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73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探讨手术室优质护理对急诊手术患者生理、心理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11月-2015年11月纳入的114例急诊手术患者,将其分别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为57例患者,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然而观察组患者则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之上进行优质护理,并将两组改变的情况和护理效果进行记录。结果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焦虑、抑郁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心率、收缩压等生理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诊手术患者采用优质护理有效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使患者生命体征得到稳定,从而为后期治疗效果做了有力的保障,值得临床使用。

  • 标签: 手术室优质护理 急诊手术 生理 心理
  • 简介:急性心力衰竭(acuteheartfailure,AHF)是发生呼吸衰竭和导致临床死亡的常见病因。近年来无正压通气(NPPV)广泛应用辅助治疗急性左心衰患者。本文对52例急性左心衰竭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同时早期加用NPPV辅助治疗,并与传统的通气治疗比较,现报道如下:

  • 标签: 无创正压通气 急性左心衰竭 急性重症 疗效观察 早期 急性心力衰竭
  • 简介: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发生率为0.15%~1%,是以无序的心房激动伴随其后发生的心房机械功能退化为特征的室上性快速性心律失常,是由心房-主导折返环引起许多小折返环导致的心房节律紊乱。本病发病率高,持续时间长,可引起严重的并发症(如心力衰竭和动脉栓塞),导致患者残疾或病死率增加。目前我国房颤人群发病率约为0.61%,按13亿人口计算,推测我国目前房颤患者数近800万~([1])。房颤因其不易转复为窦性心律,易复发,转复后难维持窦性心律,血栓形成等危险成为临床的棘手问题,也是研究热点。

  • 标签: 心房颤动 术后复发 相关危险因素 室上性快速性心律失常 预测价值 射频消融
  • 简介:目的用平板运动试验(TET)、多层螺旋CT三维成像(MSCT)、12导联动态心电图(12-AECG)Z种无方法诊断冠心病进行比较,并以冠脉造影(ACG)为“金标准”,评价上述三种方法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60例患者均进行,TET、MSCT、12-AECG和ACG检查。计算,TET、MSCT、12-AECG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并计算将上述三种方法两两联合、三种联合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以ACG结果为金标准,TET诊断心肌缺血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79.07%和70.59%;12-AECG诊断心肌缺血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72.09%和64.71%;MSCT诊断冠心病心肌缺血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率分别为92.77%、91.08%和91.67%。MSCT与12-AECG联合、MSCT与TET联合及12-AECG与,TET联合使敏感性分别提高到95.35%、95.35%和97.67%。TET、12-AECG与,TET串联使特异性提高到100%。结论将三种无方法联合可提高冠心病诊断的特异性。

  • 标签: 冠状动脉疾病 运动试验 体层摄影术 X计算机 心电描记术 动脉血管造影术
  • 简介:目的对有机械通气在重症心力衰竭患者治疗过程中的应用价值进行分析和探究。方法将58例重症心力衰竭患者按照随机的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29例,对两组患者都采用扩张血管和利尿等常规性的药物进行治疗,对照组在治疗过程中采用的是无正压通气,观察组采用的是有机械通气,对两组患者在治疗之后的效果状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92.12%)在总有效率上高于对照组(60.16%);治疗后观察组在具体的血气相应的分析指标上均明显好于对照组,两组差异状况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有机械通气对于重症心力衰竭患者在治疗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 标签: 有创机械通气 重症 心力衰竭
  • 简介:目的分析研究早期有机械通气治疗急性左心衰竭时机选择。方法选取2012年2月-2015年1月在我院接收接近死亡患有急性左心衰竭的病人一共有68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对照组,对照组对病人采取气管插管有机械通气进行治疗,试验组对病人采取早期有机械通气治疗,对试验组与对照组的临床治疗效果给予分析研究。结果试验组0.5小时以内缓解人数要比对照组多(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0.5-1小时缓解人数以及病死率之间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病人的RR(呼吸频率)、HR(心率)全部随着治疗时间增加而明显降低,动脉血氧分压[P(O2)]、平均动脉压(MAP)全部随着时间增加而明显增加;0.5小时、1小时的时候,试验组呼吸频率明显要比对照组低,0.5小时的时候试验组动脉血氧分压以及平均动脉压明显要比对照组高;0.5小时、3小时的时候,心率明显要比对照组低(P〈0.05)。结论采取无机械通气治疗0.5小时症状没有缓解的时候应该尽快改为有机械通气进行治疗,可以获得明显的治疗效果,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 标签: 早期有创机械通气 急性左心衰竭 时机选择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无呼吸机治疗COPD(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的护理方法。方法对我科68例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应用无呼吸机进行辅助通气,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经过一段的治疗和护理,观察组患者血气结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同时给予护理干预,可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获得较高的护理满意度。

  • 标签: 无创呼吸机 COPD 呼吸衰竭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建立了PICC患者信群,患者就PICC家庭维护出现的问题,通过图片、文字等多种方式向护士咨询,护士及时指导,通过信群的平台,大大降低了导管并发症的发生。方法由科室护士长设立信群,护士长、有资质置管护士及PICC置管患者共同参与加入微信群。结果信圈凭借着自身强大的优点,现已被人们广泛使用。患者通过信,护士可以及时给予患者指导,大大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护士也经常在信群中发布一些PICC导管相关知识,患者通过阅读,提高了自我家庭护理能力。患者觉得科室对患者负责,自认而然对护士的满意度也随之提高了。结论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信使护患双方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增加交流沟通的同时,也在现代医学护理中发挥了更大作用。

  • 标签: 微信 PICC 家庭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对股骨折手术患者实施手术全期护理在降低压疮发生率中的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我院接收行手术治疗的股骨骨折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与对照两组,各45例,观察组施予全手术期护理,对照组施予常规性护理,对两组患者压疮发生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压疮发生率为6.7%,明显比对照组的26.7%低,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观察组未出现Ⅲ期与Ⅳ期压疮。结论对股骨骨折手术患者实施全手术期护理能够使压疮发生率得到有效降低,进而使患者生活质量得以改善。

  • 标签: 股骨骨折 手术 全手术期护理 压疮
  • 简介:杂交型心脏手术目的在于改善心脏护理。心脏问题有时似乎是结伴而来。例如有些病者既患动脉阻塞,同时又存在瓣膜一直无法打开或者闭合不全,又或者伴有心律紊乱等等的毛病。这些时候很多患者不仅要接受一种治疗,而且要接受两种或者更多种的手术治疗。

  • 标签: 心脏手术 杂交型 手术治疗 心脏护理 心脏问题 动脉阻塞
  • 简介:目前,心脏移植(HT)已经成为治疗终末期心脏病最为有效的手段。如何提高老年患者HT的成功率,成为近年研究的热点和难点。截止2006年12月,我院已独立完成HT手术14例,其中老年患者3例,报道如下。

  • 标签: 心脏移植 病例报告
  • 简介:目的探讨老年心肌梗死(MI)患者行非心脏手术治疗时围手术期心肌缺血及心脏事件发生的特点.方法分析35例老年MI患者非心脏手术的围手术期临床病例资料.结果(1)术后15例(43%)发生心肌缺血,其中12例(80%)发生在术后1~3d,11例(67%)无临床表现.(2)6例术前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及4例MI距手术时间间隔<3个月患者发生术后心肌缺血(P<0.05).(3)发生术后MI1例(3.0%).(4)MI距手术时间间隔<3个月的患者中,术后无再次MI及死亡发生.结论老年心肌梗死患者行非心脏手术,术后早期易发生无症状心肌缺血,术后再次梗死的发生率较高.新近的心肌梗死并不是手术的绝对禁忌证.

  • 标签: 老年人 心肌梗塞 围手术期 心肌缺血 心脏事件
  • 简介:目的研究手术时机和手术方式的选择对重症高血压脑出血病患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纳入本院ICU接诊的重症高血压脑出血病患90例,按照不同的出血时间分成甲、乙、丙3组,每组30例。其中,甲组的出血时间≤3h,乙组的出血时间≤6h,丙组的出血时间≤12h。该90例患者均直接由急诊收入外科ICU,根据出血部位、血肿情况和出血量采取不同的手术方式对3组患者进行治疗,并对各组的临床疗效作出分析比较。结果甲组的临床疗效明显高于乙、丙两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于重症高血压脑出血在最短的时间之内实施手术,根据检验结果及患者自身情况,根据不同的出血部位采用不同手术方式,有效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可显著改善其预后,提高其生存质量。

  • 标签: 重症高血压 脑出血 手术方式 预后
  • 简介:

  • 标签:
  • 简介:一个人同时或先后患上不同的疾病是常有的事,高血压病人遇上各种手术问题也不足为奇,诸如高血压病人患上急性阑尾炎,消化性溃疡病并发胃、十二指肠穿孔,或患上各种恶性肿瘤等等情况并不少见。此时首先要考虑手术的必要性和手术对高血压病人可能带来的影响,因为在同等条件下,

  • 标签: 高血压病人 手术 消化性溃疡病 十二指肠穿孔 急性阑尾炎 恶性肿瘤
  • 简介:《今日医学要闻》报道,根据《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的研究,“髋骨骨折患者若伴有心血管风险增加则不能从大量输血获得生存或功能改善的益处”。研究人员发现60天内死亡或走路需协助的患者比例约35%,无论患者是否有输血。研究人员称住院患者冠状动脉事件或死亡率各组问无差异,60天内死亡率也相似。

  • 标签: 大量输血 手术后 髋关节 骨折患者 冠状动脉事件 医学杂志
  • 简介:目的总结97例心脏瓣膜置换手术围术期麻醉处理经验.方法97例心脏瓣膜病变患者,麻醉诱导采用咪唑安定0.1~0.3mg/kg、芬太尼3~5μg/kg、维库溴铵0.1mg/kg诱导,麻醉维持用芬太尼30~40μg/kg、维库溴铵0.1mg·kg-1·h-1.术中、术后适量给予血管活性药物支持循环功能.结果麻醉诱导期心率与诱导前比较无明显变化(P>0.05),而血压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7例,死亡率7.21%.结论心脏瓣膜置换手术麻醉的关键是保持适当心率,在围术期尤其是在CPB前尽量维持有效的心输出量,术中、术后适量给予血管活性药物支持循环功能.

  • 标签: 心脏瓣膜置换 麻醉
  • 简介:夹层动脉瘤多为动脉壁中层囊性坏死或动脉内膜粥样硬化。常并发原发性高血压,是一种死亡率很高的疾病,手术有较大难度。夹层从内膜分离开始,进入中层,表现为壁内出血,顺主动脉向近端或远端延伸,造成广泛的血肿,主动脉腔变窄,累及分支开口时,使分支闭塞,造成脏器缺血或坏死。血肿也可重新穿入腔内而缓解。大多夹层起始部位在左或右冠状动脉开口上方2~3cm处,另一常见部位在降主动脉峡部。夹层也可起于主动脉弓部,延及降主动脉,但很少起于腹主动脉,因此,腹主动脉瘤穿孔或破裂不应误诊为腹部的夹层动脉瘤。

  • 标签: 手术治疗 适应证 并发症 夹层动脉瘤
  • 简介:目的分析内外科手术后患者肺血栓栓塞症(PTE)的发病情况,以提高手术医师对该病预防和诊治的认识.方法回顾分析101例手术后发生急性PTE患者的临床资料,从患者的合并疾病及危险因素、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手术类型、治疗及转归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合并下肢静脉血栓占46.5%、恶性肿瘤占33.7%、下肢创伤病史占17.8%,50.5%的患者有短期卧床史,相当比例患者合并高血压病、糖尿病及慢性心肺肝肾疾病.临床表现以胸闷、心悸症状发生比例最高,休克发生率27.7%.大面积PTE发生率24.8%.普外科手术(29.7%)、骨科手术(21.8%)和心胸血管外科手术(18.9%)发生PTE所占构成比最大.79.2%的患者仅接受抗凝治疗,20.8%的患者接受溶栓和(或)介入治疗.结论外科手术后患者由于手术因素及自身因素容易出现PTE,提高手术科室医护人员对急性PTE的早期预防及诊断意识尤为重要.

  • 标签: 手术治疗 肺栓塞
  • 简介:动脉压监测法是经过周围动脉插管直接测量动脉内压力的一种有技术,可通过换能器连续监测收缩压、舒张压及平均动脉压,比袖带血压监测更能准确、直观地反映血压变化,并且可随时抽取动脉血做血气分析,还可通过压力波形的变化,及时发现是否有低血容量,是CCU常用的监测手段.主动脉夹层[2]患者80%以上患有高血压病,而主动脉撕裂的程度和范围与血压波动幅度有关,通过严密动态的监测有动脉血压变化,指导临床治疗和护理,是提高抢救成功率的关键.本院CCU从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共收治了35例主动脉夹层患者,均采取有动脉压监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 标签: 主动脉夹层 有创动脉压监测 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