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3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肿瘤患者凝血功能异常时凝血因子活性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20年1月至2021年6月在河南省肿瘤医院住院接受治疗的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血栓弹力图(TEG)监测其凝血功能,凝血功能呈异常状态的196例肿瘤患者为试验组,呈正常状态的36例肿瘤患者为对照组。根据TEG检测结果的总体凝血指标(CI)值将试验组分为两组:高凝试验组(n=104):CI值>3;低凝试验组(n=92):CI值<-3。每个试验组再根据TEG结果的R值、K值、α角、MA值分成3个亚组,即高凝一组(n=37)、高凝二组(n=34)、高凝三组(n=33);低凝一组(n=33)、低凝二组(n=30)、低凝三组(n=29)。同期测定并比较试验组和对照组所有患者凝血因子(F)Ⅱ、Ⅴ、Ⅶ、Ⅷ、Ⅸ、Ⅹ、Ⅺ、Ⅻ和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的活性。结果与对照组比较,高凝一组FⅡ、FⅤ、FⅦ、FⅧ、FⅪ和vWF活性升高,分别为(1 105±281)、(1 352±326)、(1 628±397)、(1 795±314)、(1 389±288)和(1 908±486)U/L(均P<0.01);高凝二组FⅡ、FⅤ、FⅦ、FⅧ、FX和vWF活性升高,分别为(1 068±189)、(1 194±205)、(1 529±394)、(1 562±241)、(1 150±196)和(1 722±415)U/L(均P<0.05);高凝三组FⅦ、FⅩ和vWF活性升高,分别为(1 411±196)、(1 212±327)和(1 713±457)U/L(均P<0.01)。低凝一组FⅤ、FⅧ、FⅨ、FⅫ和vWF活性降低,分别为(732±96)、(695±64)、(1 216±191)、(832±128)和(1 088±117)U/L(P<0.05);低凝二组FⅤ、FⅦ、FⅧ和FⅫ活性降低,分别为(714±102)、(1 125±108)、(783±95)和(912±111)U/L(P<0.01);低凝三组FⅪ、FⅫ和vWF活性降低,分别为(812±92)、(827±179)和(916±76)U/L(P<0.01)。结论肿瘤患者凝血功能异常时仅有部分凝血因子活性发生明显改变。高凝状态时,FⅡ和FⅩ的活性较高,成为抗凝治疗的重要因素,FⅤ、FⅧ活性升高易引发深静脉血栓;低凝状态时,FⅤ和FⅧ活性显著下降,常引发出血或渗血。

  • 标签: 肿瘤 凝血因子 凝血功能 血栓弹力图
  • 作者: 张瑞 吴祁生 李金明
  • 学科: 文化科学 >
  • 创建时间:2021-04-09
  • 出处:《中华医学杂志》 2021年第13期
  • 机构:北京医院国家老年医学中心 国家卫生健康委临床检验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老年医学研究院 北京市临床检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 100730,北京陆道培医院病理和检验医学科,北京 100176
  • 简介:摘要分子检测在血液肿瘤诊断分型、预后判断、药物疗效预测、微小残留病监测中具有日益重要的应用价值。目前我国一些临床实验室正在开展血液肿瘤相关的分子检测。在临床检测需求日益增长的情况下,应当重视血液肿瘤相关分子检测实验室人员队伍的建设,其中具备临床医学知识的实验室试剂与方法研发人员和实验室质量管理人员的培养是现阶段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 标签: 血液肿瘤 基因 突变 分子诊断技术
  • 简介:摘要: 探讨在钼靶X线摄影与MRI对乳腺肿瘤检查中的应用。选取菏泽市某医院40例患者,对这40例患者分别进行钼靶检查和MRI增强检查。对这40例患者的检查结果分别在敏感度、特异性和确诊率三个方面进行对比结果,其中以确诊率为主要对比标准。在钼靶组确诊患者为34例,确诊率为85%(34/40)。经MRI检查确诊38例,确诊率为95%(38/40)。在临床上应用较多的MRI检查与乳腺钼靶检查对乳腺肿瘤的早期诊断均有重要意义,MRI检查对乳腺肿瘤的确诊率高于钼靶检查对于乳腺肿瘤的确诊率,是目前在临床上对乳腺肿瘤检查的最有效办法。

  • 标签: MRI 钼靶检查 乳腺肿瘤 对比分析
  • 简介:摘要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198例女性患者的乳腺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图像序列,年龄21~79(45.5±13.7)岁。以病理检查为金标准,采用深度学习方法建立CBAM-ResNet自动分类模型,统计图像级别的分类结果,同时结合集成学习思想得到患者个体的分类结果。基于残差网络的CBAM-ResNet分类模型在单张图像层面对乳腺肿瘤的分类准确率达到82.69%,灵敏度为85.67%。采用投票机制后,在患者层面的分类准确率为88.24%,灵敏度为87.50%。试验结果表明该分类算法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率。

  • 标签: 乳腺肿瘤 DCE-MRI 深度学习 残差网络 集成学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加速康复外科(ERAS)策略优化围手术期麻醉管理对妇科恶性肿瘤腹腔镜手术患者术后早期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4月至2019年4月在北京朝阳医院行妇科恶性肿瘤腹腔镜手术患者90例,年龄18~65岁,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加速组和常规组(n=45)。加速组采取全身麻醉复合腹横肌平面阻滞及多项优化措施进行围手术期麻醉管理。常规组采用常规围手术期管理方案。分别于术前1 d、术后24 h和术后48 h采用40 项恢复质量评分量表(QoR-40)综合评价患者术后恢复情况。检测术前和术后24、72 h血清C反应蛋白(CRP)浓度。记录术后恶心呕吐和寒战发生情况,比较2组患者术后首次排气时间、下地时间、恢复普食时间、术后住院日及并发症发生率等。结果加速组术后24、48 h时QoR-40量表评分[M(Q1,Q3)]为175(171,179)分与185(183,189)分,均高于常规组的162(160,167)分与180(179,183)分(均P<0.01)。2组患者术后24、72 h CRP均较术前升高,加速组术后24、72 h CRP分别为(13.4±6.3)、(6.7±2.5) mg/L,常规组分别为(39.8±18.0)、(16.6±8.6) mg/L,常规组升高幅度高于加速组(均P<0.01)。加速组术后恶心严重程度评分为0(0,2)分,低于常规组的3(0,5)分(P<0.01);术后24 h内加速组呕吐、寒战发生率分别为8.9%(4/45)、11.1%(5/45),均明显低于常规组的26.7%(12/45)、31.1%(14/4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加速组和常规组术后首次排气时间分别为(14±6)、(25±10) h,下地时间分别为6(6,13)、21(19,27) h,恢复普食时间为1(1,2)、3(2,3) 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加速组术后住院时间为7(5,11) d,较常规组的10(7,14) d明显缩短(P<0.01)。加速组和常规组总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7.8%(8/45)、37.8%(17/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ERAS策略对妇科恶性肿瘤腹腔镜手术患者围手术期麻醉管理进行优化,可减轻患者不适,降低手术应激,改善术后早期恢复质量。

  • 标签: 康复 麻醉,全身 生殖器肿瘤,女(雌)性 腹腔镜
  • 简介:摘要中国临床肿瘤学会乳腺癌诊疗指南自2017年颁布以来,已经完成了4版的更新,发行近30万册,获得国内外学者广泛认可。2021版指南在既往的基础上,继续秉承基于证据、兼顾可及、结合专家意见的原则进行了更新,在病理评估、新辅助治疗、辅助治疗、解救治疗、骨转移诊疗等章节进行重要更新,同时还新增药物不良反应管理、真实世界研究、生物类似药、常态化疫情防控下乳腺癌患者管理等章节,更加全面治疗乳腺癌的规范化诊疗。

  • 标签: 乳腺癌 临床指南 更新要点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乳腺癌患者肠道菌群丰度或者多样性的不同对乳腺癌组织中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浸润程度是否有影响。方法根据肿瘤浸润淋巴细胞的浸润程度,选取2017年3~10月间在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乳腺中心就诊、经活检病理证实为乳腺浸润性癌的女性患者80例,年龄37~74岁,分为高度浸润(TIL-H)组25例、中度浸润(TIL-M)组34例、低度浸润(TIL-L)组21例。通过Meta 16S DNA测序,对肠道菌群的DNA进行分析,比较这3组间肠道菌群丰度或者多样性的差异。肿瘤浸润淋巴细胞与临床特征之间的关系采用χ²检验;肿瘤浸润淋巴细胞的浸润程度与肠道菌群的关系采用β多样性分析。结果TIL-H组、TIL-M组和TIL-L组分别有3 174,2 996和2 877种不同的运算分类单位(OUT),3组乳腺癌患者(TIL-L、TIL-M、TIL-H)肠道菌群在加权和未加权的3组间β多样性分析中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加权,P<0.01;未加权,P<0.01),且在TIL-L与TIL-H组间比较时差异最大(P<0.01)。结论肿瘤浸润淋巴细胞在乳腺癌患者中的浸润水平与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密切相关。

  • 标签: 肠道菌群 Meta 16S DNA测序 肿瘤浸润淋巴细胞
  • 简介:摘要恶性胸膜间皮瘤(MPM)是一种罕见的、具有高度侵袭性的、来源于间叶组织的肿瘤。目前应用化疗及免疫治疗方法对MPM的疗效欠佳,探寻能够有效且准确地指导治疗及预测预后的免疫标志物,挖掘潜在免疫治疗新靶点已成为MPM治疗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近年研究发现,MPM具有抑制性肿瘤免疫微环境。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作为肿瘤免疫微环境中重要组分,也参与了机体免疫调控。但目前关于TIL对MPM治疗效果及预后影响的研究结论尚不统一。为此,本文就TIL对MPM化疗及免疫治疗效果的影响,以及TIL对MPM患者预后的影响进行综述。

  • 标签: 间皮瘤 胸膜 组织细胞病,恶性 淋巴细胞,肿瘤浸润 综述文献(主题)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报告1例Ⅰ型神经纤维瘤病合并肝脏原发神经内分泌肿瘤的病例。患者男,47岁,Ⅰ型神经纤维瘤病病史20余年。患者两年前意外发现肝脏占位,随访期间,肿块逐渐增大。CT检查为肝Ⅳ、Ⅷ段低密度肿块;MRI呈稍长T1不均匀长T2信号,增强扫描均呈渐进性持续明显强化;最终病理确诊为肝脏神经内分泌肿瘤

  • 标签: 神经纤维瘤病1型 肝脏 神经内分泌肿瘤
  • 简介:摘要环状胰腺合并壶腹周围肿瘤临床罕见。本文报道1例中年女性患者,以急性胰腺炎入院,腹部强化CT及磁共振胆管成像(MRCP)提示环状胰腺,十二指肠镜示十二指肠乳头腺瘤,行十二指肠乳头肿瘤切除术,术中病理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不除外癌变,行头十二指肠切除术。术后病理证实为十二指肠乳头绒毛状管状腺瘤。术后出现B级瘘、消化道出血、腹腔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经对症治疗后好转出院。

  • 标签: 胰腺炎 十二指肠肿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PBL结合情景模拟教学法应用于肿瘤内科教学的应用效果。方法:将40名本科生随机分为试验组及对照组,每组20名。试验组将PBL结合情景模拟教学法应用于肿瘤内科教学的各个环节,对照组采用传统的临床教学方法。采用出科考试成绩、教学满意度调查进行教学效果评价。结果:试验组学生出科考试成绩、教学满意度调查均有不同程度提高,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BL结合情景模拟教学法应用于肿瘤内科教学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值得在肿瘤内科学教学中进行推广和使用。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经腹腔镜微波消融联合肾部分切除术治疗肾肿瘤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1月至2021年5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65例行腹腔镜下微波消融联合肾部分切除术治疗肾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6例、女19例。年龄(56.6±14.1)岁,体质指数(25.7±3.3)kg/m2;左肾肿瘤30例,右肾肿瘤35例。患者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评分59例0分,6例1分;肿瘤最大径(2.3±1.0)cm(1.0~5.0 cm)。R.E.N.A.L.评分4~6分41例,7~9分23例,10~12分1例。腹腔镜下微波消融肾肿瘤后行肾部分切除术。观察手术并发症,术后应用CT或MRI定期随访评估预后。结果患者手术时间(76.6±19.4)min(40~120 min)。术中中位出血量20 ml(5~50 ml)。术后中位住院时间4 d(3~6 d),并发症Clavien Ⅰ级11例(发热、恶心呕吐、腰部疼痛),无Ⅱ级及以上并发症。术后病理结果示,所有患者未见肿瘤切缘阳性,肾透明细胞癌46例[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JCC)病理分期:T1a期42例,T1b期4例;世界卫生组织/国际泌尿病理学会(WHO/ISUP)病理分级:1级21例,2级23例,3级2例];1型乳头状肾细胞癌2例(均为T1a期,1级);2型乳头状肾细胞癌1例(T1b期,2级);肾嫌色细胞癌2例(均为T1a期);低度恶性潜能多房囊性肾肿瘤1例;腺癌2例(结合直肠癌术后病史,考虑转移);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6例;嗜酸细胞瘤2例;乳头状腺瘤1例;良性肾囊肿1例;肾血管瘤伴钙化1例。术后中位随访24个月(1~42个月),63例患者存活,2例死亡(1例因心脏疾病,1例因直肠癌转移)。结合术后影像学复查,其他患者均未见肾肿瘤复发和转移征象。定期复查肾功能基本正常。结论腹腔镜下微波消融联合肾部分切除术治疗肾肿瘤的安全性和疗效良好,术中出血少,对肾功能影响小,并发症少,且不影响术后病理诊断,为肾肿瘤提供了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选择。

  • 标签: 肾肿瘤 微波消融 腹腔镜 肾部分切除术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肿瘤相关抗原自身抗体(TAAb)在慢性乙型肝炎相关肝硬化(CHB肝硬化)人群中筛查肝癌的成本效果。方法构建40岁CHB肝硬化患者模拟队列,样本量为10 000例。以单独TAAb筛查或TAAb与甲胎蛋白(AFP)并联筛查(TAAb+AFP)为研究策略,以肝脏超声与AFP并联筛查(肝脏超声+AFP)为对照策略,构建决策分析马尔科夫模型并对模型效度进行评价。以6个月为周期,通过TreeAge Pro 2020软件实现模拟运转,计算成本和质量调整生命年(QALY),采用增量成本效果比(ICER)进行策略间的比较,通过敏感性分析评价结果的不确定性。结果建立的马尔科夫模型共有11个转归状态,其中7个为自然转归,4个为临床干预转归,拟合优度为0.969。采用TAAb+AFP策略进行肝癌筛查的终生筛查成本为249 612元/例,人均获得的QALY为7.704年,与肝脏超声检查+AFP策略(247 805元/例)相比,总卫生费用增加1 807元/例,多获得的QALY为 0.014,ICER为127 635元/QALY。当TAAb筛查费高于889.552元,或贴现率高于0.068,或抗病毒治疗依从性低于45.1%时,ICER>212 676元/QALY。单次TAAb筛查费为400~600元时,TAAb+AFP策略具有成本效果价值。当支付意愿为70 892、141 784和212 676元/QALY时,TAAb+AFP策略具有成本效果的概率分别为70.6%、75.3%和77.8%。结论对中国CHB肝硬化人群采用TAAb+AFP策略进行肝癌早期筛查具有成本效果价值。

  • 标签: 肝肿瘤 筛查 肝硬化 成本效果分析 肿瘤相关抗原自身抗体
  • 简介:摘要评估亚太结直肠癌筛查(APCS)评分系统联合定量法便潜血在结直肠肿瘤筛查的价值。选择2017年8月至 2019 年5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消化内镜中心拟接受肠镜检查的受试者1 420例,男695例,女725例,年龄50~75岁,所有入组病例在行结肠镜检查前行APCS评分和定量便潜血检测(QFIT),比较APCS评分和QFIT各组中结直肠肿瘤检出率,以评价联合检测法在结直肠肿瘤筛查中的效能。本研究共纳入分析1 420例研究对象,其中 APCS评分中危组847例(59.7%),高危组573例(40.4%),共检出结直肠癌26例(1.8%),进展期腺瘤196例(13.8%),非进展期腺瘤395例(27.8%);APCS 评分与QFIT联合检测可分为4组[高危组(HR)QFIT阳性G1、高危组QFIT阴性G2、中危组(MR)QFIT阳性G3、中危组QFIT阴性G4],对结直肠肿瘤的检出率分别为64.3%、16.4%、55.0%和9.8%,APCS评分高危组QFIT阳性组进展期肿瘤检出率明显高于其他3组;HR和QFIT阳性是进一步结肠镜检查的指标,MR且QFIT阴性组可暂缓肠镜,继续年度QFIT随访。总之,APCS评分联合QFIT用于结直肠肿瘤筛查,可减少不必要的肠镜检查,提高肠镜依从性和筛查效能,在结直肠肿瘤初筛中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和推广价值。

  • 标签: 结直肠肿瘤 筛查 亚太结直肠癌筛查评分 便潜血检测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基于极端梯度上升(XGBoost)算法的联合诊断模型对胃神经内分泌肿瘤(NENs)病理分级的诊断效能。方法以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2年8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81例胃NENs患者为对象,收集其临床资料和CT影像学资料。分析CT影像的病灶个数、肿瘤部位、形态、淋巴结转移状态、肿瘤最厚径、最长径和动静脉期CT值等特征;采用ITK-SNAP软件和Python 2.1.0 Pyradiomics软件对CT影像进行影像组学分析预处理并从分割图像中提取组学特征;采用XGboost算法分别建立CT影像模型、动脉期组学模型、静脉期组学模型和联合诊断模型;采用准确度、均方误差(MSE)和平均绝对误差(MAE)评价以上模型的诊断性能。结果NENs患者年龄为28.0~78.0(58.6±10.7)岁,其中男性56例,占69.1%。胃NENs病理分级G1/G2级和G3级患者病灶个数、肿瘤部位、形态、淋巴结转移状态、肿瘤最厚径和最长径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动(静)脉期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联合诊断模型中的特征分别为A_logarithm_glcm_Imc1、P_squareroot_glcm_MaximumProbability、肿瘤最厚径、最长径、A_wavelet-HHL_glrlm_GrayLevelNonUniformity和P_wavelet-LLL_ngtdm_Contrast。CT影像模型、动脉期组学模型、静脉期组学模型和联合诊断模型的准确度分别为81.8%、86.0%、87.8%和91.0%;MSE分别为539.41、490.08、429.99和371.92;MAE分别为16.72、15.25、14.23和12.33。联合诊断模型的MAE值小于CT影像模型和动脉期组学模型(P值分别为<0.001和0.004),而与静脉期组学模型的MAE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11)。结论基于XGBoost算法的联合诊断模型对胃神经内分泌肿瘤病理分级具有良好的诊断效能。

  • 标签: 病理学 神经内分泌肿瘤 诊断试验 XGboost模型
  • 简介:摘要本研究报道一例以慢性肌无力、腱反射减低及自主神经症状为主要表现患者,其血清及脑脊液神经系统副肿瘤综合征(PNS)相关抗体检测均为阴性,肺组织活检确定为小细胞肺癌,给予常规化疗后神经系统症状完全消失,最终确诊为PNS。

  • 标签: 副肿瘤性肌无力综合征 亚急性感觉运动周围神经病
  • 简介:摘要:本文以河南省肿瘤医院内科病房楼综合楼项目设计方案为例,分析了新型复合病房楼的设计目标和重难点,分别从规划设计、建筑设计、景观设计、绿色生态技术设计多方面进行论述。提炼出资源共享,以人为本,简洁高效等设计理念,为新型综合病房楼设计提供理论基础。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预防性静脉使用氨甲环酸(TXA)在腹主动脉球囊辅助骨盆肿瘤手术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收集2015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行腹主动脉球囊辅助骨盆肿瘤手术的患者资料。根据是否预防性使用TXA,分为TXA组和对照组,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年龄、性别及术者后,纳入TXA组51例,对照组51例。比较两组患者基线、术中及术后临床资料,探讨预防性使用TXA的效果和安全性。结果2015至2019年共完成腹主动脉球囊辅助骨盆肿瘤手术525例,其中预防性使用TXA 51例,使用率为9.7%。TXA组与对照组患者年龄[(40.7±15.1)岁比(38.2±14.5)岁,P=0.393]、性别(男性:51.0%比49.0%,P=0.843)、体重、体质指数、合并症、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血红蛋白、红细胞比容、血小板、凝血功能相关指标、肿瘤病理类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手术时间、麻醉时间、球囊阻断累积时间、术中出血量、输液量、输血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ICU入住率、住院天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均无静脉血栓栓塞症或死亡者。与对照组比较,TXA组术后24 h输血比例较低(41.2%比70.6%,P=0.003);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水平较低[10.4(6.1,22.6)mg/L比13.2(7.0,24.7)mg/L],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26)。结论预防性静脉使用TXA未减少腹主动脉球囊辅助骨盆肿瘤手术术中出血,但可降低术后输血率。未发现术后TXA相关静脉血栓栓塞症风险增加。

  • 标签: 骨肿瘤 骨盆 氨甲环酸 出血 输血 静脉血栓栓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