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随着与味觉相关的博物馆教育活动日益兴起,包括味觉在内的多感官沉浸式体验成为新兴话题。文章从味觉在博物馆中的教学角色出发,批判性地思考了食物文化和文化定型,同时指出在博物馆中,食物所具备的制造身份认同与唤起集体记忆和情感的作用。其新颖的案例分析和思考过程值得国内博物馆学界借鉴,同时研究与发展多感官博物馆成为全新的课题。

  • 标签: 味觉 食物 感官教育
  • 简介:石器和植物残的相关研究证明,脱粒板曾大规模应用于近东地区。为探索古代中国或远东是否也曾使用过这种工具或类似工具,本研究对何郢遗址植物残体形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商周遗址存在切割形态植物残的证据,以此推测类似脱粒板的农具在商周时期曾被使用。无疑,这发现对我国古代农作物的脱粒加工方式具有重要的启示,可望深化我国农业考古的探索。

  • 标签: 植物残切割形态体 脱粒板 何郢遗址 脱粒工具
  • 简介:元杂剧大师马致远在《汉宫秋》第三折中,写有汉元帝的段唱词,其中两句为:“若是他不恋恁春风画堂,我便官封你字王”。何为字王?简而论之,这是蒙古皇帝赐封给太子、驸马和皇亲国戚的最高爵位。如:忽必烈于中统二年(1262年),封皇子真金为“燕”王,至元...

  • 标签: 成吉思汗 《元史》 《汉宫秋》 辽朝 内蒙古地区 元杂剧
  • 简介:今年在全国各地举行了高中棒球锦标赛地区赛。岩手县从7月14日开始,在5个球场展开了由90个校队参加的激烈比赛。这期间,报纸、电视将对比赛进行详细报道。伴随着比赛的进行,大街小巷出现了“今年没戏了”、“下场定赢”等等悲喜交集的话语。

  • 标签: 博物馆 经营理念 观众沟通 政府协作
  • 简介:《新疆钱币》1998年第二期刊登了杨万鹏先生的枚“万历通宝”大花钱,惜图片不清,无法很好赏阅。笔者也有枚“万历通宝”大花钱,今将照片附上,与泉友们共赏。该钱直径95.5mm,穿径20mm,厚5mm,重250g,为黄铜火漆钱,并残留有涂金的痕迹。正面为楷书“万历通宝”,

  • 标签: 花钱 过节 万历通宝 新疆钱币
  • 简介:关于犁的起源有不同说法。种意见认为商周之际牛耕出现之后才产生了犁;另种意见认为,远在牛耕出现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就有了石犁。笔者赞同后者,并认为耕犁的起源,不能以牛耕的出现为依据,而应以耕作农具的演变为线索。随着我国考古工作的开展,大批石制农具的出土,为这研究提供丰富的实物资料。在我国南方马家浜文化,良渚文化遗址中曾发现种三角形石器。对此,目前考古界尚有不同看法,有的称犁形器或破土器;有的认为,它仍是原始农具的石耜冠。根据对这种三角形石器形制,特点及其耕作方式的分析,笔者认为已不是原始农具的耜,而具有犁的基本形体与特征,拟称原始石犁为妥,即是耕犁的滥觴。

  • 标签: 石犁 牛耕 考古工作 良渚文化 马家浜 石耜
  • 简介:临邛位于古“蜀-身毒道”(“蜀-印度道”今称“南方丝绸之路”)、“川康(藏)茶马古道”四川由成都平原人“灵关道”丛山峻岭交界地带,也是古蜀人与西南其他民族聚居区分界处,临近邛、笮人居住的地方,故名“临邛”。临邛的大南河尤如盆底边缘的凹槽,过南河往西南地势逐渐浅丘、中丘升至浅山、

  • 标签: 邛崃 四川 文物保护 “川南第一桥”碑 考古工作
  • 简介:笔者在2008年第3期及2010年第1期《钱币博览》上,先后介绍了两张标明“借还四”的军需“凭据”:第张由孙中山经手,签发于戊申年三月廿三日(1908年4月23日),为庇(月劳)同志各君捐助军需银壹千元的收据:

  • 标签: 军需 收据 同盟会 印章 2010年 2008年
  • 简介:<正>唐代和其他封建朝代样,占卜非常盛行。星占、易占;相命、推命;谈阴阳,讲风水;五花八门,不而足。这些现代人视为迷信的东西当时却在社会中起着很大作用。它土生土长、简便通俗、深入人心,影响着上自皇帝下至百姓的各阶层人物,左右着他们的行动或为他们所利用,是种重要的社会现象,甚至今天仍残存于我们的社会中。因此研究中国社会,应该研究这些现象,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尤其不能无视它们。

  • 标签: 中国古代社会 梦占 武则天 星占 敦煌文书 新唐书
  • 简介:很多时候,我喜欢静静地把枚银元摆在眼前,或者放在掌心——枚民间俗称“袁大头”的民国银币。

  • 标签: 银元 收藏 民国银币 生活哲学
  • 简介: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般称人民币纸币为“钞票”。“钞票”词成了我国流通货币中纸币的代名词。那么,为什么人民币纸币被称为“钞票”呢?

  • 标签: 人民币 流通货币 “钞票” 历史考证 纸币
  • 简介:最近,我在整理藏品中发现枚“隆武通宝”小平铜钱。该钱直径2.35,穿径0.55,厚0.08厘米,重3克。铜色金黄,传世无锈,文字平整清晰,字口深峻,光背。视其面文,异于般隆武小平铜钱,显著特征为:“武”字中间横不及竖钩,点稍落下方。与此钱同版式者均为铁钱。经数名钱币界前辈指教,此钱为试范钱或铁范铜钱。

  • 标签: 铁范铜 铁钱 字口 折二钱 小平钱 数名
  • 简介:问: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把纸币称作钞票,这是为什么?钞票词起源于何时?答:纸币称钞票,起于清代。初进关时,清在个短时间里用过纸币,后来直没有再行纸币。到后期,因镇压太平天国革命,军费开支庞大,加上战争影响,税收锐减,导致财政危机。为解决政府的财政困难,筹集军费,清政府不得不于咸丰三年(1855年)推出纸币,先后发行了“户部官票”和“大清宝钞”,人们把这两种纸币统称为“钞票”。“户部官票”以银两为单位,又叫“银票”。面额分一两、三两、五两、十两和五十两五

  • 标签: 户部官票 大清宝钞 咸丰三年 镇压太平天国 军费开支 钱局
  • 简介:在石刻目录综集类中,所见著录属河北地区的历代石刻存目,有明代周弘祖撰《古今书刻》二卷,光绪丙午(1906)长沙叶氏观古堂仿明刊本,下卷专载碑目,著有北直隶(今河北省)所属各府境内现存石刻碑目。再者是清同治十年(1871)黄彭年等纂修的《畿辅通志》,内载有《金石略》十五卷,民国二十四年(1935)河北省博物馆印行的天津樊文卿先生辑的《畿辅碑目》。以上所见仅此三种。1991年初夏,余在书库整理旧籍时,偶发现《畿辅续志金石目》稿本册,虽署名金石目,但无金类钟鼎彝器之目,只有碑铭墓志经幢诸目,未署撰者姓氏,著录详备,并无印本行世,书衣正面题写乙卯五月十日,茫父记,此稿本末页亦题乙卯五月十日石驸马街校舍校毕,茫父。(今按姚华字重光,号茫父,

  • 标签: 续志 北直隶 周弘祖 彝器 古今书刻 明刊本
  • 简介:中国古代的货币思想不仅史料丰富.而且不乏理论上的真知卓见。除了在货币流通速度与货币必要量存在反比关系、不兑现纸币的实际购买力与其发行数量存在反比关系等问题上,中国古人的见解具有很高的科学性外.笔者还发现唐代的刘秩、北宋的沈括关于人口增长导致货币数量不足的观点.在定程度上也是与现代经济学的研究结论相吻合的。

  • 标签: 货币思想 唐宋 货币流通速度 中国古代 货币必要量 实际购买力
  • 简介:<正>“敬主人”饕餮纹鼎,俗称潞王炉。炉通高21.3厘米,口径14.5厘米,炉底镌刻“大明崇祯捌年潞国制拾陆器”和“敬主人”方印字样。该炉制作精致,完整无损。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潞国世传黑漆洒朱绿“中和”琴,亦称潞王琴。长120厘米,宽19厘米,木质。其底有“中和”二字及阴刻“潞国世传”方印,有“敬主人”题五言绝句诗首:“月印长江水,风微滴露清,会到无声处,方知太古情”。琴内底部刻有“大明崇祯辛巳岁孟夏

  • 标签: 考辨 崇祯 王朱 主人 明穆宗 万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