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1
416 个结果
  • 简介:在国际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新闻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看书先看皮,看报先看题。新闻标题作为新闻的“眼睛”,可以简洁地揭示和评价新闻内容。力求“立片言而居要”,一语中的,让读者一目了然,一见钟情,传递信息的同时能够激发起读者强烈均阅读兴趣。人们赋予它各种各样形象而贴切的比喻,如“文章的灵魂”“文章的眼睛”“文章的旗帜”,这就足见标题之重要性。

  • 标签: 新闻标题 加词法 减词法
  • 简介:日本军国主义在侵华战争中,一直特别重视新闻传媒的作用,特别重视对新闻舆论的制造、控制与利用。他们在攻占南京后,在这里先后建立起“华中派遣军”、“中国派遣军”总司令部和伪中央政府,对南京新闻传媒的控制更是不遗余力。

  • 标签: 新闻传媒 南京城 汪伪政府 维新政府 广播电台 日本军国主义
  • 简介:邵飘萍,原名镜清,后改为振青,1886年10月11日出生在浙江省东阳县南市街道紫溪村一个贫儒家庭。中共早期秘密党员,北京京报社社长,五四运动的积极参加者,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介绍俄国十月革命的先驱;是中国新闻理论的开拓者、奠基人,被后人誉为"新闻全才""乱世飘萍""一代报人""铁肩辣手,快笔如刀"等。他因反帝反军阀,于1926年4月26日被奉系军阀杀害于北京天桥,时年40岁。

  • 标签: 新闻理论 邵飘萍 婚恋 传奇 俄国十月革命 奉系军阀
  • 简介:1937年日本侵略军占领华北以后,即迅速建立起殖民地性质的新闻事业系统,对新闻出版予以严格统制,防遏一切不利于其殖民统治的思想言论,肆意传播其法西斯侵略主义,蒙骗沦陷区人民.

  • 标签: 华北 新闻事业 日本侵略军 法西斯侵略主义 管理体制
  • 简介:“客里空”是假新闻的代名词。客里空这个虚构的文学典型人物出自前苏联作家考涅楚克的话剧《前线》,剧中有个特派记者叫客里空,此人捕风捉影,弄虚作假,后来这个名字就成为了新闻中虚构胡编的代名词。1947年6月15日《晋绥日报》以客里空为题,向读者作了介绍,希望每个读者都认真负责,大胆地揭发“客里空”和比客里空更坏的新闻通讯及作者;

  • 标签: 新闻自律 《晋绥日报》 《前线》 苏联作家 典型人物 新闻通讯
  • 简介:新闻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鲜明的时代特征,因而新闻材料的压缩始终是语段压缩的热点。常见的考查题型有:1.概括新闻主要信息,2.拟导语;3.拟一句话新闻;4.拟新闻标题。新闻类语段压缩主要考查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核心能力是筛选信息和概括表达),能力层级为D级(应用)。

  • 标签: 语段 主要信息 主题 开发计划 春季高考 语言表达能力
  • 简介:2009年4月的一天,下班时分已是下午5点,但天色明亮,夕阳的余晖仍让人感到有点热。我匆匆忙忙赶往北京宣武区魏染胡同,去寻访昔日曾创下新闻事业辉煌战果的京报馆。

  • 标签: 新闻事业 邵飘萍 北京宣武区
  • 简介:刚刚开过的讨论会,主题是“中国报刊与社会历史研究”。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因为报刊的发达,是近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近代新闻史的重要内容。通过新闻史的角度,理解近代报刊和近代社会的变化,是一个很好的切口。新闻史、报刊史、出版史,具有很大的相近性。就中国大陆地区的情况来说,报刊是晚清和北洋时代出现的事物,

  • 标签: 新闻史研究 中国报刊 近代社会 中国大陆地区 近代新闻史 历史研究
  • 简介:2016年1月30日,我的导师、原《人民日报》记者部主任林钢先生永远放下了手中的笔,无需再为新闻而奔走了。天地之间,除父母家人,老师是天下学子心目中尤为亲近、尊敬的人。师生之间没有血缘,师者以道相传,尽心授业,点燃薪火,照亮后来者的前程。我在新闻道路上的领路人林钢先生就是这样的一位导师。他将我领入新闻之路,送进记者队伍,又看着我在这条道路上跋涉30年,时常为我指点迷津。不仅如此,他身为典范,离休之后将'官帽'一抛,执记者之笔,热诚而坚韧地当了一回专业'汽车记者',而且当出了名堂,佳作迭出,遂有综合性

  • 标签: 导师林钢 新闻学导师
  • 简介:1927年6月,发生了四川军阀屠杀学生的“三·三一”大惨案,当时范希天还是一个17岁的中学生,他只身流亡到武汉,参加了第二十军的学兵营,当了一名小兵。后来他随营开拔到南昌,并正式进入以贺龙为军长的第二十军,参加了“八一”南昌起义。起义失败后,他跟着撤退的部队,辗转到过潮汕、广州、福建、江西,后来到了南京。

  • 标签: 新闻社 范长江 国际 南昌起义 中学生
  • 简介:列宁的“学生”斯大林在导师逝世后,继续执行无产阶级的文艺政策。拥护布尔什维克政策以维护党的领导,成了无产阶级新文艺的天职。尽管俄共党内对国内外政策的分歧由来已久,党的高层出现了托洛茨基反对派,列宁逝世前后权力斗争开始越来越激烈,但是在文艺政策上他们并没有分歧。

  • 标签: 新闻审查 诗人 沉浮 文艺政策 无产阶级 布尔什维克
  • 简介:1946年12月24日,寒风凛冽的圣诞前夜,古城北平发生了一件令人发指的暴行,驻华美军海军陆战队长皮尔逊在位于东单的练兵场小树林中,强奸了北京大学先修班的18岁女生沈崇。这就是震惊全国的“沈崇事件”。次日,私营通讯社亚光社率先作了报道。国民党当局惊恐万分,下令严禁各报刊登事件经过。但仍有《新民报》、《北平日报》、《世界日报》等多家报纸突破当局的威胁和严密封锁,相继报道此消息,揭露事件真相,抗议美军暴行。而且《新民报》在发表消息时,还将中央社要各报不准刊登的通知也作为新闻予以公布,引起了社会的极大公愤。新闻界的介人,使事件本身再也无法掩饰。一场由“沈崇事件”引发的爱国斗争迅速在北平掀起并延及全

  • 标签: 沈崇事件 追踪报道 新闻价值 燕京 国民政府 国民党
  • 简介:二战期间,《大公报》社记者吕德润曾从缅北战场发出一篇篇文辞优美的战地通讯,表现中美两国军队并肩作战的实况,在大后方拥有许多读者。时过境迁,这些战地通讯的史料价值和广泛影响还往往被人们提起。吕先生有感于此,联想起一些当时不能说,也不宜说的“内幕新闻”,作为原战地通讯的补充,也有发表的必要,相信会引起人们的兴趣。当年发表的《中美训练军区巡礼》及由此引起的回忆便是其中之一。

  • 标签: 战地新闻 新闻后事
  • 简介:<正>上海在民国时期集中了大量的中外报刊、广播电台与通讯社,在国内外都有重要的影响。日军占领上海后,非常注意控制报刊舆论。当时上海的许多新闻机构都设在英、法租界,日军一时不能进入这里,就胁迫英、法租界当局取缔抗日言论与宣传。1937年11月13日,淞沪抗战刚刚结束,租界当局就发表谈话,警告凡在租界的华文报纸立论要更加慎重,不准有“日寇、汉奸”等字样在报上出现,也不准报纸报道抗战与惩处汉奸的消息。1937年12月13日南京陷落的当天,租界当局便同意日方在南京路的哈同

  • 标签: 《文汇报》 汪精卫 新闻界 法租界 《新闻报》 汉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