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5
300 个结果
  • 简介:本文从生态文明之生态哲学的新视野透视中国传统哲学,认为中国传统哲学包含了内在关系存在论('人以自然而存在,自然以人而存在')的生态存在观、自然无为的生态实践观、道在万物的的生态价值观、人副天数的生态伦理观以及'寡欲''节葬'的朴素生态主义的适度消费观.

  • 标签: 生态文明 中国传统 生态哲学 内在关系 生态存在论
  • 简介:楹联可记录悠远历史、传承灿烂文化、寄托诗意情怀,阐明万物哲理。楹联文化是璀璨的华夏文化中一个雅俗共赏的文化品种,中国楹联文化洋洋大观,可从官场政治权谋的文化透视、经济行业盛衰的文化凸显、历史人物形象的文化折射、自然地理风貌的文化建构、事业爱情并重的文化品位、远大理想抱负的文化浸润、品格情操养成的文化熏陶、世事友情感悟的文化底蕴、游戏娱乐文字的文化图景、旷世绝联智慧的文化寻根十个方面管窥中国传统文化。

  • 标签: 楹联 文化 无情对
  • 简介:本文所要讨论的选举问题,是民主政治核心内涵中的首要问题,也是民主政治一个主要的实现形式,具有积极的现实启发意义。本文围绕选举的要义、存在问题以及如何完善等问题,将阐发一些分析、思考与建议。

  • 标签: 民主政治 选举改革 个案 当代 中国
  • 简介:中国先民非常重视母亲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尽管历代母教的具体内容会随时代发展有变,但"母德在教,教女为切要"的基本观念始终未变。母氏管教既是母系氏族社会遗存,也与中国传统"男主外,女主内"的社会分工有关;先民之所以认为教女远比教子切要,其原因有二:一,有贤女方有贤母,今日之贤女即日后之贤母;二,女子受教育的机会和时间比男子少,若要其日后成为人母能够承担起教育子女的任务,必须加强女子的教育。

  • 标签: 母德 教女 母教
  • 简介:7月21—24日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举行。会议以“中国哲学与生命的学问”为中心议题,围绕“哲学理论与哲学实践”、“对生活方式的论证:形而上学,美学与修辞”、“实践智慧”、“生活方式:中国哲学与希腊哲学”、“生活方式:中国哲学与犹太哲学”等展开讨论。国际中国哲学会主席、布法罗分校哲学系教授、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长江学者”讲座教授余纪元担任本届大会组委会主席并致开幕辞。中央文史馆馆员、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终身教授、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主任刘大钧先生出席大会,并作了题为“易学与人生境界”的报告。

  • 标签: 中国哲学 世界 纽约州立大学 生活方式 终身教授 社会发展
  • 简介:5月23日在四川宜宾学院召开,由四川思想家研究中心、唐君毅研究所联合举办,主题为“现代新儒家与中国哲学主体意识”。与会学者围绕文化主体意识、哲学主体意识、中国人自我主体性等进行了广泛思想交流。另外,论坛还对简体新版《唐君毅全集》的出版及纪录片《唐君毅》拍摄工作进行了具体的商读。

  • 标签: 文化主体意识 中国哲学 论坛 儒学 现代新儒家 唐君毅
  • 简介:本文提出,中国古代心性学说,具有四个基本特点:一、人本主义。以儒家为主体的中国传统哲学,十分强调人的内在价值和地位,特别是儒家以伦理为本位的心性之学,经过理学本体论的论证,把人提升为本体存在,成为宇宙的中心。二、理性主义。表现为道德理性或超越意识,它强调形而上的道德原则对于人的感性存在的支配、控制和压抑,而不重视认知理性的发展。三、主体思想。主要通过情感经验的提升和心的本体化,把社会伦理内在化为自觉的主体意识,重视自我完成和自我实现,强调群体意识而忽视了个体意识。四、整体思想。以解决人和自然、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为其根本任务,把人和自然界看作是一个整体,主张通过直觉和体验,实现人和自然界的和谐统一。这四个特点同时又具有不可避免的缺点。

  • 标签: 心性论 儒家 佛教哲学 宇宙 理想境界 道家
  • 简介:<正>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发展史,我们的先民们以自己的勤劳和智慧,为我们留下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其中就包含着大量的精神财富。在今天,这些精神财富有的被证明是科学的,有的被证明是不科学的,还有的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不仅带有一定的科学性,还包含极大的非科学的迷信色彩。它们世世代代影响着炎黄子孙的心理,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汉民族文化心态,构成了丰富多彩的汉民族文化。要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就必须合理地利用古代文化遗产,去其糟粕,存其精华,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站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上,对它们进行客观的历史分析,进行科学的细致的文化溯源。

  • 标签: 龟卜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 思想文化 文化研究 文化现象 历史唯物主义
  • 简介:我国逻辑界,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古代没有逻辑学。其主要论据是,逻辑学是研究“必须地得出”,而所谓中国古代逻辑没有研究“必然地得出。”

  • 标签: 中国古代 中国逻辑 古代逻辑 逻辑学
  • 简介:随着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中国道路问题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中国道路是具有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其目标方向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虽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提出及其理论的形成产生于改革开放的实践中,但“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可以说一直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相随同行,而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一系列实践中,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承担着艰巨的历史使命:已完成的首要任务是指导把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变为社会主义新中国,实现中国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正在进行的使命是指导把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中国变为民富国强的现代化的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发展道路的形成过程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展开的进程,体现着理论自觉与实践自觉的统一。

  • 标签: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实践特色 自觉 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社会主义现代化
  • 简介:唯物史观的结构分析方法和过程分析方法是我们解读“中国问题”的两个基本的哲学分析框架,其中有两个值得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关注的根本性问题。首先是“结构转型”:结构分析方法要求我们必须把握中国的社会结构。中国的传统社会结构与马克思讲的经济社会结构和恩格斯讲的“平行四边形”的合力结构不同,中国历史形成并遗留下来的是社会层级结构。

  • 标签: “中国问题” 结构转型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总问题 经济社会结构 结构分析方法
  • 简介:<正>从五十年代以来,因受苏联日丹诺夫《在西方哲学史讨论会的讲话》的影响,哲学史研究都强调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斗争,七十年代之初更强调两军对战。从历史事实来看,无论中外,哲学中确实存在着唯物主

  • 标签: 唯物主义 宗教信仰 唯心主义 中国哲学史 以心为本 唯心论
  • 简介:中国古代人的哲性思维呈现着一种生态化的特点,它体验性且合理性地表征了生态——生命存在的本真状态,诗意化地悟解着人的生态化生存的内在机理。她在以“一”为始,以“无”为本的“大道”之境中,将实存的“有”消遁在本真存在的“无”中,从而去“活化”性地探求天地自然存在之本,梳理人的生命存在之根,去透析“道法自然”、“自然无为”的生态节奏韵律与无穷意味,同时还力在打造一种内蕴精神生态平衡节律的“生态人”。本文所分析的太极、“无”性、“化”,性、“心“性和“游”性等思维范式就明显呈现着这种生态体验性特点。

  • 标签: 哲性思维 生态体验性 “大道”之境 生生 自然无为
  • 简介:<正>张恒寿(1902年3月24日—1991年3月7日)先生是我国著名学者,生前曾担任中国哲学史学会顾问、河北省历史学会会长。他一生从事中国古代史与中国思想史研究,著有《庄子新探》(湖北人民出版社1983年出版)和《中国社会与思想文化》(人民出版社1989年出版)等书。我跟随张先生研讨中国思想史多年,先生的治学精神给我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 标签: 庄子思想 思想史研究 中国哲学史 中国古代史 中国思想史 庄子哲学
  • 简介:文庙原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奉祀孔子及儒家代表人物以显示国家推行孔子思想的礼制庙宇,受中国的影响,中国的近邻朝鲜、越南、日本也修建了许多礼制文庙,但由于各国历史、政治、文化、经济各方面的差异,虽然同为奉祀孔子的庙宇,但在布局形式、建筑形制、建筑制度、奉祀人物、祭祀制度等方面都有许多差异。

  • 标签: 文庙 制度 比较 中国 海外近邻