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马克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问题,既是马克主义能够中国化的前提,也是当前中国面临的一个重大理论问题,是学者们长期关注的理论热点。二者作为化解当代世界性社会问题的思想框架,理论上有相通互补之处,现实中有功能一致之处。研究马克主义,关键是坚守马克主义意识形态本位,从方向保证性、层次结构性和战略指导性方面体现马克主义的指导地位。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必须处理好中国传统文化的资源性、社会伦理行为规范性的价值。马克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统一于马克主义意识形态体系,最终表现为中华民族精神价值体系的形成。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中国传统文化 中华民族精神价值体系
  • 简介:马克主义民族观中国化的过程,就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主义民族问题基本原理同中国民族实际相结合,有效解决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民族问题的过程。由此形成的一系列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就是中国化马克主义民族观的集中体现。

  • 标签: 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 民族观
  • 简介:马克、恩格斯是共产党历史实践的思想奠基人。马克主义党建思想具有普遍价值,是世界各国共产党实践运动的思想指南。马克主义党建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建设的理论来源,用马克主义指导中国革命必须解决思想移植的适应性环境问题,实践场域决定着马克主义放之中国“而皆准”的命运。从1938年毛泽东明确提出马克主义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到延安整风时期确立以马克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统一的毛泽东思想,对马克主义中国化实践场域问题形成的思想自觉,在中国共产党建设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从历史角度考察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壮大,思想意义上的前进轨迹显示了党的建设永远在路上的步伐。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建设、改革取得的每一个成就,都是加强党的建设的结果。马克主义党建思想在中国实践中的每一步推进,都留下了中国共产党人杰出的创造。不同的时代环境和历史任务构成党的建设不同的发展阶段,作为一个整体,党的建设发展历程表现了继承与创新相统一的连贯性思想逻辑。在马克主义党建思想中国化的历史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形成的一系列重要理论,丰富了马克主义党建思想。马克主义党建思想中国化的理论和实践绘成绚烂多彩的历史长卷,坚持将马克主义党建思想与中国共产党建设实际相结合,是最为出彩的亮点。中国共产党对马克主义党建思想做出的独特贡献是多方面的,最显著的表现是出色地解决了在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如何建设共产党、在执政条件下如何建设共产党两大问题。马克主义党建思想中国化的历程将伴随中国共产党的实践而继续延伸下去。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党建思想 中国化实践场域
  • 简介: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马克主义革命思想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主义革命思想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创立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回答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总依据、总路线和总纲领。新民主主义革命总依据即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理论,解决了为什么要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问题,实现了对马克主义革命思想中国化的继承创新;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在回答中国革命领导、对象、动力、道路等问题上阐释一系列新观点,解决了什么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问题,实现了对马克主义革命思想中国化的集成创新;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纲领解决了怎样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问题,实施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纲领建立新民主主义社会并向社会主义转变,实现了对马克主义革命思想中国化的原始创新。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革命思想 中国化 理论创新
  • 简介:随着马克主义在中国的广泛深入传播,1930年代涌现出一批用马克主义历史观和方法论从事中国历史研究的史学家。他们创作了一批中国马克主义史学著作,初步构建了中国马克主义史学研究谱系,具体表现为:确立了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并以此为指导,以回应和解决中国社会现实问题为研究指向,探索并运用了马克主义史学研究方法,开辟和拓展了诸多史学研究的新领域,细化和剖析了中国历史研究的范畴和问题,这成为中国马克主义史学学术体系初步形成的重要标志。

  • 标签: 1930年代 马克思主义史学 研究谱系
  • 简介:马克主义的最高社会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然而,在将其中国化的过程中,关键在于能否找到在中国文化中的契合点。鄙意窃谓,马克主义在中国文化中的最佳契合点莫过于儒家的最高社会理想——大同社会。若能将两者之间的相通之处加以探索与整合,必将有利于马克主义在中国扎下坚实的根基,从而为指导实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立合理的理论基础。

  • 标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契合点 大同理想 儒家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共产主义社会
  • 简介:欧战前后,中西方都各自面临着“重新估定一切价值”的时代。但是,因时代的落差,当中国的新文化运动热衷于以欧洲19世纪的文明为范本,猛烈批判传统文化之时,欧洲人却正致力于反省自己的资本主义文明。其反省现代性与社会主义思潮的并兴,不仅标志着西方现代思潮发生了深刻的变动,而且也给其时中国社会思潮的发展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从虔诚地追随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到认同反省现代性、批判资本主义,再到信仰马克主义,李大钊、陈独秀这一共同的思想进路,既合乎其自身发展的逻辑,同时也集中代表和凸显了20世纪初年中国社会思潮变动的鲜明主线。他们最终归向马克主义,既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善果,同时也是整个西方现代思潮影响中国的必然结果。

  • 标签: 陈独秀 李大钊 反省现代性
  • 简介:众所周知,马克主义是由马克和恩格斯所创立,由他们的拥护者、继承者所发展了的思想理论体系,是国际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但是,马克、恩格斯最早并不是用"马克主义"一词来表达自己的理论和世界观的,"马克主义"一词最早也不是在正面的意义上提出并开始使用的.很多人对这些重要问题并不是十分清楚.本文试就这些问题作些探讨和说明.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共产主义” 保尔·巴尔特 经济理论 共产主义运动
  • 简介:本辑选取了《关于马列主义中国化问题》及《关于政治经济学的中国化》两篇重要文献史料。其中《关于马列主义中国化问题》是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的奠基人杨松同志发表在《中国文化》第1卷第5期上的文章——《关于马列主义中国化的问题》内容节选。该文是党内最早呼应并阐述毛泽东关于“马克主义中国化”命题的理论文章,是马克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扛鼎之作,对推动马克主义中国化的深入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关于政治经济学的中国化》是新中国成立之初,时任华东财经委副主任、上海市工商局局长的许涤新发表的重要理论文章。在参与新中国建设的同时,许涤新创作并出版了马克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的重要著作《广义政治经济学》,提出了马克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中国化这一理论课题。《关于政治经济学的中国化》与该书同期发表,文章回顾并反思了西方经济学理论在中国传播过程中的问题,重申了政治经济学的中国化应以广义政治学中国化为前提的理论主张,并强调了中国史实资料在经济学研究中的价值。

  • 标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文献史料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马列主义中国化 中国化问题 新中国成立
  • 简介:中国化马克主义包含着多个相对独立的理论形态,并且仍然处于不断创新发展的过程中,所以具有进一步系统化和整体化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现代化是中国化马克主义形成和发展的一条重大主线。以其为主题进行整体建构是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的。从现代化的主题来看,中国化马克主义包含了四个具有严密逻辑关系的纲领性内容,它们分别为:探索现代化的思想方法论、建立现代国家的革命论、实现现代化国家的初步探索论以及实现现代化国家的改革和发展论。

  • 标签: 现代化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整体建构
  • 简介:五四时期马克主义在中国迅速传播,涤荡着中国固有的文化和意识形态,预示着一种新型文化的崛起。从早期的新文化运动到后来毛泽东思想的诞生,马克主义经历了一个由表层到内在的中国化的心路历程。换言之,当中国第一批马克主义者致力于为实现共产主义的理想而奋斗时,他们首先要面对中国的实际,他们不得不思考如何用马克主义的真理解决中国社会的现实出路问题,从而引发了马克主义中国化的思想嚆矢。回顾和总结马克主义中国化的早期心路历程,对于我们今天深刻学习和领悟邓小平理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无疑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 标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共产主义 首先 马克思主义者 邓小平理论
  • 简介: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既对资本主义社会造成很大破坏,影响十分恶劣,却也彰显出马克主义的价值和魅力,更让社会主义透现出光明的发展前景。但这并不等于资本主义行将灭亡、社会主义取得胜利的时机已经来临。金融危机给人们提出了一系列需要更加深入反思和认识的有关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问题,需要确立理性看待资本主义的态度,坚定马克主义、社会主义的信念与信心。

  • 标签: 后金融危机 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 反思
  • 简介:翻译首先是一种文化的移植,而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必然受到输入国和输出国所特有的文化环境或者文化模式的影响和制约。同样,马克主义术语在传入中国并被中国人所接受的过程中,同样也受到这两种文化模式的影响,即中国传统文化模式和日本文化模式。马克主义术语是经过日本传统文化的过滤后来到中国的,即'被来源地的马克主义者解释过了的马克主义,这必然会打上来源地的语境烙印,从而使传入中国的马克主义与原生态的马克主义存在一定的差异(意义扩大、意义减小甚至误读等)'1。当前马克主义术语中很多核心术语,由于字典的编纂而失去了历史文化语境,只有将术语的形成置于其生成历史语境中进行考察,充分考察其时代性,才能深层次的理解马克主义术语的内涵。

  • 标签: 翻译 留日学生 问题
  • 简介:7月中旬,承李维民同志将他的《康生、饶漱石在山东土改中大搞极左铁证如山》的长文草稿送给我看,十分感谢。文中说:“曾彦修同志的文章说:‘近20年某些报刊大讲特讲,康生在山东搞土改,是如何极左等,大约都是想当然信笔胡写的’。”李文举出大量事实,证明康生、饶漱石二人,特别是康生于1947年11月5日抵达渤海区党委后,在山东的渤海和胶东两个区,联同饶漱石在上述二区的土改、整党会议上,残酷迫害了渤海区党委书记景晓村、渤海区行政公署主任李人凤,胶东区党委书记林洁、行署主任曹漫之等各级大量干部,确是铁证如山的。

  • 标签: 《康生在土改中把马克思主义烧了》 土地改革运动 曾彦修 李维民
  • 简介: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恩格斯、列宁的纪念,自20世纪20年代开始,延续至八九十年代。纪念过程中,通过呈现生平事业、诠释精神品格、界定历史地位,建构和塑造了经典作家的形象;通过总体阐释马克主义,介绍马克主义、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促进了马克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通过揭示马克主义的中国意义,诠释对待马克主义的科学态度,表达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主张,推动了马克主义中国化。

  • 标签: 经典作家 纪念活动 功能
  • 简介:江泽民同志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从我们面临的新形势。肩负的新的历史任务的大局和高度,深刻揭示了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战略地位与重要作用,阐明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任务、方针原则以及加强和改进的措施要求,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

  • 标签: 思想政治工作 意识形态领域 加强和改进 江泽民同志 现实针对性 马克思主义
  • 简介:应该以历史的眼光看待马克主义史学在建国以来50年的发展。应该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待过去史学的发展。要科学地看待社会经济形态理论的价值,它是唯物史观的基石。不同学术思想的学者应该在互相尊重的前提下开展百家争鸣;研究方法应该多样化。马克主义史学要以实证研究为基础。大师级的史学家一定会在21世纪出现。

  • 标签: 马克思主义史学 实证研究 学术批评 社会经济形态理论 唯物史观
  • 简介:学界目前对民主革命时期马克主义中国化历史分期的认识尚不一致,主要分歧集中在对马克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起点问题的认识,有多种不同起点说。马克主义中国化的关键在“化”上,其起点应该是从中国共产党已经开始认识到要将马克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际结合起来,并在实践的基础上把马克主义创造性地转化为中国化马克主义。大革命失败以后,党独立领导中国革命、创建人民军队及毛泽东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基本形成,标志着党已经开始了把马克主义创造性地转化为中国化马克主义的伟大探索;而中共六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教条主义为主要特征的“左”倾错误对全党的统治,则导致了对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把马克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正确方向及其所取得成果的否定,使马克主义中国化的探索遭受严重挫折;红军长征途中召开的遵义会议,扭转了中国革命的危局,挽救了党和红军,也重新开启了马克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实现由国内革命战争向抗日民族战争伟大转变的同时,实现了马克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突破,并进而在指导全民族抗日战争的实践中成功推进了这一事业的不断发展。

  • 标签: 民主革命 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