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影响有晶状眼后房型人工晶状植入术后1个月拱高的因素,建立并验证预测拱高公式。方法(1)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纳入2019年8月1日至12月30日于苏州大学附属理想眼科医院行有晶状眼后房型人工晶状植入术83例(83只眼)患者,年龄(27±5)岁。所有患者术前行完整术前检查,包括眼轴长度、前房深度、综合验光、眼压、角膜厚度、3种仪器的角膜水平直径、水平和垂直沟到沟直径、晶状厚度、角膜屈光力及明暗瞳孔直径。通过收集患者资料进行相关性分析及多元线性回归(步进法)确定拱高影响因素并建议预测公式。(2)横断面研究,纳入2020年3月1日至6月1日于苏州大学附属理想眼科医院行有晶状眼后房型人工晶状植入术的65例(65只眼)患者,年龄(26±5)岁,通过分析患者实际拱高与预测拱高之间的组间相关系数并行Bland-Altman一致性检验,验证拱高预测公式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结果(1)人工晶状尺寸对术后1个月拱高影响最大(β=0.942,P<0.001),其次为水平沟到沟直径(β=-0.517,P<0.001)、晶状厚度(β=-0.376,P<0.001)以及垂直沟到沟直径(β=-0.257,P=0.017)。其余因素影响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建立回归方程为术后1个月拱高(μm)=-1 369.05+657.12×人工晶状尺寸-287.41×水平沟到沟直径-432.50×晶状厚度-137.33×垂直沟到沟直径(拟合度R=0.813,R2=0.660,校正R2=0.643)。(2)预测拱高为(497.31±102.75)μm,实际拱高为(514.62±152.99)μm。96.92%(63/65)的患者处于理想拱高,3.08%(2/65)的患者拱高过高,未出现拱高过低病例。组间相关系数为0.581。Bland-Altman检验显示实际拱高较预测值平均高17.31 μm,差值的95%置信区间为-260.28~294.90 μm。结论人工晶状尺寸、晶状厚度、水平沟到沟直径与垂直沟到沟直径是影响及预测有晶状眼后房型人工晶状植入术后1个月拱高的因素。预测公式具有良好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中华眼科杂志,2021,57:519-525)

  • 标签: 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眼前半段 预测 拱高 晶状体厚度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有晶状眼后房型人工晶状(ICL)植入术后拱高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收集苏州大学附属理想眼科医院2019年6月至2019年10月行ICL植入术的近视者81例(81只眼)的临床资料。术后随访3个月,将眼屈光状态(等效球镜度)、眼轴长度、前房深度、白到白、沟到沟、人工晶状直径以及人工晶状直径与白到白和沟到沟的差值作为自变量进行线性回归分析(步进法)。结果ICL植入术后视力(logMAR)为-0.047±0.044,较术前1.531±0.254显著提高(t=55.110,P<0.05)。术后拱高与前房深度、ICL直径、3种方法测量白到白直径、垂直及水平沟到沟直径、ICL直径与白到白直径的差值、ICL直径与垂直沟到沟直径的差值、ICL直径与水平沟到沟直径的差值均呈显著相关性(r=0.306、0.533、0.414、0.410、0.418、0.308、0.334、0.262、0.332、0.475,均P<0.05)。线性回归结果显示,影响术后拱高的因素有前房深度、ICL直径和ICL直径与水平沟到沟直径的差值(Beta=0.203、0.321、0.317,P=0.039、0.002、0.002)。结论有晶状眼ICL直径、ICL直径与水平沟到沟的差值以及前房深度三者是决定ICL植入术术后拱高的关键因素。

  • 标签: 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轴长度,眼 近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有晶状眼后房型人工晶状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的护理配合,以期提高手术成功率。方法选择49例高度近视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方法。结果49例(95眼)术后随访6个月,所有患者高度近视状况均得到改善,视力明显提高,其有效率为100%。结论良好的护理配合是手术成功的有力保障。

  • 标签: 有晶状体眼 后房型人工晶状体 围手术期 护理
  • 简介:目的:探讨无囊膜支撑的无晶状眼植入Artisan人工晶状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前瞻性地分析24例24眼无囊膜支撑的无晶状眼植入虹膜固定Artisan人工晶状的手术后结果。纳入病例包括外伤性晶状脱位、视网膜脱离或球内异物行晶状玻璃切除术后及晶状摘出术后囊膜缺失。手术前后进行完整的眼部检查,包括裸眼视力、眼压、角膜内皮计数、瞳孔形态、人工晶状固定情况、虹膜玻璃体视网膜情况,记录手术中和手术后出现的并发症。结果:患者随访12~24mo。所有手术眼视力均有提高,手术前裸眼视力为手动~0.2(logMAR1.91±0.89),手术后末次随访裸眼视力为0.2~1.0(logMAR0.46±0.59)。手术后1,3,12mo术眼平均等效球镜度数分别为-1.26,-0.43,-0.35D,±2.0D以内者术后3mo和12mo分别占66.7%和83.3%,±1.0D以内者分别占41.7%和50%。手术前及术后3,12mo眼压分别为16.95±7.85,12.38±4.68,15.96±5.25mmHg。手术前及手术后3,12mo平均角膜内皮计数分别为2493.8,2270.3,2263.7个/mm2,手术后1~3mo,4~12mo内皮细胞丢失率分别为8.96%,0.27%,手术后12mo内皮细胞总丢失率为9.23%。手术后无持续性葡萄膜炎,虹膜无明显手术损伤和萎缩,瞳孔形态无变化,Artisan人工晶状正位牢固固定,对玻璃体视网膜无影响。玻璃切除眼手术中使用前房灌注可避免眼球塌陷。结论:无囊膜支撑的无晶状眼植入虹膜固定Artisan人工晶状是有效和安全的方法,但仍需要长期的随访观察以进一步对Artisan人工晶状植入术作出评价。

  • 标签: 无晶状体眼 人工晶状体植入 虹膜固定人工晶状体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空气泡辅助人工晶状(IOL)植入术的安全性及其对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方法采用非随机对照研究,纳入2019年3—9月在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拟行晶状超声乳化联合IOL1期植入术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170例170眼,根据IOL植入术中前房注入剂不同将术眼分为2个组,其中采用空气泡辅助IOL植入术者92眼作为空气泡组,采用传统透明质酸钠辅助IOL植入术者78眼作为透明质酸钠组。所有术眼连续随访12周,比较术前及术后1、4和12周2个组术眼角膜内皮细胞计数(ECC)和角膜内皮六角形细胞的比例以及术前及术后1 d、1周和4周2个组眼压的变化,并比较2个组IOL植入时长和手术总时长。结果所有术眼手术顺利,术中及术后无并发症发生。手术前后不同时间点2个组术眼间ECC、角膜内皮六角形细胞比例和眼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分组=0.004,P=0.953;F分组=0.706,P=0.042;F分组=1.896,P=0.170);2个组术眼术后各时间点ECC和角膜内皮六角形细胞比例均小于各组术前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透明质酸钠组术后1 d有2眼眼压升高,经前房穿刺放液后恢复正常;空气泡组未出现术后高眼压者。空气泡组的手术总时长和IOL植入时长分别为(256.95±47.74)s和(29.66±6.58)s,明显短于透明质酸钠组的(357.78±36.07)s和(50.63±8.37)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5.662、17.922,均P<0.01)。结论晶状超声乳化术联合空气泡辅助IOL植入术和传统透明质酸钠辅助的IOL植入术对角膜内皮的影响无明显区别,但空气泡辅助IOL植入术可明显缩短手术时间。

  • 标签: 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手术 人工晶状体 角膜内皮细胞 空气泡辅助人工晶状体植入
  • 简介:摘要在屈光性白内障摘除手术中,理想的人工晶状(IOL)位置是居于囊袋内且中心与视轴重叠。但由于患者眼部解剖结构、IOL特性和手术操作等因素,IOL可能发生偏心和倾斜,影响术后视力和视觉质量。准确测量晶状和IOL偏心和倾斜状态有助于术前指导IOL选择,术后评价IOL在眼内的稳定性,并探讨IOL偏心和倾斜与视觉质量的关系。本文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结果,针对IOL偏心和倾斜对视觉质量的影响及其相关因素、晶状和IOL位置测量方法进行总结,以期为临床工作和研究提供参考,提高精准屈光性白内障摘除手术的水平。(中华眼科杂志,2021,57:552-556)

  • 标签:
  • 简介:摘要晶状不全脱位多由先天、外伤或其他眼部疾病继发引起,眼部症状复杂,同时因虹膜组织的遮挡,难以直观评估悬韧带断裂范围及严重程度,使其诊治更为棘手。目前对于晶状不全脱位的治疗方案尚无眼科临床指南。屈光配镜矫正或手术治疗、手术时机以及手术方案的选择对患者预后及视觉质量的提高影响深远。本文通过探讨多种临床检查方法、评估手术适应证、重视术中操作、关注人工晶状稳定性及加强术后随访等方面,提出需要针对晶状不全脱位患者进行全面细致的检查诊断,严格手术适应证及手术时机的选择,并进行个体化治疗方案设计,以最大限度提高患者视觉质量,改善预后。(中华眼科杂志,2021,57:72-76)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改良式"医护一"治疗模式与传统护理模式在有晶状眼人工晶状植入术中矫正高度近视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将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眼科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矫正高度近视者183例(358眼)分为传统模式治疗组51例(102眼)和医护一模式治疗组132例(256眼)。所有病例均行有晶状眼人工晶状植入术,术后观察比较两组效果。结果传统模式治疗组每次平均费用较医护一模式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6.554,P=0.000)。两组的患者满意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667,P=0.000)。结论改良式"医护一"治疗模式在高度近视患者有晶状眼人工晶状植入术中的应用,可提高手术效率、降低手术风险,确保医疗和护理质量安全。

  • 标签: 医护一体 植入术,晶状体,人工,有晶状体眼 近视,高度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有晶状眼人工晶状(ICL)植入术后不同光照强度下拱高的变化情况。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纳入郑州爱尔眼科医院2020年6月至2020年9月ICL(V4c)植入术61例(117眼),采用自身对照的方法,根据光照强度分为暗环境组(2 lux)、常规环境组(60 lux)和明环境组(600 lux),以海德堡OCT的眼前节模块测量瞳孔直径及拱高,并根据常规环境组的拱高分为低拱高组(≤250 μm)、中低拱高组(251~500 μm)、中高拱高组(501~750 μm)和高拱高组(>750 μm)。分别比较常规环境组与暗环境组、明环境组瞳孔直径和拱高的差异。结果各拱高组的暗环境下瞳孔直径均大于常规环境下者,明环境下瞳孔直径均小于常规环境下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不同光照强度下,各拱高组均未发生ICL接触晶状的情况。低拱高组,暗环境下拱高大于常规环境下者(t=2.795,P=0.019),明环境下拱高小于常规环境下者(t=2.516,P=0.031);中低拱高组、中高拱高组及高拱高组,暗环境下拱高与常规环境下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924,1.772,0.821;P=0.062,0.082,0.425),明环境下拱高均小于常规环境下者(t=7.456,10.644,7.894;均P<0.001)。结论ICL植入术后拱高受光照强度的影响,但是其动态变化仍可保持在相对安全的范围之内。

  • 标签: 植入术,人工晶状体,有晶状体眼 ICL 拱高 强度,光照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三焦点人工晶状(IOL)与区域折射IOL植入术的视觉质量。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8年9月至2020年11月超声乳化术56例(62只眼)的临床资料。患者分为两组:A组植入区域折射IOL 29例(32只眼);B组植入三焦点IOL 27例(30只眼)。随访3个月,比较两组视力、球差、彗差及视功能质量评分。结果术后2周、1个月及3个月:80 cm中距离裸眼视力(logMAR)B组依次为0.00(0.00,0.10)、0.00(-0.03,0.10)及0.00(-0.03,0.10),优于A组的0.20(0.00,0.25)、0.10(0.00,0.25)及0.10(0.00,0.24)(Z=-2.478、-2.332、-2.248,P=0.013、0.020、0.025),两组裸眼远视力、矫正远视力及裸眼近视力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暗室条件下A组球差大于B组(Z=-2.424、-2.620、-2.550,P=0.015、0.009、0.011),彗差A组大于B组(Z=-2.184、-2.376、-2.325,P=0.029、0.018、0.020)。术后3个月,两组患者问卷调查评分视远、视近、使用电脑、夜间开车、日常生活活动及总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与区域折射IOL相比三焦点IOL能提供更好的中距离视力,具有更小的球差和彗差。

  • 标签: 晶状体,人工 晶状体植入,眼内 质量,视觉 像差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中央孔型有晶状眼后房型人工晶状(ICL)植入矫正中低度近视的短期有效性、安全性和稳定性。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连续纳入2020年7—12月在成都爱尔眼科医院植入V4c ICL晶状的低度近视患者490例(707眼),均完成术后6个月随访,术前及术后1、3、6个月测量裸眼视力、矫正视力、眼压、拱高和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并计算手术安全性、有效性、预测性以及稳定性。术前、术后数据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随访至术后6个月,患者裸眼视力(-0.076±0.079)LogMAR,手术有效性指数为1.26±0.21,最佳矫正视力(-0.079±0.080)LogMAR,安全指数为1.13±0.18。术后屈光度在±0.5 D以内的占比94.9%,可预测性为99.1%;等效球镜度在术后1个月为(-0.063±0.135)D,术后6个月为(-0.071±0.126)D;角膜内皮细胞计数术前(3 078±258)个/mm2,术后6个月为(2 953±206)个/mm2,损失率为(1.05±0.39)%。术后1个月拱高为(498±143)μm,术后6个月为(474±177)μm。ICL更换比例为1.4%。术后未出现严重威胁视力的并发症。结论:ICL植入术(中央孔型,V4c ICL)矫正中低度近视具备良好的效果,手术安全、可靠,且预测性高,患者视力稳定。

  • 标签: 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 中央孔型 中低度近视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有晶状眼人工晶状(ICL)植入术后需再次行人工晶状调位、更换或取出术等二次手术的原因,分析其临床特点和术后效果。方法: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17年7月至2020年12月在郑州爱尔眼科医院行ICL(V4c)植入术后行人工晶状调位、更换或取出术的屈光不正患者73例(74眼),其中需调位47眼、更换26眼、取出1眼,术后定期复查,观察记录裸眼视力(UCVA)、拱高和角膜内皮细胞计数(ECD)等指标。以单纯ICL植入术眼68眼作为对照组,ICL植入后行调位术眼47眼为调位组,ICL植入后行更换术眼26眼为更换组。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因拱高过高与拱高过低行二次手术处理患者的拱高变化量;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调位组、更换组与对照组在术后1个月的UCVA、有效性指数、安全性指数及ECD减少量的差异;采用卡方检验比较单纯球镜矫正型和复曲面型ICL植入术后的更换率。结果:ICL植入术后进行ICL调位、更换或取出的原因有拱高异常、复曲面型ICL旋转和ICL位置异常。因拱高异常行ICL调位或更换59眼,拱高过高者通过调位或更换小一号尺寸的ICL后均获得理想拱高,而拱高过低的病例相对复杂,且拱高过高者行ICL调位或更换的平均拱高变化量大于拱高过低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72,P<0.001)。复曲面型ICL植入术后发生轴向旋转且视觉质量欠佳14眼,其中12眼行调位后取得稳定、良好的效果,2眼调位后顽固性旋转,通过更换手术方式才解决。术后1个月,调位组、更换组与对照组的UCVA、有效性指数、安全性指数及ECD减少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单纯球镜矫正型ICL植入术后更换率小于复曲面型ICL(分别为1.6%、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4,P=0.045)。1眼ICL植入术后出现ICL位置异常、瞳孔区拱高上下差异大,行ICL取出+晶状超声乳化吸除+囊袋内人工晶状植入术,术后效果理想。结论:拱高异常为ICL植入术后调位、更换或取出的最主要原因,拱高过高者行ICL调位或更换后的平均拱高变化量大于拱高过低者,且更具规律性;复曲面型ICL旋转经调位后多数病例可获得满意结果;ICL调位术和更换术相较于单纯植入术具有相当的安全性和术后效果。

  • 标签: 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调位 更换 取出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有晶状眼后房型人工晶状(ICL)植入术术后拱高的早期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7月1日至11月1日于苏州大学附属理想眼科医院ICL植入术83例(83眼)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于术后以Pentacam行拱高测量,并进行比较。结果术后2 h、1 d、1周及1个月拱高依次为(672.05±279.89) μm、(389.15±258.14) μm、(517.23±280.22) μm、(530.12±275.31) 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6.14,P<0.001)。术后2 h拱高偏低患者3例术后1个月拱高均偏低;术后1 d拱高偏高的患者中有87.5%(7/8)术后1个月拱高仍偏高。结论有晶状眼后房型ICL植入术术后早期2 h至1个月内拱高经历一个从下降到上升的变化过程。

  • 标签: 植入术,ICL 拱高,早期 眼,有晶状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眼后房结构、水平沟到沟间距2与水平角膜直径差异(ΔhSTS2-WTW)对ICL植入术后拱高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山西省眼科医院2018年9月至2020年3月行V4c型ICL植入术103例(203眼)的临床资料。患者术前屈光状态为等效球镜度(-9.32±2.68)D。应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术后拱高的影响因素,并根据ΔhSTS2-WTW不同分组后进一步分析对拱高的影响及组间参数的差异。结果术后1个月拱高为124~1 180(504.47±188.65)μm,其中非理想拱高30眼(14.78%)。结果提示ΔhSTS2-WTW(β=-0.27,95%CI:-211.50~-65.27,P<0.001)、晶状矢高(CLR)(β=-0.22,95%CI:-363.18~-78.17,P=0.003)、前房容积(ACV)(β=0.17,95%CI:0.11~2.01,P=0.030)是影响术后拱高的独立因素。分组为:1组ΔhSTS-WTW<-0.1;2组-0.1≤ΔhSTS-WTW<0.3;3组ΔhSTS-WTW≥0.3,3组间非理想拱高比例(χ2=7.77, P=0.020)、拱高(F=11.01, P<0.001)、平均后房角角度(PCA)(F=3.89,P=0.022)及睫状体厚度(CBT)(F=6.26,P=0.0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内前房深度(iACD)、前房角角度(ACA)、ACV及CL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有晶状眼人工晶状植入术前眼内沟到沟与眼表白到白差异较大时ICL植入术后可能出现非理想拱高,可以结合后房结构选择ICL尺寸,有助于获得理想拱高。

  • 标签: 植入术,晶状体,人工,有晶状体眼 拱高 结构,后房 差距,水平沟到沟与白到白 矢高,晶状体 容积,前房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虹膜固定型有晶状眼人工晶状植入术的围手术期护理配合,以提高手术成功率。方法选择10例(14只眼)高度近视眼患者施行虹膜固定型有晶状眼人工晶状植入术,实施了围手术期的护理措施。结果10例患者高度近视状况得到改善,视力明显提高,其有效率为100%。结论虹膜固定型有晶状眼人工晶状植入术有效的围手术期的护理有助于提高手术成功率。

  • 标签: 人工晶状体 围手术期 护理
  • 简介:目的探讨微创超声乳化透明晶状摘除术治疗高度近视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本组病例包括24例高度近视患者共32眼。在完成前囊膜的连续环形撕囊后,透明晶状应用微创超声乳化技术通过两个相距90度的0.7毫米透明角膜切口分别插入一个22G超声探头和一个22G灌注ehopper进行摘除,然后再行植入低度数或负度数人工晶状入囊袋内。研究参数包括手术前后的裸眼及矫正视力和术中术后并发症等。随访时间为12月。结果所有病例术后裸眼视力较术前裸眼视力均有明显提高;同时术后矫正视力较术前矫正提高者共28眼,占87.5%.术后6月,1例发生后发障,予以激光后囊切开,在12个月的随访过程中未发现有后囊膜破裂、视网膜脱离及黄斑囊样水肿等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术后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仅为2.2%。结论微创超声乳化是治疗高度近视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但长期的术后随访工作仍需要继续,以便进一步全面了解远期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 标签: 透明晶状体 超声乳化术 高度近视 双手超声乳化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有晶状眼后房型人工晶状(ICL)植入术矫正高度近视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银川爱尔眼科医院2016年4月至2019年9月行ICL植入术的高度近视70例(140眼)的临床资料。分析术后的视力、眼压、屈光状态并与术前比较,观察术后拱高的变化。结果术后1天、1周、1、3及6个月随访拱高依次为(540.93±262.48)μm、(526.13 ±241.16)μm、(506.19±232.59)μm、(497.64±235.87)μm及(491.03±229.32)μm,呈逐渐下降态势。术后各时间点裸眼视力均优于术前最佳矫正视力(P<0.05)。结论高度近视ICL植入术后视力改善,效果良好。

  • 标签: 近视,高度 植入术,人工晶状体,有晶状体眼,后房型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