏波传导速度(PWVβ)。比较对照组与糖尿病组、糖尿病组中正常与异常HbA1c的颈动脉弹性指标,Spearman分析糖尿病组中血糖相关指标与颈动脉管弹性指标的相关性。结果糖尿病组与对照组的双侧IMT、β、Ep、PWVβ差异统计学意义;糖尿病组中HbA1c正常组与异常组的β、Ep、AC、PWVβ差异统计学意义;糖尿病组颈动脉的β、Ep、PWVβ与FINS、PBG、PINS成正相关,β、PWVβ与HbA1c成正相关,AC与PBG成负相关。结论ET可用于检测糖尿病患者的动脉弹性,对血管内皮功能作出早期评估,在糖尿病患者早期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治疗和预防中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 标签: 血管回声跟踪技术 糖尿病 颈动脉 僵硬度
  • 简介:目的:观察小剂量异丙酚(Propofol,PF)对内毒素(LPS)致感染性休克兔外周血管阻力(SVR)、阻力指数(SVRI)、胸腔液体量(TFC)以及离体肺动脉环和胸主动脉环张力的影响。研究小剂量异丙酚对感染性休克兔的保护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选择健康成年雄性大耳兔20只,体重2.5~2.8kg,随机分为正常组(N组)和LPS致休克模型组(L组),再以两种不同小剂量(50μmol/L和100μmol/L)异丙酚对两组分别进行干预,每项干预5只。用胸电生物阻抗法血液动力学连续监护系统(Bioz)测量各组SVR、SVRI和TFC,之后制备离体肺动脉环和主动脉环,连接张力换能器,观察各组血管环张力的变化。结果干预前与N组相比,L组SVR、SVRI下降,TFC升高(P〈0.05),肺动脉环张力有所下降,但不如主动脉环张力下降明显(P〈0.05)。与干预前相比,L组SVR、SVRI均有所升高(P〈0.05),100μmol/L剂量下同时还伴有TFC下降(P〈0.05)。离体条件下50μmol/L剂量时仅增加主动脉环对PE的反应性(P〈0.05),100μmol/L剂量下在增加主动脉张力的同时,还能降低肺动脉张力,使肺动脉与主动脉环张力比值(P/A值)降低(P〈0.05)。结论小剂量异丙酚(50μmol/L和100μmol/L)通过直接作用于血管壁调节血管张力,增加感染性休克兔主动脉管张力,维持体循环稳定。其中100μmol/L的PF不但增加主动脉张力,还能降低肺动脉张力,更能有效纠正血管舒缩状态,改善组织灌注,对感染性休克兔的血管具有保护作用。

  • 标签: 异丙酚 内毒素 肺动脉 主动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