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0 个结果
  • 简介:应台北“国父纪念馆”张瑞滨馆长的邀请,武汉国民政府旧址纪念馆一行5人于3月27日至4月4日赴台举办“追寻伟人的足迹——青少年书画摄影展”。由104幅(80*120CM)展版组成,其中图表1幅,老照片20张,绘画33张,摄影23张,书法29幅,新闻图片56张。原展期为20天,后延至“五一”期间继续展出。

  • 标签: 武汉市 青少年 书画作品 摄影作品 展览活动 中国
  • 简介:山西博物院书画藏品中,宋元时期的作品很少,绝大部分是明清时期的作品,笔者曾在其他报刊上介绍过一些作品,现再选若干明清时代作品加以介绍,望读者、专家、学者正之。

  • 标签: 书画藏品 明清时期 博物院 山西 宋元时期 明清时代
  • 简介:中国书画主要是采用绢或宣纸做成。其材料质地纤薄、特性柔软、历时较久、易于破碎。古代为了利于保存,便于观赏,从加固的实用需要出发,多用麻纸、布帛等材料在书画背面裱褙数层为装裱,称之为“裱褙”。而后逐渐加以美化,四周镶嵌薄型的绫、绢等丝织品为边框,在背面裱一层或数层纸,并加上必要的装饰,使原件更为牢固,而且便于舒展、悬挂,以适应人们观赏的要求。

  • 标签: 书画装裱 中国书画 宣纸 丝织品 材料 观赏
  • 简介:卷轴是书画艺术的一种独特展示与收藏形式,卷轴书画画芯表面的折痕不仅影响展陈效果,而且降低了书画文物的保存寿命。为此,利用超景深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分析了卷轴书画折痕的微观结构,探讨了折痕产生的机理,并提出了相应的预防措施。结果表明:小直径收卷是书画产生折痕的重要原因之一;收卷直径越小,书画出现折痕的现象越明显。通过在地杆处加轴管以增大收卷直径,能够有效减少折痕和断裂的产生。该方法保持了中国传统卷轴书画的装裱形式,维持了书画的原貌,并能够有效保存书画展示的传统韵味。研究结果为探讨书画折痕产生的机理和防治对策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 标签: 卷轴书画 折痕 轴管 收卷
  • 简介:浆糊是书画装裱过程中主要的黏合材料,是装裱优劣和成败的关键,浆糊的制作条件决定其使用品质。为此,本工作以书画装裱用的粘接剂小麦淀粉为原料,采用快速粘度分析仪(RVA)制作糊化淀粉,研究了不同浓度、搅拌速率、搅拌时间和最高温度等制作条件对糊化曲线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浓度的增加,衰减值和回生值分别增大,说明浆糊的稳定性差、冷却后凝胶性强。随着搅拌时间和速率的增加,最终粘度下降。最高温度对糊化特性曲线形状有影响,最高温度越高,糊化温度升高,最终粘度增大。利用物性仪测试了不同陈化时间对成糊淀粉粘接力的影响。陈化时间越长,糊化淀粉发生大分子链降解或重结晶等不同程度的老化,表现为剥离强度减小,粘附性下降。由实验结果确定浆糊的最优制作条件是浓度3g/25mL,温度95℃,搅拌时间2min,搅拌速度120r/min。以上工作在验证传统经验的同时也给书画装裱提供了理论依据。

  • 标签: 装裱 糊化淀粉 粘度 剥离强度
  • 简介:2018年11月27日,“弘扬国粹精华——陈英明诗书画展”开幕。上海交通大学原党委书记王宗光,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副秘书长、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留学人才发展基金会理事长曹卫洲,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谢小铨等出席开幕式。

  • 标签: 书画展 明诗 陈英 国粹 全国人大常委会 中国国家博物馆
  • 简介:“安徽省佛像书画展销会”于1992年1月在新加坡中华总商会举行。该展由安徽省博物馆与新加坡佛教居士林共同主办,共展出佛像画160幅,书法170幅,黄杨木雕及佛事工艺品200多件套,受到新加坡各界人士的赞赏和喜爱。

  • 标签: 安徽省博物馆 展销会 佛像 书画 中华总商会 新加坡
  • 简介:吉林省博物馆历经五十年的建设与发展,现已收藏古今书画一万余件,其中包括举世瞩目的国家级和国家一级书画作品,这些藏品仅就其经济价值而言,就达数十亿元以上。为把这笔丰厚的文化遗产安全、妥善地存放在合乎本馆实际要求和国家规定的标准文物库房里,吉林省博物馆在筹建新馆的过程中,于2001年改扩建了一座达到设计标准和博物馆文物库房使用要求的地下库房,

  • 标签: 博物馆 书画作品 库房 温度变化 湿度变化
  • 简介: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什肃省文联副主席(党组成员)、甘肃省政协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员、甘肃省书法家协会主席张改琴书画作品展将于2012年3月30日——4月15日在甘肃省博物馆隆重举行。

  • 标签: 甘肃省博物馆 书画作品展 捐赠仪式 政协委员 副主席
  • 简介:张大千的“画家”之路充满了各种各样的传奇,迥异于20世纪的其他中国画家。但也正因为其复杂和多面,导致在研究中常出现各执一端、相互矛盾的评价差异。本文拟从张大千对于自我“画家”身份的认同、建构并且自觉调适这一角度切入,围绕其三四十年代学习“画家之画”的主张与实践进行探讨,将其回置于当时的画风转向中,分析这—主张提出的内外原因以及如何具体展开;通过对“画家之画”的学习,探讨他如何形成自己的一套画学论述,不断拓展中国绘画史的深度,并最终促成其“画家”身份的转化,走向晚期自我创造的独特绘画新貌。透过张大千的“画家”之路,思考其背后所蕴含的自觉意识、技艺经验和史观维度可以为当下的中国画发展提供怎样的启示。

  • 标签: 画家 画家之画 技艺经验 史观维度
  • 简介:随着人们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加之书画收藏热的兴起,过去一向少人问津的书画装裱,此时成为炙手可热的行业,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在全国范围内,无论城市还是乡村,如雨后春笋般地先后出现了大大小小数以万计的装裱店铺,使这一古老的传统技艺重新焕发了生机和活力,出现了“跨越式”发展的局面,这本是一件好事。

  • 标签: 书画装裱 书画收藏 “跨越式”发展 成因 手工 传统技艺
  • 简介:清髡残山水立轴辨证──兼论《梦园书画录》正误谢荔,涂小波生活在明末清初的“四僧”画家之一髡残,传世作品很少。经鉴定为真迹者,不过寥寥数幅。对于髡残现存作品的研究,仅限于公布于世的作品。本文要介绍的是凳残一幅从未面世,作于清顺治辛丑年(1661年)的山...

  • 标签: 残山 艺术风格 图书馆 博物馆 中国书画 风格特征
  • 简介:《赵蕴玉书画生活70年精品展》在蓉举行著名书画赵蕴玉先生书画生活70年精品展,子4月8日至18日在四川省博物馆隆重举行。展出由四川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四川省文化厅艺术委员会联合主办,四川省博物馆承办,有关单位协办。在8日上午隆重热烈的开幕式上,四川...

  • 标签: 书画精品 省博物馆 四川省 70年 书画艺术 开幕式
  • 简介:中国古代书画作品诸多引首题名、鉴藏印章和卷尾题跋等特殊元素中包含着巨大的信息量,隐藏着与其他历史人物或事件相关的诸多线索。在对中国古代书画藏品进行研究或展示时,仅仅将其作为一件艺术作品、展示其艺术价值是远远不够的。通过深入调查藏品所包含的信息及线索等相关背景资料,不仅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藏品本身,还可以使单纯的艺术类藏品具有了丰富的历史人文价值,进而成为强化博物馆藏品与观众"沟通"的一种极为有效的方式。

  • 标签: 中国古代书画类藏品 背景资料 藏品价值
  • 简介:由广州市政协、中华老人文化交流促进会、广州市文化局、中国国际贸易促进会广东省分会、黄埔区人民政府主办的《两岸退役将领盼统一书画展》于近日在广州艺术博物院举办。广州市政协主席陈开枝、中国国际贸易促进会广东省分会会长叶耀、广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罗京军、广州市文化局党委书记李哲夫、局长周素勤、中华老人文化交流促进会执行会长古今生。

  • 标签: 中国 大陆 台湾省 退役将领 书画展览 广州市
  • 简介:胶矾水是书画装裱和修复中常用的材料,但同时也是导致纸张酸化的重要原因之一。为探讨改性胶原蛋白用于书画粉化颜料加固的适用性,以鱼胶、壳聚糖及魔芋葡甘聚糖等为原料,考察了固色剂对宣纸及着色颜料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固色剂处理后,固色剂在纸张纤维表面形成薄膜,明显改善了纸张的力学性能,并且固色剂对颜料的老化起到一定的延缓作用。本研究将对书画装裱中传统工艺的科学化起到一定的指导意义。

  • 标签: 书画 固色 高分子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