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随着人们医疗需求的增加,医药行业的快速发展,非处方药的扩张,中药的应用,中药和中药注射剂也越来越广泛。有些人生病了去药店买一些中药,也有不生病的人想要吃中药或者做保健品来健身,误以为“中药无毒副作用,有病治病,没病,强身健体”。中药不良反应时有发生,且越来越多,成为全社会的热点问题。

  • 标签: 中药 安全合理使用
  • 简介:目的分析我院抗感染药物的使用情况及趋势。方法以用药频度(DDDs)、金额、构成比、日均药费排序为指标,对我院2003至2005年抗感染药物使用情况进行分析。结果3年来,我院抗感染药物消耗金额逐年增长,而占购药金额比例下降.DDDs则保持稳定。3年中头孢菌素类销售金额一直最高。DDDs排序前10位大多为口服一线抗感染药。结论我院抗感染药物应用广泛,使用基本合理。

  • 标签: 抗感染药物 使用分析 DDDS 构成比
  • 简介:

  • 标签:
  • 简介:“黏”与“粘”在使用中容易混淆,是常有的事。根据第5版的《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的注解,这2个字是有区别的。这2个字不仅读音不同、字形不同,用法也有差异。《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中将“粘”标为动词,“黏”标为形容词。表示动作,用“黏”的东西使物体连接起来,应选择“粘”,如粘信封、粘连、粘附;像糨糊或胶水等所具有的、能使一个物体附着在另一物体上的性质,用“黏”,如黏附分子,这胶水很黏,麦芽糖黏在一块儿了。

  • 标签: “粘” 使用规范 黏附分子 物体 麦芽糖 词典
  • 简介:在医学领域中几乎时时处处离不开计量单位。国务院于1984-02-27分布了《关于在我国统一实际法定计量单位的命令》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1993-12-27国家技术监督局发布了《量和单位》国家强制标准,全国必须统一采用的计量单位。

  • 标签: 计量单位 国家技术监督局 导出单位 辅助单位 国家强制标准 医学领域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研究苏木素在组织HE染色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常规HE染色中,

  • 标签: 苏木素 染色 方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降低抗菌药物使用率与使用强度中采用PDCA循环管理的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12月我院接收的抗菌药物治疗患者98例,将2022年1~6月没有采用PDCA循环管理的49例患者纳入对照组,将2022年7~12月采用PDCA循环管理的49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对比采用PDCA循环管理前后抗菌药物使用率与使用强度。结果 观察组患者手术预防用药与无适应症用药人数比对照组低,预防用药合理与用法用量合理人数比对照组高,(P<0.05)。观察组患者单一用药人数比对照组高,联合用药人数比对照组低,(P<0.05)。结论 通过循环的评估、改进和控制,能够帮助医疗机构全面分析和评估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从而实现降低抗菌药物使用率与使用强度的目标。

  • 标签: PDCA循环管理 抗菌药物 使用率 使用强度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提高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水平,减少不良反应。方法:结合我院实际情况,通过对门诊处方、住院病历及各种检查报告单的统计分析,发现存在问题并及时采取相应措施。结果:门诊处方、住院病历及各种检查报告单的不合格率明显下降。结论:通过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高了医院的合理用药水平,减少了不良反应,患者得到了及时有效的治疗。建议在今后工作中应加大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宣传力度,开展临床药学工作。

  • 标签: 抗菌药物 合理使用 不良反应
  • 简介:高血压是全世界也是我国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资料显示仅我国高血压患者就高达1.6亿人。2005年卫生部卫生年鉴显示,高血压是我国城市居民患病率最高的疾病,达5.5%,接近糖尿病、脑血管病和缺血性心脏病患病率的总和。

  • 标签: 高血压患者 阿司匹林 心血管疾病 病患病率 城市居民 脑血管病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临床缓、控释制剂使用中存在的问题,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我院于2015年1月在全院范围内全面开展缓、控释制剂专项药学服务干预活动,本组研究中将以我院HIS系统中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口服缓、控释制剂的情况作为研究资料,对比干预活动前后各种口服缓、控释制剂的使用情况及差错率。结果本组研究是共涉及非洛地平、硝苯地平缓释片、硝苯地平控释片、曲马多、吲达帕胺、布洛芬、茶碱、氯化钾、吲哚美辛、单硝酸异山梨醇酯10类口服缓、控释制剂,干预活动前药物的次数过多率为9.68%,次数过少率为1.61%,掰断率为0.71%,总差错率为12.01%;干预活动后,药物的次数过多率为4.69%,次数过少率为0.79%,掰断率为0.36%,总差错率为5.81%,均较干预前有明显降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口服缓、控释制剂在临床中的使用差错率较高,通过专项干预活动可以明显促进缓、控释制剂的合理用药,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

  • 标签: 缓控释制剂 使用方法 合理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