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2 个结果
  • 简介:本文通过对研旅游主体、研旅游安全内容以及安全风险因子进行划分与分析的基础上,根据主体一参与研的师生、客体一研旅游基地、媒介一旅游公司与地方政府,三者之间的特征与内在关系,探究研旅游安全风险来源,借鉴日本研旅游安全管控的经验,提出我国研旅游安全管控体系,并认为研旅游安全管控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建立研旅游基地基础安全责任制度;(2)增强青少年学生的安全辅导和教育;(3)完善研旅游产品设计;(4)建立并完善相关研旅游安全的法律法规,并制定安全保障准则与规范;(5)建立研旅游基地划分标准与数据库.

  • 标签: 研学旅游 旅游安全 风险来源 管控体系
  • 简介:首次从学科体系出发研究运河,从运河提出的背景意义出发,提出运河的基本概念,分析了运河的研究对象及其特点、运河的内涵,进而提出了运河的分类:理论运河、应用运河、运河史学;同时讨论了运河的研究方法:整体性研究、综合性研究、比较法研究。对运河下一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探究与展望:明确运河学学科建设与专业发展的思路;整合力量,多方联手,建立运河学学术体系和专业课程;面向现实,服务社会,为运河的构建创造良好环境。在全面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背景下,对推动大运河文化的研究传承和弘扬,助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具有积极的意义。

  • 标签: 运河学 中国大运河 大运河文化带 学科建设
  • 简介:伴随着边疆形态的演变,中国边疆经历了由“文化范式”“疆域范式”到“民族范式”的转换,未来有可能进一步发展为“区域范式”。在“区域范式”下的中国边疆建构中,“腹地—边疆—周边”的观察视角和“大—中—小边疆”的层次划分构成了“硬核”。中国边疆的典型事实构成了相应的“保护带”:地广人稀、人口年轻、财政转移、第一产业发达,边疆县在经济发展和公共服务中表现突出等。通过运用正面和反面启发法,将为中国边疆的学科建构提供支持。

  • 标签: 中国边疆学 科学哲学 范式 硬核 典型事实
  • 简介:故宫博物院院长郑欣淼先生新出的《故宫与故宫》一书不仅书衣典雅精致,简约大方,内容更是让人不忍释手,细读之后,心中几多感慨几多钦佩。他自从于2003年首次提出“故宫”这个话题,身行力践,爬梳整理,连续发表了一系列关于故宫的高水平论文,经《新华文摘》连续转载了4篇后,在海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这不仅是他对故宫价值评估与研究探索的一个小结,而且也是他对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里程碑式的新认识。

  • 标签: 故宫博物院 世界文化遗产保护 自觉 自发 《新华文摘》 价值评估
  • 简介:边疆原理研究是建构边疆的基础性工作,其前提是将研究工作做恰当的设置。所谓原理研究,不是边疆原理的完成式而是进行式,即使是一般性地名词以及词组的阐释,也不等于边疆学学科的原理研究。原理应该是人们在实践活动中发现和得出一种认识,而这种认识又在实践中反复得到了证实,才为规律性的认识;研究学科的原理,是为了找出原理或提出原理的一种门径方法论。边疆原理与其原理研究,应该是先有大量的研究,其后才有原理的提出,这是一个需要审慎对待的学术过程。

  • 标签: 边疆 边疆研究 边疆学原理 边疆学学科
  • 简介:本文用景观生态原理,分析在景观生态指导下旅游规划的过程,对旅游规划的景观生态途径——规划结合自然进行探讨,认为“规划结合自然”是历史的趋势、时代的选择

  • 标签: 规划结合自然 景观生态学 旅游规划 生态因素
  • 简介:二十世纪初期的中国殖民城市集群住宅已经被今天的人们逐渐遗忘,甚至面临消失的命运。针对"-5前千城一面的中国建筑现状,通过对六个殖民城市的早期集群住宅的产生及发展进行图形学分析,阐明不同殖民城市早期集群住宅的形态、相互之间的区别、与传统住宅的关联,分析自然、社会及人文等环境因素对其产生及发展的影响,从而揭示出住宅发展的内在规律,以期对现代城市住宅产生积极影响。

  • 标签: 早期集群住宅 形态学 殖民城市
  • 简介:依据文献史料,对元大都孔庙、国子的建设过程进行梳理,对建筑平面进行复原,确定其用地范围与基址规模,并通过分析探寻其设计规律与手法,根据其规律,进一步对明清北京孔庙、国子监进行分析,发现明太祖、英宗两朝对元代孔庙、国子展拓时,基址规模仍受元大都城市平格网控制,而永乐朝重建孔庙时沿用元代8步x10步的平格网,将东西廊庑分别向内收进一格,从而揭示元、明建筑模式与基址规模的内在一致性。

  • 标签: 孔庙 国子学 建筑模式 基址规模 平格网
  • 简介:青铜器研究既然已经形成一个重要的学术领域,有着相当长久的历史,自然积累有大量的文献和材料,而有关论作又正在与日俱增,其数量的繁多,早就使读者目不暇给。上个世纪,胡适先生等曾编写“国学最低限度阅读书目”,这里仿其先例,列举一批关于青铜器和金文的最低书目,或许对初学者有所帮助。

  • 标签: 青铜器 李学勤 阅读书目 学术领域 最低限度 初学者
  • 简介:一个城市,更普遍地说,任何一个地方,都被认为是某些土地精英利益的表达。这样的精英阶层被认为是通过利用土地获利而日益强化的,其成员在这一地区内享有共同利益。精英们与其他区域的精英竞争,为促进资源增长,努力在自己的领域内而不是其他地区进行投资。在地方和非地方层级,政府部门被用于协助以牺牲地区竞争为代价来实现这一增长。社区生活境遇在很大程度上是这台增长机器所体现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力量的结果。在此背景下,特别是在涉及失业问题的情况下,对增长与各种社会团体利益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描述了近年来反增长的社会趋势,并对其潜在后果进行了评估。

  • 标签: 城市 增长机器 地方政治经济学
  • 简介:中国城市化大发展时期,培植了丰厚的城市研究土壤。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城市社会研究的已经得到启蒙。1980年代恢复社会以来,恰逢中国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时期,城市社会在中国走过了不同寻常的三十年。高校社会专业的城市社会方向研究人员做出了大量的专业研究工作,并逐渐开拓了中国城市社会的新阶段。其中南京大学社会学系城市社会团队围绕"城市社会结构变迁"和"城市文化资本"核心概念所建构的城市社会研究的"南京群落",为中国城市社会的大发展、大繁荣提供了一种个案视角。

  • 标签: 城市社会学 芝加哥学派 洛杉矶学派 南京群落
  • 简介:自秦汉始,“九原”之名便屡见于史籍,其重要性逐渐引起后人关注。而九原郡的出现时间、地望、郡治所在等即成为学者关注的焦点。本文基于田野考古材料和历史文献,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对九原郡郡治所在做了进一步的讨论。关于九原郡郡治所在大体有三种观点:一是位于巴彦淖尔市黑柳子乡的三顶帐房古城,该观点提出时间较早,影响亦较为深远;二是包头市九原区哈林格尔乡孟家梁古城,上世纪七十年代提出,在一段时间很有影响;三是今包头市九原区的麻池古城,提出较晚,但有较广泛的认同。本文依据最新考古调查数据和文献资料,认为三顶帐房古城说和孟家梁古城说存在疑点:二者规模均不能达到郡级设置的标准,所处位置也与文献记载不符。麻池古城不仅是目前该区域规模最大的古城,而且形制也符合《水经注》所载“接对”特征,且地理位置与文献记载基本一致,故应为秦之九原郡及西汉之五原郡治所在。

  • 标签: 九原郡 五原郡 三顶账房古城 孟家梁古城 麻池古城 《水经注》
  • 简介:作为中国边疆研究的新成果,"云南大学中国边疆研究丛书"由人民出版社陆续公开出版发行(32开本,平装),该丛书由林文勋教授担任丛书主编,目前已推出14种共计22册,尚有李大龙编审的《从天下到中国——多民族国家疆域理论解构》、林文勋教授主编的《"南方丝绸之路"与"一带一路"协调发展研究》等即将出版。

  • 标签: 边疆研究 云南大学 中国 丛书 成果 边疆学
  • 简介:从段义孚在《人文主义地理学》发表之前的作品来看,他对于人的环境经验研究有如下基本观点:1反对生硬的量化记录,推崇基于丰富的感知觉的直接描述式地理学论文写作;2反对用偏狭的意象与心智地图来阐释人类的环境认知,推崇能够将环境认知的过程与结果相结合的"基模";3反对孤立地认识和使用"环境"概念,推崇富有人文精神且能够将环境概念容纳于其中的"世界"概念。对段义孚而言,现象主要是一种哲学立场,而不是需要从形式上去模仿、从术语上去标示甚至被某些"定论"所绑缚的一种操作指南,因此,与其说他的作品中运用了某种严格的"现象方法",不如说他的工作体现出一种方法论层面的"现象态度"。

  • 标签: 段义孚 环境经验 现象学 人文主义地理学
  • 简介:笔者认为构筑中国边疆是中国边疆研究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势,并从边疆理论研究的探究、新世纪以来边疆理论研究举要、以中国边疆为主题的学人著述举凡、云南大学的"中国边疆研究丛书"、云南师范大学学报的"中国边疆"学术栏目等几个方面,对中国学者构筑中国边疆的努力做了评述。

  • 标签: 新世纪 中国学者 中国边疆学 探索
  • 简介:2015年,将西藏阿里考古材料与藏汉史籍结合利用、相互印证的学术新作频出,国内外学术会议交流积极活跃,西藏早期历史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除了进一步加强学界对青藏高原古代文明链条的完整性认识,更重要的收获是将传统西藏历史地理研究拓展至边疆视野下的边疆治理、民族交流、中西交通等领域,对于维护中国在西藏西部和东南部边界地区的领土主权,促进双边关系与跨界民族文化交流的和谐发展,有效提升中国在“一带一路”政策领域的话语权,健全中国边疆史理论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西藏阿里考古 涉藏历史地理 象雄 “一带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