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4 个结果
  • 简介:在媒体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不同年龄层群体之间的数字代沟已经成为社会发展不容忽视的问题,但对于此类问题的实证研究还十分有限。我们试图从信这一最具有代表性的新媒体入手来考察数字代沟。我们的样本来自126个大学生家庭,其中,亲代145人、子代126人。一方面,我们通过亲子配对问卷调查揭示出两代人主观认知到的数字代沟;另一方面,我们通过对总计5609条朋友圈的内容分析展现出两代人客观存在的数字代沟。这些主客观上的数字代沟,简而言之,就是同一个家庭不同的信。进一步统计分析显示,亲代教育程度、子代教育程度、子代年龄、亲代年龄、家庭所在城市发达程度对数字代沟有显著影响。最后,我们还讨论了数字代沟对家庭亲子关系所造成的影响。

  • 标签: 数字代沟 微信 家庭 亲子 大学生
  • 简介:本文将舆论的理性特征放入态度研究框架中,以郭斌事件为例,从认知理性、评价理性、情绪理性和行为倾向理性四个层面入手,构建一系列可操作的指标分析新型网络爱国舆论事件中网民的理性情况。研究发现:网民态度理性总体呈轻微理性状态,其中行为倾向理性程度最高,认知理性程度最低;在侧重当事人评价的舆论中网民态度理性程度最低。建议我们对此类事件中网民的表现要更有信心,媒体对此类事件的报道要更注重全面客观,当事人更要注重网络爱国言论的合理表达。

  • 标签: 网络舆论 网络爱国舆论事件 舆论主题 态度框架 舆论理性指标构建
  • 简介:博,因基于用户信息关系分享、传播的特性,其便捷性的传播特性使其在新闻信息传播及其话语传播体系中发挥着特殊的作用,是公民发言最有力的工具。博评论作为博新闻话语表达中重要的话语形态,其话语表达样态对公众社会舆论产生着重要的影响。本文以北京某酒店女子遇袭事件为研究个案,主要研究博空间的评论对社会公众舆论造成的影响,对博空间及新媒体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微博评论 社会舆论 拟态环境 新闻反转 舆论领袖
  • 简介:新浪诉脉脉案的判决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它暴露出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保护中IsP责任制度存在的问题。该案是当前我国个人信息保护状况的“试金石”,判决可以推动对ISP责任制度缺陷及其完善的思考。不过,通过对国外个人信息保护理念及发展趋势的考察之后可以发现,我国对于个人信息的保护目前仍然停留在传统的个人信息保护的观念和制度上,今后,个人信息保护制度的建设应进一步加强对于ISP责任制度的建构。

  • 标签: 个人信息保护 网络服务商 数据使用 责任制度 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