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4 个结果
  • 简介:目的:观察在常规内科治疗的基础上使用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不同临床分期肝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肝衰竭患者37例,其中男性28例,女性9例;年龄25~65岁,平均年龄39.5岁。早期19例,中期11例,晚期7例。急性肝衰竭8例,亚急性肝衰竭13例,慢性肝衰竭16例。在常规内科治疗的基础上,使用人工肝血浆置换方法对37例患者进行治疗,观察治疗前、治疗后24h、治疗后72h临床症状、生物化学指标[凝血酶原时间活动度(PTA)、血清转氨酶、黄疸指标等],从而判断临床疗效;并观察临床中出现的不良反应。结果常规内科治疗联合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前后患者临床症状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急性肝衰竭有效率为37.50%,亚急性肝衰竭为69.23%,慢性肝衰竭为68.75%。早中晚期肝衰竭患者的有效率分别为84.21%、63.64%、28.57%。治疗后24h患者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血清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间接胆红素(IBiL)有下降,PTA明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72h再次复查以上指标较治疗后24h的ALT、AST、TBiL、DBiL、IBiL有所上升,但较治疗前仍有所下降。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人工肝血浆置换是一种有效的治疗肝衰竭的方法,安全性好,明显提高了救治的有效率,降低了死亡率。

  • 标签: 人工肝 血浆置换 肝衰竭
  • 简介:目的探讨应用腰骶髂联合固定治疗骶髂关节骨折脱位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07年7月~2010年1月收治的11例骶髂关节骨折脱位的骨盆骨折患者进行手术治疗。男6例,女5例;年龄21~60岁,平均36岁。11例均为TileC型骨盆骨折。采用后路腰骶髂切口,椎弓根钉棒系统固定L5∕S1椎体和髂骨螺钉固定髂骨,配合患肢牵引和器械的撑开、合拢纠正垂直及分离移位。结果11例患者术后获得12~20个月随访,平均16.5个月。术后X线片均示骶髂关节骨折脱位复位固定满意,骨盆后环形态恢复良好;下肢等长,未出现医源性神经、血管损伤,患者未出现跛行,下蹲功能满意。术后12个月Majeed评分:优9例,良2例。结论腰骶髂联合固定治疗骶髂关节骨折脱位疗效满意,且具有操作简单、并发症少的优点。

  • 标签: 骶髂关节 骨折脱位 内固定术
  • 简介:目的探讨内侧皮质损伤对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疗效影响。方法2000年1月-2014年6月我院采用手术方法治疗合并内侧皮质损伤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90例。手术方法:DHS钉30例,防旋钉+DHS钉46例,PFNA8例,股骨近端锁定钢板6例。按术中股骨内侧皮质损伤有无修复分为2组:未复位组64例,修复组26例。比较2组术后颈干角丢失度数、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完全负重时间、髋关节功能。结果90例患者随访时间10-12月,平均11.6月。复位组在术后颈干角丢失的度数、骨折愈合的时间、完全负重时间、髋关节功能方面均明显优于未复位组,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内侧皮质损伤的修复可增加骨折的稳定性,增快骨折愈合时间,减少术后颈干角丢失度数,减少头钉切割、髋内翻发生率,改善髋关节功能。

  • 标签: 内侧皮质损伤 股骨粗隆间 骨折
  • 简介:目的探讨3D打印辅助改良Stoppa入路治疗骨盆骨折疗效分析。方法2016年2月至2016年12月我科应用3D打印结合改良的Stoppa入路治疗骨盆骨折12例,其中平均年龄38.5岁,男性8例,女性4例,根据Tile分型:B1型4例,B2型4例,B3型1例,Cl型2例,C2型1例。结果平均手术时间75min(50~125)min,平均出血量350mL(150~500)mL。术后根据Matta标准评分优10例,良2例,3月后随访所有患者骨折完全愈合,髋关节功能良好,无内固定损伤断裂,无大腿麻木等神经损伤症状,无腹股沟疝,下肢不等长,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结论3D打印辅助改良Stoppa入路治疗骨盆骨折可以缩短手术时间,降低出血量,减少并发症等优点,但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患者经济负担。

  • 标签: 3D打印 改良STOPPA入路 骨盆骨折
  • 简介:目的回顾性分析运用镍钛形状记忆合金环抱器治疗跖骨干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0年2月-2014年2月笔者所在科室运用镍钛形状记忆合金环抱器治疗跖骨骨干骨折37例,男22例,女15例,平均年龄40.1岁,术后进行随访并评价疗效。结果本组病例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0.3个月,3例术后伤口感染后经临床处理愈合,1例环抱器松动,其余患者无骨折不愈合,延迟愈合,再骨折,环抱器松动,异位骨化症等并发症。结论运用镍钛形状记忆合金环抱器治疗跖骨干骨折方法简便,固定可靠,疗效确切,是一种较好的临床方法。

  • 标签: 跖骨干骨折 镍钛形状记忆合金 环抱器
  • 简介:目的探讨经AF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疗效。方法对42例胸腰段爆裂性骨折病人给予AF系统内固定或同时行椎板减压、植骨融合术。结果术后随访6~48个月,将本组42例手术前后X线照片测量,Cobb角及椎体前后缘高度的变化作统计学处理,Cobb角由术前平均23.5°(13°~40°),校正到术后3°(0°~9°),椎体前、后缘高度由术前41%(22%~74%)和68%(38%~82%)恢复到术后的94%(91.5%~98%)和95.5%(94%~97.5%)。本组除3例术后神经功能按Frankel分级无恢复外,其余不完全神经损害者均有1级以上恢复。25例随访时X线片与术后即查的X线片比较,椎前高度有部分丢失,Cobb角增加5°~11°。结论AF系统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能恢复脊柱生理前凸和椎体高度和神经功能,但仍存在术后固定失败和矫正度的丢失问题,原因是与未充分植骨融合和内固定没及时取出有关。

  • 标签: 胸腰椎骨折 AF系统 疗效
  • 简介:目的探讨应用新型网状解剖型钢板治疗移位肱骨大结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4年12月-2016年9月,采用自行研究网状解剖型钢板治疗移位的肱骨大结节骨折23例,按Neer分型,均为二部分骨折,手术方法均采用肩峰前外侧切口,长度约4cm左右,显露及复位移位的肱骨大结节骨折后行钢板固定,合并肩袖损伤的一期修复,术后指导患者功能锻炼。结果本组23例手术患者均获得3-6个月的随访,平均4个月,随访内容包括骨折愈合及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所有患者均获骨性愈合,愈合时间为6-12周,平均8.0周,未发生切口感染,神经血管损伤及内固定松动,1例出现骨折再移位,按照Neer肩关节功能评分标准,本组病例,优13例,良7例,可2例,差1例,全组优良率86%。结论应用新型网状解剖型钢板治疗移位肱骨大结节骨折,具有手术创伤小及内固定可靠的优点,疗效满意。

  • 标签: 肱骨大结节 肩骨折 内固定器 手术
  • 简介:目的比较解剖型髋动力带锁钢板和动力髋螺钉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9月-2013年12月54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方法,其中解剖型髋动力带锁钢板组28人,动力髋螺钉组26人。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下地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及术后1年髋关节功能评价,并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获随访患者54例,随访时间为13-17个月,平均14.6个月。解剖型髋动力带锁钢板内固定组比动力髋螺钉内固定组下地负重时间早、骨折愈合时间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髋关节功能评价解剖型髋动力带锁钢板内固定组与动力髋螺钉内固定组相比较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解剖型髋动力带锁钢板内固定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动力髋螺钉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解剖型髋动力带锁钢板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具有下地负重时间早、骨折愈合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的优点。对于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解剖型髋动力带锁钢板内固定比动力髋螺钉内固定具有更多的优势,可以作为一种优先考虑的内固定系统。

  • 标签: 股骨粗隆间骨折 解剖型髋动力带锁钢板 动力髋螺钉
  • 简介:目的总结162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包括:同胞allo-HSCT125例.非血缘关系allo-HSCT30例和非清髓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PBSCT)7例1治疗恶性血液病疗效和生存状况。方法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患者62例,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58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28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6例,多发性骨髓瘤(MM)3例,非霍奇金淋巴瘤(NHL)3例,慢性粒单细胞性白血病(CMML)1例.霍奇金淋巴瘤(HD)1例。经预处理,进行人类白细胞抗原(HLA)相合的同胞异基因骨髓移植(allo-BMT)27例.allo-PBSCT98例和非血缘关系allo-BMT4例,非血缘关系aUo-PBSCT26例.HLA相合的同胞非清髓allo-PBSCT7例。非血缘关系allo-HSCT患者采用长程加强的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预防方案(将环孢菌素A提前至预处理开始时使用,同时加用霉酚酸酯)。结果移植后中位随访38(2-259)个月。allo-HSCT患者长期DFS为54、9%(89/162),CML至今DFS为61-3%(38/62),AML至今DFS为56,9%(33/58),ALL至今DFS为39-3%(11/28).MDS至今DFS为83-3%(5/6),3例NHL存活1例,1例CMML存活.3例MM均死亡.霍奇金淋巴瘤(HD)1例死亡。移植后100d内移植相关死亡率(TRM)19.8%(32/162),死亡原因分别为急性GVHD、播散性感染、复发和植入失败;移植后100d至2年内TRM为24、7%(40/162).死亡原因分别为慢性GVHD、CMV感染和疾病复发,1例于移植后1413d死亡.其余移植超过2年均存活,死亡原因是慢性GVHD合并感染,最长生存已11年。结论allo-HSCT可使相当部分白血病患者获得长期无病存活.治疗MDS效果良好.治疗MM效果很差。该组患者移植后100d内死亡原因主要是急性GVHD:移植后100d至2年内死亡的主要原因是慢性GVHD和CMV感染、疾病复发;故除正确处理移植相关并发症�

  • 标签: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白血病 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应用人工肱骨头置换治疗老年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的临床效果和适应症选择。方法2011年1月-2015年1月,对52例老年肱骨近端NeerⅢ、Ⅳ部分骨折患者行人工肱骨头置换术。应用美国肩肘外科医师评分(ASES)、VAS疼痛评分评估治疗结果,观察肩关节活动范围,肌力、疼痛情况。结果52例患者例患者术后获10-18个月(平均12个月)随访,末次随访时患者肩关节活动度:肩关节活动范围平均为前屈上举(130.4±20.4)°,外旋(35.8±14.2)°,内旋达T9水平。ASES评分平均为(83.4±11.9)分,VAS疼痛评分平均为(1.5±0.9)分,总体优良率为80.3%。48例患者未出现假体松动,4例术后出现肩关节假体上移,1例上举轻度受限,4例出现大、小结节吸收。结论正确选择手术指征和掌握操作技术,应用人工肱骨头置换治疗老年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可以获得较为满意的临床效果。

  • 标签: 肱骨骨折 人工肱骨头 关节成形术 置换 老年
  • 简介:目的评价MRI引导下聚焦超声(MRgFUS)治疗子宫肌瘤的安全性、可操作性及近期疗效。方法21例症状性子宫肌瘤患者,年龄36~47岁,平均年龄42岁;体质量指数(BMI)20.45~27.34,平均BMI23.57。对其进行MRgFUS治疗,在治疗后即刻行子宫肌瘤增强MRI扫描,测量每例肌瘤的无灌注体积(NPV),评价治疗完整性。治疗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分别进行随访,统计患者症状改善及相关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每次随访均进行子宫肌瘤症状-生活质量问卷(UFS-QOL)调查,分析症状严重度评分(SSS),评价患者症状改善程度。结果对21例患者的23个子宫肌瘤进行了MRgFUS治疗,手术成功率100%,平均每例耗时230min,平均每例肌瘤当天治疗后NPV百分比62.86%(25%~99%),术中无严重并发症发生。21例患者均接受了6个月的随访。术后6个月平均SSS降低70.63%,由术前的28.87±9.69(9.38~40.63)降至8.48±7.10(0~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RgFUS治疗子宫肌瘤安全性高,真正无创,近期疗效确切,远期疗效有待于进一步随访评价。

  • 标签: 磁共振引导 聚焦超声 子宫肌瘤
  • 简介:目的对比TightRope系统和锁骨钩钢板治疗NeerⅡb型锁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6月至2016年6月期间NeerⅡb型锁骨远端骨折患者37例,其中TightRope带袢双钛板治疗组17例,锁骨钩钢板治疗组20例。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术后3、6、12个月Constant-Murley评分、骨折愈合和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前资料、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切口愈合情况均无统计学差异,但TightRope带袢双钛板治疗组手术切口更小(P〈0.01)。TightRope带袢双钛板治疗组术后3和6个月Constant-Murley评分明显高于锁骨钩钢板组,尤其在肩关节疼痛、日常生活和活动范围方面(P〈0.01)。术后12个月锁骨钩钢板治疗组与TightRope带袢双钛板治疗组Constant-Murley评分相当,但前者的疼痛评分仍低于后者(P=0.02)。所有患者均在术后6个月内达到骨性愈合,术后1年内未发现严重并发症,不需要翻修手术。结论双切口结合TightRope带袢双钛板治疗NeerⅡb型锁骨远端骨折安全、有效,与锁骨钩钢板治疗相比更利于早期症状改善和功能康复。

  • 标签: NEER Ⅱb型锁骨远端骨折 TightRope系统 锁骨钩钢板
  • 简介:目的观察带锁髓内钉小切口辅助复位治疗股骨干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35例股骨干粉碎性骨折,男28例,女7例,均静力交锁髓内钉固定,通过折端2~4cm的小切口,以手指或器械引导辅助复位。观察骨折复位程度,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后肢体功能,术后并症等指标。结果未出现旋转畸形,有三例〈2cm的短缩,所有病例均取得骨性愈合,平均愈合时间为6.5±2个月,平均手术时间35分钟,无深部感染,所有患都均取得良好肢体功能,随访10~28个月。肢体功能恢复情况参照Karlstr?m等标准,优32例,良1例,可2例,优良率94%。结论带锁髓内钉小切口治疗股骨干粉碎性骨折是一种行之有行的方法,小切口对骨折端生物学干扰小,它具有骨折愈合率高,手术时间短,并发症少,肢体功能好等特点,值得临床应用。

  • 标签: 股骨骨折 带锁髓内钉 有限切开
  • 简介:目的对比撬拨复位跟骨骨折手术后的两种固定方式:以改良外固定支具外固定和以管型石膏外固定,总结撬拨复位配合改良跟骨外固定支具治疗跟骨骨折的临床效果及数据统计,分析该治疗方法的合理性。方法选取2010年5月~2014年9月60例(60处)SandersII、III型跟骨骨折患者,对照组和治疗组各半,两组均采取同样的手术方法,对照组术后以传统石膏外固定,而治疗组术后以改良外固定支具外固定。随访记录两组患者的Bohler角、Gissane角、跟骨宽度、Maryland评分、并发症出现机率。结果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影像学分析Bohler角和Gissane角不存在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治疗组跟骨宽度恢复要好于对照组(P〈0.01),术后Maryland评分对比治疗组效果好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3.2%)要低于对照组(23.1%)。结论撬拨复位手术后以改良支具外固定治疗跟骨骨折,具有创伤小、效果佳、操作简单、治疗费用少、住院耗时短、固定稳固、便于锻炼等优势,术后患者恢复情况良好,说明该治疗方法临床效果较好,理论依据清晰。

  • 标签: 跟骨骨折 改良外固定支具 撬拨复位
  • 简介:目的下腰段急性中央型巨大间盘突出压迫马尾神经导致双下肢截瘫的手术治疗及疗效观察.方法16例下腰段中央型急性巨大腰椎间盘突出患者,既往有腰椎间盘突出和软性椎管狭窄病理基础,在受轻微外力后出现突发性双下肢截瘫.其中男9例,女7例,年龄在42~63岁,平均55.2岁.手术术式采用后路切开减压,椎板切除,突出髓核摘除,tenor钢板内固定,横突间植骨融合,各节段脊神经根彻底松解,术后经过严格康复治疗.结果术后临床症状恢复情况优8例(50%),良7例(43.75%),可1例(6.25%).结论下腰段急性中央型巨大间盘突出压迫马尾神经导致双下肢截瘫的患者行手术治疗效果好,而且越早手术双下肢功能及膀胱扩约肌功能恢复越满意.

  • 标签: 下腰段椎间盘突出症 马尾 tenor钢板 截瘫
  • 简介:目的评价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人工肝血浆置换疗法效果与安全性。方法113例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其中男性95例,女性18例;年龄19-75岁,平均年龄41.3岁。进行血浆置换共235例次,每次置换同型血浆3000ml,比较治疗前、后肝功能和脂代谢等生物化学指标及电解质状况。随机抽取30份置换用血浆同时作相应检测。观察治疗中出现的并发症并加以治疗。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患者治疗后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明显降低(P〈0.01),胆碱酯酶、胆固醇增高(P〈0.05),高密度脂蛋白、载脂蛋白A1、血糖、血氨显著增高(P〈0.01),钙离子和总钙浓度明显降低(P〈0.01)。与正常参考值比较,置换用血浆中糖、氨含量明显增高,钾、钠、氯浓度偏低或降低,钙离子和总钙浓度极低。治疗过程中,患者全身不适、肌肉抽搐19例次(8.1%),穿刺部位淤斑和出血42例次(17.9%),恶心、呕吐5例次(2.1%),过敏反应48例次(20.4%),一过性低血压6例次(2.6%),分别经补充钙剂或凝血因子、给予甲氧氯普胺或地塞米松、调整进出体内血液流速等加以防治。结论人工肝血浆置换疗法可改善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肝功能和脂代谢等状态,妥善预防与处理治疗中并发症是确保该疗法安全性所必需的。

  • 标签: 人工肝 血浆置换 慢性重型乙型肝炎 并发症
  • 简介:目的观察持续封闭负压引流治疗软组织大面积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使用持续封闭负压引流对16例软组织大面积损伤患者进行治疗。结果16例患者大面积软组织损伤全部治愈,无全身及局部并发症。其中12例在2周内治愈。结论持续封闭负压引流是治疗软组织大面积损伤的一种简单、有效的治疗方法,保持有效、持续的负压引流是治疗的关键。

  • 标签: 持续封闭负压引流 软组织损伤 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体外冲击波联合超短波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58例肱骨外上髁炎患者,其中男性28例,女性30例;年龄22~65岁,平均年龄46.24岁;病程12天~10个月,平均病程3.89个月。随机分为联合组与对照组,每组29例。联合组采用体外冲击波联合超短波治疗[冲击波:冲击压力80~260kPa(0.8~2.6bar),冲击频率4、6、8、10Hz,冲击剂量500次,每次治疗冲击4次共2000次。超短波:频率27.12MHz,波长7.3m,输出功率200W。连续治疗3周],对照组只使用超短波治疗(频率27.12MHz,波长7.3m,输出功率200W。连续治疗3周)。记录治疗前及治疗后的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进行疗效评估。结果治疗3周后,两组患者VA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联合组(0.31±0.47)分vs(5.66±1.29)分,对照组(1.27±0.99)分vs(5.79±1.32)分](P<0.01),但联合组较对照组降低更明显[(5.35±0.80)分vs(4.52±0.33)分](P<0.05)。联合组总有效率为96.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6.2%;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冲击波治疗后早期,治疗部位有时会出现软组织轻度肿胀疼痛,且个别患者还有疼痛感加重的现象。结论体外冲击波联合超短波进行治疗肱骨外上髁炎是一种有效的物理治疗方法,疗效优于单纯超短波治疗。

  • 标签: 体外冲击波 超短波 肱骨外上髁炎
  • 简介:目的比较三种微创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及适应证范围。方法从2009年2月~2012年2月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DiscHerniation,LDH)病人301例,采用三种方法治疗,经皮椎间盘切吸术(APLD)组(A组)97例,椎间盘镜术(MED)组(B组)103例,经皮穿刺三氧消融术(O3)组(C组)101例,比较三组治疗效果。结果所有病例获随访,经皮椎间盘切吸术97例,优78例,良15例,差4例,优良率95.8%;椎间盘镜术103例,优86例,良12例,差5例,优良率95.1%;经皮穿刺三氧消融术101例,优86例,良10例,差5例,优良率95.0%;三组疗效于治疗后优良率无明显差异(>0.05)。结论APLD、MED和O3都是治疗LDH的较好方法,但是通过本组病例比较笔者还是认为应严格把握各自微创适应症来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人。

  • 标签: 腰椎间盘突出症 经皮椎间盘摘除术 椎间盘镜 三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