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12 个结果
  • 简介:时代的变迁使以色列传统伦理受到挑战,历史又将一批神所拣选的仆人推到了"前线"。埃瓦尔德(H.Ewald)指出,先知在以色列的宗教历史上是起到关键作用的人物。所谓"关键",就是在处于激烈动荡的年代中,在以色列人的传统道德伦理受到极大挑战的时刻,作为神的话语代言人的先知,一方面将以色列人

  • 标签: 以色列人 传统伦理 先知书 道德伦理 新形势 信息
  • 简介:据《仙鉴》卷首各《序》和卷内文字可证赵道一号全阳,宋末元初隆兴府奉新县浮云山万年宫道士。赵道一精勤刻苦,对丹道玄学有深入理解,但不显于世,留存文献几乎未见任何专门记载。《仙鉴》除了常见的《正统道藏》本外还有多个版本,其中国家图书馆藏残3卷本很可能是傅增湘《藏园群书经眼录》所著录的元刻本,但经过明初修版,确切来说应是元刊明修本。国家图书馆藏残7卷本可能与国图藏残3卷本同为元刻明修本。这两个版本都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所有《仙鉴》版本分属两个系统,即"前卷后集"本系统和《正统道藏》改编本系统。"前卷后集"本即按照《历世真仙道通鉴前卷》36卷、《历世真仙道通鉴后集》6卷的方式编纂,应是赵道一原刊的早期刊本;《正统道藏》改编本拆分了《历世真仙道通鉴前卷》36卷,且存在不少误、脱、衍、乱的异文,偶有扞格难通的地方。青岛博物馆藏《正统道藏》未经后世修补,其所收《仙鉴》有重要的校勘价值。

  • 标签: 赵道一 历世真仙体道通鉴 仙鉴
  • 简介:莲池大师受具不久,即带着瓢钵锡杖云游四方,以遍访名师,请求教益。《云栖志。卷五禅德》中之大师传云:“师遍参诸方,得念佛三昧。师依净土一门,乞食次,见云栖山水幽寂,乃结茅三楹,倚壁危坐,常粮至七日念佛不辍。环山多虎,株住后,虎为远徙。值岁大

  • 标签: 莲池大师 云栖寺 慈悲精神 佛教寺院 佛教文化
  • 简介:三论宗的另一个理论范畴是中道,意谓远离边见邪执的一种中正之道。三论宗认为中道是事物的真实相状,所以称为中道实相。

  • 标签: 实相 中道 事物 意谓 中正 真实
  • 简介:本文从中国宗教思想整体的角度,考察了外来宗教思想传入中国之前中国固有宗教思想的形成、展开和佛教传入中国之后中国宗教思想所发生的变化等问题。因篇幅关系,译文分三次刊出。

  • 标签: 经学 佛教学 道教 《佛说无量寿经》 鬼道 神道
  • 简介:三、道敎中的外丹1.从历史和道教定义上考察天师道外丹作为道教的一个组成部份由来已久,这一概念已然成了定论,所以人们也就不感觉这一定论的根据尚有模糊之处。如果要考察其根据,首先得给道教下个定义。虽然英译的有关文献资料有不少错误和混乱,给道教下个定义其实并不像想像中那么困难。我们往往忘记了“前车之鉴,后事之师'的好处,其实历史上的定义都是事后总结归纳出来的。

  • 标签: 外丹 道教史 上清经 丹法 杨羲 张道陵
  • 简介:接纳承诺疗法(AcceptanceandCommitmentTherapy,ACT)作为第三代行为主义疗法之一,以其独特的理论导向风靡国外心理治疗行业。同时,国外的众多实证研究也证明ACT的疗效显菩。

  • 标签: 疗法 承诺 道家 行为主义 心理治疗 实证研究
  • 简介:佛教文化与道德建设有着紧密联系,佛教修行就是提高道德修养与塑造人格的过程。《坛经》是禅宗六祖慧能一生说法的记录和其禅学思想的集中体现,其中的劝善箴言是衡量人们的言行举止和判定人们道德生活的是非准则;《坛经》能够引导人们对自己的道德进行积极地自我管理,并在此基础上形成道德自觉。

  • 标签: 道德建设 《坛经》
  • 简介:作为一代禅门大德,惟俨禅师对后世的历史影响是非常深远的。在青原禅系中,真正承嗣了石头家业、并将这一系禅弘传到了清代的,毕竟也只有药山这一系。另外,惟俨禅师与士大夫之间交往,也将佛法向上层社会作了弘传,尤其是李翱在接受惟俨禅师的开

  • 标签: 药山 惟俨禅师 禅法 中国传统文化 道吾圆智禅师 船子德诚禅师
  • 简介:佛教的传播与延续既与社会的生产劳动(生产方式)有关,也与个人的生命周期相关。前者表现在佛教的宗教观念与崇拜活动,密切地联系于本文讨论的东南亚社会中的时令节气的农业活动;后者则表现于佛教与人生周期转换,和特定文化类型中

  • 标签: 泰国 佛教民俗 “剃度” 供僧节 婚礼 礼仪制度
  • 简介:2.亲情之悲写《承教帖》时的赵孟頫已经年过半百,20余年的官宦生涯早已看透,无奈的是大元王朝不肯放弃这位名满四海的大书法家。就在给中峰和尚写元《承教帖》的第二年,赵孟頫又不得不应召赴京任翰林侍读学士。

  • 标签: 赵孟頫 因缘 佛教 书法家
  • 简介:杨柳青商型乡镇的基础形态和街村并,构成其镇乡商农两半户持续存在的制度资源;商业与土地的关系并非如以往的研究那样分化对立,而是有交叉具态和功能的相互转换。村街权力精英之在野性,是基层制度化的主体能动所在。杨柳青农商依赖的衔合路径,也是其农人和居民双向选择的结果。这对时下农商制度的实践具有经验借鉴意义。

  • 标签: 街村并体 两半户 农商依赖 制度路径
  • 简介:“道”是道教的最高信仰和教义理论,也是道教神仙的基本依据。神灵不具有道性,无从成其为道教神仙。早期道教即视老子为道的体现和化身,《全汉文·老子圣母碑》日:“老子者,道也。乃生于地形之先,起于太初之前,行于太素之元,浮游六虚,出入幽明,观混合之未别,窥清浊之未分。”其后,宋谢守灏著《混元圣纪》云:“太上老君者,大道之主宰,万教之宗元,出乎太元之先,起乎无极之源。”在道教神仙中,三清是最能体现道的,《云笈七签》卷二引《太真科》云:“混沌之前,道气未显,于恍惚之中,有无形象天尊,谓无象可察也。……又经一劫,乃生元始天尊,谓有名有质为万物之初始也。极道之宗元,挺生乎自然,寿无亿之数,不始不终,永存绵绵,消则为气,息则为人,不无不有,非色非空,居上境为万天之元,居中境为万化之根,居境为万帝之尊,无名无宗,强名日道。”三清之下的众神仙,分别按其位次高低,拥应有的道性,尊神、仙真道性多些,俗神道性少些。

  • 标签: 道教 道性 为道 老子 神仙 无极
  • 简介:《道门十规》的第七条是“云水参访”。“云水参访”,这一条规戒是对于出家道士说的。说到正一派的道士,大家就认为是有室有家的道士。其实,历史上的正一派也分为在家和出家两种。出家道士,以四海的道观为家,因此,出家道士都要云水参访。所谓“云水”,就是云和水,云会浮动,水要流动。云水就是行云流水。出家的人,浪游四方,因此,出家道士也称为“云水之士”。所谓“参访”,在古汉语里面,参访就是访问的意思。现在说参访又有参拜和访问的意思。云游到一个道观里,一个云游的道士首先要拜本庙各殿的神灵,叫“参”。同时,又要访问各地高道和同道,寻师访友。张宇初这里就是讲一个道士在寻师访友中应该遵守的规戒。

  • 标签: 道士 道观 应该 张宇初 正一派 《道门十规》
  • 简介:在道观的经济管理工作中,经常会发生各种各样的问题。对这些问题,如何处理,张宇初说:“苟求衣食,欺诳神明,租课湮没,修造不举,祭祀荒违,以致科差点充,上下靡宁。甚则攘窃非为,有乖教法,不惧天理之诛,有负檀施之愿。在公库,则众职举行,方丈会众,查理议罚,计其轻重,甚则更替,轻则罚倍其数,入库公用”。意思是,如果为了自己穿衣、吃饭的生活问题,因而欺骗神明,骗赖应该交付的租金,偷盗国家规定的赋税,又不进行必要的道观修缮维护和保养,荒废道观里正常的祭祀活动,以致于让朝廷来征收赋税或者派差役的人要点道观的名或者拘捕道观里的人,使得整个宫观上上下下不得安宁。

  • 标签: 道观 经济管理 道教规戒制度 张宇初 道长
  • 简介:盖建民与何振中在《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撰文指出,传统中医脉学体系是道教内丹功法构建其自身理论体系的基础和出发点,而内丹学家通过修炼实践,验证并丰富了传统中医学对奇经八脉的认知。道教内丹炼养术对传统经络学说的完善、发展曾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至今仍不失其医学思想价值,是道教医学养生文化中具有现代性意义的精蕴。

  • 标签: 内丹学 哲学社会科学版 传统中医 道教医学 现代性意义 大学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