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9 个结果
  • 简介:笔者研究了“干针”的操作,回顾了中国古代和现代的针灸文献,发现“干针”与中国传统针灸刺中的齐刺、浮刺、合谷刺、围刺分相像;即使是在中国现代,在“干针”发明的先后,也诞生了一些独特的疗法,如阿是穴斜刺疗法、银质针疗法、浮针疗法、长圆针疗法等。由此可以看出,“干针”疗法其实是中国传统针灸在国际化传播中的一种分化。中国传统针灸在西方的传播是“干针”疗法发明的基础,“干针”疗法则发展和丰富了中国传统针灸。

  • 标签: 干针 齐刺 浮刺 合谷刺 围刺法 阿是穴斜刺疗法
  • 简介:目的:观察缠结合运动针刺治疗落枕的疗效。方法:100例落枕患者采用缠结合患侧后溪穴、束骨穴远道取穴运动针刺方法治疗,每天1次,3次为一疗程,共治1个疗程,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治疗1次痊愈52例,治疗2次痊愈32例,治疗3次痊愈12例,共痊愈96例,占96.0%(96/100);好转4例,占4.0%(4/100)。结论:缠结合运动针刺治疗落枕疗效显著。

  • 标签: 落枕 缠法 运动针刺
  • 简介:目的将在枕骨的神经痛的针灸治疗观察DaoFa的临床的治疗学的效果并且在平淡的针灸方面做比较。方法DaoFa被用于Tinzh吗??

  • 标签: 捣法针刺 治疗 枕神经痛 临床疗效
  • 简介:通过对大椎穴施以"三重"治疗急性脑梗塞之风痰阻络或痰瘀互结所致言语不利案、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案、运动神经元病之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案、重症强直性脊柱炎之血沉异常案以及调和营卫治疗疲劳综合征案,从而证实大椎穴与重刺络、重拔罐、重艾灸之"三重"有效组合是针灸临床治疗内外风的特效疗法,是快速升补阳气的强壮疗法,能及时有效地强壮机体以疗虚损,也是强力祛风胜湿的疗法,可止痛止痉,利水消肿。

  • 标签: 三重法 大椎穴 疑难病 医案
  • 简介:Trigeminalneuralgiaismanifestedcommonlyassuddenburstofunilateralpainoftheface,andcharacterizedbyparoxysmalradiatingdrasticpainlikeelectricshock,withsplitting,stabbingandburningsensation.Itisextremelyhardforpatient

  • 标签: 远端取穴法 针刺 治疗 三叉神经痛
  • 简介:TheSuWen.TiaoJingLun(《素问·调经论》,PlainQuestions·TheoryofRegulatingMeridians)said,"Patientswithpaininbodyyetwithoutanyailmentaretreatedwithcontralateralshallowcollateralneedling;patientswithpainononesidewithailmentsontheothersidearetreatedwithcontralateraldeepcollateralneedling".Therefore,bothofthetwotherapiesareapplicabletopainsyndromes,and,forcontralateraldeep

  • 标签: 抵押 疼痛 电机系统 患者 针刺疗法 应用
  • 简介:介绍贾春生教授临床应用耳针沿皮透穴刺快速镇痛、恢复运动功能经验应用耳针沿皮透穴剌对肢体、躯干疼痛及或功能障碍,如多种痛证、偏头痛、颈椎病、急性腰扭伤、软组织损伤、肩周炎、腰间盘突出症、坐骨神经病、中风或脑外伤导致的肢体功能障碍等疾病方面均有快速镇痛及恢复运动功能的疗效,有很好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 标签: 耳针沿皮透穴刺法 快速镇痛 肢体功能障碍 名医经验
  • 简介:本文介绍了中医筋骨三针疗法的主要特点:进行了微型筋骨针和巨型筋骨针的针具创新和筋膜旋转分离、筋膜弹拨分离、筋膜切割分离、筋膜扇形分离、经筋飞挑、末端筋膜叩刺等针法创新。提出了手三阳、手三阴、足三阳、足三阴、任脉和督脉六个经筋膜动力区带;提出了"经筋走行,结于骨峰,骨突筋结,动静交融;骨突侧方,血管神经;关节骨突,三点相应;筋膜肌肉,三角平衡;经筋结节,软伤疼痛;针法松解,筋结为宗"的治疗纲领并归纳出筋骨三针定位

  • 标签: 骨三针疗法 肌筋膜区带 经筋 筋结
  • 简介:目的:评价齐刺结合雷火灸治疗退行性膝关节炎的,临床疗效,以期更好地推广应用于临床方法:将98例退行性膝关节炎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9例,观察组选取犊鼻、内膝眼、阳陵泉、血海、梁丘、足三里、阴陵泉、膝阳关,针刺40min后各穴进行雷火灸20min。对照组只针刺,不进行雷火灸。治疗每日1次,共治疗4周。治疗前后两组均进行膝关节功能评分、膝关节僵硬程度评分并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治疗4周后,治疗组膝关节功能评分总有效率为93.9%(46/49),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1.4%(35/49),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膝关节僵硬程度改善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齐刺结合雷火灸治疗退行性膝关节炎临床有效,总体疗效明显优于单纯针刺,为一种更佳的治疗选择。

  • 标签: 膝关节炎 齐刺法 雷火灸
  • 简介:目的:探讨经筋排刺结合皮肤针对脑卒中后上肢偏瘫患者痉挛状态的影响。方法:将488例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按计算机随机以1:1比例随机分为2组:经筋排刺结合皮肤针疗法组(A组,244例)和西药组(B组,244例)。在必要康复治疗的基础上,A组给予经筋排刺配合皮肤针疗法,取穴以五腧穴等特定穴位为主,其中手三阳经给予经筋排刺,手三阴经采用七星针叩刺;B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采用脑复康注射液、脑蛋白水解物静脉滴注。2组患者均连续治疗3周后评定临床疗效,采用改良Asworth量表、Fud—Meyer上肢运动评分量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上肢痉挛程度、运动功能。结果:Asworth评分方面,A组效果明显优于B组(3.04±1.29vs3.88±1.54,P〈0.05);Fugl-Meyer评分万面,A组效果亦明显优于B组(48.67±15.64vs42.96±14.72,P〈0.05);A组上肢关节运动状况缓解程度方面,眉关节内收缓解程度(90.5%)、前臂旋前缓解程度(70.7%)、肘关节屈曲缓解程度(73.1%)、腕关节屈曲缓解程度(80.9%)、手指屈曲缓解程度(88.1%)均优于B组(70.0%,60.O%,61.9%,57.4%,63.2%,均P〈0.05)。结论:经筋排刺结合皮肤针能明显改善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的痉挛状态,临床疗效确切。

  • 标签: 经筋排刺法 皮肤针疗法 痉挛状态 上肢 中风后遗症 多中心随机对照
  • 简介:从拔罐疗法的世界发展历史及全球最新研究进展两方面进行系统整理,发现拔罐疗法不仅是中国传统医学的组成部分,也是世界各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古埃及、古希腊、古印度等地区早有拔罐疗法的记载,一直广泛应用至今,而且传播到了欧洲、美国等现代发达国家,深受世界人民的喜爱,拔罐疗法是世界传统医学的共同财富。

  • 标签: 拔罐 刺血拔罐 传统医学
  • 简介:本文探讨了21世纪中医针灸国际发展大趋势与战略思考:①立法是中医针灸国际化发展的必然趋势;②中医理论、临床、剂型改革将成为重要研究课题;③中医药针灸国际标准化将"求同存异";④海外中医针灸队伍将不断壮大和优化;⑤海外中医医疗机构将逐步整合与扩大;⑥中医药针灸知识产权的保护将受到重视;⑦海外中医针灸教育与学习方式将多元化发展;⑧中医针灸手法的传承将"不可替代";⑨互联网等高科技及风投更加促进中医针灸国际化;⑩崛起的中国将助力中医药针灸国际化。

  • 标签: 中医 针灸 趋势
  • 简介:目的:比较浮针疗法和温针灸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的疗效。方法:将66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33例。浮针组采用浮针治疗;温针灸组采用温针灸治疗,穴取肩髑、天宗、阿是穴等,两组均配合功能锻炼。治疗2个疗程后评价两组疗效及活动相关性疼痛评分(VAS)、肩关节活动范围(ROM)受限度及综合评分。结果:浮针组基本痊愈率为27.3%、总有效率为97.0%,温针灸组分别为6.1%、75.8%,浮针组疗效优于温针灸组(P〈0.05)。两组治疗后VAS、ROM受限度及综合评分比治疗前均有显著改善(P〈0.001);浮针组对VAS、ROM受限度及综合评分的改善均显著优于温针灸组(P〈0.001)。结论:浮针疗法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疗效较为显著,操作简便,依从性较好。

  • 标签: 肩关节周围炎 浮针 温针
  • 简介:目的:探寻治疗肩周炎的较佳疗法。方法:按随机、对照、单盲的研究原则,将174例患者随机分为用毫针组(56例)、电针组(57例)和温针灸组(61例)。3组均穴取肩前、肩髃、肩髎、臑俞、外关、合谷,分别行毫针、电针和温针灸疗法,均留针30min。治疗均为隔日1次,治疗5次为一疗程。并于每次治疗前后测量、记录患者肩关节疼痛评分和活动度评分。结果:电针组、温针灸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3.0%(53/57)和95.1%(58/61),均高于毫针组的78.6%(44/56)(均P〈0.01),而电针组与温针灸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1个疗程治疗,电针组疼痛下降指数(4.28±0.22)、温针灸组疼痛下降指数(3.74±0.17)均明显大于毫针组(2.78±0.18,均P〈0.01),而电针组也大于温针灸组(P〈0.05);温针灸组肩关节活动度评分改善值(76.92±5.53)和电针组肩关节活动度评分改善值(60.37±3.80)均大于毫针组(42.50±3.67,均P〈0.01),而温针灸组也大于电针组(P〈0.01)。各组1疗程治疗后肩关节疼痛下降指数和活动度改善评分均大于自身初次治疗后之值(均P〈0.01)。结论:3种针灸疗法对肩周炎均有良好的治疗作用,电针和温针灸的疗效要优于毫针针刺。3种疗法均能较明显地减轻患者的疼痛和改善肩关节活动度,但以电针镇痛效应最佳,以温针灸改善肩关节活动度最佳。在选穴相同、病情相似的情况下,临床疗效的改善程度主要取决于疗法及治疗次数。

  • 标签: 肩周炎 不同针灸疗法 疗效评价 随机对照试验
  • 简介:背景:针灸学是传统医学体系中最具特色和优势的学科,其临床疗效受到广泛关注。近年来循证医学的兴起,使得针灸的临床疗效可以经过客观、规范、系统的评价。对针灸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直接影响针灸学的推广。Cochrane系统评价数据库(CDSR)因其严谨的方法和不断更新的特点,被全世界公认为最高级别的证据之一。目的:全面了解当前CDSR中的针灸相关资源。方法:本研究以Cochrane图书(2014年3期)发表的系统评价全文和研究方案及Cochrane协作网(2014年3月)注册的题目为数据基础,以针灸、经皮穴位电刺激、电针、针、穴位按压等为主题词进行检索。结果:共检索到275篇文献,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最终纳入针灸相关的文献139篇。2014年前,CDSR每年系统评价全文和研究方案发表数量总体上随时间呈增长趋势。现已发表的系统评价全文、研究方案和注册题目涉及Cochrane协作网53个协作组中的34个。通过对84篇系统评价全文进行分析,研究结论显示疗效确切者少,证据支持针灸治疗有效的文章19篇(22.62%),针灸治疗无效2篇(2.38%),其余63篇(75.00%)均为当前证据不足,针灸疗效不确定。支持针灸有效的文章多属于肌肉骨骼系统和结缔组织病,妊娠、分娩及产褥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结论:本研究通过对2014年以前CDSR发表的针灸系统评价文献进行分析和总结,发现现阶段证据显示针灸治疗有效的病种中具有疼痛症状的疾病较多(57.89%),可见针刺治疗痛症疗效确切。针灸治疗无效和不确定的疾病较多,考虑原因主要在于缺乏高质量的研究,此外也与假针灸设置不当、针灸操作不统一、饮食结构不同等因素有关。

  • 标签: COCHRANE 系统评价 针灸 循证医学
  • 简介:为完成一篇全面评价穴位刺激治疗中风后痉挛状态疗效的系统综述而作的研究方案。计划检查Cochrane对照试验中心注册库、MEDLINE、EMBASE数据库、中国知网、中国科学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检索数据,筛选并纳入合格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和半随机对照临床试验,使用Cochrane偏倚风险评估工具对纳入文献进行评价。由于没有打扰到病人及其家庭,本研究不需要经过伦理委员会的许可,系统评价完成后将发表在同行评议期刊上。

  • 标签: 穴位 腧穴 中风后 痉挛 系统评价
  • 简介:目的:系统评价热敏灸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CSR)的疗效。方法:检索CNKI、CBM、VIP、WanFangData,Pubmed和CochraneLibrary查找有关热敏灸疗法治疗CSR的随机对照试验(RCT),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10个研究,共1008例受试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1.13,95%CI(1.06,1.21),Z=3.54,P=0.0004],治疗组痊愈率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1.80,95%CI(1.52,2.13),Z=6.82,P<0.00001],治疗组简式McGill疼痛指数(SF-MPQ)改善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D=-4.44,95%CI(-6.38,-2.50),Z=4.49,P<0.00001],治疗组视觉模拟评分(VAS)低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D=-0.36,95%CI(-0.50,-0.23),Z=5.42,P<0.00001]、治疗组白介素-6(IL-6)改善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D=-7.32,95%CI(-11.49,-3.14),Z=3.44,P=0.0006]。结论:本Meta分析结果提示,热敏灸或针刺联合热敏灸疗法治疗CSR临床疗效优于单纯针刺或传统悬灸疗法,从而为当前CSR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选择,在临床上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但由于纳入研究样本量小且质量较低,上述结论尚需要高质量、大样本的随机盲对照试验加以证实。

  • 标签: 热-敏感的艾灸 颈椎 spondylotic 神经根病变 (CSR) 系统评估
  • 简介:目的:研究不同年龄人群双侧内关穴区激光多普勒血流量的侧性及其相干性。方法:共计30例健康受试者参与血流检测。受试者先在控制室温条件的房间中休息40min,然后用PeriFluxSystem5000~录受试者双侧内关血流15分钟,每5分钟为一时间段进行分析。受试者以40岁为界分成年轻组(n=18)和年长组(n=12),计算不同组间左右内关血流量的不平衡系数和Coherence值。结果:在三个时间段内,右侧内关平均血流量依次为9.74±3.36PU、9.83±3.63PU、9.69±3.40PU,左侧内关平均血流量依次为6.73±2.22PU、6.99±2.37PU6.77±2.32PU,经检验左右差异均有显著性(均P〈0.01)。虽然不平衡系数年长组高于年轻组,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oherence分析结果提示,从0.5Hz到1.5Hz之间,其波峰对应的频率值组间存在显著差异。结论:右侧内关血流灌注值高于左侧内关,双侧内关激光多普勒血流量的Coherence分析可为不同年龄人群微循环状态的改变提供一种潜在的无创评价方法。

  • 标签: 穴位 穴位侧性 激光多普勒血流量 内关穴 Coherence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