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赛里格曼认为,法律规范和信任是协商调解公民社会内在紧张关系的两种手段。法律表示强制,而信任体现着对他人作为自主个体的自由的承认。信任是个体间交往、团体活动以至公民社会的基础。但公民社会也面临着信任的危机,因为法律等制度性规范越来越多地确定人们的公共生活。重建信任政治的公民社会是新世纪的挑战。

  • 标签: 公民社会 协商调解 承认 公共生活 法律规范 紧张关系
  • 简介:老子是一个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是中国古代的智慧大师,同孔子一样,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开拓者和创建者,是中国文化成熟和定型时期最著名的代表人物。他的道法自然,清静无为思想孔子的儒学理论,是影响中国文化两千多年的两个主要理论学派。而老子《道德经》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慧宝库,历代都有许多人从中去探玄寻道,以求得灵性的开悟和智能的启迪。然而老子之学其高不可测、深不可究,使人欲尽无期,欲罢不能。《老子》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老子有预见性,懂得他的思想难为常人所解.难为常识所容.曲高和寡.势所必然.

  • 标签: 老子哲学 常人 为道 孔子 道法自然 必然
  • 简介:人间净土现代社会默雷传统净土思想的人间性及其现代意义由台湾法鼓山中华佛学研究所主办的“人间净土现代社会———传统净土思想的人间性及其现代意义”学术会议,1997年7月19日至21日在台北举行。会议主旨是探讨如何将传统的佛教,古为今用,发现它的人间...

  • 标签: 人间净土 人间佛教 中国佛教 净土思想 现代社会 唯心净土
  • 简介:信任之于个人生活社会存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已有研究似乎并未能使我们更真切地理解信任本身。通过批判性反思以往经验研究概念化信任的不同进路及其弊端,本文发现信任绝不只是一种基于结果预测、利益计算或理性选择的认知判断现象,而是一种有其认知、情感行动维度的社会事实,它本质上就是一种社会情感。与此相对应,所谓信任危机的实质也绝不只是人们从理性计算或认知判断而来的普遍的彼此互不放心,而是一种充斥于全社会的存在性焦虑或恐惧。这种焦虑或恐惧的根源,在于不恰当的社会结构安排、不合理的社会制度设计和不友善的社会生存氛围。因此,信任危机的治理,面对的不只是一种"社会病态",更是一个"病态社会"。

  • 标签: 信任 信任危机 社会情感 存在性焦虑 结构性处境
  • 简介:伊斯兰教的“和谐”主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和原则有相通之处,发扬伊斯兰教爱国、诚信、平等友爱和鼓励学习的优良传统,引导穆斯林讲和谐、促和谐,是新时期伊斯兰教工作的重要任务,应当认真研究,大力推进。

  • 标签: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伊斯兰教 “和谐” 穆斯林 主张 诚信
  • 简介:宗教在我国社会的存在将是长期的,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现实。尤其在农村,宗教的存在呈现出复杂的状况,成为影响农村社会稳定和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充分认识和高度重视。当前要完成农村社会稳定、农民增收的任务,实现建设富裕、文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就要积极做好引导宗教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工作,发挥其一定的积极作用,减少和克服因宗教信仰而带来的消极作用,调动宗教组织和信教群众的积极性,搞好农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 标签: 宗教工作 社会主义社会 宗教信仰 精神文明 物质文明
  • 简介:毛泽东社会建设思想对于推动新中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具有多方面的意义:以平等的社会理想建立干群平等关系,扫除旧社会官场陋习,推动新中国在社会阶层结构上从等级社会向平等社会的转型;以“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针最大限度地利用有限民生资源,为新中国的社会转型提供了必要的民生保障;提倡创造条件积极兴办农村社会事业,改善农村社会服务状况,为实现我国农村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创造条件。

  • 标签: 毛泽东 社会建设 社会转型
  • 简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把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重大决策,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邓小平认为,能否实现四个现代化,是关系到全民族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在推进改革开放的过程中,邓小平始终强调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并将其提高到'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的重要地位。邓小平关于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及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思想内容非常丰富,至少应当包括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首要任务、发展生产力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用'三个有利于'作为判断社会主义各项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等重要观点。邓小平的这些思想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辩证统一的历史唯物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为新时期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的实现奠定了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坚持以发展为主题,用发展的观点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是党实现工作重点转移的一条重要经验。

  • 标签: 邓小平 党和国家 工作重点转移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 简介:国家以因大规模天灾人祸造成的社会特殊状态为起点,构建着灾难的叙事。利用灾难的“将发生”的国家,构建出“被划一整合的灾难”叙事模式;而利用灾难的“已发生”的国家,则构建出“被个别诠释的灾难”叙事模式。国家在构建灾难叙事的同时,实际也利用灾难不断构建巩固自身的秩序。因所处状态的不同,国家有着“日常秩序”“特殊秩序”。如果两者的联结是直接的,都隶属于一个统一体制下,那么国家秩序的构建强化将体现在制度的覆盖性渗透性上;如果两者的联结必须以国家的出场为前提,那么国家秩序的构建强化则体现为政府形象得以展示地位得以加强。作为采用“被个别诠释的灾难”叙事模式典型的中国,为了在完善自身防灾抗灾行动的同时保留自身对每次灾难的诠释空间,需要借鉴“被划一整合的灾难”叙事模式,建立“半覆盖性”的体制,并且将自身的灾难叙事发展得更为立体化与人性化。

  • 标签: 国家 灾难 秩序 被划一整合的灾难 被个别诠释的灾难 日常秩序
  • 简介:狩猎呆集民在多民族多文化的国家中,她往往处于周边民族的边缘地带。本文在对于全球范围内的狩猎采集民的研究在人类学的学术定位以及他们目前面临的共同的社会、生态等问题的基础上,选择中国大小兴安岭的狩猎民族——鄂伦春族为研究对象,在人类学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鄂伦春族所处地区的自然生态和人口变化,讨论了清朝和伪满洲国时期的近代以来的政策,包括日本殖民主义的意识形态对鄂伦春族的负面影响。重点探讨了1949年以后的森林开发、定居化以及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荣猎转产”等政策,对于当地生态环境影响的同时,如何使原住民族——鄂伦春人的生计、社会和文化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最后,笔者把此研究提升为对于“进步”和文明的表述问题的讨论。

  • 标签: 开发 国家政策 狩猎采集民 鄂伦春族 定居化 进步
  • 简介:大慈寺又叫大圣慈寺,是唐宋成都最为著名的寺院之一。唐宋时期,大慈寺不仅是成都著名的佛教寺院,同时还是成都士庶文化生活、经济生活、游闲生活的中心。由此揭示,中唐以降之佛教已经全盘融入普罗大众的世俗社会生活。如果不僵化地以经义作为佛教的全部,则此融入揭示:中唐以降之佛教并非真如普遍所认为的随着八大宗派的衰落而衰落,而是以更世俗化的姿态完成了新一轮的信仰转型。

  • 标签: 大慈寺 寺院 社会生活 成都士庶
  • 简介:公德总是相对于私德而言的。根据对公德的“公”之范围的不同界定,原先的公德就会转变为私德。公德至少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即个体性美德制度性美德。在个体性美德中,正义具有与其他美德极为不同的特征。我们的公德建设应从个体正义感的培养制度正义的构建和维系入手。

  • 标签: 公德 私德 制度性美德 正义
  • 简介:社会发展角度看,思维发展相联系。思维本身在进化,早期的简单思维模式,进化到科学体系思维模式,又进化到智能思维模式。人类社会,马克思对人类社会的划分,不同阶段,反映出进化性。传统的农业社会,到现代的工业社会,再后现代的后工业社会,以及信息社会,从这个视角看,是在进化前进。思维能力的提高促进人类正向进化。人类思维能力越强,人类发展越快,提高思维能力,意味着人类越进步。如日本,由战败国进过30年的发展成为第二大经济国,日本发展快的原因,是重视教育,培养人才,注重人力资体投入,注重人的思维的开发。Et本100年前就实行9年义务教育,战后,经过教育50%人是高中生,智能水平的提高,加快了日本经济的发展。重视思维能力教育是何等的重要。我国80年代开始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认识到又变成决策。80年代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教兴国等,促进了中国国民水平的提高,生产力大发展。重视教育,重视思维发展,现在来说,更重要。我国50年代60年代重视教育普及,文盲率下降,把智力搞上去,工业生产也就搞上去了。我国80年代发展快,普及教育,有文化农民打工,使经济大发展。思维社会发展是相关的,所以要重视每一个人思维能力提高,通过教育来实现。

  • 标签: 思维模式 社会发展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9年义务教育 人类社会 后工业社会
  • 简介:社会资本通过包括信任在内的社会要素来决定经济制度经济结果。信任、规范和网络是构成社会资本的关键要素。虽然社会资本的生产是不平衡的,虽然不平等、歧视和贫穷会抑制社会资本的发展,但在全球化背景下,具有自身价值的社会资本是有意义的。

  • 标签: 社会资本 信任 经济制度 发展 不平衡 关键要素
  • 简介:近年来,社会信任问题备受各界关注,民众对家庭幸福感的追求也日渐高涨,但尚未发现直接探讨社会信任家庭幸福感之间关系的国内研究文献。本研究基于2014年中国家庭幸福感热点问题调查数据,描述并分析了我国民众社会信任状况和特征,探讨了社会信任家庭幸福感的关系。结果发现:不同年龄、婚姻状态和健康自评状况群体的社会信任程度存在显著差别;信任他人被他人信任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社会信任呈现"差序格局",对制度的社会信任较高;社会信任更高的人拥有更高的家庭幸福感,被他人信任的人的家庭幸福感也显著更高。本研究能够促进人们对当前中国社会信任问题的理解,启发人们从社会信任角度提升家庭幸福感、推进家庭建设的研究思路。

  • 标签: 社会信任 家庭幸福感 家庭建设
  • 简介:本文对神岳中岳庙承担的国家祭祀进行系统梳理,就中特别探讨道教在中岳庙的国家祭祀中的重要作用,指出由道教渗入中岳庙的国家祭祀仪典一事,可以看出道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关涉个体宗教信仰,而且也体现在国家政治文化等礼制层面。

  • 标签: 中岳庙 全真教 国家祭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