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0 个结果
  • 简介:黎海芪教授主编,毛萌教授、李辉教授、徐秀教授和金星明教授副主编的《实用儿童保健》已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发行。全书较全面涉及适合儿童保健临床实际内容,约100万字,共7篇33章,设立总论、体格生长育与相关疾病、神经心理行为发育与相关疾病、儿科遗传性疾病诊断与鉴别儿童营养、环境与健康与疾病预防等内容,约480幅图(多为彩图)、360个表格.

  • 标签: 儿童保健学 出版 心理行为发育 相关疾病 儿童营养 疾病诊断
  • 简介:目的了解北京单中心儿童乙型流感病毒的流行趋势,为流感的防控提供数据支持。方法2006年9月至2014年5月对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门诊和急诊采集流感样病例的咽拭子标本,采用传代狗肾细胞(MDCK细胞)行流感病毒和副流感病毒的分离,并用特异性血清对分离到的流感病毒进行凝集抑制试验鉴定型别。同时接种人喉癌细胞(HEp-2)行呼吸道合胞病毒和腺病毒的分离。分为8个监测年度,以2006年9月至2007年8月(2006至2007年)为1个监测年度,余7个年度类推。对8个监测年度乙型流感病毒的流行特征行描述性分析,并与同期甲型流感病毒的流行特点进行比较。结果6150份咽拭子标本检测了流感病毒,分离到乙型流感病毒345株(5.6%),其中166株(48.1%)B/V系毒株和179株(51.9%)B/Y系毒株。18个监测年度,出现5个乙型流感病毒的流行高峰。除2006至2007年外,2007至2008、2009至2010、2011至2012和2013至2014年的流行高峰呈隔年流行的特点,月阳性率最高可达46.2%(2008年1月和2012年2月)。2006至2007、2009至2010、2010至2011和2013至2014年,甲型流感病毒阳性率高于乙型流感病毒,且乙型流感流行高峰均出现在甲型流感流行高峰后;2007至2008和2011至2012年,乙型流感病毒阳性率高于甲型流感病毒,且乙型流感病毒流行高峰均出现在甲型流感流行高峰前。28个监测年度中2006至2007、2007至2008、2010至2011和2011至2012年B/V系和B/Y系乙型流感病毒同时流行,余4个年度为其中之一流行流行。2009至2010、2011至2012和2013至2014年的流行株与WHO推荐的流感疫苗中的乙型流感病毒型别相匹配。3345例乙型流感病毒阳性患儿中,~12岁以下组中随着患儿年龄增大而乙型流感病毒阳性率增高。结论2006年9月至2014年5月北京地区儿童乙型流感病毒的流行基本呈现隔年出现高峰的流行趋势。在2个谱系同时流行的4个�

  • 标签: 乙型流感病毒 流感样病例 儿童 谱系 病毒分离
  • 简介:儿歌是宝宝非常喜欢的一种文学体裁,它短小精湛、朗朗上口,易读易记,因此,借助儿歌让幼儿自由表达、表现,从而发展言语表达能力是非常可行的。

  • 标签: 儿歌 语言 言语表达能力
  • 简介:宝宝到9—10个月的时候,经过扶栏的站立已能扶着床栏横步走了,这就是宝宝走的开始,但从扶走到独自走还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妈妈无疑起到很大作用,同时,妈妈还要学习一些宝宝动作发展方面的知识,以做到科学合理地辅助宝宝走路。

  • 标签: 婴幼儿 智力开发 阅读知识 初等教育
  • 简介:中国医师协会儿童健康专业委员会主持的“儿科营养进展高级论坛”于2006年12月3~5日在北京召开。原卫生部副部长、中国医师协会会长殷大奎教授在会上指出:儿科营养(pediatricnutrition)是近20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新的学术前沿,应当给予极大的关注,迅速建立我国的儿科营养队伍是当前一项重要的战略举措。参会代表包括:儿科资深院士,新生儿科医生,ICU医生,儿内、外科医生,妇产科医生,儿童保健医生,妇女保健工作者,社会工作者,企业,市场管理,妇儿相关产品管理部门官员以及热心于妇女儿童事业的人士。

  • 标签: 新生儿科医生 论坛纪要 营养学 中国医师协会 社会工作者 卫生部副部长
  • 简介:论文中有关统计符号的使用,需按照国家标准GB3358-82《统计学名词及符号》的规定,符号一律用斜体表达。样本的算术平均数用小写x,标准差用s,。标准误用Sx。t检验用小写斜体t。方差检验用大写斜体F。卡方检验用希文小

  • 标签: 书写说明 符号书写 统计学符号
  • 简介:专业论文中有关统计符号的使用,需按照国家标准GB3358-82《统计学名词及符号》的规定,符号一律用斜体表达。样本的算术平均数用小写x,不能使用大写X,也不能用M(以免与中位数混淆)。标准差用s,而不用SD。标准误用Sx,不用SE,也不用SEM。t检验用小写斜体t。方差检验用大写斜体F。卡方检验用希文小写χ^2。相关系数用英文小写斜体r。自由度用希文小写斜体ν。样本数用英文小写斜体n。相对危险度用RR。概率用大写P。概率数值用小数表示,不用%号,如P<0.05,不用P<5%。请作者在投稿时注意按本要求撰写稿件。

  • 标签: 统计学符号 《统计学名词及符号》 算术平均数 书写 国家标准 相对危险度
  • 简介:《实用新生儿》第4版已于2011年1月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本书由邵肖梅、叶鸿瑁和丘小汕教授主编。本书继承了前3个版次实用性和先进性的基本风格,既注重临床医学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具体介绍,又详细叙述了学科发展的新理论、新动向和新思路。本书针对近年来国内外新生儿医学的进展全面修订了所有章节的内容,

  • 标签: 新生儿学 出版 医学新技术 新生儿医学 国内外
  • 简介:尿道下裂是一种因前尿道发育异常而致尿道开口达不到正常位置的尿道畸形,常并发阴茎下弯,是泌尿生殖系统常见的先天性畸形,男性新生儿发病率约为1/1000至8/1000,近30年,尿道下裂的发病率逐年上升,欧洲及美国的流行病调查均表明,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期间,其发病率增加了近1倍。尿道下裂的唯一根治方法是手术。目前手术成功率较前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但并发症仍较多,病因研究有利于预防尿道下裂的发生及为尿道下裂的治疗提供指导。本文就近年来病因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尿道下裂 病因学 新生儿发病率 手术成功率 泌尿生殖系统 先天性畸形
  • 简介:1.统计研究设计:应交代统计研究设计的名称和主要做法。如调查设计(分为前瞻性、回顾性还是横断面调查研究),实验研究(应交代具体的设计类型,如自身配对设计、成组设计、交叉设计、析因设计、正交设计等),临床试验设计(应交代属于第几期临床试验,采用了何种盲法措施等);主要做法应围绕4个基本原则(重复、随机、对照、均衡)概要说明,尤其要交代如何控制重要非试验因素的干扰和影响。

  • 标签: 统计学处理 横断面调查 设计类型 论文 临床试验 实验研究
  • 简介:1概述药物基因组(Pharmacogenomics/Pharmacogenetics,PGx)的概念已存在数十年,其主要目的是明确个体间药物反应差异的重要基因变异。测序技术、生物信息技术和计算技术的突破使得PGx研究在近2年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 标签: 药物基因组学 电子病历 顶层设计 位点变异 表型组 测序技术
  • 简介:目的对经实验室确诊的麻疹病例进行分析,探讨麻疹疫苗接种对儿童麻疹临床发病特点的影响,以及婴儿麻疹和儿童麻疹发病特点的差异,以帮助麻疹的早期诊断。方法采集2002至2010年在首都儿科研究所隔离门诊和住院期间经RT-PCR或ELISA法确诊的麻疹患儿临床资料。采用ELISA方法检测麻疹病毒血清特异性IgM抗体,咽拭子和尿液标本采用RT-PCR方法检测麻疹病毒N基因片段。根据是否接种麻疹疫苗分为接种麻疹疫苗组和未接种麻疹疫苗组。结果①207例经病原确诊的麻疹患儿进入分析,其中男123例,女84例。年龄0~15岁,其中〈8月龄(未达到初免年龄)69例(33.3%),~1岁45例(21.7%)。未接种麻疹疫苗组154例(≤1岁亚组97例,〉1岁亚组57例),接种麻疹疫苗组53例。②接种麻疹疫苗组本市户籍所占比例显著高于未接种麻疹疫苗组。两组的发病高峰均在4月份。有明确麻疹患者接触史患儿在未接种麻疹疫苗组为15.4%(24/154例),接种麻疹疫苗组为16.9%(9/53例),两组差异无统计意义。③接种麻疹疫苗组麻疹黏膜斑和咳嗽发生率显著低于未接种麻疹疫苗组,余伴随症状两组差异无统计意义。④未接种麻疹疫苗组〉1岁亚组眼部症状发生率高于≤1岁亚组,余临床表现两亚组差异无统计意义。结论麻疹发病年龄趋低龄化,同时临床表现更加不典型;麻疹患儿以未达到麻疹疫苗接种年龄的婴儿或漏种麻疹疫苗的流动人口为主,提示加强适龄儿童麻疹疫苗接种和对流动人口易感儿童查漏补种,对降低麻疹发病率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儿童 麻疹 临床表现 疫苗接种
  • 简介:目的研究儿童烟雾病(MMD)的临床及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l7例儿童MMD的临床资料,对其临床表现及神经影像特征、治疗进行分析。结果发病年龄在3~14岁,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一侧肢体无力、偏瘫、感觉障碍、头痛等。头颅CT和磁共振(MRI)主要表现为脑梗死,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显示颈内动脉虹吸部末端和大脑前或中动脉近端狭窄或闭塞,脑基底部异常血管网形成。结论儿童MMD发病类型以脑缺血常见,表现为肢体无力或偏瘫、感觉障碍和头痛。DSA检查是确诊烟雾病的主要方法,如具备手术条件的,可及早行血管重建术。

  • 标签: 烟雾病 脑缺血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儿童
  • 简介:目的探讨腓骨肌萎缩症1型(CMT1)儿童的肌电图和遗传特点。方法对24例CMT1型患儿进行常规肌电图检测,同时联合应用PCR-双酶切分析检测17p11.2-12上的基因重复,对照组为10名健康儿童。结果24例患儿运动或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存在不同程度的减慢或消失,且感觉神经病变重于运动神经,下肢受累程度重于上肢。所检24例患儿72块肌肉中,40块呈神经源性损害(56%);患儿年龄越大,肌肉受累程度越严重。24例患儿中,PCR-双酶切法在13例患儿中检测出1760bp片段,占54%。正常对照组未检测到此片段。结论CMT1患儿肌电图改变特征明显,以周围神经传导速度减慢为主,肌肉病变多呈神经源性损害。PCR-双酶切可作为一种简单有效的CMT1型基因诊断方法。

  • 标签: 腓骨肌萎缩症1型 肌电图 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