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8
148 个结果
  • 简介:目的评价玻璃切割术治疗眼球壁异物的效果。方法对我院2007年1月至2010年6月21例(21眼)眼球内壁异物行玻璃切割联合异物取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21例(21眼)均次手术成功取出异物,伴有角膜裂伤、白内障、视网膜脱离及眼内炎者,均得到治愈。术后视力较术前增加者6眼(占28.6%),不变者8眼(占38.1%)。术后1眼出现脉络膜脱离,1例出现视网膜脱离。结论玻璃切割联合球壁异物取出,异物取出成功率高,同时治疗并发症,是治疗眼球内壁异物的较好选择。

  • 标签: 玻璃体切割术 眼球壁 眼内异物
  • 简介:目的探讨后房型人工晶状缝线固定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白2010年3月至2012年4月期间14例患者16眼,均采用后房型入工晶体睫状沟缝线固定术,术后随访3-23月。结果术后3个月复查时最佳矫正视力1.0,最低0.15,视力在0.5以上者9只眼(占56.2%),视力偏低者中术前继发青光眼2只眼,玻璃混浊2只眼,所有眼压均在正常范围内,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人工晶状睫状沟缝线固定术是治疗晶状前囊膜口不完整,后囊膜破广较大或无囊膜,不能支撑后房型人工晶体患者的理想手术方法。

  • 标签: 人工晶状体 缝线固定术 睫状沟
  • 简介:目的:探讨再次玻璃手术治疗硅油填充眼视网膜脱离的效果。方法:对12例硅油填充眼视网膜脱离患眼行再次玻璃手术,其中下方视网膜脱离10例,黄斑裂孔复发2例。结果:12例术后视网膜全部复位,10例3~6mo取出硅油。最佳矫正视力提高4行1例,提高3行4例,提高2行3例,提高1行3例,不提高1例。结论:再次玻璃手术是治疗硅油填充眼视网膜脱离的有效方法,早期手术有重要意义。

  • 标签: 玻璃体切割 硅油 视网膜脱离 眼内光凝
  • 简介:后囊膜混浊是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后最主要的并发症之.后囊膜混浊的发生是多因素参与的结果,手术方式的改进、人工晶状的改良、术后炎症反应的控制都可以减少后囊膜混浊的发生.本文就人工晶状的设计对后囊膜混浊的影响作综述.

  • 标签: 后囊膜混浊 人工晶状体 并发症 术后 白内障囊外摘除术 影响
  • 简介:目的探讨视网膜脱离玻璃手术后并发性白内障的手术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视网膜脱离玻璃手术后并发白内障病例共28例(28眼).视网膜脱离后均行玻璃切除手术,C3F8气体为眼内填充物.采用晶状囊外摘除术或超声乳化+人工晶状植入术.结果经过随访,28眼视力均有提高,视力达到或超过视网膜脱离术后最佳视力的有22眼,占78.57%.结论白内障摘除手术有助于提高患者视力,并有利于对其眼底的随访.

  • 标签: 手术治疗 手术后 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晶状体囊外摘除术 玻璃体切除手术 视网膜脱离术后
  • 简介:目的通过对照法评价观察氨碘肽注射液(舒视明)治疗不同疾病引起玻璃混浊的临床效果。方法氨碘肽注射液组肌肉注射治疗玻璃混浊158例(169例只眼)普罗碘胺注射液肌肉注射治疗玻璃混浊113例(126只眼)均为qd注射30d为疗程,各二疗程。结果氨碘肽注射液组总有效率67.5%,普罗碘胺注射液组总有效率41.3%。结论氨碘肽治疗玻璃混浊的临床效果主要依赖于该药的主要成分1来源于猪眼睛2含有大量的谷氨酸,胱氨酸,甘氨酸,天氡胺酸,赖氨酸等十多种基本非常接近人眼需要的氨基酸,起着改善眼部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有效的促进玻璃混浊吸收,组织修复有效提高眼的光学通路,改善有限视力.

  • 标签: 氨碘肽 普罗碘胺 有效 依赖
  • 简介:目的:分析玻璃切割术治疗复杂性视网膜脱离的效果。方法:对45例45眼复杂性视网膜脱离眼行闭合式玻璃切割术,术毕玻璃体腔行C3F8气体或硅油填充。结果:玻璃切割联合玻璃体腔注气术15眼,1次手术视网膜复位13眼(87%);玻璃切割联合玻璃体腔内硅油填充术30眼,1次手术完全复位27眼(90%)。统计学检验两组1次手术视网膜复位率的差异无显著意义。术后视力:数指/眼前者2眼,0.02~0.05者3眼,0.06~0.1者10眼,0.12~0.25者19眼,≥0.3者11眼。术中常见的并发症有医源性视网膜裂孔,术后并发症最多见是继发性青光眼和白内障。结论:玻璃切割联合眼内填充能有效地治疗复杂性视网膜脱离,术后大部分患者视力能得到改善。

  • 标签: 玻璃体切割术 复杂性视网膜脱离
  • 简介:丙烯酸酯和硅胶人工晶状在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中应用越来越广,这两种晶状各有优缺点,本文综述了它们在本身材料(化学和物理特性)、植入特性、白内障术后效果和并发症(视功能、生物相容性、眼内炎、后囊膜混浊和晶状钙化、前囊膜收缩和位置变化)、联合手术中的应用(与硅油黏附性、白内障联合青光眼手术)等方面的比较。

  • 标签: 丙烯酸酯 硅胶人工晶状体 白内障超声乳化术 白内障
  • 简介:目的评价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中植入囊袋张力环治疗白内障合并晶状半脱位的效果.方法对15例16眼白内障合并晶状半脱位患者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术中将囊袋张力环植入囊袋内.结果人工晶状正位14眼,人工晶状轻度偏斜2眼.术后随访3个月~9个月,矫正视力<0.1者2眼,0.1~0.4者5眼,0.5~0.9者6眼,1.0~1.5者3眼.结论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中植入囊袋张力环是治疗白内障合并晶状半脱位患者安全有效的方法,可以防止人工晶状的偏,减少手术并发症.

  • 标签: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 晶状体半脱位 囊袋张力环 手术方法
  • 简介:目的为实施视觉2020行动计划,提出并实施适合川省青少年视力健康保护的基本策略和方法。方法利用我省已经建立的眼初级防盲网络,在几个防盲先进县及拟建立的防盲项目基地开展青少年屈光不正及弱视的流行病学调查,初步建立视力保护网络,对屈光不正给予医学验光、配镜和弱视治疗,同时给予正确的视力健康指导。结果已试点建立青少年视力保护网络,正逐步实施青少年视力保护策略,减少由于屈光不正及弱视引起的低视力和盲的发病率。结论川省青少年视力健康保护的基本策略和方法在根除可避免盲,实现“视觉2020”有定作用。

  • 标签: 青少年 屈光不正 视力保护
  • 简介:目的:观察儿童白内障人工晶状植入术后视力、屈光度,探讨儿童白内障选择合适人工晶状的依据。方法:3~11岁儿童52例83眼,手术时按年龄分为两组,A组3~6岁,27例50眼:B组6~14岁,25例33眼均植入人工晶状,术后lmo进行视网膜检影验光,每0.5a复验,随访6mo~3a,对术后屈光度及最终矫正视力进行观察。结果:A组平均屈光度变化为3.17±2.90D。B组平均屈光度变化为1.08±1.37D,11眼(13.3%)BCVA≥1.0,45眼(55.6%)BCVA≥0.5,5眼(6.O%)≤0.3。结论:儿童白内障尽早手术的同时,根据年龄段,植入欠矫的人工晶状并配戴框架眼镜,是恢复儿童良好的视力的关键。

  • 标签: 儿童白内障 人工晶状体 视力
  • 简介:目的研究玻璃切割术对晶体完整者角膜内皮细胞的早期影响。方法122例(131眼)行玻璃切割术,其中无眼内充填46例(47眼),C3F8充填36例(38眼),硅油充填40例(46眼),分别在术前、术后1天、3天、5天和15天测量眼压、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六角形细胞比例和变异系数。结果与术前相比,无眼内充填者眼压无明显改变,术后1天角膜六角形细胞百分数下降;C3F8充填术后1天眼压升高,角膜六角形细胞百分数术后1、3天下降;硅油充填术后1、3天眼压升高,角膜六角形细胞百分数术后1、3、5天下降;眼压升高与六角形细胞百分数下降显著相关。结论对于晶体完整者,玻璃切割术后早期角膜内皮形态会受到定的影响,可能主要由眼压及手术操作所致,在将眼压控制后,短期内即可恢复正常。

  • 标签: 玻璃体切割术 角膜内皮细胞 眼压
  • 简介:目的探讨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护理。方法通过对35例(35眼)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患者实行全方位的整体护理,制定护理措施并监督执行。结果35例病人经手术治疗和实施各项护理措施,34例(34眼)视网膜复位,视力提高。结论规范的护理可以巩固和提高手术疗效。

  • 标签: 视网膜脱离 黄斑裂孔 玻璃体手术 护理
  • 简介:目的对马凡综合症伴晶状半脱位患者行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合并张力环植入或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体悬吊两种手术方法的探讨和分析.方法对3例(3眼)合并晶状半脱位(脱位范围<1/2象限)的患者行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合并张力环植入术;对10例(11眼)合并晶状半脱位(脱位范围>1/2象限)的患者行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体悬吊术,分析手术前后视力及并发症.结果随访3-24个月,13例患者视力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未发生视网膜脱离及葡萄膜炎等并发症.结论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合并张力环植入或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体悬吊术是进行马凡综合症晶状半脱位治疗的有效手术方式,临床应根据晶状脱位情况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

  • 标签: 马凡综合症 晶状体半脱位 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 张力环植入 人工晶体悬吊
  • 简介:目的探讨玻璃切割术在Terson综合征中的应用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4月至2014年3月经我科确诊的13例Terson综合征患者的17只眼行玻璃切割手术的疗效。结果13例患者的17只眼经玻璃切割手术治疗后,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至目前无例发生术后并发症。结论玻璃切割手术对于Terson综合征患者而言安全有效。故临床医生需尽早明确诊断,若病情许可,宜早日手术,以避免部分患者视力发生永久性损伤。

  • 标签: TERSON综合征 玻璃体积血 玻璃体切割术 颅内压 蛛网膜下腔出血
  • 简介:晶状蛋白是晶状体内重要的结构蛋白,多种蛋白质的翻译后修饰(posttranslationalmodification,PTM)可引起晶状蛋白结构、溶解度的改变并最终导致白内障形成,而另些翻译后修饰则可能与晶状蛋白的保护作用相关。特别是琢晶状蛋白分子伴侣活性的下降可导致其他晶状蛋白的凝聚和酶的失活,与年龄相关性白内障(age-relatedcataract,ARC)的发生密切相关。年龄相关性白内障为多因素疾病,目前确切病因不明,手术仍是治疗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的主要手段,尚无有效可以延缓或预防该疾病的药物。本文就目前主要的晶状蛋白与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的关系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晶状体蛋白 年龄相关性白内障 蛋白质翻译后修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