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3 个结果
  • 简介:小直径不锈薄壁管广泛应用于电站机组的冷凝器中,常规涡流检测方法难以发现纵向贯通的条状缺陷。在Ф25mm×1mm和Ф38mm×2mm不锈钢管壁上,沿轴向和周向加工深度分别为0.1mm、0.2mm和0.5mm的人工切槽,并进行检测试验研究,确定了兰姆波检测技术对小直径不锈薄壁管上人工缺陷的可检性,探讨了对不锈薄壁管材进行兰姆波检测的有效性和可靠性,提出以兰姆波检测技术对小直径不锈薄壁管进行检测的建议。

  • 标签: 兰姆波检测 冷凝器 不锈钢管
  • 简介:本文利用电化学噪声技术检测了304不锈在6.0%(质量分数)FeCl3溶液中的点蚀行为。通过电化学噪声的时、频域分析和电化学噪声信号的统计分析以及相应的腐蚀形貌,研究了蚀点的生长过程。结果表明,浸泡初期噪声电阻Rn在较高水平波动,试样处于钝化状态;浸泡4~14h为点蚀诱导期,Rn开始降低,峭度和不对称度增大,出现明显的噪声峰,试样表面业稳态点蚀形核,生成的亚稳态点再钝化,通过扫描电镜观察未发现蚀点;浸泡14~32h为亚稳态点蚀向稳态点蚀过渡期;浸泡22h后,观察到电位噪声突然下降后不再恢复,功率密度(PSD)图低频区出现白噪声水平,亚稳态蚀点发展成为稳态的蚀点,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到小而浅的蚀点;浸泡32~48h后材料处于稳定的点蚀阶段,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到口径较大且较深的蚀点。

  • 标签: 304不锈钢 点蚀 电化学噪声
  • 简介:304奥氏体不锈由于其本身组织特性,在制造和在役过程中会产生部分铁素体和马氏体并析出,使其具有一定的磁性,即相对磁导率肼大于1,试验测试结果表明:当不锈件形变量在20%以内,随着形变量的增加,试件的磁导率增加,并逐渐开始具有铁磁材料的磁特性,导致不锈涡流检测集肤深度降低,也改变了检测的最佳激励频率。此外,通过比较2种不同激励频率的选取方法可得,在不锈形变量20%以内,不锈形变量增大,其最佳检测频率倾向于降低,且小于100kHz。试验和仿真结果表明,304不锈压力容器最佳检测频率范围为40—100kHz。

  • 标签: 304奥氏体不锈钢 磁导率 形变 涡流检测 频率
  • 简介:9月12日上午,沙集团有限公司和江苏黄埔再生资源利用有限公司在沙宾馆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沙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施一新、江苏黄埔再生资源利用有限公一董事长陈光标分别代表双方签约。

  • 标签: 再生资源利用 沙钢集团 合作协议 总经理 董事长
  • 简介:采用超声相控阵检测方法对预制了夹杂和气孔缺陷的奥氏体不锈焊缝进行检测,分析了缺陷的相控阵图像与A扫描信号特征。试验采用的是超声相控阵扇型扫查方式,同时用深度定标方法对仪器参数进行了优化,对缺陷的位置及尺寸进行测量并获得了能够判断缺陷类型的图像特征和A信号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超声相控阵方法不但适用于不锈焊缝的检测,且具备更大的检测范围及更丰富的检测信息;通过检测图像特征及相关的A信号特征能够对这2类缺陷的位置及类型进行有效评价。

  • 标签: 超声相控阵 不锈钢焊缝 缺陷 图像特征
  • 简介:表里层有超细晶粒组织的SUF钢板是由新的热机调节技术法制造,超细晶粒表层部分的平均粒径不到2μm.因为SUF对脆性龟裂传播具有良好的阻止性能,所以它已成为伴有脆性破坏危险的船舶选用的钢板.

  • 标签: 传播观察 初期传播 发生初期
  • 简介:采用BP神经网络对聚酯玻璃氙弧灯加速老化的弯曲寿命进行了预测。通过对聚酯及其玻璃的人工氙弧灯加速老化,测试其不同老化时间的弯曲强度,对弯曲强度与老化时间进行BP神经网络的建模分析,借助MATLAB软件对聚酯玻璃的使用寿命分别进行分析与预测,并采用最小二乘法对所预测的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在以弯曲强度达到初始强度值的一半作为失效条件下,聚酯的氙灯老化寿命为813d,含填料玻璃老化寿命为1031d,无填料玻璃老化寿命为1065d,说明BP神经网络可以预测玻璃的老化寿命,预测结果与最小二乘法预测结果误差不大于8%,而且预测结果与该材料性能的实际情况相符。

  • 标签: BP神经网络 聚酯玻璃钢 氙弧灯加速老化 寿命预测
  • 简介:0前言钢铁材料的S-N曲线在以106~107左右循环反复数表示的水平部,即是众所周知的疲劳极限.一般机械构造物都是以此疲劳极限为基准设计的.但是,有报道说近年对于高强度及表面硬化等,在超过107循环的超高循环区域,S-N曲线呈现再降低,但不能认为这是疲劳极限的现象.

  • 标签: 内部环境 大气高 断裂面的
  • 简介:起落架40CrNi2Si2MoVA螺桩在安装一段时间后发生了断裂。为确定螺桩断裂的原因,对断裂螺桩断口宏微观形貌、断裂螺桩及对比件的氢含量、材料的性能以及表面损伤等因素进行了检查,并对电镀工艺进行了评定。结果表明,裂纹主要起源于第一螺纹根部的机械损伤部位,源区以沿晶断裂特征为主,断裂件含氢量较高。综合分析认为。螺桩断裂性质为氢致延迟断裂,表面机械损伤对氢吸收和扩散的促进作用和40CrNi2Si2MoVA钢材料高强度所致的高氢脆敏感性是导致断裂的主要原因。

  • 标签: 螺栓 40CrNi2Si2MoVA钢 机械损伤 氢脆断裂
  • 简介:1Cr18Ni9Ti不锈球头在焊接后经酸洗,表面存在粗糙的腐蚀凹坑。通过采用S-3700N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分析仪、金相显微镜等对表面粗糙的腐蚀凹坑进行成因分析。结果表明:球头在焊接过程中产生了局部敏化现象,球头的晶粒组织细于与之配合的外套螺母组织,使得球头的耐腐蚀性低于外套螺母,在酸洗去氧化皮的过程中,外套螺母与球头的焊缝区、接管嘴的焊缝区之间形成缝隙,酸洗液中的正负离子移动受到了阻滞,导致缝隙处发生严重腐蚀,最终表现为球头表面的点状腐蚀形貌。定期更换酸洗槽液,降低Cl-浓度,以及在酸洗过程中活动零件,可以减少该类腐蚀的产生。

  • 标签: 1CR18NI9TI 酸洗 缝隙腐蚀 敏化
  • 简介:0Cr18Ni9不锈薄壁产品在酸洗过程中易发生过腐蚀。本研究采用0.1mm厚度0Cr18Ni9不锈钢带,对酸洗的各影响因素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材料状态不同,耐腐蚀能力不同,退火态更易出现过腐蚀;酸液温度、浓度及酸洗的时间均对不锈钢带腐蚀程度和力学性能有较大影响;在含HF的腐蚀剂中酸洗容易使薄壁不锈钢带力学性能降低,造成材料脆化,且HF含量越高对薄壁不锈力学性能影响越大。

  • 标签: 0Cr18Ni9不锈钢 材料状态 腐蚀 力学性能
  • 简介:火电厂高温过热器用T91+TP347HFG异种焊接接头运行时,发生开裂泄露。分别从未开裂和开裂部分的焊接接头处取样,采用金相显微镜、扫描电镜、显微硬度计等对焊接接头试样进行检测和对比研究,分析其开裂原因。结果表明:焊接和焊后热处理工艺不当导致T91侧热影响区位置在整个焊接接头区域脆性较大,并有淬硬倾向比较大的组织出现;同时由于焊接规范参数较大而导致焊接热影响区较宽,在一定应力下的作用导致裂纹从此处萌生和扩展,最终导致该异种焊接接头开裂失效。

  • 标签: 异种钢 硬度 冲击韧性 裂纹 淬硬组织
  • 简介:采用电沉积法在T91基体上制备Ni与Ni/CeO2镀层,研究该镀层试样在温度分别为750℃和800℃,ω(Ar)=90%、ω(H2O)=10%气氛中的氧化行为。测量试样氧化动力学曲线并利用X射线衍射仪测定样品氧化后表面产物的相,利用带能谱分析功能EDS的扫描电镜SEM观察样品表面和截面形貌。结果表明:Ni和Ni/CeO2镀层对T91高温水蒸气氧化具有一定防护作用;此外,Ni/CeO2镀层中纳米CeO2颗粒抑制了氧化膜的开裂,改善了氧化膜的黏附性,提高了T91镀Ni试样的耐高温水蒸气氧化性能。

  • 标签: T91钢 氧化动力学 水蒸气 Ni/CeO2镀层 稀土
  • 简介:本文对比分析了氮基保护气氛和真空两种热处理加热介质对300M疲劳性能的影响,并研究了热处理后表面喷丸强化对300M疲劳性能的改善情况。结果表明,由于氮基保护气氛热处理后表面层有一定程度的氧化脱碳,故的疲劳极限比真空热处理的低近30%;由于喷丸强化后表面形成较大的压应力,消除了表面氧化层等不良影响,氮基保护气氛热处理后经喷丸的300M疲劳极限比未喷丸的提高约40%。

  • 标签: 300M钢 氮基气氛保护热处理 真空热处理 喷丸强化 疲劳极限
  • 简介:针对激光直接沉积修复的1Cr15Ni4Mo3N零件在磁粉检测时出现的磁痕现象,采用接触通电、湿磁粉连续法,对设计的试样进行磁粉检测,确定磁痕显示位置;利用光学显微镜对磁痕显示处形貌及修复接头和组织进行观察和研究,分析磁痕的性质和形成原因。研究发现:激光直接沉积修复1Cr15Ni4Mo3N在磁粉检测过程中与修复区外轮廓完全重合的磁痕显示是伪磁痕显示,主要是由修复区与基体中奥氏体含量的差异造成的。

  • 标签: 激光直接沉积 激光修复 1Cr15Ni4Mo3N钢 磁粉检测 磁痕
  • 简介:本文研究了马氏体不锈磨削加工产生的剩余磁场对其短时干摩擦过程中摩擦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剩余磁场对摩擦行为的影响与外加载荷有关,当外加载荷较低时,摩擦系数随剩余磁场强度的升高无明显变化;随外加载荷的升高,剩余磁场强度对摩擦系数的影响作用增大;当外加载荷较高时,摩擦系数随剩余磁场强度的升高而增大;在短时摩擦过程中.随着剩余磁场强度的升高,摩擦界面吸附磨损颗粒的能力增强,加速了摩擦界面的磨粒磨损。使摩擦系数升高。

  • 标签: 剩余磁场 短时干摩擦 摩擦系数 马氏体不锈钢 磨粒磨损
  • 简介:在铝合金与之间添加Ag中间层后进行电子束焊接实验。其他参数固定的情况下,对电子束作用位置不同时的焊缝成形、接头组织和力学性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随着电子束斑点从银-对接面向银侧偏移距离的增大,焊缝成形明显得到改善,接头中的气孔缺陷消失。在银-铝对接面形成由Ag2Al和Al共晶组成的过渡层,过渡层随着偏束距离的增大而变窄且不连续。当偏束距离过大时,在银-界面上形成FeAl和FeAl3两种化合物层。当电子束最佳偏束距离为0.2mm时,接头强度最高达193MPa,为铝母材的88.9%,此时断裂发生在银-界面上。

  • 标签: 铝合金 Ag中间层 电子束偏束焊 接头
  • 简介:利用XRD、SEM、TEM、EDS、金相显微镜、拉伸试验等方法研究了15-5PH不锈经400℃长期时效后组织及力学性能。随着时效时间延长,板条状马氏体逐渐变得细小,发生Spinodal分解,分解为富Cr相及富Fe相;大量ε-Cu相呈弥散析出;逆变奥氏体的量逐渐增多;粗大的析出相沿板条马氏体晶界分布;未溶解的NbC颗粒逐渐长大。随着时效时间的延长,抗拉强度先升高后下降,在1000h时达到最大值1554MPa;伸长率先下降后上升,在1000h时下降到最小值4.8%;断面收缩率逐渐减小,试样断裂方式由韧性断裂向脆性断裂转变。

  • 标签: 15-5PH不锈钢 时效 组织 力学性能
  • 简介:研究1Cr17Ni2不锈中不同δ铁素体相含量变化分别在FeCl3溶液和HNO3+HF溶液中的耐腐蚀行为。通过腐蚀失重率计算及光学金相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的观察发现:在FeCl3溶液中,δ铁素体的存在减弱了1Cr17Ni2不锈的耐腐蚀性能,δ铁素体是优选腐蚀相;而在HNO3+HF溶液中,δ铁素体的存在增强1Cr17Ni2不锈的耐腐蚀性能,优选腐蚀相则变成了回火索氏体。通过表面腐蚀形貌表征可以实现反推其受到腐蚀介质环境的性质,为1Cr17Ni2不锈腐蚀失效与预防提供可行的方法和依据。

  • 标签: 不锈钢 Δ铁素体 回火索氏体 优选腐蚀
  • 简介:采用动电位扫描、电化学阻抗谱和电化学噪声等方法研究了4种不同表面粗糙度304不锈电极在质量分数为3%的NaCl溶液中的早期腐蚀行为。随着不锈电极表面粗糙度的下降,304不锈自腐蚀电位与点蚀电位均有所上升;电荷转移电阻噪声电阻明显升高,而电位标准偏差与电流标准偏差则有所降低;粗糙度0.25μm的电极在阻抗谱低频区出现45°扩散尾,表明钝化膜表面开始发生扩散过程。研究结果表明:与粗糙的不锈表面相比,在光滑的不锈表面上亚稳态蚀点的产生与生长更加难以进行。

  • 标签: 304不锈钢 电化学噪声 电化学阻抗谱 点腐蚀 动电位极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